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实用文档】doc_第1页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实用文档】doc_第2页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实用文档】doc_第3页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实用文档】doc_第4页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实用文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实用文档】doc文档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

SGBZ—0704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依据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

1、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内楼宇自动化控制用综合布线系统安装工程。

2、施工准备

2.1材料要求:

2。1.1对绞电缆和光缆型号规格、程式、形式应符合设计的规定和购销合同的规定。电缆所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清晰。电缆外护套须完整无损,电缆应附有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并应附有本批量电缆的性能检验报告(注:电缆标志内容:在电缆的护套上约以1m的间隔标明生产厂厂名或代号及电缆型号规格,必要时还标明秤年份。标签内容:电缆型号规格,生产厂厂名或专用标志,制造年份、电缆长度)。

2。1.2钢管(或电线管)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壁厚均匀,焊缝均匀,无劈裂,砂眼,棱刺和凹扁现象。除镀锌管外其它管材需预先除锈刷防腐漆(现浇混凝土内敷钢管,可不刷防腐漆,但应除锈)。镀锌管或刷过防腐漆的钢管外表完整无剥落现象,并有产品合格证.

2。1。3管道采用水泥管块时,应符合邮电部《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YDJ39—90)中相关规定。

2.1。4金属线槽及其附件:应采用经过镀锌处理的定型产品。其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线槽内外应光滑平整,无孔不入棱刺,不应有扭曲、翘边等变形现象,并应有产品合格证。

2.1.5各种镀锌铁件表面处理和镀层应均匀完整,表面光洁,无脱落、气泡等缺陷。

2.1.6接插件:各类跳线、接线排、信息插座、光纤插座等型号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发射、接收标志明显,并应有产品合格证。

2。1。7配线设备,电缆交接设备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光电缆交接设备的编排及标志名称应与设计相符。各类标志名称统一,标志位置正确、清晰.并应有产品合格证及相关技术文件资料.

2。1。8电缆桥架、金属桥架的型号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金属桥架镀锌层不应有脱落损坏现象,桥架应平整、光滑、无棱刺,无扭曲、翘边、铁损变形现象,并应有产品合格证.

2。1.9各种模块设备型号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有产品合格证。

2.1。10交接箱、暗线箱型号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有产品合格证。

2。1。11塑料线槽及其附件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并选用相应的定型产品.其敷设场所的环境温度不得低于-15℃,其阻燃性能氧指数不应低于27%.线槽内外应光滑无棱刺,不应有扭曲、翘边等变形现象,并有产品合格证。

2。2主要机具与测试设备:

2.2。1煨管器、液压煨管器、液压开孔器、压力案子、套丝机,套管机。

2.2.2手锤、錾子、钢锯、扁锉、圆锉、活扳子、鱼尾钳。

2.2。3铅笔、皮尺、水平尺、线坠灰铲,灰桶,水壶,油桶,油刷,粉线袋等。

2.2.4手电钻、台钻、钻头、射钉枪、拉铆、工具袋、工具箱、高凳等。

2.2.5测试仪表和设备、万用表,摇表,光时域反射仪,噪声测试仪,场强测试仪,电桥,网络分析仪等。

2.3作业条件:

2。3。1结构工程中预留地槽、过管、孔洞的位置尺寸、数量均应符合设计规定。

2.3.2交接间、设备间、工作区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房屋内装饰工程完工,地面、墙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和宽度应不妨碍设备和器材的搬运,门锁和钥匙齐全。

2.3.3设备间铺设活动地板时,板块铺设严密坚固,每平方米水平允许偏差不应大于2mm,地板支柱牢固,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的接地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要求。

2.3。4交接间、设备间提供可靠的施工电源和接地装置.

2。3.5交接间、设备间的面积、环境温度、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定。

2。3。6交接间、设备间应符合安全防火要求,预留孔洞采取防火措施,室内无危险物的堆放,消防器材齐全。

3、操作工艺

3。1工艺流程:

器材检验——管线敷设—-盒箱稳住——设备安装——线缆敷设-—线缆终端安装-—系统调试-—竣工核验

3.2器材检验:

3。2。1施工前应对所用器材进行外观检验,检查其型号规格、数量、标志、标签、产品合格证、产品技术文件资料,有关器材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使用功能及有关特殊要求,应符合设计规定。

3。2.2电缆电气性能抽样测试,应符合产品出厂检验要求及相关规范规定。

3。2.3光纤特性测试应符合产品出厂检验要求及相关规范规定.注:有关器材检验具体要求,请参见《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ECS89:97相关部分。

3.3管路敷设:

3。3。1金属管或阻燃型硬质(PVC)塑料管暗敷设要求:

3.3。1。1暗配管宜采用金属管或阻燃型硬质(PVC)塑料管,预埋在墙体中间的暗管内径不宜超过50mm,楼板中的暗管内径宜为15~25mm。直线布管30m处应设置拉线盒或接线箱.

3。3.1。2暗配管制转弯角度应大于90°,在路径上每根暗管的转弯角度不得多于二个,并不应有S弯出现。在弯曲布管时每间隔15m处,应设置暗拉线盒或接线箱.

3.3.1。3暗配管转弯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该管外径的6倍,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时,不应小于10倍。

3。3.2金属线槽地面暗敷设要求:

3。3。2。1在建筑物中预埋线槽,可根据其尺寸不同,按一层或二层设置,应至少预埋二根以上,线槽截面高度不宜超过25mm.

3.3.2。2线槽直埋长度超过6m或在线槽路由交叉、转弯时,宜设置拉线盒,以便于布放缆线和维修。

3.3.2。3拉线盒应能开启,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处应采取防水措施.

3。3.2。4线槽宜采用金属管引入分线盒内。预埋金属线槽见图3。3.2。4所示。有关地面金属线槽安装施工工艺请按有关章节要求施工。

图3。3.2.4预埋金属线槽示意图

3。3。3格形楼板下暗敷设格形线槽和沟槽要求:

3。3。3。1格形线槽与沟槽构成请见图3.3.3.1所示。

图3.3。3.1格形线槽与沟槽构成示意图

3。3。3。2沟槽和格形线槽必须沟通。

3.3。3。3沟槽盖板可开启,并与地面平齐,盖板和信息插座出口处应采取防水措施。

3.3。3.4桥架敷设要求:

3。3。4.1桥架水平敷设时,吊(支)架间距一般为1.5m~3m,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构体上的间距宜小于2m。

3。3.4.2桥架及槽道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50mm。

3。3。4.3桥架及槽道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2mm。

3.3。4。4垂直桥架及槽道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3mm。

3。3.4.5两槽道拼接处水平度偏差不应超过2mm。

3。3。4。6吊(支)架安装应保持垂直平整,排列整齐,固定牢固,无歪斜现象。

3。3。4.7金属桥架及槽道节与节间应接触良好安装牢固.

3。3.4.8金属桥架安装施工工艺请按有关章节要求施工。

3.3.5金属线槽敷设或阻燃型塑料线槽敷设有关安装施工工艺,请按有关章节要求施工。

3。4盒、箱稳注要求:

3。4.1信息插座安装;

3.4.1.1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有直立生活水平等形式,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严密防水、防尘。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平齐。

3.4.1.2安装在墙体上,宜高出地面30mm,如地面采用活动地板时,应加上活动地板内净高尺寸。

3。4.1.3信息插座底座的固定方法以施工现场条件而定,宜采用扩张螺钉、射钉等方式。

3。4。1.4固定螺丝需拧紧,不应产生松动现象。

3。4.1。5信息插座应有标签,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类型。

3.4。1.6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4。2交接箱或暗线箱宜暗设在墙体内,预留墙洞安装,箱底高出地面宜为500~1000mm。

3.5设备安装:

3.5。1机架安装要求:

3.5.1.1机架安装完毕后,水平、垂直度应符合厂家规定。如无厂家规定时,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3mm。

3。5.1.2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如有脱落应予以补漆,各种标志完整清晰。

3.5。1。3机架的安装应牢固、应按设计图的防震要求进行加固。

3。5。1。4安装机架面板、架前应留有1。5m空间、机架背面离墙距离应大于0。8m,以便于安装和施工。

3.5。1.5壁挂式机框底距地面宜为300~800mm。

3。5.2配线设备机架安装要求:

3.5。2.1采用下走线方式、架底位置应与电缆上线孔相对应.

3。5.2.2各直列垂直倾斜误差不应大于3mm,底座水平误差每平方米不应大于2mm。

3。5.2。3接线端子各种标志应齐全。

3。5。3各类接线模块安装要求:

3.5。3。1模块设备应完整无损,安装就位、标志齐全。

3。5.3.2安装螺丝应拧牢固,面板应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

3。5。4接地要求:

安装机架,配线设备及金属钢管、槽道、接地体,保护接地导线截面、颜色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压接处牢固可靠。

3。6缆线敷设:

3.6.1缆线敷设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

3.6.1。1缆线布放前应核对型号规格、程式、路由及位置与设计规定相符。

3.6。1.2缆线的布放应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3.6。1。3缆线在布放前两端应贴有标签,以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3.6。1。4电源线、信号电缆、对绞电缆、光缆及建筑物内其他弱电系统的缆线应分离布放。各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3。6.1.5缆线布放时应有冗余。在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一般为3~6m;工作区为0。3~0.6m;光缆在设备端预留长度一般为5~10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3。6.1.6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a排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在施工过程中应至少为8倍。

b屏蔽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6~10倍。

c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

d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5倍,在施工过程中应至少为20倍.

3。6.1。7缆线布放,在牵引过程中,吊挂缆线的支点相隔间距不应大于1.5m。

3。6.1.8布放缆线的牵引车,应小于缆线允许张力的80%,对光缆瞬间最大牵引力不应超过光缆允许的张力。在以牵引方式敷设光缆时,主要牵引力应加在光缆的加强芯上.

3.6。1。9缆线布放过程中为避免力和扭曲,应制作合格的牵引端头。如果用机械牵引时,应根据缆线牵引的长度,布放环境,牵引张力等因素选用集中牵引或分散牵引等方式.

3.6。1。10布放光缆时,光缆盘转动应与光缆布放同步,光缆牵引的速度一般为15m/s。光缆出盘处要保持松弛的弧度,并留有缓冲的余量,又不宜过多,避免光缆出现背扣.

3.6。1。11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最小净距应符合表3.6。1。11规定.

对绞电缆与电力线最小净距

表3。6.1。11

单位范围条件最小净距

380V<2KV.A380V2。5~5KV。A380V〉5KV。A

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平行敷设13030060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70150300

双方均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注80150

注: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且平行长度小于1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mm.表中对绞电缆如采用屏蔽电缆时最小净距可适当减小,并符合设计要求.

3。6.1.12光缆敷设时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应符合表3。6。1。12的规定.

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

表3。6.1.12

管线种类平行净距(mm)垂直交叉净距(mm)

避雷引下线1000300

保护地线5020

热力管(不包封)500500

热力管(包封)300300

给水管15020

煤气管30020

压缩空气管15020

3.6。2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3。6。2.1敷设管道的两端应有标志,表示出房号、序号和长度。

3.6。2。2管道内应无阻挡,管口应无毛刺,并安置牵引线或拉线。

3.6.2。3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硬质(PVC)塑料管。布放双护套缆线和主干缆线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道为40%~50%,暗管布放4对对绞电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预埋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40%.

3。6。2。4光缆与电缆同管敷设时,应在暗管内预置塑料子管,将光缆设子管子,使光缆和电缆分开布放,子管的内径应为光缆外径的1。5倍。

3.6。3设置电缆桥架和线槽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3.6。3.1电缆桥架宜高出地面2.2m以上,桥架顶部距顶棚或其他障碍物不应小于300mm.桥架宽度不宜小于100mm,桥架内横断面的填充率不应超过50%。

3。6。3.2电缆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直线部分间隔距离在3~5m处设固定点。在缆线的距离首端、尾端、转弯中心点处300~500mm处设置固定点。

3.6。3。3电缆线槽宜高出地面2.2m。在吊顶内设置时、槽盖开启面应保持80mm的垂直净空,线槽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50%。

3.6.3。4布放线槽缆线可以不绑扎,槽内缆线应顺直,尽量不交叉、缆线不应溢出线槽、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变处应绑扎固定.垂直线槽布放缆线应每间隔1.5m处固定在缆线支架上.

3。6。3.5在水平、垂直桥架和垂直线槽中敷设缆线时,应对缆线进行绑扎。4对对弹簧电缆以24根为束,25对或以上主干对绞电缆、光缆及其他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型、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扣间距应均匀、松紧适度.

3.6.4顶棚内敷设缆线时,应考虑防火要求缆线敷设应单独设置吊架,不得布放在顶棚吊架上,宜放置在金属线槽内布线。缆线护套应阻燃、缆线截面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

3。6。5在竖井内采用明配管、桥架、金属线槽等方式敷设缆线,并应符合以上有关条款要求。竖井内楼板孔洞周边应设置50mm的防水台,洞口用防火材料封堵严实。

3.6。6建筑群子系统采用架空管道、直埋、墙壁明配管(槽)或暗配管(槽)敷设电缆、光缆施工技术要求应参照邮电部《市内线路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电信网光纤数字传输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暂行技术规定》的相关规定执行。

3.7缆线终端安装:

3。7。1缆线终端的一般要求:

3.7。1。2缆线中间不得产生接头现象。

3.7.1.3缆线终端处必须卡接牢固、接触良好。

3.7.1。4缆线终端应符合设计和厂家安装手册要求。

3。7.1.5对绞电缆与插接件连接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和错接.

3。7。2对绞电缆芯线终端应符合下列要求:

3.7。2.1终端时,每对对绞线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非扭绞长度对于5类线不应大于13mm;4类线不大于25mm。

3.7.2。2剥除护套均不得刮伤绝缘层,应使用专用工具剥除。

3。7.2。3对绞线在信息插座(RJ45)相连时,必须按色标和线对顺序进行卡接。插座类型,色标和编号应符合图3。7.2.3规定。

图3。7。2.3信息插座连接图

3。7.2。4对绞电缆与RJ45信息插座的卡接端子连接时,应按先近后远,先下后上的顺序进行卡接。

3.7.2。5对绞电缆与接线模块(IDC,RJ45)卡接时,应按设计和厂家规定进行操作。

3。7。2。6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接插件终端处屏蔽罩可靠接触,缆线屏蔽层应与接插件屏蔽罩368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100mm。

3。7。3光缆芯线终端应符合下列要求:

3。7.3.1采用光纤连接盒对光缆芯线接续、保护、光纤连接盒可为固定和抽屉二种方式.在连接盒中光纤应能得到足够的弯曲半径.

3.7。3.2光纤融接或机械连接处应加以保护和固定,使用连接器以便于光纤的跳接。

3.7。3。3连接盒面板应有标志。

3。7.3.4跑线软纤的活动连接器在插入适配器之前应进行清洁,所插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3.7。3。5光纤接续损耗值,应符合表3。7。3.5的规定。

光纤连接损耗

表3。7.3.5

光纤连接损耗(db)

连接类别多模单模

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

熔接0。150.30.150。3

3。7。4各类跳线的成端:

3。7。4.1各类跳动线缆线和插件间接触应良好,接线无误,标志齐全.跳线选用类型应符合系统设计要求。

3。7。4.2各类跳线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对绞电缆不应超过5m,光缆不应超过10m.

3.8综合布线系统调试:

3.8。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系统调试,包括缆线、信息插座及接线模块的测试.各项测试应有详细记录,以作为竣工资料的一部分.有关电气性能测试记录格式如表3。8。1所示。

5类及光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性能测试记录

表3.8.1

序号编号内容记录

电缆系统光缆系统

地址号缆线号设备号长度接线图衰减长度近端串音(2)端电缆屏蔽层连通情况其他任选项目衰减长度测试日期人员及测试仪表型号处理情况

3。8。2电气性能测试仪表的精度应达到3。8.2规定的要求.

测试仪精度最低性能要求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标准【实用文档】doc文档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

表3。8.2

序号性能参数兆赫

1随机噪声最低值2剩余近端串音

3平衡输出信号

4共模抑制

5动态精确度

6长度精确度

7回损

注:动态精确度适用于从基准值至优于极限值的一个带宽按限制

3.8.3测试仪表应能测试3、4、5类对绞电缆.

3。8.4测试仪表对于一个信息插座的电气性能测试时间宜在20~50s之间。

3.8。5测试仪表应有输出端口,以将所有测试数据加以存贮,并随时输出至计算机和打印机进行维护管理.

3.8.6电缆、光缆测试仪表应经过计量部门校验,并取得合格证后,方可在工程中使用.

3。8。7调试程序如下:

由数据终端,语音终端开始检查,信息出口,水平缆线,楼层配线架,主配线架,垂直缆线,电脑机房,交换机房,经过全面的调试前检查确认无误时,然后对子系统逐一进行调试,各子系统经过调试检测符合规定允许开通时,再进行系统综合调试,经测试后传输速率等技术参数符合规定,便可交付使用.

3.9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竣工验收项目及内容见表3。9所示。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检验项目及内容表3。9

检验项目及内容

阶段验收项目验收内容验收方式

一施工前检查1环境要求(1)土建施工情况:地面、墙面、门、源插座及接地装置;(2)土建工艺:机房面积、预留孔洞;(3)施工电源;(4)地板铺设施工前检查

2器材检验(1)外观检查;(2)型式、规格、数量(3)电缆电气性能测试;(4)光纤特性测试施工前检查

3安全防火要求(1)消防器材;(2)危险物的堆放;(3)预留孔洞防火措施施工前检查

续3.9

二设备安装1交接间、设备间、设备机柜、机架(1)规格、外观;(2)安装垂直、水平度;(3)油漆不得脱落,标志完整齐全;(4)各种螺丝必须紧固;(5)抗震加固措施;(6)接地措施随工检验

2配线部件及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1)规格、位置、质量;(2)各种螺丝必须拧紧;(3)标志齐全;(4)安装符合工艺要求;(5)屏蔽层可靠连接随工检验三电光缆布放(楼内)1.电缆桥架及线槽布放(1)安装位置正确;(2)安装符合工艺要求;(3)符合布放缆线工艺要求;(4)接地随工检验

2.缆线暗敷(包括暗管\线槽\地板等方式)(1)缆线规格路由位置;(2)符合布放缆线工艺要求;(3)接地隐蔽工程签证续3。9

阶段验收项目验收内容验收方式

四、电、光缆布放(楼间)1.架空缆线(1)吊线规格、架设位置、装设规格;(2)吊线垂度;(3)缆线规格;(4)卡;挂间隔;(5)缆线的引入符合工艺要求随工检验

2管道缆线(1)使用管孔孔位;(2)缆线规格;(3)缆线走向;(4)缆线的防护设施的设置质量隐蔽工程签证

3埋式缆线(1)缆线规格;(2)敷设设置、深度;(3)缆线的防护设施的设置质量;(4)回土夯实质量隐蔽工程签证

4隧道缆线(1)缆线规格;(2)安装位置路由;(3)土建设计符合工艺要求隐蔽工程签证

5其他(1)通信线路与其他设施的间距;(2)进线室安装、施工质量随工检验或隐蔽工程签证续3.9

五、缆线终接1.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符合工艺要求随工检验

2.配线部件符合工艺要求

3.光纤插座符合工艺要求

4。各类跳线符合工艺要求

六、系统测试1.工程电气性能测试(1)连接图;(2)长度;(3)衰减;(4)近端串音两端都应测试;(5)设计中特殊规定的测试内容竣工检验

2.光纤特性测试(1)衰减(2)长度竣工检验七、工程总验收竣工技术文件清点\交接技术文件竣工检验

工程验收评价考核工程质量确认验收结果

注:系统测试内容的验收亦可在随工中进行检验。

4、质量标准

4。1。1综合布线所使用的设备器件、盒、箱缆线、连接硬件等安装应符合相应产品厂家和国家有关规范的规定.

4.1。2防雷、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要求,设备金属外壳及器件、缆线屏蔽接地线截面,色标应符合规范规定;接地端连接导体应牢固可靠。

4.1.3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射干扰波的电场强度限值要求应符合EN55022和CSPR22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4.1.4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设计对数据系统和语单系统传输速率,传输标准等系统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检验方法:观查检查或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检验。

4。2。1综合布线系统设备间、交接间、缆线管线、金属线槽、各种器件、信息插座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布局合理,排列整齐、缆线连接正确、压接牢固。

4.2。2连接硬件符合设计要求、标记和色码清晰、性能标志设置正确。

4.2.3电气及防护、接地、抗电磁干扰、防静电、防火、防毒、环境保护应符合规范规定。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或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检验.附录B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测试方法及测试内容

B。0。1测试按下图进行连接。

1基本链路连接应符合图B。0.0—1方式。

图B。0。1-1基本链路测试连接

2信息连接应符合图B.0。1—2方式。

图B.0.1-2信道测试

B.0。2测试包括以下内容:

1接线图的测试,主要测试水平电缆终接工作8区位模块式通用插座及交接间配线设备接插件接线端子间的安装连接正确或错误,具体如图B.0.2所示。

图接线B。0。2图

2测试长度应在测试连接图所要求的范围之内。

3在选定的某一频率上信道和基本链路衰减量应符合表B.0。2—1和表B.0.2—2的要求,信道的衰减包括10m(跳线\设备连接线之和)及各电缆段\接插件的衰减量的总和。

表B。0.2—1信道衰减量

频率(MHz)3类(dB)5类(dB)

1。004.22。5

4。007.34。5

8。0010.26。3

10.0011.57。0

16。0014.99.2

20。00__10。3

25.00__11.4

31。25__12.8

62.50__15。8

100.00__24。0

注:总长度为100以内。

表B.0。2—2基本链路衰减量

频率(MHz)3类(dB)5类(dB)

1.003.22。1

4.006。14。0

8.008.85。7

10。0010.06。3

16。0013.28。2

20。00__9。2

25.00__10.3

31。25__11.5

62.50__16.7

100.00__21。6

注:总长度为94mm以内

以上测试是以20&ordm;C为准在类对绞电缆时,每增加1ºC则衰减量增加1.5%,对5类对绞电缆,则每增加1&ordm;C会有0.4%的变化.

4近端串音是对绞电缆内,二条线对间信号的感应.对近端串音的测试,必须对每对线在两端进行测量。某一频率上,线对间近端串音应符合表B.0。2-3和表B.0.2—4的要求。

表B.0.2—3基本链路近端串音(最差线间)

频率(MHz)3类(dB)5类(dB)

1。0039.160。0

4.0029.350.6

8.0024.345.6

10.0022.744。0

16。0019.340.6

20.00__39.0

25。00__37。4

31。25__35.7

62。50__30。6

100.00__27.1

注:最差值限于60dB。

表B.0。2—4基本链路近端串音(最差线间)

频率(MHz)3类(dB)5类(dB)

1.0040.160。0

4.0030。751.8

8.0025.947。1

10.0024。345。5

16.0021.042。3

20。00__40。7

25.00__39。1

31.25__37.6

62。50__32.7

100.00__29.3

注:最差值限于60dB。

B.0。3所有测试结果应有记录,并纳入文档管理。

附录C光纤链路测试方法

C.0.1测试前应对所有的光连接器进行清洗,并将测试接收器校准至零位.

C.0。2测试包括以下内容:

1对整个光纤链路(包括光纤和连接器)的衰减进行测试;

2光纤链路的反射测量以确定链路长度及故障点位置.

C.0。3测试按下图进行连接.

1在两端对光纤逐根进行测试,连接方式见图C.0。3-1。

图C。0。3-1光纤链路测试连接图(一)

2在一端对2根光纤进行环回测试,连接方式见图C.0。3-2。

C.0.4光纤链路系统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

C。0。5文档的保存和管理要求同B.0.3

C.0。6光缆布线链路在规定的传输窗口测量出的最大光衰减(介入损耗)应不超过表C。0.6的规定,该指标已包括链路接头与连接插座的衰减在内。

图C.0。3—2光纤链路测试连接图(二)

表C.0.6光缆布线链路的衰减

布线链路长度(m)衰减(dB)

单模光缆多模光缆

1310mm1550mm850mm1300mm

水平1002。22。22.52。2

物筑物主干5002.72.73.92。6

建筑群主干15003.63。67。43。6

C。0.7光缆布线链路的任一接口测出的光回波损耗应大于表C.0。7给出的值。

表C.0.7最小光回波损耗

类别单模光缆多模光缆波长1310mm1550mm850mm1300mm

光回波损耗26dB26dB20dB20dB

附录D光纤连接器极性

D.0.1推荐选用的光纤连接器件(连接器和适配器)应适用不同类型的光纤的匹配.并使用色码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光纤。

连接器件分为单工和双工两种连接方式。建议水平光缆或主干光缆终接处的光缆侧采用单工连接器,用户侧采用双工连接器,以保证光纤连接的极性正确。

D.0。2连接方式如图D。0.1-1~D。0。1-3所示.

图D.0。1-1单工连接极性图

图D。0。1-2单工至双工(混合型)连接极性图

图D.0。1—3双工连接极性图

附录E对绞电缆型号表示法

E.0.1数字通信用对称电缆产品系列代号为HS.型式代号表示按下列内容分类。

1产品按用途分为大楼用主干电缆、水平电缆。

2产品按导体结构可分为实心导体、绞合导体、铜皮导体电缆.

3产品按绝缘材料可分为聚烯烃、聚氯乙烯、含氟聚合物及低烟无卤热塑性材料绝缘电缆。

4产品按绝缘型式分为实心绝缘和泡沫实心皮绝缘电缆。

5产品按有无总屏蔽可分为无总屏蔽电缆和带总屏蔽电缆。

6产品按护套材料可分为聚氯乙烯、含氟聚合物及低烟无卤热塑性材料护套电缆。

7产品按规定的最高传输频率可分为16MHZ(3类)=100MHZ(5类)电缆。

8产品按特性阻抗应为对绞电缆。

5、成品保护

5。1综合布线系统设备及缆线等安装时,不得损坏建筑物,并注意保持墙面的整洁。

5.2设置在顶棚内的缆线、管槽安装等,不应损坏龙骨和顶棚。

5。3补修浆活时,不得将设备及器件表面弄脏,地面线槽、信息插座应防止损坏或部件内进水。

5。4使用高凳或搬运物件时,不得损坏或碰撞墙面和门窗等.

6、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管道内或地面线槽阻塞或进水,影响布线,疏通管槽,清除水污后布线。

6。2信息插座损坏,接触不良,检查修复。

6。3缆线长度过长,信号衰减严重,按设计图进行检查,缆线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调整信号频率,使其衰减符合设计和规范规定。

6。4光纤连接器极性接反,信号无输出,将光彩夺目纤连接器极性调整正确。

6。5有信号干扰,检查消除干扰源,检查缆线的屏蔽导线是否接地,线槽内并排的导线是否加隔板屏蔽,电缆和光缆是否进行隔离处理,室内防静电地板是否良好接地等。

6。6光缆传输系统输衰减严重,检查陶瓷头或塑料头的连接器,每个连接点的衰减值是否大于规定值。

6。7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的数字系列比特率不符合规范规定,检查数字接口是否符合设计规定.

6.8设备间子系统接线错误,造成控制设备不能正常工作,检查色标按设计图修正接线错误。

6.9雷击引起危险的过电压,过电流影响或损坏综合布设备器件等,应选用气体放电管保护器进行过压保护,过流保护宜选用能够自复的保护器,防止雷击必须同时采用过压、过流保护器。

7、质量记录

7.1设备、器件、缆线、接插件各类跳线、接线排、信息插座、光纤插座等产品的出厂合格证、产品技术文件资料应齐全。

7.2综合布线系统管槽、缆线敷设等安装工程、安装预检、隐检工程签证,自检、互检记录.

7.3设计变更,洽商记录,设备器材明细表,竣工图。

7。4达式配管及管内穿线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记录。

7.5槽板配线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有金属线槽敷设时应填此表)。

7.6避雷针(网)及接地装置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进行接地装置敷设时填此表)。

7.7架空线路和杆上电气设备安装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有架空线路安装工程时填此表).

7。8电缆线路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有电缆敷设工程时填写此表)。

7。9综合布线系统随工验收记录系统调试运行记录.

7.10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性能测试记录,如系统采用微机设计、管理、维护,监测应提供程序清单和用户数据文件,以及磁盘、操作说明等文件。

7.1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竣工技术资料一式三份交线建设单位。

8、安全环保措施

8。1进入现场必须遵守安全生产六大纪律.

8。2电箱内电气设备应完整无缺,设有专用漏电保护开关,必须执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

8。3所有移动式电动工具,都应在二级漏电开关保护之中,电线无破损,插头插座应完整,严禁不用插头而用电线直接插入插座内。

8。4砖墙剔槽、打眼时,榔头不得有松动,凿子应无卷边、裂纹。楼板、砖墙打透眼时,楼板下面、墙后,不得有人靠近。

8。5管道烧焊接时,要持特种操作证工作,开具动火申批手续,有监护人员和配备灭火器材。

8。6各类电动工具,要管好、用好,经常清洗、注油,严禁机械带“病”运转,各类防护罩应完整无缺。

8。7所有扶梯都应有防护脚、防滑绳,使用角度为600~700为宜,严禁使用缺档、断档扶梯。

8.8材料间、更衣室不得使用超过60w的灯泡,严禁使用碘钨灯和家用电加热器(包括电炉、电热杯、热得快、电饭煲)取暖、烧水、烹饪.

8.9电气设备所用保险丝的额定电流应与其负荷容量相适应。禁止用其他金属代替保险丝。

8.10办公室、更衣室等照明安装导线应用绝缘子固定,不准用花线、塑料胶质线乱拉。

8.11现场所用各种电线绝缘不准有老化、破皮、漏电等现象。锚杆支护施工工艺标准FHEC—SD—7-2007适用范围锚杆是隧道的主要支护手段,可用于各种围岩的复合式衬砌、锚喷衬砌、初期支护,也可用于超前住户等辅助工程措施。锚杆种类较多,本工艺标准主要使用于砂浆锚杆和中空锚杆的施工。在新奥法施工的隧道中,要通过现场监控量测判断隧道围岩稳定状态,了解支护结构的应力状态和应力分布,调整支护参数。主要应用标准和规范2。0.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2。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2.0。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JTGF80/1—2004)。2.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质量空气标准》(GB3095-1996)。2。0.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J076—95)。3施工准备3.1技术准备3.3.1。2对掌子面围岩进行分析,结合监控量测判断围岩的稳定状态,以便及时调整支护结构形式、支护参数和支护时间。3。1.3对拱架进行认真检查,确认拱架或墙角拱脚拱架不悬空,查清围岩壁面和岩层结构面,保证钻孔与围岩壁面和岩层主要结构面垂直.3。1。4施工放样,定出锚杆中心位置,做出标记。3.2机具准备3.2。1钻孔设备:电动钻机、风钻、钻孔台架空气压缩机、爬梯。锚杆加工与安装设备:电焊机、切割机。3。2.3砂浆拌和设备:砂浆拌和机、注浆泵。3.2。4电力与电器设备:变压器、发电机、低压开关柜等.3.2。5安全设备:安全帽、口罩、轴流风机、有害气体检测仪。3.3材料准备3。3。1按设计及规范要求选择优质的材料,每批材料进场前,均须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所有进场材料都要按要求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管,确保材料质量,使用时严格按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加工。锚杆材料:锚杆材料采用20锰硅钢筋或注浆锚杆,钢筋直径按设计(无设计时采用Ф22mm),按设计要求规定的材料、规格备料,并进行调直、除锈、除油,以保证砂浆锚杆的施工质量和施工的顺利进行.水泥:普通水泥砂浆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在自稳时间短的围岩条件下,宜用早强水泥砂浆锚杆.砂:宜采用清洁、坚硬的中细砂,粒径不宜大于3mm,使用前过筛。3.3。5配合比:如无设计规定时,普通水泥砂浆配合比。水泥:砂宜为1:1~1:1.5(重量比),水灰比宜为0。45~0。50。3.3。6砂浆备制:砂浆应拌和均匀,随拌随用。一次拌和的砂浆应在初凝前用完,严防石块杂物混入,主要为了保证砂浆本身的质量及砂浆与锚杆杆体、砂浆与孔壁的黏结性强度,也就是为了保证锚杆的锚固力和锚固效果。3。4作业条件爆破出渣后,将钻孔台架移至施工面,根据设计要求定出锚杆孔位,做出标记,孔位偏差不超过规范允许范围;锚杆孔径应大于杆体直径15mm;孔径圆而直,孔形尽量与岩层主要结构面垂直,深度不小于锚杆杆体的有效长度。为保证钻孔质量应指派技术熟练工人施作。施工作业人员已通过专业培训,并接受了锚杆施工作业的技术质量安全支底。3。4.3注浆的配合比已获得监理工程师批准。4施工操作工艺4.1工艺流程4。1。1砂浆锚杆施工工艺流程图(图4.1.1)中空注浆锚杆施工工艺流程图(图4。1.2)4.2操作步骤及方法钻孔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材料测量钻孔眼钻孔质量检查机具设备灌浆锚杆安装垫板安装拉拔抽查注浆设备监理自检图4.1.1砂浆锚杆施工工艺流程图机具设备准备工作钻孔位置机具设备准备工作钻孔位置孔眼检查安设中空锚杆连接管路安装压浆前检查压浆工作压力流量达设计要求压浆完成锚杆拔力试验注浆设备浆液制备、试件监理自检图4。1.2中空注浆锚杆施工工艺流程图爆破出渣后,将钻孔台架移至施工面,通过放样定出拱顶位置,一次定出锚杆位置,用油漆做好标记.钻孔过程中,钻头沿隧道周边径向方向,尽量与岩层只要结构面垂直,不宜平行岩面;孔径及孔深要满足要求.锚杆安装及注浆1)砂浆锚杆将水注入牛角泵内,水占泵体积的2/3,初压水和稀浆湿润管路,然后再将已调好的砂浆倒入泵内,将注浆管插至距孔底5~10cm处,堵塞孔口,将泵盖压紧密封、就绪后,慢慢打开风阀开始注浆,在气压推动下,水在前,砂浆在后,水湿润泵体和管路,引导砂浆进入锚孔。锚杆头在孔口就位后,将堵塞孔口水泥纸掀开,随即迅速将杆体插入并安装到位。若孔内无水泥砂浆溢出,说明砂浆不足,应将杆体拔出重新灌注后再安装锚杆;锚杆杆体插入孔内的长度不小于设计规定。锚杆安设时,不得随意敲击。2)中空注浆锚杆先安装好锚头再将杆体送入锚孔并推到预定位置,保证锚杆体位于锚孔正中,检查锚杆在孔内的固定情况;将止浆塞入锚杆体并封住孔外端口,以防止砂浆外溢.用注浆接头将锚杆体与注浆泵相连,安装锚杆体垫板和螺母,若铺设有钢筋网,可利用垫板将钢筋网固定。注浆时宜选用额定工作压力不小于1。MPa的注浆泵,砂浆标号不低于20号。为保证施工注浆顺利进行,可先不将锚杆体送入锚孔,而在露天开动注浆泵进行试注浆,以观察是否能从杆体另一端顺利出浆,以调整适当的灰沙比和水灰比。3)超前小导管超前小导管需在管体中间钻梅花形出浆孔.超前小导管的间距、外墙角搭接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用注浆接头将注浆导管与注浆泵相连,准备就绪后即开始单液注浆。水泥浆水灰比为0。8:1、0。7:1、0。4:1三个等级,水泥浆由稀到浓逐渐变揣,即先注稀浆,然后逐级浓到0.6:1的水灰比为止。注浆过程中压力保持在0.5~1.0MPa。注浆完成后拧紧垫板、与初喷混凝土密贴.注意事项及异常现象处理1)压注砂浆时,必须密切注意压力表,发现压力过高,可能发生堵管,必须立即停风检查,排出堵塞。2)注浆管不准对人放置,注浆管在未打开风阀前,不准搬动,关闭密封盖,宜防止高压喷出物伤人。3)发生串浆现象,及浆液从其他孔流出时,采用多台泵注浆或堵塞串浆孔注浆。4)掺速凝剂砂浆一次拌制数量不应多于三个孔,以免时间过长使砂浆在泵中凝结。5)注浆完成后,及时清洗机具。5质量标准5。1材料检验材料进场前,严格检查锚杆材质,测其抗拉强度,检查锚杆杆体是否与设计相符;对砂、水泥等材料进行检查,并做出记录。钻孔检查钻孔时要查清围岩和岩层结构面,尽量使钻孔与其主要结构面垂直.钻孔一般在边墙及拱脚线上容易控制,拱顶部位不易控制,所以检查锚杆专控方向时,特别注意对拱顶部位的检查。若孔过于偏斜,则需重新钻孔。锚杆支护实测项目检查锚杆支护质量标准必须符合表5。3所列要求表5.3锚杆支护质量标准项次检验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验方法和频率1锚杆数量(根)不少于设计按分项工程统计2锚杆拔力(mm)28d拔力平均值≥设计值最小拔力≥0。9设计值按锚杆数1%且不少于3根做拔力试验3孔位(mm)±50mm尺量:检查锚杆数量的10%4钻孔深度(mm)±50mm尺量:检查锚杆数量的10%5孔径(mm)砂浆锚杆:大于杆体直径+15;其他锚杆:符合设计要求尺量:检查锚杆数量的10%6锚杆垫片(mm)与岩面紧贴检查锚杆数量的10%6成品保护6.0.1锚杆安装前,采用高压风、水清除孔内杂物.6。0。2砂浆锚杆注浆时,堵塞孔口,注浆管匀速拔出时,用水泥纸堵住孔口。6。0.3锚杆安装之后,不得随意敲击,不得悬挂重物.6。0.4砂浆锚杆施工时应设置垫板及螺栓;锚杆可利用垫板与钢筋网固定。7质量记录7.0。1原材料(锚杆杆体、水泥、砂、速凝剂)进场检验试验报告.7。0。2锚杆支护施工记录(表7.0.2)砂浆强度试验报告。7。0。4锚杆拉拔试验报告。表7。0.2锚杆支护施工记录承包单位:合同段:监理单位:编号:工程名称制表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桩号部位施工时间检测时间检测项目设计值(cm)实测值(cm)允许偏差(mm)实测偏差(mm)检查人现场监理检测结论钻孔孔径孔位钻孔深度安装深度锚杆长度根数锚杆垫片承包人项目总工:检查人:日期:现场监理:日期:备注:属分段施工的隐蔽工程且下一道工序必须立即施工时,采用本表流水记账式填写隐蔽工程现场检测记录。8安全与环保措施8。1安全措施8。1.1开挖后及时对开挖面进行初喷混凝土,拱圈立架时在满足间距要求情况下尽量贴近掌子面围岩。8。1.2进洞前必须检测有害气体,隧道作业环境标准为:1)含二氧化硅10%以上的粉尘浓度不超过2mg/m3。2)氧气体积浓度不低于20%,瓦斯或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5%.3)一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30mg/m3。4)二氧化硫浓度不得超过15mg/m3。5)硫化氢浓度不得超过10mg/m3。6)氨气浓度不得超过30mg/m3.7)氮化物换算为二氧化氮浓度不应小于5mg/m3。超出以上标准必须停止工作,直至洞内气体标准合格为止.隧道施工必须采用机械通风,长隧道应优先考虑混合通风方式;风速在全断面开挖时不小于0。15m/s,坑道内不小于0.25m/s,但不能大于6m/s。钻孔时,工作面风流中的瓦斯浓度达到1%时,必须停止打眼;达到1.5%时。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切断电源,进行处理。8。1.5电工持证上岗,对洞内设备进行防护性接地、保护性接零或绝缘,所有线路必须安装漏电保护装置。8。1。6进洞人员必须带安全帽,钻孔台架上的施工人员必须系安全带。专职安全员跟班随时检查安全情况,并有安全预整方案。8。2环境保护措施8。2.1材料运输中采用棚布遮盖,所经过的施工场地道路经常洒水.8.2.2隧道钻孔排出的废水、废浆经过过滤池,沉淀后再生利用,并将沉渣和隧道开挖石渣运至指定的弃渣场所堆放.强夯地基施工工艺标准1施工准备1。1主要施工机具1。1.1强夯锤锤重可取10~40t,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或多边形。夯锤的材质最好为铸钢,如条件所限,则可用钢板壳内填混凝土。夯锤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φ250~300mm与顶面贯通的排气孔,以利于夯锤着地时坑底空气迅速排出和起锤时减小坑底的吸力。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对于砂质土和碎石填土,采用底面积为2~4m2较为合适;对于一般第四纪粘性土建议用3~4m2;对于淤泥质土建议采用4~1。1。2宜选用15t以上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的起重设备.当起重机吨位不够时,亦可采取加钢支腿的方法,起重能力应大于夯锤重量的1.5倍。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用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1。1。31.1。4推土机:用T3—1。1。51.2作业条件1。2。11.2.21.2。31。2。41.2。51.2.62施工工艺2.1工艺流程地地2。2操作工艺2。2.1强夯前应通过试夯选定施工技术参数,试夯区平面尺寸不宜小于20m×20m。在试夯区夯击前,应选点进行原位测试,并取原状土样,测定有关土性数据,留待试夯后,仍在此处附近进行测试并取土样进行对比分析,如符合设计要求,即可按试夯时的有关技术参数,确定正式强夯的技术参数.否则,应对有关技术参数适当调整或补夯确定。一般强夯技术参数的选择下表。强夯技术参数表项次项目施工技术参数1锤重和落距锤重G与落距h是影响夯击能和加固深度的重要因素;锤重一般10-40t;落距一般不宜小于8m,多采用8—25m等几种2夯击能和平均夯击能锤重G与落距h的乘积称为夯击能E,一般取600—5000KJ,单击夯击能应根据现场确定.夯击能的总和(由锤重、落距、夯击坑数和每个夯击点的夯击次数算得)除以施工面积称为平均夯击能,一般对砂质土取500—1000KN/m2.夯击能过小,加固效果差;夯击能过大,对于饱和粘土,会破坏土体形成橡皮土,降低强度3夯击点布置及间距夯击点布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进行布置。对某些基础面积较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为便于施工,可按梅花形或正方形网格布置(图1);对于办公楼、住宅建筑等,可根据承重墙位置布置夯点,一般可采用等腰三角形布点,这样保证了横向承重墙及纵墙和横墙交接处墙基下都有夯点;对工业厂房独立柱基础,可按柱网设置单夯点夯击点间距一般为夯锤直径的3倍,一般为5—15m,第一遍夯点的间距宜大,以便夯击能向深部传递4夯击遍数与击数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一般为2-5遍,前2—3遍为“点夯”最后一遍为“满夯”(即锤印彼此搭接)以加固前几遍夯点之间的粘松的表土层,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增加每个夯击点的夯击数以使土体竖向压缩量最大而侧向移动最小,或最后两击夯沉量之差小于试夯确定的数值为准,一般软土控制瞬时沉降量为5—8cm,废渣填石地基控制的最后两击下沉量之差为2—4cm.每个夯击点的夯击数一般为3-10击,开始两遍夯击数宜多些,随后各遍击数逐渐减小,最后一遍只夯1—3击5两遍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待土层内超孔隙水压力大部分消散,地基稳定后再夯下一遍,一般时间间隔1—4周,对粘土或冲积土常为3周,若无地下水或地下水位在5m以下,含水量较少的碎石类填土或透水性强的砂性土,可采取间隔1-2d,或采用连续夯击而不需要间歇6强夯加固范围由于基础的应力扩散作用,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具体放大范围可根据建筑结构类型和重要性等因素考虑确定。对于一般建筑物,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2/3,并不宜小于3m。对于重要工程应比设计地基长(L)、宽(B)各大出一个加固深度(H)、即(L+H)×(B+H)7加固影响深度加固影响深度H(m)与夯锤重、落距、夯击次数、锤底单位压力、地基土性质、不同土层的厚度和埋藏顺序以及地下水位等有密切关系,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缺少试夯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二预估,也可按修正的梅那氏(法)公式估算2.2.2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eq\o\ac(○,+)梅花形布置方形布置2。2.3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m)单击夯击能(KN.M)碎石土、砂土等粗颗粒土粉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等细颗粒土10005.0~6。04.0~5.020006。0~7。05。0~6.030007。0~8。06。0~7。040008。0~9。07。0~8.050009.0~9.58.0~8.560009.5~10。08。5~9。0800010.0~10.59.0~9.52.2.4强夯应分段进行,顺序从边缘夯向中央,对厂房柱基亦可一排一排夯,起重机直线行驶,从一边向另一边进行,每夯完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放线定位,即可接着进行下一遍夯击。强夯法的加固顺序是:先深后浅,即先加固深层土,其次加固中层土,最后加固表层土。最后一遍夯完后,再以低能量满夯一遍,有条件的宜采用小夯锤夯击为佳。2.2。52.2。62.2。72.2。82。2.93质量标准3.1主控项目、一般项目3.1。13。1.23。1。33。1。4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项目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单位数量主控项目1地基强度设计要求按规定方法2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按规定方法一般项目1夯锤落距mm±300钢索设标志2锤重kg±100称重3夯击遍数及顺序设计要求计数法4夯点间距mm±500用钢尺量5夯击范围(超出基础范围距离)设计要求用钢尺量6前后两遍间歇时间设计要求3.2特殊工艺、关键控制点控制方法特殊工艺、关键控制点控制方法序号关键控制点主要控制方法1夯前原位测试强夯前应做好夯区岩土工程勘察,对不均匀土层适当增加钻孔和原位测试工作,掌握土质情况,作为制定强夯方案和对比夯前、夯后的加固效果之用,必要时进行现场试验性强夯,确定强夯的各项参数2夯后原位测试夯击后应对地基土进行原位测试,包括室内土工分析试验、野外标准贯入、静力(轻便)触探、旁压仪(或野外载荷试验),测定有关数据,以检验地基的实际影响深度3检测时间检测强夯的测试工作时间,不得在强夯后立即进行,必须根据不同土质条件间歇一至数周,以避免测得的土体强度偏低,而出现较大误差,影响测试的准确性4应注意的质量问题4.1地面隆起及翻浆:调整夯点间距、落距、夯击数等,使之不出现地面隆起和翻浆为准(视不同的土层、不同机具等确定)。在易翻浆的饱和粘性土上,可在夯点下铺填碎石垫层,以利孔隙水压的消散,可一次铺成或分层铺填.尽量避免雨期施工,必须雨期施工时,要挖排水沟,设集水井,地面不得有积水,减少夯击数,增加孔隙水的消散时间.4.2夯击效果差:若基础埋置较深时,可采取先挖除表层土的办法,对荷载较大的部位,可适当增加夯击点.土层发生液化应停止夯击,此时的击数为该遍确定的夯击数或视夯坑周围隆起情况,确定最佳夯击数.目前常用夯击数在5—20击范围内。间歇时间是保证夯击效果的关键,主要根据孔隙水压力消散完来确定.4。3土层中有软弱土:尽量避免在软弱夹层地区采用强夯加固地基,如果必须用,应加大夯击能量。5成品保护当作业区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或表层为饱和粘性土层不利于强夯时,应先在表面铺0.5~2.0m厚的中(粗)砂、砂砾或块石垫层,以防设备下陷和便于消散孔隙水压,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m。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6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6.1施工过程危害辩识及控制措施施工过程危害辩识及控制措施序号作业活动危险源控制措施1施工准备起重设备伤人强夯前应对起重设备、所用索具卡环等进行全面检查,并进行试吊、试夯,检查各部位受力情况,一切正常,方可进行强夯。每天开机前,应检查吊锤机械各部位是否正常及钢丝绳有无磨损等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2施工准备设备倾倒伤人对桅杆等强夯机具应经常检查是否平稳和地面有无沉陷,桅杆底部应垫80~100mm木板3夯击设备伤人吊锤机械停稳并先对好坑位后,方可进行强夯作业.起吊夯锤,吊索要保持垂直;起吊夯锤或挂钩不得碰撞吊臂,应在适当位置挂废汽车轮胎加以保护4夯击落锤伤人夯锤起吊后,臂杆和夯锤下15m内严禁站人,且不得在起重臂旋转半径范围内通过。非工作人员应远离夯点30m以外,现场操作人员应戴安全帽5夯击夯锤脱落伤人起吊夯锤速度不应太快,不能在高空停留过久,严禁猛升猛降,以防夯锤脱落;停止作业时,不得将夯锤挂在高空6夯击坑壁塌方夯击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坑壁有无坍塌可能,必要时采取防护措施7夯击设备倾倒伤人为减少吊臂在夯锤下落时的晃动和反弹,应在起重机的前方用推土机拉缆风绳作地锚。8施工管理人员伤害施工场地周围设置警示标语、警示线,悬挂警示牌,夜间应有警示灯注:表中内容仅供参考,现场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辩识6。2环境因素辩识及控制措施环境因素辩识及控制措施序号主要来源环境因素控制措施1夯击粉尘干燥天气进行强夯作业,在夯击点附近应撒水降尘。起重机应设防护罩,操作司机应戴防护眼镜,以防落锤时飞石、土块击碎驾驶室玻璃伤人2现场管理废弃物品现场施工机具应堆放整齐,废弃物品应回收分类整理注:表中内容仅供参考,现场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辩识2.1总则(1)为了使金属幕墙工程做到安全可靠、实用美观和经济合理,制定本标准.(2)本标准适用于非抗震设计或6~8度抗震设计的民用建筑金属幕墙(以下简称金属幕墙)工程的制作、安装施工及验收。(3)金属幕墙工程的设计、制作和安装施工的全过程应实行质量控制,幕墙工程的制作与安装施工企业,应制订内部质量控制标准。(4)编制参考标准、规范及相关资料:《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2001);《建筑幕墙》(JG3035);《建筑幕墙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赵西安编著);《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应用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陈建东主编);《幕墙工程施工手册》(中国计划出版社)。10.2.2术语(1)建筑幕墙由金属构架与面板组成的、可相对于主体结构有微小位移的建筑外维护结构。(2)金属幕墙面板为金属的建筑幕墙。(3)组合幕墙板材为玻璃、金属、石材等不同板材组成的建筑幕墙。(4)斜建筑幕墙与水平面成大于75°、于90°角的建筑幕墙.(5)单元式建筑幕墙将面板、横梁、立柱在工厂组装为幕墙单元,以幕墙单元形式在现场完成安装施工的有框幕墙。(6)小单元建筑幕墙由金属副框、各种单块板材,采用金属挂钩与立柱、横梁连接的可拆装的建筑幕墙。(7)硅酮结构密封胶玻璃幕墙中用于玻璃与金属构件、玻璃板与玻璃板、玻璃板与玻璃肋之间结构用的硅酮粘结材料,简称硅酮结构胶。(8)硅酮建筑密封胶幕墙嵌缝用的硅酮密封材料,又称耐候胶。(9)双面胶带控制结构胶的设计位置和截面尺寸用的双面涂胶的聚胺基甲酸乙脂和聚乙烯低发泡材料。(10)双金属腐蚀由不同的金属接或其他电子导体作为电极而形成的电偶腐蚀.(11)相容性黏结密封材料之间或与其他材料接触时,相互不产生有害物理、化学反应的性能。10.2.3基本规定,(1)金属幕墙工程必须由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二次设计,并出具完整的施工图设计文件。(2)金属幕墙工程设计不得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当涉及主体承重结构改动或增加荷载时,必须由原设计结构单位或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查有关原始资料,对既有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进行检验、确认.(3)金属幕墙工程所使用材料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火、防腐处理。(4)金属幕墙工程所使用的结构粘结材料必须是中性硅酮结构密封胶,其性能必须符合《建筑硅酮结构密封胶》(GB16776)的规定。硅酮结构密封胶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5)金属幕墙的框架与主体结构预埋件的连接,立柱与横梁的连接及幕墙板的安装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必须牢固。(6)金属幕墙工程应由施工单位编制单项施工组织设计.(7)施工单位应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气物、噪声、震动等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8)金属幕墙工程必须有隐蔽验收记录。10.2.4施工准备10.2.4.1技术准备(1)熟悉与审查施工图纸1)审查设计图纸是否完整、齐全。2)审查设计图纸与说明书在内容上是否一致,以及设计图纸与其各组成部分之间有无矛盾和错误.3)审查建筑图、结构图与幕墙设计施工图纸在几何尺寸、坐标、标高、说明等方面是否一致,技术要求是否正确。4)进行现场检查,确认土建施工质量是否满足幕墙施工的要求。5)审查幕墙工程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6)复核幕墙各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是否满足要求;审查幕墙设计图纸中的工程复杂、施工难度大和技术要求高的分项,明确现有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能否满足工期和质量要求,拟采取可行的技术措施加以保证。7)明确工期,分期分批施工或交付使用的顺序和时间;明确工程所用的主要材料、设备的数量、规格、来源和供货日期.8)明确建设、设计、土建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协作、配合关系;明确建设单位可以提供的施工条件。(2)原始资料调查分析1)自然条件调查分析:气温、雨、雪、风和雷电及沙尘暴等情况;冬雨季的期限等情况;2)技术经济条件调查分析:当地可利用的地方材料状况;甲供材料状况;地方能源和交通运输状况;地方劳动力和技术水平状况;当地生活供应、教育和医疗卫生状况;当地消防、治安、环保状况等。(3)编制施工图预算和施工预算。(4)编制施工组织设计.(5)分别由设计单位对幕墙施工单位,幕墙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10.2.4.2材料要求(1)外观及质量要求1)一般规定(A)金属幕墙所选用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产品标准的规定,同时应有出厂合格证、质保书及必要的检验报告。(B)金属幕墙材料应选用耐气候性的材料。金属材料和零配件除不锈钢外,钢材应进行表面热镀锌处理或其他有效防腐措施,铝合金应进行表面阳极氧化处理,或其他有效的表面处理.(C)金属幕墙材料应采用不燃烧性材料或难燃烧性材料。(D)金属幕墙所选用材料的物理力学及耐候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正)硅酮结构密封胶、硅酮耐候密封胶必须有与所接触材料的相容性试验报告.橡胶条应有成分分析报告和保质年限证书.(F)幕墙所使用的低发泡间隔双面胶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l02-96)的有关规定。2)铝合金及铝材材料(A)金属幕墙采用的铝合金型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铝合金建筑型材》(GB/T5237)中规定的高精级和《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阳极氧化膜的总规范》(GB8013)的规定;铝合金的表面处理层厚度和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铝合金建筑型材》(GB/T5237.2—-5237.5)的有关规定。(B)金属幕墙采用的铝合金板材的表面处理层厚度及材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幕墙》(JG-3055)的有关规定。(C)金属幕墙应根据幕墙面积、使用年限及性能要求,分别选用铝合金单板(简称铝单板)、铝塑复合板、铝合金蜂窝板(简称蜂窝铝板);铝合金板材应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及设计的要求,并有出厂合格证.(D)根据防腐、装饰及建筑物的耐久年限的要求,对铝合金板材(铝单板、铝塑复合板、蜂窝铝板)表面进行氟碳树脂处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氟碳树脂含量不应低于75%;海边及严重酸雨地区,可采用三道或四道氟碳树脂涂层,其厚度应大于40μm;其他地区,可采用两道氟碳树脂涂层,其厚度应大于25μm.(E)氟碳树脂涂层应无起泡、裂纹、剥落等现象.(F)铝单板应符合下列现行国家标准《铝及铝合金轧制板材》(GB/T3880)、《变形铝及铝合金牌号表示方法》(GB/T16474)、《变形铝及铝合金状态代号》(GB/T16475)的规定:幕墙用纯铝单板厚度不应小于2.5mm,高强合金铝单板不应小于2mm:(G)铝塑复合板应符合下列规定:铝塑复合板的上下两层铝合金板的厚度均应为0.5mm,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铝塑复合板》(GB/T17748)规定的外墙板的技术要求;铝合金板与夹心层的剥离强度标准值应大于7N/mm;幕墙选用普通型聚乙烯铝塑复合板时,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腕》(QBJ16—87)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的规定。(H)蜂窝铝板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根据幕墙的使用功能和耐久年限的要求,分别选用厚度为10mm、12mm、15mm、20mm和25mm的蜂窝铝板;厚度为10mm的蜂窝铝板应由1mm厚正面铝合金板、0.5~0.8mm厚的背面铝合金板及铝蜂窝黏结而成;厚度在10mm以上的蜂窝铝板,其正背面铝合金厚度均应为lmm.3)钢材(A)幕墙采用的不锈钢宜采用奥氏体不锈钢,不锈钢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不锈钢冷轧钢板》(GB/T3280);《不锈钢棒》(GB/T1220);《不锈钢冷加工钢棒》(GB/T4226)《不锈钢和耐热钢冷轧带钢》(GB/T4239);《不锈钢热轧钢板》(GB/T4237);《冷顶锻用不锈钢丝》(GB/T4232);《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GB/T3280);(B)幕墙采用钢材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碳素结构钢》(GB/T700);《优质碳素结构钢》(GB/T699);《合金结构钢》(GB/T3077);《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碳素结构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及钢带》(GB/T912);《碳素结构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及钢带》(GB/T3274);《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尺寸、外型、重量及允许偏差》(GB/T6728);《冷拔无缝异型钢管》(GB/T3094);《高耐候结构钢》(GB/T4171);《焊接结构用耐候钢》(GB/T4172);(C)钢结构幕墙高度超过40m时,钢构件宜采用高耐候结构钢,并应在其表面涂刷防腐涂料。(D)钢构件采用冷弯薄壁型钢时,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J50018—2002)的有关规定外,其壁厚不得小于3.0mm,强度应按实际工程验算,表面处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5-2001)的有关规定。(E)金属幕墙采用的非标准五金件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有出厂合格证,同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紧固件机械性能不锈钢螺栓、螺钉和螺柱》(GB/T3098.6)和《紧固件机械性能不锈钢螺帽》(GB/T3098.15)的规定.4)建筑密封材料(A)金属幕墙采用的橡胶制品宜采用三元乙丙橡胶、氯丁橡胶;密封胶条应为挤出成型,橡胶块应为压模成型。(B)密封胶条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现行国家行业标准《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l33-2001)的规定。(C)幕墙应采用中性硅酮耐候密封胶,其性能应符合表10.2.4.2-1的规定。(D)结构硅酮密封胶应采用高模数中性胶;硅酮结构密封胶分单组份和双组份,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GBl6776)的规定。其性能应符合表10.2.4.2-2的规定。(E)同一幕墙工程应采用同一品牌的单组分或双组分的硅酮结构密封胶,并应有保质年限的质量证书。用于石材幕墙的硅酮结构密封胶还应有证明无污染的试验报告.(F)两种硅酮密封胶相接触时必须相容.(G)硅酮结构密封胶和硅酮耐候密封胶应在有效期内使用。过期的密封胶不得使用。5)低发泡间隔双面胶带(A)根据幕墙的风荷载、高度和玻璃的大小,可选用低发泡间隔双面胶带。(B)当幕墙风荷载大于1.8N/m2时,宜选用中等硬度的聚胺基甲酸乙醇低发泡间隔双面胶带;当幕墙风荷载小于或等于18N/m2时,宜选用聚乙烯低发泡间隔双面胶带。6)其他材料(A)幕墙可采用聚乙烯发泡材料作填充材料,其密度不应小于0.037g/cm3.(B)聚乙烯发泡填充材料的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CJl02-96)的规定.(C)幕墙宜采用岩棉、矿棉、玻璃棉、防火板等不燃烧性或难燃烧性材料作隔热保温材料,同时应采用铝箔或塑料薄膜包装的复合材料,作为防水和防潮材料。(D)在主体结构与幕墙构件之间,应加设耐热的硬质有机材料垫片。(E)幕墙立柱与横梁之间的连接处,宜加设橡胶片,并应安装严密,或留出lmm间隙。(2)主要材料主要性能试验方法:1)不锈钢和钢材主要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下列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金属弯曲试验方法》(GB/T232);《金属拉伸试验方法》(GB/T228).2)密封胶条主要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下列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硫化橡胶或热塑橡胶撕裂强度的测定》(GB/T529);《硫化橡胶邵尔A硬度试验方法》(GB/T531);《硫化橡胶密度的测定》(GB/T533)。10.2.4.3主要机具设备双头切割机、单头切割机、冲床、铣床、钻床、锣榫机、组角机、打胶机、玻璃磨边机、空压机、吊篮、卷扬机、电焊机、水准仪、经纬仪、胶枪、玻璃吸盘等。10.2.4.4作业条件(1)安装幕墙应在主体工程验收后进行;(2)应有土建移交的控制线和基准线;(3)幕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的预埋件,应在主体结构施工时按设计要求埋设;(4)吊蓝等垂直运输设备安设就位;(5)脚手架等操作平台搭设就位;(6)幕墙的构件和附件的材料品种、规格、色泽和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7)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10.2.5材料和质量要求10.2.5.1材料的关键要求(1)金属幕墙工程中使用的材料必须具备相应的出厂合格证、质保书和检验报告.(2)金属幕墙工程中使用的铝合金型材,其壁厚、膜厚、硬度和表面质量等必须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3)金属幕墙工程中使用的钢材,其厚度、长度、膜厚和表面质量等必须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4)金属幕墙工程中使用的面材,其壁厚、膜厚、板材尺寸、外观质量等必须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5)金属幕墙工程中使用的硅酮结构密封胶、硅酮耐候密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