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稷下学概说周立升一、稷下学宫概况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一所著名的学宫,这就是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和思想史上享有盛名的稷下学宫。学宫之所以冠以“稷下”之名,其本意盖因它在稷门之下,而稷门则是因临稷山并且是通往稷山的门户而得名。司马贞在《史记索引》中引《齐地记》曰:“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趾往往存焉。”(《田完世家索引》)所谓讲室即指稷下学宫。(一)学宫的创立及其发展与消亡稷下学宫,历史悠久。早在齐桓公午时就设立了。汉末徐干曾追述说:“齐桓公立稷下之官(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中论•亡国》)齐桓公即田午,自公元前375年至前357年在位。这就是说,稷下学宫的创立约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六十年代,与柏拉图在雅典创立的“逍遥学院”,时间不相上下。后来,齐威王继承父业,其时齐国国力依然赢弱,而威王又沈湎不治,委政于卿大夫,稷下先生淳于髡便以“国中有大鸟”的“隐语”谏威王,促使其大胆革新,励精图治,兴办稷下学宫。因此威王时,稷下学宫已有相当的规模了。到齐宣王时,谈说之士云集于稷下达到了最高峰。史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大,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以后又历经闵王、襄王和齐王建三代。齐闵王末年,因连年举兵不休和临淄失陷,造成学士分散,学宫冷落。襄王时,一些学士再度回归稷下,学宫才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机。其时,荀卿还曾在学宫讲学,“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不过在襄王时,由于齐国元气大伤,已无力恢复其强国的地位,因此稷下学宫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到齐王建时,学宫尚存在了一段时间,但因其国势日衰,学宫也无力“复胜”,随着齐国的灭亡学宫终于消亡了。稷下学宫的存在约有一百五十余年,经历了战国的中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稷下学宫尽管有盛有衰,时起时落,但始终在开展着。正是从这里产生或培育了众多的学派,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战国中、后期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与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二)学宫的性质与特点稷下学宫既不同于春秋以前的庠序学校,也不同于秦汉以后的太学堂和翰林院,而是一所从事教育、研究学术、百家争鸣、咨询政治的特殊机构。首先,稷下先生皆积极从事教育活动,他们大都广收门徒,授业解惑,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管子》中的《弟子职》就是一篇非常完整的学宫的学则,它从课堂纪律到课下复习,从尊敬师长到品德修养,从饮食起居到衣着装饰,都规定得非常详细缜密,是每位学子(弟子)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纪律,类似今天高等学府的学生守则。由此可见,稷下学宫的确是一所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它虽然由官方兴办,但它打破了奴隶主的等级制,不仅学生“有教无类”,而且教师也不分贵贱择优聘用,连出身家奴、身为赘婿的淳于髡都成了著名的“稷下先生”。学宫的首领也不是官方任命,而是由群众公推,任期亦不固定。如荀子在齐襄王时,曾经“最为老师”,以至“三为祭酒”。总之,稷下学宫是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之后所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文化教育机构。其次,在稷下学宫中,从各国来的不同学派的学者们,都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其中,有的研究“阴阳之术”,有的“以道诠法,崇尚黄老”,有的“序君臣父子之礼”,有的宣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有的主张“见侮不辱,救民之斗”。总之,他们“各著书言治乱之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术研究与学术争鸣、文化交流是分不开的。稷下学者多为能言善辩之士,譬如淳于髡,滑稽多辩,人称“炙毂过髡”;田骈号称“天口骈”;邹衍别号“谈天衍”;邹爽被称为“雕龙爽”;田巴能“一日服千人”;鲁连难田巴,使之终身不复谈,等等。在稷下学宫中,学术论辩,自由争鸣,蔚然成风。学者们以开放的心态,求索的精神,积极探讨各种问题,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可以说,稷下学宫的学术争鸣,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一个缩影。复次,稷下学宫是一个“不治而议论”的咨询机关,具有明显的政治特色。那些“不任职而论国事,,的学士们不仅“议执政之善否,,,而且“咸作书刺世”以干世主,充当齐国执政者的高级顾问。他们虽然没有实职,却“受上大夫之录”,而且“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他们不仅是齐国的谋士,说威王、劝宣王、讥邹忌、谏王,而且往来各国,上说下教,在行动上“合则留,不合则去”。足见,稷下学宫并不是一个专门从事教育或进行学术研究的机构,而是齐国的政治咨询机构,是齐国政府制定内外政策、推行各种政务的“智囊群体”。稷下先生们大都对齐国的政治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然而,他们一般都没有行政职务,不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工作,即使个别的先生被委任为使节,去完成某项外交使命,那也是暂时的,并非终身固定的。正因为稷下先生们“无官守,无言责”,所以他们不恃势贪功,不阿谀逢迎,从而使学宫的咨询职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据考,当时到这个学宫的人物是很多的。但由于出出进进,并不固定,且历经百余年,变化很大。最可观时曾达到“千有余人”,其中被赐为“上大夫”的就有七十六人。他们绝大部分没有留下姓名,见之于史书的只有淳于髡、宋^、尹文、彭蒙、田骈、慎到、接子、环渊、邹衍、邹爽、孟轲、荀况、儿说、田巴、季真、王斗、鲁仲连等少数著名人物。其中有的原籍就是齐国,有的虽不是齐人,但长期居于齐国或多次游学稷下。他们大部分人的著作也没有留下来,只有少数知名人士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了一些篇目,而且除《管子》《荀子》及个别残本、辑佚外,也都早已亡佚了。所幸在《孟子》、《庄子》、《尸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战国策》、《淮南子》、《史记》、《韩诗外传》、《盐铁论》等书中,还保存了他们的一些思想片断,大体反映他们某些学说的梗概。《管子》本来是一些稷下学士的论文集,可惜又没有注明作者。这就给研究稷下之学造成了很大困难。不过依据现有的史料,我们还是能够粗线条的勾画出稷下学宫的大致轮廓的。二、稷下之学的学术贡献及影响云集于稷下学宫的先生和学士们,学界有人将之称为“稷下学派”或“稷下派”,严格说来,这种称谓是不确当的。因为稷下先生(稷下诸子),他们各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学术主张、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分属于不同的学术流派的。所以稷下学宫作为思想库所蕴储的思想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独立的学术流派,而是战国中、后期的诸子百家之学,故尔我们以稷下之学来概括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稷下之学”顾各思义,涵盖两重义蕴,一为稷下学宫,二为稷下学术。实际上,它是稷下学宫与稷下学术的简称。(一)思想理论的多元与高度的学术自由及平等稷下之学产生于齐地,是以齐文化为主体并兼容来自列国的百家之学而出现的。在稷下学宫创立之前的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各家各派没有也不可能大家汇聚在一起,进行共同的研究和辩论。稷下学宫的创立,为各派荟萃讲学、学术融汇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于是来自不同国度和地区的各种学说,迅速汇聚于稷下以求发展,由此便形成了稷下之学多元化的特点。稷下学宫中的先生们都是当时百家之学的代表人物,战国中期以后各家各派的著名思想家多数都曾在稷下讲学,其中很多人就是在稷下成名的。稷下诸子学无论其势力或强或弱,亦无论其影响是大是小,在稷下学宫中他们都享有平等的地位,都可以自由的著书立论、传道授业、议论时政以十世主,都可以平等地争鸣驳难、交流论辩。齐国当政者不但不加干预,还创造优厚的条件,鼓励他们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切磋沟通,悉心求正,从而奏出了一曲百家争鸣的交响乐。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推动了学术思想的飞速发展。这种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学术思想的分化和深化,二为学术思想的融合与会通。在稷下学宫之前,各派学说虽然也有分化,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等,但这种分化纯属学派内部在转承过程中所发生的自然分化,与其他学派基本上没有什么情节纠葛。而在学宫中的诸子学术所发生的学派分化就不同了,这种分化主要是在相互辩难、广泛交流中通过互相启发、互相汲取、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而产生的,因此它的特点呈现为学术的深化。在学术思想分化的同时,还有学术思想的融合。所谓融合,不是合而为一,亦非折衷、掺和,而是以本学派的思想理论为本位,吸取别家之长以修正本派之不足,从而出现学术思想的融合,融合的特点是理论的会通。事实上,在稷下学宫中,任何一位稷下先生都是以某家学说为本位的,因此称他为某家某派。但是,我们又可以在他的思想理论中或多或少的发现来自别家别派思想的影响。譬如,以稷下黄老学派为例,它是稷下学宫中最主要的一派。这一派人数最多,力量最强,影响最大。它是适应地主阶级巩固政权、安定民心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它受到齐国当权者的特别重视而一度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精神力量。这个学派的特点是调和色彩极浓,即司马谈所谓“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一特点集中的表现了稷下学宫兼收并蓄、容纳百家的特色。汉初的黄老思想追其根乃在稷下。稷下的黄老学派又有着不同的分支,其中的一个支派便是宋、尹学派。此派“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同上),主张“不累于俗,不饰于物”(《庄子・天下篇》),这些都为稍后的庄子学派所吸收。它以老子“少私寡欲”为基点,采纳了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修养信条,发展为“情欲寡浅”、“见侮不辱”的理论,亦以此影响了“孟氏之儒”,使孟子沿着“养心莫善于寡欲”的道路,走向“尽心”、“知性”、“知天”的先验论,从而区别于孔氏之儒而自成一派。同时,宋、尹的精气学说和“虚一而静”的认识论又成为荀氏之儒的重要理论来源。足见其在儒家各派的分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宋、尹的“禁功寝兵,求世之战”的言论和“不忘天下,日夜不休”的行动,表明它继承了墨家的部分言行,无怪乎很多学者把它列为墨家的一支。但它偏重于内心修养的倾向又同墨子俨然有别。同时,它不讲“天志”,反对“明鬼”的思想,在促进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中,无疑起了一种默化的作用。黄老学派中的慎到一支和环渊一支,对各家的吸取、改造和影响,虽不如宋、尹一派这样全面,但同样起着某些转关过渡作用。如慎到吸收了儒家的“礼”,又把老子的“道”向法理方面引伸,开后期法家之先河。环渊为楚人,他对老子思想是下过一番精深研究功夫的。肯定的,他对其先师的遗说绝不仅仅是复述,而是有某些所谓创造性的发展。庄子后学的某些人以及汉初的黄老学者,可能和他的影响不无关系。除黄老学派,稷下法家学派对其他学派的分化和融合也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早期法家向后期法家转化并形成系统理论的过程中,这种作用就更为明显。韩非曾把“商管之法”并列,商即商鞅,管即齐法家。商鞅之法重变革,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稷下之法则主张“置法不变”;“商”法主张严刑重罚,“管”法则主张礼法并用。所以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稷下法家也是兼采各家,尤其吸收了黄老学派和儒家的某些思想而充实了自己。如它认为:“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必须“固守之”,“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乐其法者也”(《管子•任法》)。很清楚,这是向黄老学派索取的理论根据;它又认为:“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同上)。显然,这又是从儒家那里汲取来的思想要素。稷下之学的另一特色就是综合创新。正是这种充满生机的创新活动,使先秦的百家之学习一充满了无限魅力,成为后人频频回眸的轴心时代。以稷下后期曾三为祭酒的儒学大师荀子为例,荀子乃是以儒学为本位,接纳并综合别家思想从而创立了自己别开生面的思想体系。在天道观上,荀子对稷下黄老学派、管子学派等采取融合、修正和发展的态度,建构起既重视天的自然无为,又强调人的创造能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自然天道观。在礼法问题上,荀子吸取了稷下诸子关于礼法结合的思想,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以礼为主、以法治为辅,将礼法融合为一体的礼法观。作为传统孔学的继承者,荀子十分重视礼的地位和作用。但他也看到了传统儒学专恃礼治的严重缺失,主张以法治补充礼治。提出“治之经,礼与刑”(《成相》),明确地将礼与法、隆礼与重法并举。荀子援法入儒,通过综合创新,从而弥补了邹鲁儒学的缺憾和不足,并适应封建社会的需要成为事实上的统治思想,正如谭嗣同说的:“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仁学》)荀子的综合创新为学术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这使他不仅成为稷下学宫中最负盛名的一位大师,而且也是先秦学术思想特别是稷下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总之,稷下之学的理论价值和贡献,体现为只有思想理论的多元化,只有高度的学术自由和平等,只有宽松的环境和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才能真正使学术得到繁荣和发展。(二)稷下之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稷下之学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哲学和文化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作用,甚至一直启迪着近现代人的思想。首先,稷下之学丰富了古代的学术思想,促进了先秦学术思想的繁荣。对西方哲学来说,一般认为,在古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或萌芽。中国的古代哲学也是如此。形式多样的稷下之学,一方面丰富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内容,另方面又以它所包含的“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使其成为后来各种理论体系的重要渊源。如在天人之辩问题上,稷下先生通过争鸣和辩难,多有发明和创见。其中有的强调天人的统一性,有的强调天人的差异性,并以此为根基建构起各自的思想体系。孟子在认同孔子“天命”思想的前提下,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新见解,将心、性、天统一起来,较深入地研究了人的心理、精神活动,凸显了作为主体之人的内在力量。而稷下黄老学者改造了老子的“天道自然无为”思想,强调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差异性,要求人们“缘理而动”、“舍己以物为法”、只要“执道循理”而为之,即可“君万物”(《心术》上)。荀子批判地汲取各家之长,运用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建立起了“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论体系,达到了先秦时代“天人之学”的最高度。在德力之辩问题上,孟子亦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孟子说:“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公孙丑》上)德力之辩实质上即是王、霸之辩,贵德抑或尚力不过是推行王道或实行霸道的工具和手段而已。孟子倡导王道,反对霸道,于是将德与力对立起来,尚德而非力。作为稷下儒家的荀子,在德力、王霸问题上与孔孟有异,主张全德凝力,王霸皆可,他说“隆礼尊贤而王,重德爱民而霸”(《强国》),荀子的德力、王霸观念,虽是儒家的别宗,但对后代的影响特别深远。如两汉时期的政治基本上是德力兼重、王霸并举的,所谓“霸王道杂之”。在名实之辩上,稷下各家有的受到了惠施等人的影响,热衷于揭示语句中的概念关系,玩弄名词游戏从而流于诡辩,如儿说首唱“白马非马”,以此服稷下之辩者;田巴大讲“离坚白,合同异”,且“毁五帝、罪三五、訾五伯,”号称一日服千人。另一些稷下名辩学者,将形名理论同法治实践结合起来,以名论法,形成稷下的名法派。如尹文认为,名正则治,名丧则乱。凡乱者,刑名不当也。主张以“实”务“名”,反对“型名异充”。(参见《吕氏春秋•正名》篇)稷下黄老学者对名实之辩亦很感兴趣,比如在《管子》和《黄老帛书》的一些篇章中,他们也对名实关系问题作了精辟地论述,提出了一些独到之见。《心术上》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姑形以形,以形务名,督言正名”。荀子在综合汲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名以指实”的逻辑思想,对稷下乃至先秦的名实之辩作了批判性的总结。在义利之辩上,稷下诸子各有所论,而尤以孟、荀的阐释最为充分。孟子提出了“拔本塞源论”,认为仁义的价值就是人本身的价值,它根源于人的善性,而利则是善的对立面,是万恶之源。把义与利绝然对立起来,完全排斥利益与功利的地位与价值。当梁惠王问他:“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利于吾国乎?”孟子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因此,孟子义利观的核心是“去利怀义”、“惟义所在”。荀子则认为,义和利都是人所需要的,利不能去,义也不能丢。而人生来就是好利恶害、趋利避害的。因此必须用义来加以制约。“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义利统一”、“以义制利”是荀子义利观的纲要。显然,这是他的“性恶论”和“化性起伪”的思想在义利观上的投影。此外,稷下先生还对心物关系、知行关系、形神关系、道法关系、君臣关系等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争鸣。总起来看,在稷下,学者们通过自由论辩、互相诘难、彼此汲取和综合创新,产生了一些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了一些新的学派,从而大大丰富了先秦学术思想的内容,促进了先秦文化的繁荣,使稷下之学成为先秦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不了解稷下之学,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和文化,稷下之学的历史地位由此即可显见。、稷下之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稷下学宫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和政治根源,同时也和当时齐国的历史环境密不可分。(一)齐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从经济根源上来考察,稷下之学的出现乃是齐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带来的思想大解放。关于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的性质,我们认为是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齐国带山濒海,沃壤千里,又有桑麻鱼盐之利,管仲相桓公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致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田齐代姜齐后,封建地主阶段又采取了许多政治和经济的革新措施,齐国便成了早期进入封建社会的诸侯国之一。苏秦在游说齐宣王时曾盛赞“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的溢美之辞自然有些夸张,但却反映出了当时齐国经济繁荣的景象。于是这种封建的经济基础为稷下学宫的建立和稷下之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临淄作为一座拥有七万户、几十万人口的大都会,为稷下先生与学士们的讲学和其他活动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没有这样的大都市,是容纳不下一座拥有数百千人的稷下学宫的。都市的出现进一步加速了交通的发展。也更加沟通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同时对促进学术的交流和学士的集中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齐国以及列国的“士”便挣脱各种羁绊投奔于稷下,来“坐而论道”了。(二) 齐国的政治变革与礼贤下士之风从政治根源上来考察,稷下之学的出现乃是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从春秋进入战国,由于阶级关系的急剧变化和兼并战争的频繁进行,各个国家的各种政治势力,各个阶级、阶层或集团的代表人物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历史的发展注定了只有地主阶级才是当时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当它在政治上、经济上取得统治权以后势必在精神上也要夺取支配权。封建的思想武器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多方比较、取舍、熔铸才能形成,这就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一种政治条件。同时,在地主阶级内部不同的阶层或集团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依附、投靠和代表他们的“士”当然也就流品繁杂、形形色色。这又给百家争鸣提供了一种客观的可能性。当时各国统治者为了在政治斗争中获胜,都非常注意在“士”中选拔人材,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礼贤下士,蔚成风气。那些想要捞到荣名厚禄的“士”,从而也就大显了身手。有的被聘为宰相或尊为上卿,有的往来各国被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行业劳动合同范文
- 合作发展合同-股本借款标准范本
- 租赁合同纠纷调解协议书范本
- 10-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10 吃饭有讲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长期借款合同参考模板
- 贷款合同范本:全新标准版
- 环保治理工程承包合同范文
- 生产订购合同范本
- 餐饮直营协议合同范本
- 转基因调查分析报告
- 英语-时文阅读-7年级(8篇)
- 数据挖掘(第2版)全套教学课件
- 产学研融合创新合作机制
- 胃早癌-经典课件
- 幕墙工安全技术交底
- 集装箱七点检查表
- 7S管理标准目视化管理标准
- 篮球场改造工程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茉莉花的生长习性及栽培管理办法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