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培芋苗的植株再生及生理特性研究_第1页
组培芋苗的植株再生及生理特性研究_第2页
组培芋苗的植株再生及生理特性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组培芋苗的植株再生及生理特性研究

芋头是一种又名芋头和芋头的植物。它是天南星科的一种蔬菜。它的产品器官是地下的球茎。在生产过程中,球茎通常容易被病毒和自然退化,导致球茎的大小和数量减少。茎洗过和繁殖不仅解决了上述问题,而且提高了纯度和恢复性。然而,通过集体培训获得的优质芋头苗应该立即投资大生产,还是在推广之前经历一定的再植期?这一问题的解决对生产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生芋头被泵送时,地上部分的叶子与地下部分的茎之间存在着库源关系。地上部分的植物很强,抗逆性很好,有利于地下部分的形成。因此,在建立芋头离体快繁系统的基础上,本试验首先调查了不同世代芋头苗的生理差异,然后研究了不同世代干部的产量差异,为研究小组培养的最佳水稻苗及其生理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1材料和方法1.1培养芋种的生长2003年9月从育苗室取“绿杆芋”茎尖离体培养(MS+BA4.0mg/L+NAA0.2mg/L),组培后的芋芽一部分用于继代培养扩繁,另一部分经生根炼苗后于2004年春定植温室,成熟后收获芋种,并于2005年春定植,这部分材料记作组培第2代(T2);同时,将组培室继代培养的试管苗生根炼苗后定植,记作组培第1代(T1);未经组织培养的“绿杆芋”种苗作对照CK.T1,T2,CK芋苗大小一致时(6片叶),同时移栽到温室(20~25℃)中,按照随机区组设计,每小区种植30株,3次重复.1.2子芋质量测定在T1,T2,CK子芋叶片抽生出土后,取其子芋幼叶,实验室洗净后,滤纸吸干水分后,分别测定叶绿素、可溶糖、可溶性蛋白质、淀粉、丙二醛、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游离脯氨酸.等到芋产品器官球茎收获期从每小区随机选取15株,统计不同世代芋T1,T2,CK产生的子芋数量和产量,试验3次重复.2结果与分析2.1因子分析试验试验共有3种芋头材料(T1,T2,CK)、8个生理指标(叶绿素、可溶糖、可溶性蛋白质、淀粉、丙二醛、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游离脯氨酸)、3次重复,共72个样本.将试验数据用软件SPSS11.0进行因子分析.2.1.1主成分特征分析由表1可知,计算总方差分解可以得出各成分对总方差的贡献.将特征值大于1的提取出来,得到3个主成分.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8.550%,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28.276%,第3主成分贡献率为16.283%.前3个主成分对总方差的累积贡献已达83.109%,具有较高的信息涵盖量.进一步计算出主成分载荷矩阵(表2),由此可以分析各生理指标在各主成分上的分布情况.第1主成分上有:淀粉、蛋白质、叶绿素、可溶性糖;第2主成分上有:脯氨酸、丙二醛;第3主成分上有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由8个生理指标经主成分分析降解后,形成3个综合指标,即:第1主成分可以看成是光合作用及其代谢产物的综合指标;第2主成分可以看成是抗逆物质的综合指标;第3主成分可以看成是自由基清除相关的酶系统.可由这3个综合指标来衡量芋苗的生长状态及抗逆性强弱,为进一步分析不同世代芋苗综合指标的情况,还需计算因子得分.2.1.2组培2代知识中地震基因组培的综合得分及其贡献率由主成分分析可得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3),从而可知各主因子得分模型,并计算出不同世代芋苗在3个主因子上的得分,F=∑i=18(fi×xi).F=∑i=18(fi×xi).例如:F1=叶绿素×0.286-可溶性糖×0.121-淀粉×0.058+蛋白质×0.322+脯氨酸×0.413+超氧化物歧化酶×0.158-丙二醛×0.233-过氧化氢酶×0.008综合得分F总=∑j=13Fj×贡献率j累计贡献率=∑j=13Fj×贡献率j累计贡献率即F总=(F1×38.55%+F2×28.276%+F3×16.283%)/83.109%最后得出不同世代芋苗的得分情况(表4).在主成分1上,组培2代T2的得分值为1.192,远比组培1代T1和普通苗CK要高,表明组培2代的芋苗生长状态好,光合作用等强于T1和CK;在主成分2上,组培2代T2的得分为0.157,大于组培1代,但小于普通苗CK,表明组培2代在经过1个世代的复壮期后抗逆性逐渐加强;在主成分3上,因子得分从大到小的顺序为:T2,CK,T1,表明组培2代T2与自由基清除相关酶系统的作用随着世代增加也在加强.此外,T1在F1、F2、F3(3个主成分或3个综合指标)上的得分均小于T2和CK,表明T1世代并不适合大面积推广.组培1代T1、组培2代T2、普通苗CK的综合得分分别为-0.448,0.517,-0.069,由此可知组培2代综合得分最高,光合作用和抗逆性均最强,而组培1代T1反而不如普通苗CK,表明组培芋苗不能立即投入大面积生产,而是要经历T1世代的复壮期后(即T2世代),才能用于生产推广.2.2平均子芋重和产芋量由表5可知:“绿杆芋”组织培养前产子芋的能力为平均每株15个,经过组织培养后,无论是T1世代还是T2世代,均显著提高,分别为24,23个.这可能是组织培养提高了芋苗的增殖分生能力.平均子芋重为:T2为76g,显著高于CK、T1;而CK为64g,显著高于T1(58g).单株平均产芋重:T2为1.748kg,显著高于T1、CK;而T1为1.392kg,显著高于CK(0.960kg).综上表明:组培1代芋苗T1虽然单株产芋重比对照CK高,但它的平均子芋重反而不如CK、T1产量的增加只是来源于T1产芋数量增加所致.而T2单株产芋重比对照CK和T1高,而且平均子芋重也高于CK和T1;T2产量的增加来源于2个方面:T2产芋数量增加、T2平均子芋重增加.因此,T2世代芋苗才能作为大面积推广用的芋种.3与原种生长性状比较王林生等研究了4个世代脱毒薯苗(脱毒徐薯l8的茎尖苗、原原种苗、原种苗、良种苗)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探讨了其增产的物质基础,为脱毒甘薯的推广和合理使用年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杨生超等比较了甘蔗腋芽苗组培后的亚无性系2代、3代与原种在大田性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腋芽苗亚无性系在生长势、株高、出苗率、分蘖率、成茎率等性状上优于原种;亚无性系茎径和前期糖分低于原种,并在腋芽苗无性世代中逐渐得到恢复,在3代左右完全达到原种水平.李雪梅等分析了不同世代水稻的光合速率、ATPase活性及ABA含量变化,找出了导致产量降低的原因,从而为水稻品种选育和优良种性的保持提供了参考.本实验研究得知,芋苗地上部分的营养器官生长优劣情况依次为T2,CK,T1.芋苗地下部分的产品器官(球茎)产量依次为T2,T1,CK.结合以上2个方面的分析可知:在实际生产上,通过组织培养出来的芋头苗(组培1代)应该先进行小规模的栽植,并留种.次年,再用头年所留的芋种(组培2代)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