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对陆的接受与评价_第1页
唐德宗对陆的接受与评价_第2页
唐德宗对陆的接受与评价_第3页
唐德宗对陆的接受与评价_第4页
唐德宗对陆的接受与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德宗对陆的接受与评价

卢玉(754-805),苏州嘉兴人。他在幼年时期,正赶上安史之乱,唐王朝由兴盛走向衰落。在那连年兵荒马乱,藩镇支离,宦官弄权,王权凋丧的情况下,使得年轻的陆贽开始研究国家衰败离乱的根源,希望能做一个经世济物的有用人材。他天资聪敏,学术精粹,十八岁就中了进士,一时名重京师。德宗为太子时就听说陆贽的才能,所以他一即位就升迁陆贽为翰林学士(26岁)。当时由于卢杞专权,欺上压下,朝政日非。很多藩镇的武官纷纷离叛。李唐天下处于垒卵之危。陆贽日夜伴随德宗,为之策划军情,代写诏书。为了征召天下忠君之士共赴国难,诏书一天要写几十次。陆贽在纷扰之中挥笔立就。语言委婉,感情真挚,气势磅礴,态度明朗,很有鼓动诱惑力。所到之处,虽骄将悍卒,听了无不感动流涕。当时的马燧、李、李抱真、哥舒曜等武将,都是在诏书的感召下奋力杀敌。经过五年的时间(785年)扫灭了群凶。朱泚逃往吐蕃,朱滔战死,李希烈兵败被杀。京城收复,德宗平安地回到了长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理解,真正使唐王朝转危为安的勘乱之功,虽然赖有马燧、李诸武将的力量,然而在起襄赞谋划的主导作用方面,应该首推陆贽。德宗贞元八年(792),陆贽晋升为中书侍郎门下同乎章事(副宰相)。他从为官开始,从来不避艰险,敢于犯颜直谏,不顾个人安危。朝廷中事无巨细,必言可否。经常揭到皇帝的短处。曾经有人劝他:“这样做要有风险”,但他毫无顾虑,仍然直谏。当天下扰攘之际,德宗对他是言听计从,倍加信赖,朝夕不离,甚至不忍叫他的名字而常以行辈呼之。但当他的宝座坐稳了之后,情况却渐渐起了变化。因为德宗这个人是个心胸窄小,见识短而又刚愎自信的人。对经常面揭其短的陆贽,是绝不会得意的。他有个宠臣裴延龄,是个贪婪成性、谄谀奸诈的小人。德宗叫他掌管“度支”(即天下的赋税财物),裴延龄瞒上欺下,贪污行贿。满朝大臣都敢怒不敢言,深怕延龄诬陷报复。惟有陆贽一人挺身而出,上本弹劾延龄,揭露他的罪状,并要求德宗免去他度支的职务。德宗看了不但不相信,反而对延龄倍加信任而疏远陆贽。延龄对此早有预谋,他和宰相赵璟,翰林学士吴通玄狼狈为奸,在德宗面前无中生有地说了陆贽许多坏话。德宗就更加气愤。于是把陆贽贬为太子宾客,第二年又贬为忠州(四川重庆)别驾。陆贽到了忠州,为了防备奸臣的毁谤,长年闭门不出,也不敢从事著作,只是研究医学,编写了《陆氏验方集》五十卷问世。他在忠州度过了漫长的十年,一直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他五十二岁时,唐顺宗即位,下诏书叫他进京复职,诏书未到他就死在任所了。陆贽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张,完全表现在他的奏议之中。1、陆对人民的同情与救赎陆贽在奏议中揭示了当时贫富悬殊的情况。他说:“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豪强以为私属,贷其种食,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罄输所假,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税,贫富悬殊,乃至于斯!”可见他能正视现实,把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剝削作了深刻的揭露:贫者无立足之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终年劳苦,免不了啼饥号寒;富者不劳而获,养尊处优。这显然是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必然结果,然而陆贽作为一个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人,却敢于正视并提出这个问题,这说明了他政治开明的一面,特别是他对当时地主豪绅通过重租厚赋对人民的剝削表示极大愤慨。他指出地主豪绅对人民的“厚敛促征,皆甚公赋”,而官税每亩收五升粮,地主们却私收租税“殆有亩至一担者”。他说:“是二十倍于官税也”。他指出这是极不合理的现象。他说:“土地是王者的土地,而耕稼是农夫之所为,那些兼并土地的豪绅们居然不劳而获,从中受利。官家取其一,他们却夺其十。这样,怎么能使农民不挨饿1又怎么鼓励他们劳作,使国家仓廪实,府库充!这样下去,风俗怎么能不坏,国家怎么会不贫穷!”他提得多么深刻、尖锐。他把贫富不均的现象,完全归结到地主阶级的贪婪剝削、封建地租的沉重压榨。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他主张要由国家制定统一的地租标准,并严格执行,违抗者给予重罚。他说,这样可以“微损有余,稍优不足”。陆贽是封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剝削关系。这样做只不过借此做为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他认为这样做“既安富,又恤贫”就说明了这个意思。尽管如此,在黑暗残酷的封建社会里,他能不忘人民的疾苦,把人民摆在一定的地位,已经是很可贵的了。他在“六德”中提出要“敬老、慈幼、救疾、恤孤、賑贫穷、任失业”,也都是在为贫苦大众着想。甚至要求德宗用收来的茶税钱设置义仓,以备水旱之年,賑济人民。在“四赋”中他又提出“阅稼以奠税,度产以衰征,料丁壮以计庸,占商贾以均利。”根据年成丰歉、收入多寡和劳力强弱来确定赋税徭役的重轻。这不难看出他考虑的是国计民生经国的大计,是治国安民的有效措施。所以德宗在他的辅助之下,很快地平定了战乱,使唐王朝转危为安。陆贽之所以能重视人民,同情人民疾苦,主要是因为他认识到人民是创造财富的根本。他说:“人者,邦之本也”。“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正因为他认识到人民是创造财富的根本,所以,他主张要使人民丰衣足食,从而鼓励生产。否则,一个国家就不能富强。正由于他认为“人为邦之本”,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没有人民的劳动就没有财富,所以,他主张要关心人民,要鼓励人民从事生产。怎么样鼓励人民去从事辛勤劳动更多地创造财富呢?他主张通过“名与利”两个方面,他说:“诱人之力,唯名与利”。他所说的名就是政治上的荣誉、地位;利,就是物质上的奖赏。他解释名和利的相互关系时说:“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一是虚名,一是实利,但二者必须并用,缺一不可。原因是,“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所以,要做到虚实并用。关于这个问题,他又加以阐发说:“不要吝惜眼前的一点钱物,要把眼光放远些”。要知道“所费者财用,所得者民心。”得民心是根本。“若不失人,何忧乏用!”毛主席曾经指出:世界上人是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就会有了一切。这确实是至理名言。陆贽的思想尽管没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是,如果没有眼睛向下的精神,没有深刻体察民情的经历,是不会产生这种唯物主义思想的。2、“属性不高,自然也不应为”,这为人事而做事他是个儒家学者,但他不拘泥于古,能跳出儒家的藩篱,吸取各家的精华,而且重视古为今用。这一点是前人做不到的.叛臣犯闕,德宗仓皇出逃,心情悲愴,情绪低沉。认为“国家的兴亡,都是天命”。陆贽针对德宗的论调提出了批评。他说:“陛下以兴衰诿之天命亦过矣”,天,没有视觉和听觉,“皆因于人”。孟子说:民心者,天也。所以,必须重人事,“非人事外自有天命也”,所以,“舍人事而听天命必不可”。他引《易经》的话“自天佑之”。意思是“天会保佑你”。天真会保佑你吗?下面他用孔子对这句话的解释来说明原意。仲尼认为:“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是以佑之.”意思是:所说天的帮助是靠你能顺乎事理;能得到人的帮助是靠你以诚信待人。一个人如果做事顺乎事理,待人接物讲信义,就会无往而不利。这就是天助。他引《易经》也好,引孔子解释《易经》的含义也好,都在着意说明“事在人为”而不是“天命”。他强调重在“履行”,“必先履行,而吉凶之报象焉。”此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前因才能有后果。他说:“治或生乱者,恃治而不修世;乱或资治者,遭乱而能治也无难而失者,忽万机之重而忘忧畏也;多难而兴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说明了国家的治和乱都是人为决定的。他说;“人事治而降乱,未之有也;人事乱而天降康,亦未之有也。”这是敢于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也是他思想的核心。所以,他的许多政论,都能从实际出发。注重实践,立足于人事。做到了有的放失,而不是空发议论。3、健康是德宗的宗旨:为社会的需要因为他重视人民的力量,“以民为国之本”,认为只有善于听取人民的意见,才能“与民同欲”,才能“通民意,得民心”。能不能听取舆论,是国家兴亡的关键问题。他说:“喻君为舟,喻人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则危。”这里阐明了民为贵、君为轻、民为主、君为从的辩证关系,指出了通民意,得民心的重要,怎样才能得民心呢?那就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做到“与民同欲”。他说:“与众同欲靡不兴;违众自欲靡不废,从善讷谏靡不固,远贤耻过靡不危”。听取群众的舆论是集中天下的智慧在一个人身上,所谓“兼听则明”。这样才能“顺天下之心,以施教令”,天下还怎么能不太平,人心怎么会不归顺呢!所以,必须广泛地造成舆论,倡导百姓们说心里话。他引用《易经》的话说:“上下交而泰,不交则否”。把听取舆论的重要性作了深刻的阐述。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往往以“虚怀讷谏”作为口号来拢络人民,其实,根本不想实行它。陆贽很注重实践,所以强调必须付诸实践,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他说,能否实施,关鍵看你的态度是否诚恳、谦虚、和蔼。他强调,“其接下也,待之以礼,煦之以和,虚心以尽其言,端意以详其理”。同时,他针对德宗的弱点,对症下药地指出在听取意见时,不要以强辞利口反驳人家,不要在人前炫耀聪明,不必显示地位和权势,不要凭主观臆断。只有这样,人家才能敢说话,群众的意见才能得到表达,你才能得到下面的真实情况。德宗是个喜欢文过饰非的人。把自己的话,看成金科玉律,无上尊严。只许人家奉迎颂扬,不准说他的短处。然而,陆贽认为,自天子到庶人,人皆有过,不分尊卑。那种文过饰非的态度是错误的。一个真正的人,就是要“喜于闻过,敢于改过。”而听取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装璜门面。所以,“要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他引《春秋传》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又以古代的圣君贤辅为例,说明能改过是至高无上的美德:“成汤,圣君也。仲虺,圣辅也。以圣辅赞扬圣君,不称其无过,而称其改过,周宣王,中兴之贤主也。吉甫,文武之贤臣也。以贤臣而歌颂贤主,不美其无闕,而美其补闕。是则圣贤之意,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看他说得多么中肯。事实上一个人在一生中不可能没有过失,有过能改,才是最高尚的人。所以,他接着指出:“智者才能做到改过而迁善;那些刚愎自信,愚蠢的人才耻过而随非。”有错误不敢正视而想掩盖起来,结果是愈盖弥彰,后果不堪设想。接着,指出它的严重危害性。他说:为上者如果不能虚己以从谏,誓必就会滋生私欲,使耳目之娱渐广,忧勤之心渐衰。”久而久之,“奢侈之心萌,而邪道随之日:进”。给那些诌佞小人造成可逞之机。”奸佞之人围绕上来,忠直之人遭到排挤,受宠的外臣,持窃国之柄,而内宠的人招摇生事,瞒上压下”,“动乱的祸机潜伏着象一团火即将烘烘而起,国家人民如居于积薪之上,成败之机可立见也。”看他说得多么深切,透辟,使人惊心动魄!事实上他正是身受其害的予言家,德宗宠信裴延龄,纵容延龄贪赃卖法,陆贽由于反对延龄而痛遭贬斥,险些送了性命。陆贽认为要造成群众性的舆论,首先要扫除思想上的障碍。他认为当时存在“九弊”,而这“九弊”,上有其六,下有其三。其主要根沅在上而不在下。他说:“上有六弊,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炫聪明,厉威严,恣强愎;下有三弊,谄谀、顾望、畏惧。上好胜,必甘于佞辞,下耻过,必忌于直谏。这就使谄佞小人得以看风使舵,阿谀奉迎,而忠直之言就听不下去了。上好骋其辩才,必然用锐词利口以折人,好炫耀聪明,必然靠个人的主观臆断而待人以诈。这就会使人察颜观色,畏葸不前。有些披肝沥胆的忠言也就听不到了。上好显示个人的威严,作威作福,必然不能虚怀以待人,降情以接物,上好自信,必然不能承认过错,受人规劝。这就使软弱畏却的人为了避祸,不敢开口,事情的曲直也就不能分明了。”而这“九弊”的恶果是使“上下之情闭”。他说:“上情不通于下则下惑,下情不通于上则上疑。疑则不纳其诚,惑则不从其令。诚而不见纳,则应之以悖;令而不见从,则加之以刑。下悖上刑,不败何待!”这就是“九弊”的危害,它是开展舆论的障碍,也是造成动乱危亡的根源。“历观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其衰亡的原因皆系于此”。陆贽既以前车之鉴补察时弊,又以现实为据加以推理判断,步步深入,使人无容置疑。所以,归根结蒂,结论就是“舍己以从众”,“广谏诤之门,杜谗谀之路”,“尊用旧老,采拔群才”,使“下无滞情,上无专断”。这样国家才会太平,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怎样正常地开展舆论呢?陆贽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那就是对所提的意见要进行“慎听”,认真“察辨”,不能无是非地兼收并蓄。因为“听君子则小人之道废;听小人则君子之道消”。所以不能不加以分析选择。要做到“听其言,考其实”。做好调查研究,避免偏听偏信。发现有矫诬不实的情况,对其人要依法制裁。这样就可杜绝那些“浮妄之谈,阴邪之说”,避免“轻信见欺”之失.这就是他对开展舆论的主张。其中有理有据,有立有结,步步推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4、人材要“适所”,不可轻弃由于德宗性好猜忌,独断专行,在选用人材方面,不相信臣下。官无大小,都是他亲自选任。特别是大臣一有点过失,立即遭到贬斥,终身不再录用。所以朝廷出现了人材缺乏的现象。陆贽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要广录人材,合理使用。他首先说明:“人不是缺乏,问题是会不会培养,能不能用。他说:“人皆含灵,惟所诱致”,象山里的璞玉一样,“抵掷之则为瓦石,雕琢之则为圭璋”。这里说明对人材的培养和诱导的必要性。至于使用人材,他说:“人之才性,与时升降,好之则至,奖之则崇;抑之则衰,斥之则绝。”真是说得再透辟没有了。把人材消长的根本原因归结到统治者的爱憎方面。他举例说,当末季的时候,都说缺人材,其实不然。你看,一个新的创业之主经纶天下的时候,那贤才济济如森林一样多。试问这些贤才,不正是末季的遗才吗!他们在末季时就是废才,一旦新兴之主出世,他们就变成了英才,这还不是因为末季遗弃了他们吗!既然人材不缺乏,那么,怎样选取人材呢?他指出:不要责备求全,要求太苛。因为一个人有其所长,必有其所短,真正的全才是很少的。正如一块美玉不能无瑕一样。美玉即使有瑕,仍然不失为珍品。对于那些创建功业的老臣,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弃掷不用应该该看到人家长处,不熊“因一眚而掩大德”。他说:项羽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他不会使用人。他的缺点在于“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过无所遗”。这样,谁还能为你效忠呢!所以要本着“弃瑕录用”,不能“记过遗材”。这样不就有人材了吗!其次,选取人材要本着量材适所的原则,这样就没有无用之材。他说:一个好木匠做车轮,他会按材料的曲直,各得其用;一个好车把什,他能适应道路的平坦、坎坷的情况,使良马和劣马各适其所。所以“量材适所,则品物不遗”,如果“责备求全”,就会“逐类皆弃”。以上着重说明了选取的准则。必须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材。由于德宗的做法正与此相反,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所以陆贽接着指出这样做的危害.他说:在选用人材上如果不能秉公,只凭私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人才的进或退完全凭你爱憎的私情,去和留以你的好恶兴趣为准绳,不看才能的大小,也不辨忠奸.因为一句话投机,就以为是能才,而不考查虚实,因为一件事触犯了你,就以为很坏,不分辨他是忠是邪。对那称心意的人就破格地提拔,不管他能不能胜任;对冒犯过你的人就要过分责备,不管他心里服不服。犯一点错误,就永远谴责他,不准许改过自新;说了句错话就弃而不用,一辈子再也起不来。照这样下去,人材不能不缺,风俗不能不坏。最后,他提出用人的方法。他说:“进而有过则示惩,惩而改过则复进”,这样才能激励人改过自新,奋发向上.这样做“既不废法,也不废人。上无滞疑,下无蓄怨”,天下的英才都能奋身而出,为你效力了。又说:用人要“慎于始”,就是“有疑则勿果于用;既用则不复有疑”。一要信任,二要考查.对不称职守的要“革其弊,黜其人”;对有成绩的要“给予奖赏”。这样做就会纪律严明,人各尽其职守了。5、正身洁行,以身做则当时由于贿赂公行,自朝廷到州府郡县,都以阿谀奉迎为能,不以贪贿受赂为耻。只有陆贽少数清廉的人,能洁身自守,不染一尘。德宗曾劝他说:“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皆拒绝,恐于情理不通。以鞭、靴之类,受亦无伤”。陆贽却认为这股贪污行贿的歪风是祸国殃民的要害,不可不除。特别他感到要杜绝贿赂,首先要从上头作起。其理由是“上之所为,以导下也;上所不为,以检下也”。为上者,必须率先垂范,廉洁守法,才能使下面信任、敬仰。假如“上所不为而下或为之”,就可以“设严防,置明辟”,采取严厉措施给以制止。这是很容易的事。如果是“上为之,而下亦为之”,这“固其理也”,又怎么约束下头呢!所以杜绝贿赂的关鍵,“在上而不在下”。只有为上者正身洁行,以身做则,这股风才能煞住。他在揭示当时的情况时说:现在朝廷大臣都在公开地受四方的财贿,“朝廷取于方镇,方镇取之于州,州取之于县,县取之于乡,乡将安取哉?是皆出于疲人之肝脑筋髓耳”。真是直接了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