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递归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_第1页
语言递归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_第2页
语言递归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_第3页
语言递归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_第4页
语言递归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递归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1国内研究与学术研究的总体情况填补空白是语言学研究的亮点之一。无论是转换语法还是功能语法,他们都非常重视语言中的逃避现象。在国内,关于语言递归的研究已经有十二年,其研究结果对于深刻认知语言现象、全面把握语言规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论文以2001年至2012年发表在各种外语核心期刊和各大院校学报上与语言递归研究相关的论文为探讨对象,对这些论文进行了宏观而具体的总结。下面分别从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2本研究本文先以表格的形式从这些论文发表的年份、发表期刊、期号以及论文作者等几个方面总览一下国内十二年来关于语言递归的研究情况:2.1公开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从以上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内关于语言递归的研究始于2001年,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钱冠连教授以《语言的递归性及其根源》为题发表在《外国语》上的论文为开端。而沉寂了四年后,2006年开始外语界又就语言递归现象展开了研究,公开发表的论文有五篇之多,可见该话题四年之后逐渐引起了学者和教师的兴趣,其中,这五篇论文里面有两篇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这说明其研究成果和论文质量渐渐受到了业内的认可和肯定。此后,每年都有关于语言递归的论文公开发表。该表格宏观而直接地为我们展现了学界自2001年起十二年来就语言递归进行研究的基本情况。下面,本论文就具体地阐述一下这些相关论文的研究内容。2.2关于语言递归性与语言相对论国内对语言递归的研究时间还不算长,但是研究内容基本涵盖了语言递归理论框架下的主要问题。按照十二年来国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的内容与性质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种是探索介绍性质的,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钱冠连教授于2001年发表在《外国语》上的论文《语言的递归性及其根源》为代表。在他的论文中,作者旨在将语言的递归性这一语言学术语引入国内,钱教授创造性地指出并说明了语言的递归性(recursiveness)和语言的任意性与线性一样,是语言的根本性质之一,他第一个定义了语言递归性,即“语言结构层次和言语生成中相同结构成分的重复和相套”(钱冠连,2001:10),接着作者揭示了语言递归性的根源:宇宙全息律(宇宙的递归结构)。2006年,詹全旺在《语言递归的层次与方式》一文中结合具体例子探索了语言递归的三个层次,即短语递归、句子递归和语篇递归,接着,作者仍旧结合实例介绍了三个层面上的三种递归方式,即并列递归、从属递归以及并列从属递归。詹全旺的论文是对语言递归现象的进一步探讨和分类。2009年,杨烈祥在论文《论语言的递归机制》中,着重介绍了语言的“递归机制”(recursivedevices),这一术语在前面提到的钱冠连教授的论文中也有所提及,不过杨烈祥的论文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值得注意的是,该论文还指出了递归基础,认为“生成语法中的语言递归性首先是建立在语言具有离散无限性的观察之上的。语言的离散性是指可以将意义按不同的方式进行无限重复、内嵌和合并等操作。从而生成意义不同的、结构更复杂、形态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以表达人类最细微、最复杂的思想。”(杨烈祥,2009:134)“除离散性外,语言递归的另一个根源是语言的梯级性(hierarchy),或者说语言的非线性(non-linearity)结构。”(杨烈祥,2009:135)杨烈祥论文中的观点跟钱冠连教授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他们一致认为“语言整体上的递归性和局部上的非递归性”(钱冠连,2001:8)是对立统一的,“语言中存在着局部非递归成分,但并不能改变语言递归的本质属性。”(杨烈祥,2009:136)第二种是论述比较性质的,如代天善(2006)在《生物进化语境下的语言递归性——评乔姆斯基、杰肯道夫等人的语言机能进化观》一文中评述和对比了生物进化语境下对语言机能的研究中两种对立的观点:以豪泽、乔姆斯基和菲奇等学者为代表“提倡”的“唯递归性假设”(1)(therecursion-onlyhypothesis)以及以杰肯道夫和平克等另一派学者为代表提出的“语言适应性假设”(thelanguage-as-adaptationhypothesis)。同年,代天善(2006)又发表了论文《唯递归性假设语境下的语言相对论》,该论文阐释了语言相对论(又称萨皮尔-沃尔夫假设“theSapir-Whorfhypothesis”)跟“唯递归性假设”之间的关联和二者互补互济的关系。代天善(2006)在另一篇论文《语言递归性与语言相对论》中从语言哲学的角度阐述了语言递归性和语言相对论(languagerelativity)的关联,论文认为,虽然“语言相对论关注语言的多样性。生成语法研究语言的普遍性”(代天善,2006:18),但是“语言的多样性和语言的同一性并不矛盾,它们构成了一个问题的两面”(代天善,2006:18),“(从语言递归性的视野看语言相对论)生成语法对纷繁的语言现象剥离得越透彻,语言变异的成分就显露得越明显,语言相对论的成因就越容易定位”(代天善,2006:13)。正如论文结论中所说,“语言递归性和语言相对论,它们看似矛盾冲突,实际上互相补充,互相支持。它们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了我们对人类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的理论认识。”(代天善,2006:18)另外一篇归入此类的论文是杨烈祥于2012年1月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上的《唯递归论的跨语言比较评述》,作者从语言理论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综述了有关唯递归论(recursiononlyclaim)和语言递归性的跨语言比较研究,还讨论了语言演化研究的生物要求,最后得出结论“不管怎样,唯递归论极大地促进了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也极大地促进了生物语言学和语言演化研究的发展。可以预见,这是语言学未来的重要学科发展方向。”(杨烈祥,2012:62)第三种是阐发解释性质的,这一类中的论文与第一种中的论文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纯粹是对语言递归现象的演绎和说明,比如在《语篇结构中的递归现象》这篇论文中,作者通过考察不同语域语篇的结构模式及实际语篇,结合汉语和英语中的语言现象,发现“功能句法中讨论的两类递归(线性递归和嵌入递归)同样存在于语篇结构中”(王勇、黄国文,2006:288),论文的结论是“递归是语篇结构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语篇结构的递归性具有可选性和理论上的无限性两个特点,这使得实际语篇的结构既有一定的基本规律又富于变化。递归性能够帮助我们透过表面上的纷繁变化把握语篇的基本模式和变化规律,这对语篇理解和说出/写出合乎规范的语篇都会有所裨益。”(王勇、黄国文,2006:294)另外三篇同类的论文是傅志海的《语篇结构分析中的递归现象透视》(2007)、《递归现象在语篇中的体现》(2007)和《语篇结构中的递归性特征和意义分析》(2008),他的这三篇论文大同小异,都结合例子解释了语篇结构(分析)中的递归现象,归纳了其特征,指出了其意义。还有一篇是田正玲和赵震红(2007)的《语言的递归性在直接成分分析法及转换生成语法中的体现》,这篇论文主要从句法的角度举例论证了理论语言学中直接成分分析和转换生成语法中存在的语言递归现象,作者通过讨论,发现“直接成分分析,以及转换生成语法具体的转换示例,都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递归性。直接成分分析法重在体现短语结构的重复使用,转换生成语法则体现了短语结构的重复、句式重复和镶嵌(或相套)。语言的无限创造性要依赖于语言的递归性,语言的递归性使人们表达思想,进行交流成为可能。”(田正玲、赵震红,2007:274)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归类于第三种性质的这五篇论文基本上是结合例子从语篇或句法角度对语言递归性进行的阐释。第四种是应用创新性质的,以罗树林的《试论语言递归机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2011)为代表,尝试将语言递归性运用到汉语言教学中,作者在钱冠连(2001)、詹全旺(2006)以及杨烈祥(2009)等人对语言递归性做出的定义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语言递归”定义:“语言结构单位和语言结构规则的重复或相套”(罗树林,2011:58)。作者解释道,“语言结构单位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这三个要素系统。”(罗树林,2011:58)“语言结构规则也就是语法规则系统,可以分出词法规则和句法规则两大子系统。”(罗树林,2011:58)该论文创造性地把语言递归分为“语音递归、语义递归、语法递归”三类,突破了以往递归研究仅限于“语法递归”的局限。论文考虑到汉语言的固有特性,结合实例提出语音递归中有声母递归、韵母递归和声调递归等类型,语义递归包括同义递归、反义递归、类义递归等形式,而语法递归中包含语素递归、词语递归、短语递归、句子递归这四个方面。除了短语递归、句子递归(以及语篇递归)在其他学者的论文中有过讨论外,罗树林的论文中提到的其他“X递归”都是第一次出现。这篇论文还分析了语言递归机制的特点和作用,指出了它在对外汉语教学应用过程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属于这一范围的论文还有凌永刚的《论递归性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2012)及《论递归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2012)。第五种是批判质疑性质的,代表性论文是叶友珍(2012)的《论“唯递归性假说”的无效性》,作者从“唯递归性假说”术语的提出、“递归机制”的来源、生物比较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等方面论证了“唯递归性假说”的无效性。作者以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将‘递归性’作为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唯一区别性特征有失偏颇,‘唯递归性假设’是无效的。”(叶友珍,2012:131)很显然,叶友珍论文得出的结论是对“唯递归性假说”这一提法的质疑和对其合法的理论地位的辨伪。作者写这篇批判性的论文的初衷是告诫人们“如果不假思索地接受这一‘假说’,不仅是对Chomsky等人的误读,也会产生错误的研究导向。”(叶友珍,2012:131)笔者认为叶友珍这种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她的论文只是论证了“唯递归性假说”这一概念的无效性,并没有否定语言的递归性和递归机制。反过来思考,论文作者对该假说(这一概念的总结者为Pinker和Jackendoff)的质疑正是对Hauser、Chomsky和Fitch等学者关于生成语法中语言递归性研究成果的支持和认可。3研究重要性总体上,这些论文的研究意义可以分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下面分别来说明一下:3.1研究的范围和意义整体上看,作为学术论文,这十三篇论文都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比如钱冠连(2001)的论文第一个将语言递归性这一术语引进和介绍到国内,为国内语言学界和语言教学界进一步对该语言现象进行探索和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人们深刻地认识语言的规律和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詹全旺(2006)、杨烈祥(2009)等人的论文对语言递归层次和方式以及语言递归机制的探索和讨论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语言的本质,认识语言和世界的关系,在语言哲学研究中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代天善(2006)和杨烈祥(2012)将语言递归研究与语言相对论、语言进化论或者与生物语言学、语言进化研究相结合,极大地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跨领域发展,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丰富了研究的范围。王勇、黄国文(2006)、傅志海(2007、2008)以及田正玲、赵震红(2007)的论文则有助于我们理解语篇结构中或直接成分分析及转换生成语法中的语言递归现象,同样有利于我们认识语言现象和语言规律。罗树林(2011)的论文则大胆地对语言递归性进行了理论创新,结合汉语固有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提出了“语言递归”新的定义,对其种类进行了新的划分。这为我们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而叶友珍(2012)论文中的论证和剖析则有助于我们从理论层面正确解读Chomsky等西方学者在生成语法中展现的关于语言机能和语言递归性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3.2语言的递归性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国内对语言递归性研究的这些论文的实践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八点:(1)语言递归性的巨大意义甚至是全部意义就在于允许人们用少量的句型生成无限多的句子;(钱冠连,2001:8)语言递归层次与方式的研究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语言的本质,摸清了短语、句子和篇章生成的规律在实践上对计算机语言的开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詹全旺,2006:62)(2)唯递归论概括了句法无限性的特征,是MP(2)的延伸和发展,使语言学研究最终成为生物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杨烈祥,2009:136)(3)跟过去纯粹思辨性、理论性的交锋相比,这场争辩(3)在结合自然科学研究方面是一个重要的跨越;(代天善,2006:74)(4)从递归性入手,我们可以透过表面上的纷繁变化把握语篇结构的基本模式和变化规律,有裨于理解语篇和生成合乎规范的语篇;(王勇、黄国文,2006:288)(5)语言的无限创造性要依赖于语言的递归性,语言的递归性使人们表达思想,进行交流成为可能;(田正玲、赵震红,2007:274)(6)语言递归机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合理运用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它同样可以用于指导语言教材的编写;(根据罗树林论文概括出)(7)对语言递归性相关理论(诸如“唯递归性假说”)的合理质疑和有效论证及时纠正了错误的理解倾向,能够避免相关研究往错误的方向发展。(由叶友珍论文归纳出)事实上,理论与实践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没有十分明晰的界限,任何理论都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把它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接受修正、检验和完善。所以,这些有关语言递归的论文的研究意义虽然在本论文中被分解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是无论是理论意义还是实践意义都需要更多的学者继续去发现、论证和发展。4国内语言递归研究现状国内有关语言递归的研究起步较晚,十二年来,语言学界对它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诸多学术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首先,关注语言递归这一语言学现象(主要是在生成语法和功能语法的范畴下)的学者仅限于有限的十几位学者或老师,尤其是知名的学者更是寥寥无几。当然,这其中有研究兴趣等主客观影响因素,但是目前这种状况说明国内学术界对语言递归的关注还远远不够,亟待更多的研究者在这一领域继续展开探讨。其次,从论文所发表的刊物上看,国内就语言递归研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占所有发表在期刊学报上的论文数量的比重偏低。十七篇论文中被核心期刊收录的只有七篇,仅占41.1%。(详细情况参见前文表格。)就该话题进行研究的高质量的论文需要在各位学者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保质保量地多多发表。再次,从时间跨度上分析,国内对语言递归研究的时间连续性较差,继2001年钱冠连教授的论文《语言的递归性及其根源》发表四年后才有其他学者接着于2006年就语言递归研究发表出论文,随后几年,在2008至2010年间对语言递归的研究差点出现“断层”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表明国内对语言递归的研究情况尚不稳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再者,这些论文中,大多数论文的内容是一脉相承而又相互独立的,即其主题都是对语言递归及其现象的阐释和说明,同时,后续论文又是对先发表的论文观点的补充和发展。然而,个别论文存在着剽窃现象,其论文内容将前人论文中的观点“拿来”后,只是将例子稍作更改便直接投稿发表出来,而参考文献中却隐去了所参照的论文,无疑,这种做法是对前面学者学术研究成果的亵渎。此外,有些论文里提出的一些新的术语尚待考证,典型的如罗树林(2011)在其论文中提出的“语音递归”、“声调递归”、“语义递归”等概念,它们是否能够站得住脚,能否经得起其他学者的推敲和实践的检验,这都需要我们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其实,正如王勇、黄国文(2006)所指出的“到目前为止,系统功能语言学对递归性的研究主要在句法方面,实际上递归现象还存在于其他层面上,如时态系统和词组/短语的结构中。”(王勇、黄国文,2006:289)所以,确切地说,罗树林提出的新的概念术语是针对于汉语教学而言的,而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是否在英语等西方语言的各个系统中也存在着“语音递归”、“语义递归”等现象。最后,国内关于语言递归研究的论文纯理论性的东西大量存在,在与现实的结合方面有所欠缺,虽然也有少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