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_第1页
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_第2页
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_第3页
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_第4页
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宋明理学北宋程颐南宋朱熹北宋程颢南宋陆九渊明代王守仁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课标要求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法道墨阴阳孔子孟子荀子李商吴申韩非子董仲舒老庄墨子佛理学道教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教图》(清·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泰山红门宫三教合一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三教合一的必然1)佛教、道教盛行——给儒学带来危机和生机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3)儒家学者试图复兴儒学2.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感悟历史的必然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思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理论化、思辨化理学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主要派别——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道佛儒目的二、程朱理学

1.什么是理学

北宋程颐南宋朱熹北宋程颢南宋陆九渊明代王守仁理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地位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理学的开创者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严密的理学体系心学的创立者心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理学代表人物的地位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及其思想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将天理的核心为“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为“仁”。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

——《二程集》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卷七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北宋二程朱熹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他于1148年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漳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讲学。朱熹死后不久,成为“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孟。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厦门同安的朱熹

程朱理学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程朱理学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文公文集》材料三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四书章句集注》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程朱理学

材料四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二程遗书语录》方法论:格物致知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摘自《朱子语类》卷十五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它一次吗?材料三“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理学的社会政治观:“存天理,灭人欲”

(三纲五常)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理的本质: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理”是世界的本原(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

——宇宙观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三、陆王心学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都曾在此讲学。王守仁(1472-1529)陆九渊(1139---1193)(2)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陆九渊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材料一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材料二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陆九渊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心即理也。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原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陆王心学材料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守仁《答顾东桥书》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心”是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材料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思想核心:“致良知”“致”就是达到;“良知”

即本心,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就是“理”。“致良知”就是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主张陆九渊(南宋)王阳明(集大成者)心是本原认识论主观唯心主义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心即理也“反省内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陆王心学材料三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知行合一心学:发展到新阶段

B、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进一步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

A、吸取了佛教思想,宣扬“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清·秋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糟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