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古希腊哲学的繁荣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d0c623d532a47f97f74ff92b6a12240/dd0c623d532a47f97f74ff92b6a122401.gif)
![第二讲-古希腊哲学的繁荣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d0c623d532a47f97f74ff92b6a12240/dd0c623d532a47f97f74ff92b6a122402.gif)
![第二讲-古希腊哲学的繁荣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d0c623d532a47f97f74ff92b6a12240/dd0c623d532a47f97f74ff92b6a122403.gif)
![第二讲-古希腊哲学的繁荣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d0c623d532a47f97f74ff92b6a12240/dd0c623d532a47f97f74ff92b6a122404.gif)
![第二讲-古希腊哲学的繁荣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d0c623d532a47f97f74ff92b6a12240/dd0c623d532a47f97f74ff92b6a1224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古希腊哲学的繁荣
第二讲古希腊哲学的繁荣
生平:德谟克利特于公元前460年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恩格斯认为,他简直就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一、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生平:德谟克利特于公元前460年出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
1、原子和虚空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一切事物的本原。原子指一种最后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它是自身坚实、充满、内部没有空隙的东西。虚空是空洞的空间,它为原子运动提供场所。原子构成万物,但原子本身不生不灭;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为原子所固有;正是由于原子本身能运动,所以它们在虚空中发生碰撞,使不同原子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宇宙万物。1、原子和虚空
2、宇宙生成论
太初之时,混沌初开,在广阔无垠的虚空中,许多不同的原子彼此聚集在一起,产生一种涡旋运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运动与变化,它们逐渐旋转成了一个个球体,也就是地球和其它的星体。这一理论有一点最为进步的思想,影响了人们几千年,这就是原子运动的原因和力量来自其本身。它用物质自身来说明物质的生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德谟克利特在整个哲学史上的地位。
2、宇宙生成论
3、影像说(认识论)
德谟克利特认为,事物不断射出一种极细的东西,即“影像”,这些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灵,使人产生感觉和思想。他认为感觉只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只有理性才能认识原子和虚空,前者是“暗昧的认识”,后者是“真实的认识”,理性优于感性。
3、影像说(认识论)
4、幸福论(伦理学)
他提出,人生真正的幸福是灵魂的安宁,而灵魂的安宁不是通过对感官享受的追求而得到,而是通过精神的方式获得,精神的和谐平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所以,人生就必须克服欲望、节制享乐、淡泊名利,如果总是贪欲膨胀,就会内心苦恼,就会嫉妒他人,欲望多,烦恼多,不仅远离快乐的心情,远离灵魂的宁静,从根本上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人生的不幸。4、幸福论(伦理学)
5、评价:
▲原子自动说把运动原因归结到事物内部,否认神秘的外力推动,体现了素朴辩证法思想;
▲用原子的涡旋运动解释宇宙万物的产生,突出了必然性;
▲首次在西哲史上提出了“空间”的哲学范畴;
▲建立了西哲史上第一个较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对科学和唯物主义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原子论主要依靠猜测,还是一种素朴观点。5、评价:雅典卫城雅典卫城雅典学院·拉斐尔雅典学院·拉斐尔二、智者学派
1、何谓智者智者是指那些收费授徒,专门教授修辞、论辩和诉讼技巧的职业教师。智者中的代表人物在哲学上也都有着类似的学术主张,被称为“智者派”哲学家。智者的教学活动有着鲜明的功利性,这就是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胜的人才。智者职业带有商业特点。学生交纳学费,教师则保证学生获得事业成功所需要的能力。
二、智者学派1、何谓智者
2、智者的功过第一、智者的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具有批判传统的积极意义。智者们通过各种集会演讲、法庭辩论、问题解答等形式,在给学生们传授修辞学、论辩术的同时,贯穿了批判迷信、抨击传统、貌视权威、高扬个性、崇尚感觉、鼓吹怀疑的思想,正是这些思想的传播,客观上起到了社会启蒙的思想解放作用。人们有时称智者为第一批人文主义者或思想启蒙者。同时,智者对哲学、逻辑学、语法学、修辞学等的发展也有重大贡献。
2、智者的功过
第二、智者的怀疑主义、相对主义思想倾向破坏了以往的哲学成果,对哲学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早期哲学家都以追求真理为己任。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却否认确定的或惟一的真理标准,在智者看来,无论感觉或理智都不能告诉人们确定的真理,这与希腊哲学家爱智慧、求真理的传统格格不入。
第二、智者的怀疑主义、相对主义思想倾向破坏了以往的哲学
普罗泰戈拉悖论普罗泰戈拉约定在学生毕业后承办第一桩胜诉的讼案之后交钱。这位懒惰的学生毕业后不去开业,普罗泰戈拉向只好法庭起诉。
老师辩词:学生如果胜诉,这是学生第一件胜诉的案子,按照师生约定,学生应该付钱;如果学生败诉,学生应该按照法庭的宣判付钱。
学生辩词:如果自己胜诉,就按法庭宣判,不用付款;如果败诉,按照师生约定,同样不用付款。大家想一想:普罗塔哥拉最后能否拿到学费?结果,普罗泰戈拉最终没拿到一分钱。
普罗泰戈拉悖论普罗泰戈拉的感觉论生平: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490—421年)生于边远城邦阿伯德拉。据柏拉图说,他是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他还给智者下了一个定义:处理家务时能安排得井井有条,处理公务时能以言语和行动对城邦产生最大的影响。普罗泰戈拉的感觉论
第一条残篇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命题的本意:对事物的认识与个人的感觉有关,同一个东西因人的感觉不同而认识不同。
对命题的其他理解:如果“人”在这里被理解为与世间万物相对立的人类,那么这句话表达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如果“人”在这里被理解为与其他人相对立的个人:那么这句话表达的是唯我主义的观点。第一条残篇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第二条残篇说:“要想成为有教养的人,就应当运用自然的秉赋和实践;此外还宜于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学习”。这一条涉及实践哲学问题,它主张只有通过学习和教育,才能获得道德和知识。
第三条残篇说:“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象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第二条残篇说:“要想成为有教养的人,就应当运用自然的
另外:他持“约定论”的政治观。认为道德、法律、政体等都是人为约定的,并非出自神意。因而只有当它们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对人无用时则应予以抛弃。没有绝对不变的东西,公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志来废除传统的道德法规,制订新的、适合自己利益的东西。这种对国家起源的解释为后来的社会契约理论打下了基础。
另外:他持“约定论”的政治观。三、苏格拉底
生平: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阶级家庭。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雕塑作坊。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他自称是没有智慧但爱智慧的人,而不自诩为有智慧的人。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三、苏格拉底生平:苏格拉底(公元前469
格与外貌:衣着朴素,生性纯朴。他其丑无比,秃顶,蓄着胡须,鼻子扁平,活像林神。家庭:与臧蒂普结婚,有三个儿子。其妻是个当时家喻户晓的恶妇。格与外貌:衣着朴素,生性纯朴。他其丑无比,秃顶,蓄着
苏格拉底之死: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可能没有哪个人的死会比苏格拉底更具有理性的光辉,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苏格拉底之死:
在法庭宣判时,苏格拉底从容地说:“我将服从上帝,而不是你们。”也就是说,他尊重的是更高的原则,而不是错误的审判。这种更高的原则是什么呢?两千多年来一直有人在追寻。在苏格拉底的心中,法律的尊严、人的尊严都要比个人的生死重要得多。也许,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独善其身,但在客观上,他的死唤起了雅典人关于往昔光荣与崇高的记忆,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欧洲的精神传统。两千年后,我们从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我反对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中,仍然能感受到这种对于理性和尊严的敬重。
在法庭宣判时,苏格拉底从容地说:“我将服从上帝,而不
苏格拉底在狱中仍然与人讨论哲学问题,黄昏时分,狱卒走了进来,他将这个话题告一段落,接过了那杯毒芹汁,像喝水一样地一饮而尽,然后,躺在床上,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苏格拉底在狱中仍然与人讨论哲学问题,黄昏时分,狱卒走《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为有罪并处以死刑。罪名是腐蚀青年,并否定传统的神,而宣传自己的新神。他的学生为拯救他,买通狱卒。面对生路,他却婉言谢绝,以公民应服从从法律为由,从容赴死。《苏格拉底之死》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1、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苏格拉底以此要求哲学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研究的对象:人(由自然转向人事)研究的途径: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因为苏格拉底把哲学关心的重点从自然转向人本身,转移到个人自己的内心世界。人们称他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的哲学家。
1、认识你自己2、德性就是知识(美德论、伦理学)
对苏格拉底而言,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德性”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
2、德性就是知识(美德论、伦理学)
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在苏格拉底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愿意追求恶的东西,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的事情上是恶的。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之下做出的。
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
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他身体力行自己认识到的真理。可以说,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德性就是知识”的最好注释。他宁可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做不正义的事。因为人们对他不正义的惩罚乃是出于无知,而他若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他为“德性就是知识”、“无人自愿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知行
3、方法论(助产术、辩证法)
苏格拉底“接生”的方式很特别。开始的时候,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别人说话,等人说完了,他会像个一无所知的小孩一样,问别人一些十分简单的问题。当对方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他又会问出第二个同样简单的问题。就这样,几个回合之后,装呆扮傻的苏格拉底就会把对手逼进一个无言以对或自相矛盾的窘境,使对方的无知暴露无遗。人们把这种“精神助产术”总结为逻辑学上的归纳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归纳法是苏格拉底最重要的发现,它教会了人们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哲学思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3、方法论(助产术、辩证法)
4、爱情观
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株,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
4、爱情观
评价:从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看,苏格拉底的方法已经触及到了人类认识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成为后来的形式逻辑的归纳推论的先声。苏格拉底与释迦牟尼、孔子和耶酥等人并称为人类的导师,在西方哲学史乃至整个人类思想史上都具有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评价:从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看,苏格拉底的方法已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耶酥
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耶
希腊
四、柏拉图
生平和著作:
柏拉图(公元前427一前347)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中学的时候,体育老师见他肩宽背阔,就给他起了个绰号“柏拉图”,意思是身体宽阔。这个绰号流传很广,以至于他的原名“阿里斯托克勒”反倒鲜为人知。
20岁就学于苏格拉底门下学习达8年之久。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后,柏拉图创办了一所学院,后人称之为柏拉图学园,这是欧洲文明史上的第一所固定(名牌)学校。柏拉图在学校中一面著述,一面讲学,在学院中工作达41年之久,他去世后,学院继续办下去,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为东罗马皇帝尤士丁尼所封闭。20岁就学于苏格拉底门下学习达8年之久。公元前
柏拉图的著作基本上都被保留下来了。柏拉图留下来的都是以对话体形式写的著作。对话原有40多篇,经现代科学考证,确定其中的24篇是柏拉图原作,其余均是伪作。这些主要对话是:《申辩篇》、《伊安篇》、《普罗泰戈拉篇、《高尔吉亚篇》、《美诺篇》、《斐多篇》、《泰阿泰德篇、《会饮篇》、《巴门尼德篇》、《斐德若篇》、《智者篇》、《政治篇》、《斐利普篇》、《蒂迈欧篇》、《国家篇》、《法律篇》等。
柏拉图的著作基本上都被保留下来了。柏拉图留下来的都是
一、理念论
1、什么是理念: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的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应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都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实在。当我们给许多个别的事物加上同一的名称,我们就假定有一个理念存在”。
一、理念论
例如,所有的桌子都有“桌子”这样的共性,所有的个别的人,都有“人”的共性,所有的善的事物,都有“善”的共性。柏拉图把用“桌子”、“人”、“善”的名称所标识的同类个别事物的共性的东西,叫做理念,以表示他对个别事物和共性的关系具有自己的特殊的理解。例如,所有的桌子都有“桌子”这样的共性,所有红苹果的理念是什么?
柏拉图所谓的理念,实际上是指一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性。红苹果的理念是什么?柏拉图所谓的理念,实际上是2、理念的特征:
第一,本原性。他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存在的根据)。它外在于并且先于感性的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是个别感性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则是它的摹本。
第二,超感性。同可感觉的具体事物不同,理念是感官所感触不到的,只能为理性所把握。第三,不变性和永恒性。具体的东西都是变化的,不稳定的,而理念则是不变的、永恒的。第四,绝对性。具体事物的美都是相对的、不纯粹的、不完全的而美的理念则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2、理念的特征:2、理念的特征(续)
第五,客观性。理念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第六,真实性。他认为,现象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虽然是可感知的,但却是虚幻的,不真实的;而理念虽然是不可感知的,但却同巴门尼德的存在一样,是唯一真实的。第七、目的性。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的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2、理念的特征(续)
总之,柏拉图认为,和多变的、相对的、感性的事物不同,理念乃是不变的、绝对的存在。现实的具体事物是虚幻的,理念才是真实的,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总之,柏拉图认为,和多变的、相对的、感性的事物不同,
二、知识论(认识论)
1、“洞穴”比喻:“洞穴”是柏拉图说明其哲学思想的一个比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比喻不仅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思想,也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基本思路。“洞穴”比喻出现在《理想国》第七卷中,内容是这样的:二、知识论(认识论)
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通向外面。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洞壁。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简直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由于那些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影子看做是真实的存在。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通向外
假设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他回过头来,看到了火光,最初他的眼睛不习惯光亮,当然很痛苦,他会认为他所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当他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过去被看做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过是影像,眼前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再假设,他被拉出了洞穴,当他面对太阳的时候,一定会被阳光照得眼花缭乱,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发现,在太阳照耀下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这时他开始怜悯起自己的那些仍然生活在洞穴之中的同伴,于是他决定回去拯救他们。然而,他已经不能适应洞穴中的世界了,在他的同伴看来,是他自己把眼睛弄坏了。如果他执意要释放他们,把他们带向光明,他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假设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他2、“洞穴”比喻说了什么?(1)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区分两个世界。即假相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前者被称之为“可感世界”,后者被称之为“理念世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现象和本质。(2)哲学家是第一个自觉地走出洞穴的人,而他们的神圣使命就是努力使所有的人都走出“洞穴”,即把人类从黑暗中引向光明。
2、“洞穴”比喻说了什么?
(3)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既奠定了西方哲学此后两千多年的基本思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例如本质与现象、一与多、一般与个别、共相与殊相、理性与感性等,把哲学研究引深入。(4)当柏拉图在洞穴比喻中把哲学家塑造为殉道者的时候,在他的心中一定想起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
(3)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
3、两个世界的学说: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提出了两个世界的学说。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两个世界是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前者是假相的世界,后者是真实的世界;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3、两个世界的学说: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提出了两个世
4、回忆学:柏拉图还提出了“认识就是回忆”的学说,可称为西哲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他认为,人的灵魂和理念一样是先于肉体而存在的,永恒不朽。灵魂在进入肉体前就居于理念世界中,对理念有了认识。然而,当灵魂进入肉体后,就忘记了原有的知识,它只有重新“学习”,才能获得原有知识。所谓学习,就是把生前已知道而现在忘记了的知识重新回忆起来。4、回忆学:柏拉图还提出了“认识就是回忆”的学说
5、知识等级说他首先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可见世界为对象的感性知识,即“意见”;一种是以永恒不变的可知世界(理念世界)为对象的理性知识,也即“真理”。他意见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实际事物的常识;一部分是摹仿实际事物的想象,如绘画、雕刻、音乐等艺术。在他看来,常识高于想象。他也把理性知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数学和科学知识(知性知识);一部分是哲学或辩证法(最高的知识)。
5、知识等级说真理知性知识理性知识意见常识想象可知世界可见世界真理知性知识理性知识意见常识想象可知世界可见世界
6、对知识等级说的评价:柏拉图的知识等级说开始对知识进行分类,把认识过程明确地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阶段,并把理性阶段又划分为知性和理性两个环节,这在认识论发展史上是有一定意义的,对后来欧洲认识论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但是,柏拉图的知识等级说是以唯心主义理念论为基础的。他贬低感性认识,片面地抬高理性认识,似乎认识离开个别事物越远就越真实,这显然是错误的。6、对知识等级说的评价:
三、理想国柏拉图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视哲学理论和政治实践的结合。他把理念论理论应用在社会政治领域,他提出了以反对现存国家政治为目的的理想国家的方案。这个理想国的方案主要表现在他的同名著作《理想国》里。三、理想国
1、理想国公民的等级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除奴隶外公民被分为三个等级: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者阶级。统治阶级又称为哲学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统治者和武士是神用金、银做成的,劳动阶级是神用铜、铁做成的。1、理想国公民的等级
2、正义是国家的根本原则:柏拉图认为国家的根本原则是正义,只有实现了正义,国家才能得到和谐,各个等级的人才能各就其位,各行其事,平稳安定。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以寻找正义为宗旨的。怎样才能实现正义呢?由此引出了他的四德学说。2、正义是国家的根本原则:柏拉图认为国家的根本原则是
3、四德学说(伦理学)所谓四德,是指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他认为,统治者应具有智慧这种品德,凭知识和智慧进行统治。武士应具有勇敢这种品德,以履行保卫国家的职责。节制是第三等级(劳动者)的品德。按照柏拉图的观点,只有劳动者才为感情、欲望所驱使,因此需要节制。而正义就是三种品德和三个等级的和谐。3、四德学说(伦理学)
柏拉图理想国的最高等级是所谓谋划者和监护者,也叫做哲学王,是用智慧去进行谋划的最高统治者。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王统治的国家才能成为正义和免于动乱的国家。柏拉图理想国的最高等级是所谓谋划者和监护者,也叫
在柏拉图《理想国》中,他还第一次提出了所谓“共产”和公共婚姻方面的内容。所谓“共产”,就是在第一、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爆炸事故和解赔偿及后期修复服务合同
- 数据科学在商业决策中的应用作业指导书
- 农业生产循环经济方案
- 一机签首批电焊条出口合同
- 五金机电购销合同
- 农民培训教材农业科技知识普及手册
- 商业策划实战手册
- 调研报告式公司规章制度汇编
- 离婚房子给小孩离婚协议书
- 股权收购协议书样式年
- GB/T 45177-2024人工光型植物工厂光环境技术规范
- 2025年个人学习领导讲话心得体会和工作措施例文(6篇)
- 2025大连机场招聘109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0-2025年中国中小企业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物流中心原材料入库流程
- 新HSK一至六级词汇表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课件
- 安全事故案例图片(76张)课件
- 预应力锚索施工方案
- 豇豆生产技术规程
- MES运行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