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课件_第1页
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课件_第2页
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课件_第3页
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课件_第4页
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讲授吕晓玲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讲授吕晓玲1一、汉字与古代礼制本义是诸侯宣誓缔约。明即明神,表示察明事理之神。据《左传》,盟约面对的神以司慎、司盟为主,包括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祖等。盟的仪式是由司盟在盟坛北面设神的牌位,牌位为四尺方木,称“方明”。开始盟誓时,先祭祀方明,而后掘地为坎,在坎旁杀牲,由主导盟誓者割取牲之左耳,立在朱盘中,再取牲血,盛在玉敦中,而后用牲血或朱笔书写盟辞,称为“载书”,或称“盟书”。请盟誓诸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上,称为“歃血”,然后宣读盟书,把牲放入坎中,上加一份盟书而掩埋。

一、汉字与古代礼制本义是诸侯宣誓缔约。明即明神,表示察明事2盟书诸侯国会盟时写在石片玉片上的誓词,也叫载书、玉简。《说文》:“盟,杀牲歃血,朱盘玉敦,以立牛耳。”采自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盟书文字与小篆的比较盟书诸侯国会盟时写在石片玉片上的誓词,也叫载书、玉简。《说3十八路诸侯会盟台十八路诸侯会盟台4冠:本义是帽子。字形表示以手把帽子戴到头上。冠礼、笄礼元:《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寇:暴乱。

冠:本义是帽子。字形表示以手把帽子戴到头上。冠礼、笄礼5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课件6二、汉字与古代祭祀侯:古代有射礼,主要有三种:一是大射,这是春祭前选择参祭人员的礼仪。二是宾射,是天子与故旧朋友欢聚的礼仪。三是燕射,燕射是慰劳群臣的射礼。三种射礼所用的箭靶皆称“侯”。侯是一块挂在绳上的正方形的布,大射之侯中心有皮做的鹄,宾射的侯中心为五彩的“正”,燕射的侯则依照不同等级饰有鹿豹熊等。《说文•矢部》:“从厂,象张布,矢在其下”是正确的。大约是“侯”字后来表示人,所以秦代原字形的上部加了“人”旁,成“夕(去最后一笔)”,隶书之后,“矦”字左右断开,成了今天的“侯”。二、汉字与古代祭祀侯:古代有射礼,主要有三种:一是大射,这7

日本女孩的成人礼,源自中国古代的“射礼”

8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课件9礼(禮):本义是祭祀鬼神活动。“豊”,甲骨文从豆,豆是祭祀时放置祭品的器具。王即“玉”字,字形为豆中盛着玉,说明古代有以玉祭祀的习俗。《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文中“礼”字义为祭祀,璧、圭、璋、琥、璜皆为玉器,这是以玉祭祀的说明。祭祀活动从参加活动、祭品、时间、地点、方位到一系列过程,都是依严格而固定的程序进行的,它实质上显示和规范着现实社会的等级、亲疏等社会关系,故礼字后来引申指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礼(禮):本义是祭祀鬼神活动。“豊”,甲骨文从豆,豆是祭10示:祭祀对象。在甲骨文中,示是天神、地祇、先公、先王的通称。甲骨文,像用木牌或石柱充当的神主形象。宗:祖庙。祖庙是放着祖先牌位的房子。引申指祖先、祖宗,又引申指同一祖先的人。

示:祭祀对象。在甲骨文中,示是天神、地祇、先公、先王的通称。11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课件12且、俎、宜、祖且:切肉的案板甲骨文有时写作,像案上有肉形,“夕”指肉块。古代祭祀用牲,即以且盛放牲体摆于祭祀对象前,金文“且”字有时加“又”,又即手,表示供奉,故且又为祭祀用的礼器,后写作“俎”。“宜”“且”本一字,“宜”小篆作,本为肉食,《尔雅·释言》:“宜,肴也。”后又指祭祀土地神,古代有大事,必先祭祀土神,认为这是最应该干的事,故引申指适宜的事,于是有“适宜”。祖本也写作且,后出现“祖”,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宗庙。“且”表示祖,一般认为是假借,也可能是古时简陋,所谓宗庙就是有且摆肉而已,故“且”引申指“祖”。且、俎、宜、祖且:切肉的案板甲骨文有时写作,像案上13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课件14申:本义是闪电。甲骨文,正像闪电的形状。天象中令人惊异者莫过于闪电,故以“申”来表示天神。“电”的繁体字“電”,其本义也是闪电,金文作“”可见电“申”加“雨”旁的后出字,专表闪电。申:本义是闪电。甲骨文,正像闪电的形状。天象中令人惊异者15《说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说文》的解释说明了几个问题,(1)巫是女性(2)巫是与神沟通者(3)巫与神沟通的方式是舞蹈。觋是男巫氏族社会,集团内所有人地位平等,故人人皆可通过舞蹈与神灵沟通。私有制产生,统治剥夺了一般劳动者通神的权利,这就产生了专门与神沟通的巫。

《说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16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课件17傩戏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傩戏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18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各地的傩戏主要流传于乡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不断丰富,愿意观看傩戏演出的人日益减少,傩戏传承困难。中国的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前1600-前1046)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这就是傩舞。傩舞的发展对中国的地方戏曲有影响。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19有些史学家称商代为鬼神时代,就是因为那个时代笃信鬼神,其具体表现就是占卜。占卜的材料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占卜时先在甲骨的背面钻出一些小坑,然后灼烧小坑,使甲骨正面因热而出现裂缝,占卜者即依据这些裂缝的多少、曲折、走向等来判断吉凶。灼烧甲骨小坑用的是荆木条,古称“楚焞”。《说文·卜部》:“卜,灼剥龟也。象炙龟之形。”炙灼后甲骨表面出现的裂纹叫“兆”,是判断吉凶的依据,即吉凶的提前显示,故引申指一切事物发生前的迹象,形成“征兆”“预兆”等词。占本义也是卜问吉凶。

有些史学家称商代为鬼神时代,就是因为那个时代笃信鬼神,其具体20甲骨文(前14-前11世纪)左:龟甲残骨右:牛肩胛骨甲骨文(前14-前11世纪)21甲骨卜辞举例甲骨卜辞举例22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课件23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课件24牲:本义是供祭祀用的整牛、整羊等完整家畜。古代家畜开始牧养时称畜或牛羊等本名,带选作祭品准备祭祀时,用专门的围栏围起来饲养,此时称“牲”。“牺”本指供宗庙祭祀用的家畜,故牺牲常连用指供祭祀用的家畜。因为供祭祀用的牺牲是神圣的祭祀活动的奉献者,故后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为牺牲。

牲:本义是供祭祀用的整牛、整羊等完整家畜。古代家畜开始牧养时25三、汉字与奴隶制度

三、汉字与奴隶制度26臣与妾在封建社会中,地位是比较高的,臣是社会的统治者,妾在一个家庭中虽位次于正妻,但也属主人之列,有奴仆服侍。但在上古之时,臣与妾都指奴隶,臣为男性奴隶,妾为女性奴隶。最早的奴隶来源于战争中的俘虏。奴隶主集团内部有人犯罪,也会被贬到奴隶的行列,所以在当时,奴隶、俘虏、罪犯属同一类人。妾表示在女子神圣施以刑刀。郭沫若认为甲骨文的“臣”像一只竖着的眼睛,也认为“民”字上古也指奴隶,“民”字甲骨未见,像一种尖利的东西刺在左眼上。郭沫若说:“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臣”是一只竖着的眼睛,这与“望”字构形相似,表示睁大眼睛。《说文·宀》:“宰,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宰后来也变成了官吏。臣与妾在封建社会中,地位是比较高的,臣是社会的统治者,妾在一27辛:金文作,字形像一把有柄的刀,指奴隶社会对俘虏和罪犯施刑用的刑刀。故后引申指罪、痛苦、劳苦等义。仆:甲骨文作,字形左部是箕,右部是一个人,此人头上有“辛”,说明是用过黥刑的人,也即奴隶。此人尾部还有尾巴装饰,可能是与家畜同样对待的一种表示。像一个正在用箕劳作的奴隶。童:本义也是奴隶,《说文》:“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引申指愚昧,儿童在人的一生中属于蒙昧无知的阶段,故后来也用“童”表示。

辛:金文作,字形像一把有柄的刀,指奴隶社会对俘虏和罪犯施刑用28四、汉字与丧葬制度上古的丧葬极简略。《周易·系辞下》记载了远古时期的丧葬制度:“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葬”字正好反映了这些习俗。“死”为尸体,《吕氏春秋·离谓》:“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

四、汉字与丧葬制度上古的丧葬极简略。《周易·系辞下》记载了29灵魂观念产生后,人们认为人死只是躯体死,人的灵魂永远不死,如果对尸体不加保护,而任凭禽兽撕咬,其灵魂就会发怒,从而降灾于活着的人,特别是亲属。同时,其灵魂仍活者,那么亲属也不忍心让其尸体遭禽兽咬损。于是就发展出一种习俗,就是死者的亲属带着到尸体旁驱赶禽兽,这就是“吊”字的本义。《说文·人部》:“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驱禽。”灵魂观念产生后,人们认为人死只是躯体死,人的灵魂永远不死,如30但这仍不是全善的办法,因为尸体仍会遭受风吹、日晒、雨淋等损害,故又改进为用土埋葬。现在统称坟墓,古代则坟墓有别,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墓葬是在地面挖坑,尸体放入后把土填平,上面不封土堆,称作“墓”。西周时期,长江下游的东南地区,因为地下潮湿积水,就在地上用河卵石铺砌出一个墓室的范围,上放棺椁,然后用土沙把棺椁埋起来,形成大土堆,称作“坟”。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在保留挖坑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南方地面上堆土的习俗,形成了既有墓穴又有土堆的墓葬。“坟”(墳)以“贲”为声符,兼表义。汉字中以“贲”为声符的字多有丰满、鼓起的意思,如“愤”,即怒,就如俗言“气鼓鼓的”。轒,义为车盖弓,形状是隆起的。“墓”以“莫”为声符,也兼表义,“莫”表示人的末日。

但这仍不是全善的办法,因为尸体仍会遭受风吹、日晒、雨淋等损害31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课件32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课件33社会习俗往往开始时是出于需要,而发展到后来便成了礼节,需要是礼节形成的基础,礼节的需要是形式延续。比如丧葬,人持弓守尸,本出于驱赶禽兽的需要,后改土葬时,这种需要本已失去,而其形式却延续下来,这就是后代丧葬中的戴孝守丧,也叫服丧。所谓服丧,就是在坟旁搭成简易住处,住守其中。据《礼记》记载,依据与死者亲属关系等,服丧期有三月、五月、九月、一年、三年等,至亲一般是三年。古代做官的要停职服丧,丧期完满可以官复原职。社会习俗往往开始时是出于需要,而发展到后来便成了礼节,需要是34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课件35第五讲-汉字与宗法制度课件36禺,作手持偶人形象。《说文·人部》:“偶,桐人也。”桐人就是用木头雕刻的人,又称佣。远古社会有以人殉葬的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改用木人或陶人代殉。“禺”为“偶”的初文,以其为殉葬木人,所以头部像鬼头,下则无手足。从出土的偶人看,偶人的手足多和身体连为一体,反雕几根线条示意而已。禺为偶人,以其无灵性,派生为愚。禺为偶人,其形象取之于人,与生人两两相对,因而派生为耦,表示两人并耕;为遇,表示两人相逢;为隅,表示两墙相交。禺为偶人,是将生人的形象寄托到木头上,因而派生为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