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关系与欧洲一体化_第1页
德法关系与欧洲一体化_第2页
德法关系与欧洲一体化_第3页
德法关系与欧洲一体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法关系与欧洲一体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旧的国际体系,并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形成了两种作战模式。这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欧洲联盟的形成、发展和壮大是这种现实与历史的集合。欧洲联盟的发展虽从经济上的一个部门———煤钢联营起步,但其目的从根本上讲却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其中德国问题又是一个中心因素。本文所要阐明的观点是:历史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德法两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特别是在70年代以前。对法国而言,她要追求本国的“光荣”和“伟大”,德法合作及西欧联合就不可避免,它既是实现这一政策的手段,也是约束德国、解决德国问题的唯一办法;而对德国来说,战后初期对重获主权的努力及之后追求国际地位平等和两德统一都需要倚重法国和西欧的一体化进程,表现在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和政策上,德、法尽管目的不同,但却总能通过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妥协来促进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对德法两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德国作为一个战败国,完全丧失了主权,纳粹暴行给德国人、欧洲各国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都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法国则最终作为战胜国之一,参加了对德国的占领和管制。所以两相对比,法国拥有广阔的外交回旋余地,而“联邦德国只是在冷战开始后才被允许发言”1。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法国1940年的惨败以及被排除在雅尔塔会议之外,使法国产生了“1940+雅尔塔综合症”2,即法国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民族羞辱感,特别是第四共和国时期,政府对必须按美国的指令行事强烈不满。法国政治家及人民都怀有一种重新找回法兰西的光荣和伟大及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所以“两国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差异———大体说来,德国比法国更认同一体化”3。“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德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魏玛共和国、独裁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几乎导致自己和中欧的毁灭并陷入了彻底的政治和道义上的破产”2。独裁统治的经历,欧洲各国对德国人的驱逐、领土分割并被占领、战后的国土变更及彻底的孤立对德国人民造成了沉痛的伤害,“强烈希望自己国家能作为一个正常国家被各国承认就根植于这段动荡的历史”2。所以“对联邦德国来说,欧洲一体化从一开始就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它意味着和平、自由和安全能得到保证”3。联邦德国第一位总理阿登纳决心使联邦德国融入西欧的政治和文化,执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他说:“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做不成任何事情,我们不可能成为处在东西方之间的真空地带。那样的话,我们势必在西方没有任何朋友,而在东方却面对着一个危险的邻居”4。实现与西方盟国,特别是法国的根本性和解是阿登纳外交政策的首要出发点,通过参加战后各种国际组织,联邦德国的主权逐渐得到恢复,“对德国单方面的控制变成了一体化的安排”2。德国在一体化组织里获得了和其他国家同样的权利,“因为联邦德国在当时并没有获得主权,所以也就从来谈不上向一体化组织让渡主权的事了”2。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哪个国家能像德国那样从一体化中获得如此多的国际声望和影响”2。德国“民族主义”由于第三帝国的野蛮残暴而声名狼藉,于是德国人在一体化中对欧洲产生了类似民族主义的情感,“在战后初期,欧洲一词具有了无穷魔力,它似乎就意味着希望,意味着美好的未来”5。因此战后德国历届政府都大力支持这种低风险、高回报的欧洲一体化,其政策的核心便是德法合作,它构成了战后德国政治哲学的基础,直到两德统一并延续到1998年德国施罗德政府的上台。二战的结束给西欧各国带来的是惨痛的教训,“欧洲合众国”、“欧洲联邦”的思想在西欧大陆国家盛行一时,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法国。舒曼(1883年出生)、莫内(1888年出生)就是多次德法冲突的受害者。如果说法国1918年虚假的胜利产生了白里安的“欧洲联邦”计划,那么,法国1940年军事和政治上的崩溃则导致舒曼、莫内以及密特朗等人欧洲思想的产生。白利安计划的失败是由于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主义的泛滥,莫内和舒曼计划的成功既是由于失败和被占领的惨痛回忆以及对“法国不在雅尔塔”的清醒认识,也是因为有阿登纳的大力支持。所以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愿意“在互惠的条件下,为保证和平而限制自己的某些主权”2,《巴黎条约》、《罗马条约》的主要精神便体现了西欧大陆国家对建立超国家机构的热情。莫内及其同行的工作则提供了欧洲战后一体化的强大动力。对法国而言,舒曼计划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为安全问题是法国20世纪初以来就挥之不去的一个巨大阴影。欧洲的不平衡只是由于德国的战败暂时得到解决,但即使是一个被分割的、大大削弱了的德国,其无尽的活力也必然会导致一个强大德国的再生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安全上的危胁。既然1949年9月联邦德国已经成立,法国的占领也宣告结束,法国就必须找出一个和她强大邻居共存的办法。而控制德国的煤钢工业,消除法国对德国军事工业潜力的恐惧,同时也保证法国能得到鲁尔和萨尔煤矿的稳定供应,恢复其经济发展则自然是法国的首选目标。基于这一考虑,舒曼计划出台了,它的目标就是使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德之间不再发生战争。舒曼并不否认法国的政策是为了对联邦德国的主权加以限制从而约束和控制德国,但由于法、德等国的煤钢工业平等地处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之下,体现了平等合作的精神,联邦德国对此也欣然同意。阿登纳指出,这是法国“宽宏大量的步骤”,“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德法关系和整个欧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6。所以,德法两国出于对历史遗产的认识,使欧洲一体化虽从经济领域起步,但却都带有政治上的考虑。对于法国来说,通过一体化,可以牢牢地拴住德国,使德国不至走向中立甚至投向东方,战后初期的舒曼计划是如此,稍后不久的《罗马条约》也是如此。如法国学者皮埃尔·热尔贝指出,“法国加入共同市场,主要是出于谋求欧洲经济建设的政治利益”7。当1989—1990德国统一进程加快时,出于同样的目的,密特朗加速了经济货币联盟及政治联盟的谈判。所以,“欧洲建设一直是法国外交中执着追求的一个政治目标,一体化建设使法国安于其中等国家的地位同时又能扮演全球性大国的角色”2。对德国来说,一体化是通向主权、经济重建、国际地位平等甚至是统一之路,而且“因受窘于自己国家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德国也需要用法国和欧共体来消除人们对它的疑虑”,“德国的亲欧洲政策是它令人羞愧的过去形成的”2,出于对第三帝国给法国及欧洲带来的伤害的愧疚,德国在战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主要扮演了顺从与迁就的角色,德国尽力避免共同体内的磨擦。例如德国虽然希望英国尽早加入共同体,但戴高乐1963和1967年对英国申请的两次否决,德国也表示了默认,“他还有意克制自己在共同体内追求本国的最大利益”2,这一点和法国是有很大区别的。除了关系本国的最基本利益,如和美国的关系,保持农业票源、抑制通货膨胀等问题不能向法国和共同体妥协外3,德国在一体化的头20年里,其政策主要是配合、服从。她是欧洲一体化最坚定不移的支持者,她也是欧共体内最大的纯贡献国,对于欧洲一体化的领导角色,德国常常“故意躲避,甚至拒绝”2,“波恩决不能表现出自己是欧洲的领头羊,而是必须让法国来领导”8。因为德国担心过于出头会引起欧洲其他国家的疑虑,德国的欧洲政策的确比其他共同体国家受到更多历史因素的限制,拿一共同体官员略带夸张的话来说:“德国人即使能将欧洲人带到天堂,我们也不愿意。”9“对过去的负疚使德国不愿反对法国的欧洲政策,而且感到有很大义务就重要问题与法国协商”,而且“欧洲的政治及经济政策由法国提出似乎就要体面一些”2,例如让法国获得联合提议的荣誉是德国的一贯政策,比方说欧洲货币体系,虽然从原则上来说,这个体系主要反映了施密特对欧洲货币稳定的担心,但它却是作为德法联合提议提交的。因此,除了1954年的欧洲防务共同体遭到法国国民大会扼杀外,50年代是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的时期,也是德法合作的蜜月期。《罗马条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德法两国的利益,是德法利益折中的产物。德国得到了工业市场的自由化,而法国则为其农业争得了实惠,此外,法国还得到在原子能领域进行合作的条约。但这一切随着1958年戴高乐的重新上台而被打乱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戴高乐的上台,相对前一个10年,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对两国的欧共体政策产生了更明显的区别。戴高乐从一开始就是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反对者。法国被德国的占领以及二战期间被盟国(特别是美国)的冷遇(在戴高乐看来)、印度支那的惨败、特别是阿尔及尼亚造成的创伤强化了戴高乐振兴法兰西、不受美苏超级大国控制的愿望,因此他以自己的崇高威望对法国作了重新定位,在诸如“地位”、“独立”、“伟大”等政治意味浓厚的词语的引导下,他的欧洲政策强调国家的作用,反对欧洲一体化组织的超国家特征,他还试图将欧共体转变成以法国为龙头的邦联体,和法国传统的莫内模式展开了竞争。当他的建设邦联制欧洲的富歇计划失败后,他又试图在欧共体之外建立双边的德法领导结构。但1963年的德法《爱丽舍宫条约》却因联邦议院加上了和大西洋组织合作的序言而使条约在戴高乐看来毫无意义。因此,它便被搁在一边。不久,又因反对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哈尔斯坦将共同农业政策与加强委员会和议会等超国家机构的权力联合起来作一揽子谈判,导致了戴高乐的“空椅子”政策,最终以1966年的“卢森堡妥协”恢复国家的否决权而结束。所以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直到70年代初期的这段时间便成了欧洲一体化的荒芜期,其原因便在于戴高乐及其右翼继承者不愿与他国分享权力,不愿在机构改革上取得进展。“而没有了法国的支持,不便作领头羊的德国也不能提出他想要提出的大胆建议”10。逢皮杜对欧洲一体化采取了一些现实的政策,如允许英国加入欧共体等,但在制度问题上,他的态度一点也不比戴高乐含糊10。1974年德斯坦上台后,法国对欧洲一体化的僵化政策稍有改变,他不再过分强调超国家因素和政府间因素的区别3,例如,他在经过一番踌躇后,在戴高乐派的强烈反对下,同意了欧洲议会的直接选举。但值得注意的是,他1974年提议将欧共体首脑会议固定化的欧洲理事会却加强了一体化权力机构的政府间倾向。历史遗产对德国的影响,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从70年代初开始,由于新东方政策大大扩充了联邦德国的外交回旋余地,时间的消逝使德国的历史负疚感也开始减退,反映在欧洲政策上,德国开始更强调本国的利益,“对共同体预算的贡献不再被认为是为了欧洲一体化的神圣事业而不可避免地要做出的牺牲”2。另一方面,在勃兰特时期,德国对欧洲共同体联邦主义原则也发生了变化,这也许是波恩作出的一个实事求是的估价,即减弱对超国家性质的强调可以减少和巴黎的磨擦。“事实上,在70年代末,施密特对联邦主义目标不看重的态度间接地促成了他和德斯坦的和解,从而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3,“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开始的欧共体领导赤字被德斯坦和施密特的合作消除了”10。“但或许是由于他们共同的技术背景,或许是由于戴高乐主义者的压力,他们重要的欧洲成果欧洲货币体系(EMS)以一种非正式、非超国家机构的形式出现”10,因为“它是一种虚弱的机构,退出作为选项得到了保留”10。尽管历史因素的影响从70年代就开始弱化,但“欧共体对德国来说,远比对其他国家更重要,共同体继续提供一种方便的政治幌子,并成为可用的民族主义的替代品”3。基本法规定的两大目标即德国统一与欧洲一体化是密不可分的,拿德国前总理勃兰特的话来说就是“只有实现全欧范围内的和解,德国的两个部分才能靠得更近……除此之外并无二法可达到德国的统一”2。德国前总理科尔则宣称德国统一与欧洲一体化代表“同一硬币的两个面”2。1989—1990年德国统一前后“德国问题”的再突出对德法欧洲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消除欧洲伙伴对统一后德国的猜疑,波恩一再强调坚决支持欧洲一体化,“不是德国的欧洲,而是欧洲的德国”2,科尔还“曲意迎合他们(欧共体成员国)严格控制统一后德国的愿望”2。因此,他不顾国内反对意见,牺牲了马克———战后德国稳定、繁荣的象征,接受了1991年《马约》规定的统一货币。而另一方面,法国为了德国不可逆转地驶上欧洲一体化这列火车,加强对她的控制,也做出了很多让步,签署了关于欧洲货币与经济联盟及政治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统一后,德国“政治考虑仍受到过去的影响”,“德国继续只在经济领域里发挥影响或者通过好榜样劝说、推动及通过国际间组织特别是与法国合作来起领导作用”2。科尔的下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