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谣言传播问题_第1页
网络背景下谣言传播问题_第2页
网络背景下谣言传播问题_第3页
网络背景下谣言传播问题_第4页
网络背景下谣言传播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名称院系专业年级组员学号指导教师课程名称院系专业年级组员学号指导教师数学模型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2012级胡霄宸11151085实验成绩: 网络背景下的谣言传播问题摘要:对谣言比较系统科学的研究始于二战时期,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

谣言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其传播手段、传播途径等都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特别是在现在网络发展的黄金期,谣言的传播过程变得复杂,对于网络谣言的识别与控制成为公安舆情部门关注的问题。针对问题一,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和迅猛发展,谣言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口口相传,而是更多的借助网络这一媒介进行传播。与传统谣言相比,网络谣言不论是传播速度还是传播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中都有其身影的存在,网络谣言的泛滥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针对问题二,由Allport&Postman给出的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重要性X事件模糊性,也就是说,谣言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的产生几率和作用效应越大,重要性和模糊性其中一个要素趋向零,谣言不会产生,所以披露真相,破除模糊性,才可能消解谣言,现用可信度替代模糊性、用谣言的受众人群代替事件的重要信,简化问题,据此来建立谣言评价的数学模型。关键词:谣言传播受众人群事件可信度谣言危害一、问题重述在突发事件、乃至各种危机中,谣言的作用不可低估。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如果对一个一般谣言大动干戈,显然得不偿失;而对于一个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谣言处置失当,就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谣言传播机理、鉴别进行研究非常重要。问题一:网络背景下的谣言传播与传统的谣言传播有什么异同?问题二:通过适当的假设,建立网络背景下的谣言传播模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请考虑,为了控制谣言或者出于某种目的需要扩散谣言,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二、问题分析对于问题一,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并未脱离谣言的基本特点。之所以称之"网络谣言"只不过因为其发布及主要传播过程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比起网络时代之前的谣言来,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出现了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传播现象;它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可以一夜之间到达全球英特网用户;它的产生原因更为多样,出现了国与国之间利用网络谣言进行政治斗争的现象,出现了利用谣言影响股市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它的传播路径更为复杂,出现了网络谣言与口头传播和传统媒体传播交错互动的现象。而由于网络信息的丰富性,网络谣言从高潮期发展到衰退期的时间往往也很短。从传播速度来看网络谣言呈现一种加速度传播的状态。在这种速度下,网络谣言往往极为"短命",上午的谣言下午即消解并不罕见,网络谣言经常处于昙花一现的状态。在网络上,还常常出现谣言与真相并行传播的状态。在过去,谣言与真相往往是相互独立进行传播。谣言在过去是经由人际口头传播进行,而真相往往通过大众传播和传统媒介进行。谣言经由的是"私人"关系网传播,真相则往往是通过"公开"渠道发布。到了网络时代,出现了谣言与真相并行公开传播,在同一个舞台"竞争"的现象。并且由于谣言传播的非理性因素,谣言还常常压倒真相。此外,与口传谣言相比,网络谣言的变种也更为丰富。人们造谣与解释谣言的想象力和天赋在网络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演示。一个谣言从漏洞百出到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往往不用多久。在网络上上了别人谣言当的人往往会受?quot;启发",炮制出新的谣言并首先选择在网上进行谣言的传播试验,并从谣言的传播中得到某种畸形成就感的满足。谣言既是一种信息的扩散过程,同时又是一种解释和评论的过程。有时即使信息没变,人们对信息赋予的不同解释和评论也能形成谣言的丰富变种。对于问题二,根据谣言=事件重要性X事件模糊性,若直接定量的分析谣言所对应的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其中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若将决定事件的重要性和事件模糊性的主要因素抽象出来,将事件重要性与受众人群挂钩(对问题一的处理结果),用事件的可信度(建立网络谣言对应事件的发生的可信度级别的评价指标指数)衡量事件的模糊性,从而简化问题,建立一个新模型:谣言=网络谣言级别的评价指标指数X事件不可信度指数,以此来解答问题二。三、模型假设针对问题二:1受众人群分为听过谣言(i)和未听过谣言(s)两类,时刻t这两类人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记为s(t)和i(t)。2在谣言传播期内所考察地区的总人数为N不变。iO3不考虑短时间内听过谣言的人对谣言的遗忘。4每个听过谣言的人每小时有效接触的平均人数是常数a,称为日接触率。当听过谣言的人有效传播之后,使未听过谣言的人成为听过谣言的人。5每个发布谣言的网络信息发布平台每小时有效浏览的平均人数是常数b,称为日浏览率。当谣言经过有效浏览之后,使未听过谣言的人成为听过谣言的人。四、符号及变量说明问题符号说明i(t)听过谣言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i0听过谣言人数的初始比例s(t)未听过谣言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N在谣言传播期内所考察地区的总人数a每个听过谣言的人每小时有效接触的平均人数b每个发布谣言的网络信息发布平台每小时有效浏览的平均人数A通过网络人际关系传播的新增的听过谣言的人数B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传播新增的听过谣言的人数M传播谣言的信息平台总数I网络谣言级别的评价指标指数t谣言传播过程中的时刻X谣言所对应事件发生的可信度指数Y谣言危害估计指数K信息平台发布信息的总次数x信息平台每次发布信息的可信度m信息平台每次发布的信息总数n信息平台每次发布的信息为虚假事件的数量五、问题一求解相同点: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小而言之,谣言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大而言之,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甚至损害国家形象。不同点: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并未脱离谣言的基本特点。之所以称之"网络谣言"只不过因为其发布及主要传播过程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比起网络时代之前的谣言来,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出现了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传播现象;它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可以一夜之间到达全球英特网用户;它的产生原因更为多样,出现了国与国之间利用网络谣言进行政治斗争的现象,出现了利用谣言影响股市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它的传播路径更为复杂,出现了网络谣言与口头传播和传统媒体传播交错互动的现象。而由于网络信息的丰富性,网络谣言从高潮期发展到衰退期的时间往往也很短。从传播速度来看网络谣言呈现一种加速度传播的状态。在这种速度下,网络谣言往往极为"短命",上午的谣言下午即消解并不罕见,网络谣言经常处于昙花一现的状态。六、问题二的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对网络谣言真假的判断,需要建立一个建立谣言可信度指标指数来对谣言的真实性进行评判,给出一个梯度判断依据会使对谣言真假的判断更符合实际,但对谣言危害的估计,需要结合其受众人群来判断。i通过网络人际关系传播的新增的听过谣言的人数A,每个听过谣言的人每天可使as(t)个未听过谣言的人变为听过谣言的人。因为听过谣言人数为Ni(t),所以每过一段时间共有aNs(t)i(t)个听过谣言的人产生,即A=aNs(t)i(t)(其中a为每个听过谣言的人每小时有效接触的平均人数,N为在谣言传播期内所考察地区的总人数,i(t)为听过谣言人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s(t)为未听过谣言人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ii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传播新增的听过谣言的人数B,每个传播谣言的信息平台在时间t内可以使宝石bs(t)个未听过谣言的人变为听过谣言的人。因为传播谣言的信息平台总数为M,所以每过一段时间共有bMs(t)个听过谣言的人产生,即B=bMs(t)(其中b为每个发布谣言的网络信息发布平台每小时有效浏览的平均人数,M为传播谣言的信息平台总数)。6.1.1模型建立由5.1可得:N—二A+Bdt其中:A=aNs(t)i(t)其中:B=bMs(t)i(t)+s(t)=1

ti(o)=io所以Ndi=aN-i(1-i)+bM(1-i)

dt6.1.2模型求解由上可得:di =dtaN-i(1-i)+bM(1-i)=N

f di 1K—dtaN-i(l—i)+bM(1—i)Ni0 0i(i(t)—1—aNi+bM aN0 en+(aN+bM)(1—i) aN+bM06.1.3在理论上对模型求解结果进行分析在i(t)=1— 中易得M<<N,在极端情aNi+bM bM+aN aNo eN+(aN+bM)(1—i) aN+bM0况下有:当在谣言传播期内所考察地区的总人数中听过谣言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为0时,即i°—0时,limi(t)—0;tfg当在谣言传播期内所考察地区的总人数中听过谣言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为1时,即i—1时,limi(t)—1;tfg由①、②的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可得,此模型的求解结果有一定的可取性。6.2建立评价网络谣言级别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谣言本身的性质,是难以直接根据数据判断,但可由谣言在人群中的受众范围来从侧面判断其影响力,即由i(t)的大小来划分其评价指标体系,由于谣言的受众范围有大有小,有时差别很大。一个谣言产生了,其受众范围不可能不存在,也不可能是全部人群,即i(t)—0或i(t)—1的情况不可能发生,为了使评价指标有区分度所以人为地将受众人群极小的I值定位1,极大时定为I定为7,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定为若干中间值(其中网络谣言级别的评价指标指数)。如下表所示:

评价指标i(t)区间I值受众范围极小0<i(t)<0.11受众范围较小0.1<i(t)<0.262受众范围小0.26<i(t)<0.423受众范围一般0.42<i(t)<0.584受众范围大0.58<i(t)<0.745受众范围较大0.74<i(t)<0.96受众范围极大0.9<i(t)<176.3建立谣言可信度指标指数6.3.1可信度的确定建立此指标体系的关键是考察各大信息发布平台所发布的信息中虚假信息所占的比例,若记X为信息平台发布信息的可信度,n为每次信息平台发布信息为虚假信息的数量,m为每次信息平台发布信息的总量,K为信息平台发布信息的总次数,则:nx=1——jjmjZkj=1mx=1— jk6.3.2谣言可信度指标指数的建立

由上可得每个信息发布平台都存在一个可信度X,必定存在最值x、x,minmax即X (x,x),将此区间等分为若干区间,再对每个区间标定可信度指标minmax指数(对谣言真假的判断真假梯度判断依据)X所在区间(从小到大)X值梯度扌田素第一区间1一定属于谣言第二区间2可能属于谣言第三区间3一定不属于谣言随着谣言所对应事件发生的可信度指数X的增大,信息就越真实,越偏离谣言的范畴。6.4建立谣言=网络谣言级别的评价指标指数X事件不可信度指数体系若记事件不可信度指数体系为可信的指标指数的倒数,即为丄,结合问题X一的结果建立:谣言=网络谣言级别的评价指标指数X事件不可信度指数体系,并给出一个判断梯度予以参考(记为谣言危害估计指数):谣言危害估计指数Y谣言=网络谣言级别的评价指标指数X事件不可信度指数体系描述10~2.3危害较小或没有22.3~3.5危害一般33.5~5危害较大45~7危害严重七、建议如果要控制谣言传播,就要降低事件模糊性,官方快速公布准确信息

如果要扩散谣言传播,就要加大事件模糊性,官方不公布准确信息。对于公众而言,在网络上浏览信息时,要对信息发布的信息平台要有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