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备考的三个锦囊_第1页
写作备考的三个锦囊_第2页
写作备考的三个锦囊_第3页
写作备考的三个锦囊_第4页
写作备考的三个锦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写作备考的三个锦囊边境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丰富的生活及文化知识积累、一定的布局谋篇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审题构思的应变能力。应该正视的是:虽然大多数考生都不满意自己的写作能力,但十八年的成长、十几年的学习,每个考生的写作素养都不是一张白纸;只要适当强化、用好积累,绝大部分考生都具备写出50分左右作文的条件。写作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但某些方面的短期强化,还是会有一定成效的。在最后复习阶段,以下三事应该努力做好。准备好熟悉的素材、思想及语言老舍能写反映北京下层市民生活的《骆驼祥子》,恐怕写不了表现上海工商界生活的《子夜》。作家也有熟悉的领域,语言大师也是各有风格。谁也不是全能的。在紧张的备考阶段,如果我们试图全面准备,其实等于是什么都不准备。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物和熟悉的领域,它拨动过你的心弦、诱发过你的思考,不仅丰富了你的知识,也教你认识了生活。也许由于缺少思考、缺少有意的加工,它们还比较粗疏浮浅,但这些东西是我们写作中最宝贵的个性化财富。以此为基础适当拓展,充分思考,用较短的时间,就可以建构起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抓住三两个物,广泛收集材料,深入阅读领悟,形成对人物深入透彻的理解,就可以应对许多考题。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仅把人物看作事例,只记三两件“事”;要全面了解人物一生的经历及思想,将一个人物作为一个生命现象完整地了解认识。了解他的出身、求学、奋斗进取的经过,了解他的成功与失败,了解他的欢欣与困惑,特别是他对生命及社会规律的认识。比如美国总统林肯、比如中国科学家王选,不光要知道他们一生做了什么,更要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做,支撑他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的作文题目要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定然不会生僻,一定是人生要面对的问题,那就一定是材料人物也面对过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材料积累,学会从不同角度切取使用,我们的个性化素材库就具有了广泛的可适性。在加上多年常规学习积累的各种材料,点面结合,写作素材就不成问题了。值得强调的是,个性化素材的积累要语言、思想、材料一起抓,不能只背事例。其实中学生写作最缺的不是材料,而是思想,是对生活的认识。在积累材料的同时,学习人物对生活的思考,将人物的思想以及表达这种思想有语言一起记下备用,才能真正摆脱写作困境。屈原是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人物,一个同学在充分了解、熟悉了屈原的生平后,背诵了这样一段评论性文字:屈原是一个忠君爱国、热爱人民的封建士大夫,为实现理想而上下求索,经受了痛苦的煎熬。他的“天问”是人类的终极关怀,他的“离骚”是人类的文化遗产。皇天安在?真理安在?正义安在?理想和现实的分离,自我和社会的对立,这些问题是人类自古及今始终要面对的文化问题。文化是超越历史的。屈原提出的问题,也是苏格拉底的问题、司马迁的问题、鲁迅的问题,是一个宗教问题、一个哲学问题、一个艺术问题。是真善美怎样在现实中实现的问题,是人生怎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问题。历史可以相隔几千年,地域可以相隔几万里,但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他就会面对同一个问题,遭遇同一种经历。物质文明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的,而文化却在固有的圈子里漫游,我们可以历史中看到现代的影子,可以在前人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历程。屈原是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惋惜;但作为一个思想家、一个文学家,特别是作为一个“人”他成功了,他志洁行廉、坚贞不屈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忧国忧、气魄宏伟的辞章永垂文学史册。这位同学说,以前分析评价屈原,我能使用的语言,就是“爱国主义”“高风亮节”。我知道这很浮浅,但不知该怎样认识、怎样表达。我在网上找到了一篇有关“屈原精神”的文章,觉得里面的一些意思对我启发很大。一方面,它告诉了我应该在人类精神前行的层面定位屈原,告诉了我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是两回事,告诉我应该怎样看待“人”的失败与成功——它教给了我这些思想;另一方面它也给了我表达这些思想的语言。用在作文里,就得到了教师“见解深刻,语言有冲击力”的评价。有些话(比如上述有关屈原的析评)我们看得懂,但说不出,用不上。这是因为它没能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特别是表述这此意思的语言我们没有掌握。我们都会有这种体验,心里有一种想法,一种认识,说出后常觉不够到位,到是偶尔听了别人的论述,觉得是说到自己心里去了。这说明,我们不仅需要感悟生活,学习思想,同时要学会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能做到一料多用,是聪明、是智慧,是通达。学习的最佳境界是“通”而不是“隔”不能限于专料专用,不要蜻蜓点水般地去背那些论据“几百例”,一个材料对应一个观点,考题的可能如何穷尽?一对一的模式,还会导致写作思路的僵化,对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这种个性化素材的准备,不能说适用于所有的考题,但肯定能解决大部分问题,有准备总比没有的好;更重要的是,在积累与灵活使用的过程中,我们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定会受益无穷。准备好三两条写作思路少数同学有创作才华,自可在考场上任意发挥,如此最好;但关羽用刀,张飞用矛,英雄好汉武艺高强,也不能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何况我们大部分考生不具备这种创作能力,就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准备好几条写作思路,练会用好,以便在紧张的考场上能快速结构文章,顺畅推进表述。高考考纲要求的各种文体,都不可偏废。特别是议论文,作为高中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更应能应当反思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生之屹立,去亦伟岸;生之从容,去亦潇洒。这就是“文化昆仑”的巍峨。

我想握住你的手,体会你那份甘于寂寞,不求闻达的心境,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较真精神。我想握住你的手,体会你“做完整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的刚直与坚韧。文题三:以“生无所息”为题。(06浙江题)生无所息,是一份坚忍一份执着,钱钟书在这个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典范。他一生钟情于书,心无旁骛、竭毕生精力做着学问,读书治学就是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他选择的生命存在方式与价值所在。就是在文革期间,他也没有因境遇落魄而蹉跎岁月。正是“一本本看下来”的不倦精神,奠定了钱锺书“文化昆仑”的基础。他的每一部著述都是这座坚固基石的向上延伸。他自身毕生不懈的努力,终造就了一株奕奕生辉的奇葩;他的苦读打通了古今中外学问的路径,为中国文化界带来骄傲。生无所息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生命流淌的血液。

文题四:以“肩膀”为题。(06辽宁题)牛顿曾经讲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正像牛顿是站在伽利略、笛卡尔等诸多巨人的肩膀上成长一样,钱钟书以“一本本看下来”的不倦精神,站在中西文化巨人的肩膀上博采众长,打通了古今中外学问的路径,又用自己的肩膀,撑起祖国、民族的精神大厦。当然,这种熟悉的个性化素材,不一定能满足全部的写作需要;但我们的材料并不是只有这些,多年学习积累的共识性素材当然可以是有力的辅助。个性化积累负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