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胡塞尔现象学视域中的先验意识
1916年,海德格尔成为胡塞尔的助手。在此期间,海德格尔从胡塞尔那里吸收了现象学的方法,并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深化。海德格尔在晚年对自己现象学研究的回顾中写道:“《逻辑研究》所产生的无穷魅力仍还在吸引着我。”(P94)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观念的确对海德格尔影响很大,特别是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一书影响了海德格尔的入思方式。尽管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中意向性的先验主体论和先验意识论感到不满,并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但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研究给予了启发,是毋庸置疑的,并且直接导致了海德格尔生存之思的展开。如果说前期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之思带有主体性和人类学的印记,那么后期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的运用则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地步。正如德国现象学家克劳斯·黑尔德所言:“以我的印象,海德格尔后期对于现象学的谈论表明,他在回顾中清晰地看到了他的思想何以对于未来哲学具有指明道路的作用:说到底并不由于他对生存哲学的深层贡献,也不是由于他对亚里士多德的存在问题所作的在论证上难以看透的重新采纳和转换,而是由于他对现象学的原始观念的彻底化。”(P176)正是因为这种深化,使得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研究在内涵和方法上呈现出与胡塞尔的不同之处。一、海德格尔的内感知意识我们知道,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都从布伦塔诺那里得到启迪。布伦塔诺力图建立一门科学的心理学。在布伦塔诺看来,要建立这样一门学科,就必须把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严格地区分开来。布伦塔诺认为:“心理现象是表象活动,而物理现象则仅是被表现的东西。”(P29)在布伦塔诺看来,心理现象要比物理现象更为复杂,它具有双重结构,既含有表象的过程,又直达表象对象和表象关系,而物理现象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物理事实本身。心理现象除了物理事实,同时还把感情判断,以及前后关系包括在内。因此,心理现象是一种意向性的活动,既指向外又指向内,但重点是指向内。胡塞尔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把意向性看作是其现象学最坚实的发源地。胡塞尔的现象学把意识看作最核心的课题加以研究,因此,他的现象学有时也被称为意识现象学。在胡塞尔看来,“意识生活应当作为哲学的必然出发点,它是所有现实的意义构造之基础”(P87)。在胡塞尔这里,意识的本质就是意向性,“它表明:‘意识的方式’就是与对象之物的意向关系”(P87)。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在我们的现实时空中,意识总是由我们进行回忆、感知、经验等等的意识组成的。“世界被看作是意识成就的相关项之总体,所有客观的意义构造和存在有效性都以作为先验主体性的意识为原本的源泉。”(P87)因此,要真正抵达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必须把先验主体性的意识分析清楚。胡塞尔着重分析意识,实际上表达了他对西方哲学中客观主义泛滥的不满。正如德国现象学家克劳斯·黑尔德指出的那样:“现象学为自己提出的历史任务是:克服近代哲学与科学的客观主义危机。”(P5)胡塞尔认为如果仅仅把世界看作实存,那么,就会损害哲学作为一门严格科学的基础。胡塞尔要扭转这一局面,他求助于先验意识的主体来看待这个世界,希望意识也能像数学那样显现出缜密的科学性。胡塞尔把先验的主体意识分为“作为自我之现象学组成的意识”和“作为内感知的意识”两个部分。其中前者在意识解释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又分为三个层次:意识活动(noesis)、感觉材料(hylé)、意向相关物(noema)。在胡塞尔看来,内感知的意识是对意识的三个层次的统摄。虽然它不具有构造对象的功能,但却是把三个层次加以统一的基础。因此,在胡塞尔这里,“自我之现象学组成的意识”有点像内容,而“作为内感知的意识”有点像方法,二者之统一,意识就呈现出来了。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和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吸收,在于他们的入思方式,重点是在方法的层面上。他要剔除的是胡塞尔现象学内涵的先验唯心色彩,正如美国现象学史家赫伯特·施尔格伯格指出的那样,海德格尔在写作《存在与时间》之前,就已经表达了自己对胡塞尔现象学的不同意见,特别是胡塞尔的超验还原更是引起了海德格尔的强烈不满,它“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已经成为很难接受的东西”(P485)。胡塞尔总是追求意识的纯而又纯,主张对本质进行还原,而不是从本质出发来建立思考的前提。“哲学的工作领域是人的意识。如果这门应当朝向意识的科学可能会因为对自然过程的一同观察以及因为与自然科学的解释的结合而受到干扰,那么意识现象就必须得到纯化,从而摆脱所有那些事物性显现解释的要素”(P97)。胡塞尔把这种纯化称为“还原”,意识必须经过还原才能回到它们的纯粹性。这一点海德格尔无法接受,他认为这种还原剔除了人们的生存的要义。海德格尔写道:“在形式显明中,要讨论的真正对象被确定为生存(Existenz)。在这样一种形式上显明出来的意义中,这个概念指示着‘我在’(ichbin)现象,即包含在‘我在’中的存在意义,而后者乃是一种原则性的现象联系及其所包含的问题的开端。”(P13-14)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的意向性生存仍然带有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式,没能彻底地使现象显现出来,而且胡塞尔的悬置、加括号的做法也只是一种主观判断的伎俩,把意向性形式看作是对象性的东西而使本真存在滑落了。海德格尔指出,这种奠定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思维模式中的想法,把思过早地引出,而使现象的显现隐没了,最恰当的应该是“我在故我思”(P6),“‘我思’是‘我在’的一种方式”(P63),而非“我在”成为“我思”的结果。“我在”就是现象的境域构成,“对象性的东西无需作为在某个确定的、通过一门科学的事实领域之逻辑而构成的领域中的东西而明确地得到分类排列。毋宁说,它多半是在有关周围世界、共同世界和自身世界的经验中可获得的那种意蕴(Bedentsamen)的非理论的‘客观性’(Objektivitaet);我在实际生活中以某种方式对待这种意蕴,而与这种‘对待’相应的,乃是一种固有的现象学上可把捉的对象性意义”(P35)。海德格尔在此点明了现象学的直观不是某种意识的还原和纯化,以及对自然主义的剔除,它要做的实际上是世界向之而来的那种意蕴展现。海德格尔把现象学看作一种方法,而非一种先验的学说,这种方法推动着思(生存)的展开,实际上也就是海德格尔在后期审美思想中贯彻的现象的自身显现方式:诗意的栖居,语言的道说以及艺术之思的展开的神秘性。而我们通常挂在嘴边的概念,在海德格尔看来,也不过是生存展开之后的残羹冷炙,这些之后给出的概念,不在生存之内,而只是在伴随着生存的过程中所留下的生存标记,海德格尔写道:“现象学的阐释必须把原始开展活动之可能性给予此在本身,可以说必须让此在自己解释自己。在这种开展活动中,现象学阐释只是随同行进,以便从生存论上把展开的东西的现象内容上升为概念”(P163)。海德格尔的生存现象学是生存的可能性,而非生存的概念,生存的概念仅仅是对生存的定格。二、中心与边缘的交换: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在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中有一个“视域”(Horizont)的概念,即本质直观,这与海德格尔的意蕴的展开也即世界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在胡塞尔看来,要在直观体验中达到对某物的意识,既不是表象、感知能够完成的,也不是通过概念范畴的适用造就的,必须有一个足够的空间来承接意识的前后滑动,此意识才能是鲜活和完整的。例如,当我们知觉黄浦江岸的东方明珠塔时,我们不可能仅就东方明珠塔本身来构成自己的意识,它还应该伴随着东方明珠塔的视域构成,如黄浦江中的来往油轮、外滩的人流和车流、江岸的巨大广告牌、民国时的老建筑、蓝天上的白云、金茂大厦等等,它们作为视域构成的组成部分,也在不停地参与到对东方明珠塔的意向性中来,从而使意向性变得丰满起来。“无论是对什么物(Ding)的知觉,它总是带着一个背景直观(或背景观看,如果‘直观’总是含有面向一个东西的状态)的晕圈。而且,这也是意识体验。一言以蔽之,这也就是一种‘意识’,特别是对所有那些处于被同时观看到的客观背景中东西的一种‘意识’”(P71)。胡塞尔在这里指出的“对某物的意识”的内涵被大大地扩展了,它不是就某一物和某一感觉而言,而是由宏观广阔的全景式的境域呈现出来的。胡塞尔又指出,意向对象也并不总是居于中心位置,它也有可能成为背景视域,如金茂大厦或者其他意向对象也会成为意向中心,东方明珠塔则成为背景视域。正如胡塞尔所言:“连续不断向前的思维锁链连续地为一种非实显性媒介所环绕,这种非实显性总是倾向于变为实显样式,正如反过来,实显性总是倾向于变为非实显性一样。”(P105)这里的“非实显性”就是背景视域或者边缘视域,而“实显性”则是中心视域。正是在中心与边缘的交换中,意向保持着视域的开放性、统一性、流动性和整体性。“通过这种域的构成,意向对象而非仅仅感觉印象才成为可能,因为它使一个个的知觉经验从一开头就以某种隐蔽的、边缘的、前伸后拉的方式交融(但非混合)为‘一气’,不仅与刚过去的经验保持着相互构成的关系,而且为可能有的知觉‘准备下了’与已有知觉的意义上的联系”(P36)。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胡塞尔的视域构成突破了二元建构的认识论思维模式,力图建立一种原初意识的本体论,但是由于这种意向性和视域构成是建立在胡塞尔先验意识和超验主观性的基础之上的,就难免不会有绝对主观主义的嫌疑。海德格尔正是抓住胡塞尔这一弱点,力主要把“现象”建基于希腊人的“惊讶”之上,而非胡塞尔的还原,力求把意蕴和世界的展开建基于生存,而非超验的意识之上。赫伯特·施尔格伯格在分析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理解出现偏差的原因时,写道:“两人分道扬镳的最深的根源:对于胡塞尔来说,人是一个由他的意识构成的实体;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意识即使可以表现为其升华的现象学形态,反过来说仍然是人的一种活动,是由人构成的。……胡塞尔主要关心的是认识论方面(我们怎样认识人的),而海德格尔则是从‘本体’角度看问题的(存在是什么?在存在之中进行哲学思考和现象学思考的基础是什么?)。海德格尔想通过以人的存在而不是以意识为中心来改变现象学研究的重心。”(P511)正因为如此,在海德格尔的生存现象学中,他没有把现在看作是时间显现点,而是把将来看作是现象学的呈现可能。现在作为显现点只是停留在已在的固定的视域中而不能展开,面向“尚未”,面向可能性,生存现象学才是不断延伸的,不断展开的,不断超越的,现象也才是可以自行显现的。为了与胡塞尔的“意向性”相区别,海德格尔提出了“操劳”这一概念,它指的是日常在世的我们与世界内和世界中的存在者打交道。这种打交道就分散在形形色色的诸种操劳活动中。海德格尔认为,此种操劳并非就是一味地觉知事物的认识,而是操作着的、使用的操劳——操劳有它自己的“认识”,“现象学首先问的就是在这种操劳中照面的存在者存在”(P79)。海德格尔把在此种操劳活动中照面的存在者称为用具。人们在打交道之际发现的是书写工具、缝纫工具、加工工具、交通工具、测量工具,因此,在海德格尔这里,从来没有单独用具,而只有一个用具整体。用具本质上是“为了作……东西”,有用、有益、合用、方便等等方式都是“为了作”的方式。这些方式组成了用具的整体性。在海德格尔看来,用具之所以成为用具就在于用具与用具之间的依附关系。“书写用具、钢笔、墨水、纸张、垫板、桌子、灯、家具、窗、门、房间。这些‘物件’绝非首先独自显现出来,然后作为实在之物的总和塞满‘房间’”(P80-81)。这一点与胡塞尔的“视域”有某些相似之处,房间作为打交道的操劳的居住用具,并非是几何学意义上的空间四壁,它是在家具的照面中显现出来的。家具的照面也是由各个零星的用具显现出来,这种互相的显现境域呈现构成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房间。此种房间从来不是什么单个个体和空间,也不是它们的组合。作为用具,“用具的整体性一向先于个别用具被揭示了”(P81)。因此,海德格尔的现象立足于操劳,是在用具的整体性中显现的,故而称为生存现象学,这种现象学迎来的是照面,而非意向的联合。三、“实际性”的境域构成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理解之所以与胡塞尔的现象学相去甚远,就在于海德格尔把“现象”建基于“生存”,建基于“我在”而非“我思”。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第21节和第64节分别对笛卡尔和康德把“我思”设定为主体,把“我在”规定为现成事物给予了批评。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分析现象的生存本质时多次指出的那样:“此在的本质根基于它的生存”(P135),“人的‘实体’不是综合灵魂与肉身的精神,而是生存”(P136),“人的实质是生存”(P244)。生存成为海德格尔进行现象学展开的基地,“我思”的狭隘性并不能回答生存现象的显现问题。海德格尔建基于生存之上的现象学,就是要回答生存的内涵并不是用某种简单的概念就可以穷尽的,作为生存的现象学恰恰在这一点上给出了生存的完整意义,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作为对存在的探索,现象学的解释乃是存在之领会的独立的和明确的实际方式,而存在之领会向来已经属于此在,并且每一次同存在者打交道之际都已经是‘活生生的’了。”(P79)因此,作为此在的现象学阐释更具本源性、奠基性和完满性,这里不存在思维上的差强人意的划分和拆解,有之,也只不过是后来之事,作为生存着的此在它必须先行满足自行显示,否则后来之事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由此出发,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分析了此在的日常性、时间性等人的实际性(Faktizitaet)问题,也即海德格尔不时念叨的此在的绽出状态(Ekstate)。张祥龙先生对此进行了分析: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实际性”首先不是意识观念,而是在时间境域中自身构成和维持着的历史存在。这“原本的某物”(司各脱讲的“这个”或“haecceitas”)具有原发的独创性,因而无法被观念普遍化。但是,由于它的境域缘发本性,它又总具有非概念的构意机制,并因而总有了某种前反思的境域意义。表达或进入这纯构成意义的方式只能是“形式指引”的或当场揭示的,而不能是表象或定义的,而且,对于这种人的实际生存意义的理解,只有在某种特定的形势才会是真正切己的(eigentlich);这就是人体验了自己生存的时境构成,并以无执的决断方式开启、投入和维持于这纯境域生存态势之中,充分实现出它的时机化本性。(P46)海德格尔关注人的“实际性”现象学的境域构成,显然如“此在”一样突出了人的独特性。正因为如此,才招致了胡塞尔的不满、德里达的批判、萨特与哈贝马斯的嘲讽,他们认为海德格尔在原初的意义上进一步巩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这一点海德格尔在其后期的运思中也深深地感觉到了,所以在他后期的文本中人的主体性被大大地弱化了。人成了存在的看护者和守卫者,不是人使存在呈现,而是存在召唤着人,人是牧羊人。在人的主体性逐渐消退之后,天地神人才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境域的构成中来,而天地神人的四方游戏则意味着生存的超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是生存的现象学,而非超验主体的现象学。这种现象学立足于一种神秘的境域呈现,从而告知生存的意蕴与意义。哈贝马斯说的恰到好处,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是一种“生存论意义上的解释学”。哈贝马斯写道:“现象学探讨的不是一种特殊的现象,而是要解释现象中所隐蔽的一切,并由此把现象付诸语词。现象学领域就是被存在者遮蔽的存在领域。因此,要想让现象到场,就必须付出巨大而不懈的努力。但和胡塞尔所说的不同,努力模式已不再是直观,而是对文本的阐释,不是对理想本质直觉展示,而是对复杂意义语境的解释学理解,以使得现象成为自我定性。这样,海德格尔就为一种突出的真理概念作好了准备,并把本质直观现象学的方法论意义转化为它的对立面——生存论意义上的解释学。”(P167-168)因此,与其说是现象引领着海德格尔为之殚精竭虑,还不如说是解释推动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数据助力教育个性化与精准化
- 心理分析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
- 教育与科技的结合教学辅助型教育机器人研究
- 未来教育视域下的技术美学与空间设计
- 品牌数字营销战略下的多平台联动运营策略
- 教育领域的大数据技术应用及未来趋势分析报告
- 全球医药市场2025年创新药物研发管线布局策略报告
- 全球铀矿资源分布特点及2025年核能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研究报告
- 公交优先战略与2025年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实施保障研究报告
- Carbonic-anhydrase-inhibitor-32-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2年剑河县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及答案
-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三菱机型)高教版YL-235A送料机构控制电路的连接与编程教学案例高教版
- GB/T 5163-2006烧结金属材料(不包括硬质合金)可渗性烧结金属材料密度、含油率和开孔率的测定
- GB/T 17989.2-2020控制图第2部分:常规控制图
-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课件
- 2022语文课程标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解读及实操
- DB15T 489-2019 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范
-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螺旋溜槽安装标准工艺
- 2022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
-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