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典文章学与再生的转笔
中国古典文章的创作非常重视跳跃。正如清人张秉直所说:“文之开阖、抑扬、顿挫、纡曲者,俱生于善转。转则劲炼,转则生动夭矫,理竭而情尽。古今文字,所以不及班、马、八家者,只是平直。山转则幽,水转则曲,观于天地之文可见矣。”5087只有转换笔法,从正反、顺逆、起伏、虚实等角度着笔,才能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使意蕴富有波澜和深度,从而避免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弊病。而在运用转笔的过程中,中国古典文章学追求一种若无痕迹、令人莫测其妙的境界。“潜气内转”就是体现这种创作理念的一种行文之法。奚彤云从骈文理论批评的角度,指出“潜气内转”是骈文理论批评的重要术语,是清代批评家为了证明骈文存在的合理性,从而确立起来的一个为骈文所独具、为古文所难以具备的艺术特质。这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笔者想进一步指出的是,骈文与散体文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潜气内转”是在参照散体文创作规律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不仅适用于骈文,同样适用于散体文。因此,本文拟从中国古典文章学的整体视野出发,结合古典文章的创作实际,进一步探讨“潜气内转”的文章学含义、表现形式、创作理念及其理论价值。一、潜气内转,意脉似断实连。据文,《唐》的文朱光潜指出:“事物的本质应从事物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来研究。”324要明确“潜气内转”的确切内涵,还得从这一概念的来源说起。根据现在所能见到的文献,“潜气内转”最早出现在东汉、三国之际繁钦的《与魏文帝笺》中。在这篇文章中,繁钦向曹丕大力称赞一位车夫的音乐才能:“时都尉薛访车子,年始十四,能喉啭引声,与笳同音。白上呈见,果如其言。即日故共观试,乃知天壤之所生,诚有自然之妙物也。潜气内转,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细不幽散,声悲旧笳,曲美常均。及与黄门鼓吹温胡,迭唱迭和,喉所发音,无不响应,曲折沉浮,寻变入节。”在这里,“潜气内转”是形容歌喉富有高低起伏的变化和似断实连的艺术效果。到了清代,词学理论家谭献将其运用到词学批评中。他评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稍后,光绪年间的朱一新则将它引入骈文理论中,指出:“骈文自当以气骨为主,其次则词旨渊雅,又当明于向背断续之法。向背之理易显,断续之理则微。语语续而不断,虽悦俗目,终非作家。惟其藕断丝连,乃能回肠荡气。骈文体格已卑,故其理与填词相通。潜气内转,上抗下坠,其中自有音节,多读六朝文则知之。”一般说来,骈文在修辞上讲究对仗、声韵、用典和藻饰,创作规范十分严格,驾驭不好,很容易导致结构的呆板和意脉的滞涩。所以,朱一新提出,骈文创作应当讲究“向背断续之法”。所谓“向背”,即指文章的承接和转折,“断续”是指文章意脉似断实连、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朱一新将这种似断实连、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称之为“潜气内转”。在“潜气内转”这一概念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关键字:一个是“气”,一个是“转”。自韩愈提出气盛言宜的观念之后,“气”历来就是古文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古文创作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使文章血脉贯通、富有生气,所以历代古文作家都非常注重养气。“气”这一范畴,在中国古典文章学中具有很丰富的涵义,它有时指文章所体现的天地之元气,有时指创作主体的精神动力,有时指作者的气质禀赋,有时指作品的风格特点,有时指文章语言节奏所形成的气势,等等,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内涵。“潜气内转”中的“气”,主要是指文章意脉和情感的运行轨迹及其形成的势能,它主要通过起承转合、开阖照应、断续缓疾等笔法表现出来。“潜气内转”概念以“气”论骈文,显然借鉴了古文批评的观念。“转”这一概念在古代文章学中,也主要用于散体文批评中,它是指文章的承接转折、断续离合、抑扬起伏、开阖照应等各种笔法的转换。骈文一般通篇由整齐的排偶句组成,不难于典雅庄重,却难于曲折变化。“潜气内转”强调笔法的转换和语意的曲折,旨在打破排偶句式对意脉的束缚,其引古入骈、沟通骈散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清代中期,由于学术上的汉宋之争的影响,骈散之争成为文章批评领域中的一股思潮。在论争中,桐城派指斥骈文卑靡浮华,而推尊骈体者则力主骈文才是文章的正统。随着论争的逐步展开和不断深入,主张沟通骈散、骈散合一的观点,成为晚清文章学史上的主流观点。“潜气内转”的概念,是朱一新在清代骈散之争的背景下,参照散体文的创作规律而提出来的,其理论旨归是为了沟通骈散,说明骈文与古文同样可以富于变化,从而以此抵制古文理论家对骈文的批评,达到提升骈文文体地位的目的。这是朱一新提出“潜气内转”概念的时代背景。而从历史的视野来看,“潜气内转”是古代文学创作中被广泛运用的一种笔法,早在先秦两汉就已成为一种自觉的创作手法。在先秦两汉之文、六朝骈文、唐宋古文中,都可看到这一笔法的运用。自南宋以后,文论家开始对这种创作方法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阐发。据《文章一贯》的资料,吕祖谦就曾提出:“作文章,须要曲折斡旋”,“转换处须是有力,不假助语而自接连者为上。”乾隆时期的文论家张秉直引魏禧之言说:“凡文之转,易流便无力,故每于字句未转时,情势先转,少驻而后下,则顿挫沉郁之意生。譬如骏马下阪,虽疾驱如飞,而四蹄着石处步步有力。更有当转而不用转语,以开为转,以起为转者。以起为转,转之能事毕矣。”5081这都是强调,语不转而意转,才是上乘的转笔。此类观点,正是“潜气内转”概念的滥觞。由此可见,朱一新提出“潜气内转”的概念,是在清代骈散之争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前代创作观念而提出来的。虽然他主要是针对骈文而言的,但“潜气内转”并非骈文独具的创作特征,它其实也是散体文创作的一种笔法。林纾就曾将它运用到散体文的批评中。比如他说:“文笔之最难者即内转。内转即潜气之谓,凡省闲言空调,承接曲折,不按常法是也。此唯韩欧能之,庄生最擅胜场。”6531“汉人之文,处处内转,而以大气包举,浩浩乎若黄河之水天上来也。”6555这表明“潜气内转”同样可以用来概括散体文的创作技法。总之,“潜气内转”是指文章在行文过程中,通过转换笔法,摆脱表层或僵化的句式、章法和腔调的束缚,使意脉和情感或隐或显,似断实连。“潜气内转”的概念以音乐声调的起伏低昂、幽微要眇,比拟文章意脉和情感的似断实连,若隐若现,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类比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它形象地揭示和概括了中国古典文章的一个重要创作方法。二、《唐显神品》中“潜气内转”的运用“潜气内转”的第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指在行文发生承接或转折时,不用虚词作过渡,在语言上不见承转的痕迹,但实际上意脉却在暗中发生承转。林纾说:“内转不必用虚词。”6531明确指出了“潜气内转”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刘师培曾说:“汉人之文,不论有韵无韵,皆能转折自然,不著痕迹。试观蔡邕所作碑铭,序文头绪虽繁,而不分段落,事迹自明;铭词通体四言,而不改句法,转折自具。”而且指出:“此固非伯喈所独擅,即普通汉碑亦莫不然。使后人为之,不用虚字则不能转折,不分段落则不能清晰,未有能如汉人之一气呵成、转折自如者也。”130汉人文章不用虚词,不强分段落,从而隐藏意脉承接或转折痕迹的表达方式,就是“潜气内转”的鲜明体现。刘师培在评论傅亮、任昉之文时,正是在此意义上使用了“潜气内转”的概念,他说:“自魏晋以后,文章之转折,虽名手如陆士衡亦辄用虚字以明层次。降及庾信,迹象益显。其善用转笔者,范蔚宗外当推傅季友、任彦升两家。两君所作章表诏令之类,无不头绪清晰,层次谨严,但以其潜气内转,殊难划明何处为一段,何处转进一层,盖不仅用典入化,即章段亦入化矣。”132由此可见,不假虚词、“潜气内转”的手法,旨在摆脱僵硬的结构套路,使文章产生自然浑成的艺术效果。为了更直观地把握“潜气内转”的表现形式,不妨以《乐毅报燕王书》为例,作进一步的分析。乐毅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卓越的军事奇才,曾辅佐燕昭王攻下齐国70余城,立下盖世功勋。燕昭王死后,惠王即位。惠王昏庸无能,轻易地中了齐国的反间计,将乐毅罢免。乐毅深感处境危险,于是逃到赵国。惠王害怕乐毅助赵攻燕,于是写信给乐毅,一方面虚情假意地向乐毅致歉,一方面又责问乐毅道:你离开燕国,如何对得起先王对你的知遇之恩呢?乐毅的这封书信,即是对惠王的答复。以下是其中的部分内容,为了方便分析,不妨将其分为三段: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第一段回顾自己与昭王共同创下的盖世功业,暗寓了昭王对自己的器重和信任。第二段与第一段之间没有任何过渡性文字,但该段所引夫差杀害伍子胥的典故,实际上是暗指燕惠王疑忌功臣,刻薄寡恩,与第一段所述燕昭王的贤明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段与第二段之间同样没有过渡性文字,但其文意紧承前段中的末句而来:“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自己正是有鉴于伍子胥的悲惨命运,所以才离开燕国。但这都不是通过明说,而是通过言外之意表达出来的。可见以上第一、二段之间是一种转折关系,而第二、三段之间则是一种因果关系。三段文字在意脉上一环套一环,但其间没有任何关系连词,致使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隐蔽。这种不借助虚词作过渡的承转笔法,就是典型的“潜气内转”。“潜气内转”的第二个表现形式,是指文章通过硬转陡接的笔法,跳宕腾挪,致使语言之链发生断裂,而文章的意脉却似断实连,若隐若现。这种表现形式比第一种表现形式在意思的衔接上,跳跃性更大,有时甚至要通过综观文章的全部结构,才能把握其意脉的轨迹。晚清古文家吴铤在评论欧阳修的《释秘演诗集序》时说:“直起、直落、直转、直接、直收中,具无穷变化,纯是潜气内转,可与子长诸表序参看。”可见,直转直接、语不接而意接的行文之法,也是潜气内转的鲜明体现。硬转陡接的笔法也可称为断笔,这是一种很巧妙的笔法。刘熙载曾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先秦文善断,所以高不易攀。然‘抛针掷线’,全靠眼光不走;‘注坡蓦涧’,全仗韁辔在手。明断,正取暗续也。”40所谓明断暗续,就是指语句、层次或段落之间,看似缺乏联系,实则内在意蕴一线贯穿。刘熙载举例说:“《庄子》文法断续之妙,如《逍遥游》忽说鹏,忽说蜩与鷽鸠、斥鷃,是为断;下乃接之曰‘此大小之辨也’,则上文之断处皆续矣,而下文宋荣子、许由、接舆、惠子诸断处,亦无不续矣。”7再如《史记·伯夷列传》是一篇千古奇文,明人陈懿典称其“乃太史公列传变体,叙事中忽入议论,议论中忽接叙事。离合变化,如神龙乘云驭风,莫可端倪”。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就是“潜气内转”的巧妙运用。该文从“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以下直至文末,语句层次之间的跳跃很大,衔接处显得十分突兀。初读之下,让人感觉似乎不相连属,但其中的意脉却是一以贯之的。人们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那为何像夷齐、颜回这样的善人,却往往落得悲惨的结局呢?世人都说,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就重名节而轻富贵。可是,他们的名节如果没有孔子的赞颂,也许早已湮灭无闻了;而历史上那些“砥行立名”的人,身死之后,名节随之湮灭无闻的,不知凡几!这难道不是一个极大的悲哀吗?可见,这段文字看似缺乏紧密的逻辑关联,实则围绕天道,一线贯穿,反复抒发了对天道的怀疑和困惑。这种将深层意蕴、弦外之音潜藏在断断续续的语言之链中的手法,也是“潜气内转”的具体表现。三、“潜气内转”的手法的内在要求“潜气内转”除了强调骈文要摆脱排偶句式对意脉的束缚之外,还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章学对僵化章法的摒弃,对自然浑成之美的崇尚和对含蓄之美的追求。中国古代文章学十分推崇波澜曲折的效果,历代作家都非常重视转笔的运用,并为之殚精竭虑。虚字和转折的巧妙运用,可以使文章产生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艺术效果,历史上无数成功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但物极必反,如果不顾表情达意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转折而转折,结果往往是在作文之先,头脑中就已用几个连词安排好文章的框架,然后再往这个框架里添加填充物。这实际上是一种矫揉造作、舍本逐末的作法。这种创作倾向在明清时期十分盛行,八股文的程式,就是这种创作方法的极端表现。八股文的每个部分,都由相对固定的虚字作为承转的连接词。如顺治二年贡举考试规定:“头场破题用‘也’、‘焉’、‘矣’,承题用‘夫’、‘盖’、‘甚矣’、‘乎’、‘欤’,起讲用‘意谓’、‘若曰’、‘以为’、‘今夫’,小结用‘盖’,大结用‘抑’、‘大抵’、‘嗟夫’等字。”这种对虚字运用的严格规定,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写作内容的范围,所以难免会束缚和伤害文章的表情达意。在八股文之外的其他创作中,这种流弊也是很严重的,所以引起了一些理论家的批评。民国学者孙学濂就曾针对清代的古文创作指出:“空疏之士,少读《太史公书》、唐宋八家文,习虚字用法,辄登坛坫,自命文雄,盖可羞矣。”朱东润在回忆自己少年时期所受古文教育时说:“记得小的时候,先生是有一个标准的。每篇差不多都要‘盖闻’开头,中间来这么几个‘然而’、‘且夫’之类,收尾的时候,照例是一个‘呜呼’,接下去一段慨叹,‘矣’儿‘耶’儿地就此交卷。”由此可见,那种专以虚字为起承转合的作法,在明清时期形成僵化的程式,流毒很深。人的情感和思想,并不是按照人为设置的外在逻辑框架运行的,而是依据天然的人情事理,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作为承转连接词的虚词,本质上是一种人为逻辑关系的设置。那种不借助虚词就无法实现承转的作法,实际上就是以一种人为的外在逻辑框架,来牵制情感的表达和意脉的运行。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情感和意脉当然只能是虚情假意。“潜气内转”的笔法不刻意运用虚词,是对情感和意脉的解放,有助于打破刻板的行文程式和人为的逻辑框架,使文章不见雕琢之迹,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美。理论家提出“潜气内转”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反对机械的行文模式,推崇自然浑成的结构之美。此外,“潜气内转”的笔法,突破语言的表层逻辑框架,将情感和意脉隐藏在语言形式之下,使其含而不露,从而使文章产生含蓄蕴藉的效果。这是中国传统语言哲学的鲜明体现。中国古代哲人认为,人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委曲、隐微的,有时甚至是转瞬即逝的,其最精微的部分,是无法通过语言准确而充分地表达出来的。所以古人崇尚以迂回的言说方式,间接地表情达意。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哲学和言说方式,表现在文章创作上,就是对含蓄之美的追求。比如刘勰强调文章必须“秘响旁通,伏采潜发”,使文章产生丰富的言外之意。吕祖谦甚至认为:“文字有三等:上焉藏峰不露,读之自有滋味;中焉步骤驰骋,飞沙走石;下焉用意庸庸,专事造语。”8将藏峰不露视为文章的最高境界。“潜气内转”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就是运用断笔,使语言之链产生空白。这些空白通过打破语言的表层逻辑关系,有利于向读者展示一个更加丰富的意义世界。因为从本质上说,逻辑是对思维进行加工的产物,加工就意味着选择,而选择又意味着更大的排斥。正如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所说:“逻辑联系就像是一束线,如果你选择了其中的一根,选择这根而不是那根,想把它抽出来,取其一而弃其余,那么,你的思想便倒向了很多方面中的一个方面。”8也就是说,对于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而言,逻辑是对丰富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激发创意与艺术表现主题班会课件
- 超声心动图报告单解读
- 平滑肌肉瘤病例讨论
- 害怕时心理健康管理策略
- 开阔视野 主题班会课件
- 高考语文 学考专题复习-标点符号
- 肩周炎的治疗和物理疗法
- 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
- 学习解读2024年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课件
- 施工安装安全管理制度
- 浙江省嘉兴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英语试题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厨房显示系统(KDS)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5年高考湖北卷物理真题(解析版)
- 巡察整改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国食物净化器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前景机遇研判报告
- 专题:任务型阅读30篇 中考英语高分提升之最 新题速递第三辑(答案+解析)
- 汽车构造试题及答案
- 11人制足球竞赛规则
- 2025-2030年中国瓷砖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旅游餐饮面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