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结构PowerPoint演示文稿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百校联赛优质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文言文固定结构PowerPoint演示文稿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百校联赛优质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文言文固定结构PowerPoint演示文稿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百校联赛优质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文言文固定结构PowerPoint演示文稿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百校联赛优质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文言文固定结构PowerPoint演示文稿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百校联赛优质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固定结构1/43一、“认为”、“以……为”

文言中“认为”,能够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当代汉语动词“认为”、“认为”

相当。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认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而浅陋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原因,还自认为得到了它实情。

然而,在更多场所,“认为”却是“以……为……”紧缩,常见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认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状语,此时“……认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看成……”。2/43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认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家伙,把它看成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看成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看成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3/43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以为)……怎么样”或“认为(以为)……是……”。如:

6.(满座宾客)认为妙绝。(《口技》)——(满座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认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宾语“之”

。)4/43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伎俩、方式、工具或产生原因。因为介词“以”含有表原因、凭借等功效,所以,“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原因”、“……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今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原因。

5/43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强暴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缘故。6/43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方法”或“用来……”,用来表示伎俩、方法、依据、工具等。如:

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我知道怎样抵抗你方法了,我不说。

7/43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职责和本分啊。

6.先王之所认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先王制订法律依据,是老百姓。

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人。8/43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怎样(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

1.伐柯怎样?匪斧不克。取妻怎样?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砍个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成。娶个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办不成。

9/432.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说:“秦王假如拿去我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

3.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已经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

假如将“怎样”(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如:

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10/435.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往返话,对这事怎么办呢?”

6.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

有时,“怎样”、“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形式,能够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如:

7.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樊哙问道:“现在情况怎么样?”

8.“……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差事,恢复你赋税,那怎么样?”9.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此人是怎么样人呢?11/43四、“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一个格式。其中“何以”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当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何)用得着……呢”。如: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匈奴还没有毁灭掉,要家做什么呢?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何以……为”形式改变,主要有这么几个:

(1)压缩为“何认为”结构,意义不变。如:12/432.坐卧念之,何认为心?(《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对自己举止行为起居要自问,怎么对得起良心?

(2)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这时,意义发生些改变,“何……为”可译作“为何……”或译为“做(干)什么……”。如: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现在人家正处于宰割者地位,我们处于被宰割地位,还告辞做什么?

4.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项王笑着说:“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13/435.(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子鱼说)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说办,那就向敌人屈膝投降好啦,还打仗干什么呢?

“何以……为”中“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么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高处再向南飞呢?14/43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倒装。“何”是动词“有”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呢”。如:

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15/43“何……之有”式有时改变,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内容,表示“有什么……”意思。如:

5.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掉君王敌人,瞧着力量去办,对蒲人、狄人我有什么舍不得(杀)呢?

有时,在“何……之有”压缩式“何有”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意义基本相同,都能够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格式来对译。如:

16/436.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孔丛子》)——(陈)王说:“六国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那些远世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7.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子贡通达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

8.劳之不图,报于何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没有想尽什么劳力,对报答来说,又有什么呢?

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诲他人而不知疲惫,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17/43六、“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个比较委婉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不亦”呼应,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能够用当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到了知识,再利用到实践中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人从远道而来,不也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有道德涵养人吗?”

18/432.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五蠹》)——(他们)在国内外呼应配合干坏事,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去对付强大敌人,不也是很危险吗?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而彭祖是今天独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伤吗?

4.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在地形上)受困机会向他们发动进攻,岂不是很好吗?

5.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败,不亦善乎?(《淝水之战》)——假如秦军从淝水岸边稍向后撤,使晋军得以渡过淝水与秦军决一胜败,这岂不是很好吗?19/43七、“无乃……乎”

“无乃……乎”是表示一个委婉商议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无”为副词,表示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整音节作用。“无乃”,表示“不是”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组成“无乃……乎”凝固结构,这一凝固结构能够用“恐怕(只怕、大约)……吧”对译。如:

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如今君王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到了这种地步才寻求有智谋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么做恐怕不行吧?

20/433.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在简单基础上,再行简单,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

有时“无乃……乎”中“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形式,其意义不变。如:

4.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您一返回国家便有了私心,这么做恐怕不能够吧?值得一提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议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21/43八、“得无……乎”

“得无……乎”是一个表示疑问固定格式,在普通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感情,能不有所不一样吗?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测性、推测性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意思,“得无……乎”可用当代汉语“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

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您天天饮食该不会降低吧?

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

22/434.高帝曰:“得无难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高祖说:“(确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是不轻易吧?”

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不变。如:

5.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现在国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人才流散在民间吧?

6.成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成名重复思量,只怕是(岂不是)给我指点捕捉虫地点吧?

23/43另外,

“得无”中“无”

有时还换成“微”或“非”,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格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7.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堂下莫非有厌恶我人吧?

8.余认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我认为周王室实际上老早就灭亡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留个空名罢了。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弊病吧?24/43九、“有……者”

文言文中,惯用“有……者”这么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人物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对象。“有……者”可译作“有(个)……”或“有(个)……人”。如: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宋国人有个担心庄稼长得太慢就去拔苗助长。

2.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楚国人有个乘船过江。

3.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史记•魏公子列传》)——有敢替魏王使臣来通报,处死。4·门下有毛遂者。(《史记•平原君列传》)——门客中有个叫毛遂人。25/43十、“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现象,它能够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如:

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谁知道赋税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道理、知识,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这么事能够忍受话,哪样事不能够忍受呢?

另一个使用方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范围,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意思,相当于当代汉语中“哪一个”或“哪一件”。26/43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例4中“孰美”和例5中“孰为好学”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较意思,这种“比较”意思,古人用另一个形式“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刘邦说:“(他)比起您明年纪谁小谁大?”

7.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对他妻子说:“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8.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果断阻止他们,说:“各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呢?”

9.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观望等候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

27/43从上面例句能够看出:“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问询,普通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如例6、7、8;若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必定后者,普通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例9。“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经常碰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了解,二是要译出它“比较”意义。28/43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必定)其中之一两种凝固结构,可用当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对译。如: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些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些人批评在事后。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怎赶得上没有忧愁事在心里呢?

29/432.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与其杀死这个孩子,哪如卖掉他?与其卖掉而分得利益,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

3.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且说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人,哪如跟着躲避恶世人呢?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如:

4……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做两个人僮仆,哪如做一个人僮仆呢?

5……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顺从天而歌颂天,怎么如掌握天行规律而利用它呢?30/43十二、“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必定其中之一。“与其……宁……”是必定后者,“宁”是语气副词;“宁……无(不)……”是必定前者,舍其后者。这两种格式可用当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如:

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

2.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白话讲解》)——与其有聚敛民财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臣。

3.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

31/434.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5.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孙叔说:“进军!宁可使我们军队迫近敌人,不让敌军迫近我们。”

有时,在“与其……宁……”格式中“宁”字后加“其”字,组成“与其……宁其……”形式,意义不变。如:

6.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勾践栖会稽》)——与其杀死这些人,不如得到这个国家。

32/43也有时在“宁”字前加否定副词“毋”,组成“与其……毋宁……”形式,意义依然不变。如:

7.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中山狼传》)——与其饿死在路上,被别野兽吃掉,还不如死在猎人手中,把我放在贵族家食具中当食品。

还有时“与其”中“其”字不出现,组成“与……宁……”形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8.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与其让他人用刀子杀死我,宁可自杀。33/43十三、“……有……以……”、“……无……以……”

“……有……以……”、“……无……以……”中“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于另一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与“有”、“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用来(拿来)”、“来”等。如:

1.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左传•襄公十七年》)——我们这些小人物都有一个住屋用来避干湿冷热。

2.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五蠹》)——普通平民相互交友,既没有财产来彼此贪图,又没有权势用来彼此威胁,所以他们要找忠实不欺人(做自己朋友)。

34/43有时,动词“有”、“无”宾语省略,这时,便成为“……有以……”、“……无以……”形式,可用当代汉语“有什么可拿来”、“没有什么可拿来”对译。如:

3.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

4……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都有方法拿来镇静安抚王室。

5.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希望大王赶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等汉军到了,没有什么可拿来乘渡。

35/436.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认为乐,请以剑舞。”

(《项羽本纪》)——(项庄)说:“君王与沛公共饮,军营中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拿来作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有时,也碰到“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当代汉语中“能够拿来”或“足够拿来”意思。如:

7.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项羽本纪》)——预计大王兵力能够拿来抵挡住项王吗?36/43十四、“……有所……”、“……无所……”

“……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格式,“所”字,经惯用于动词、主谓词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也叫做“所”字结构,含有名词性,经惯用在动词“有”或“无”之后,作宾语形成“……有所……”、“……无所……”形式,相当于当代汉语中“……有什么……”、“……没有什么……”意思。如: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

37/432.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全部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现在先生在我门下为客整整三年了,左右没有什么人谈论,我也没有听到什么,这可见先生没有什么擅长。

3.若舍郑认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假如您放弃郑国,让它存在,以郑国为秦国东边道上主人,秦国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能够供给他们所缺乏粮食,您也没有什么坏处。

38/43有时,“所……”词组用在“何”字后边,组成“何所……”形式,这也是文言中常见格式。如:

4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现在大王果真能一改项羽做法:任用天下英武勇敢人,还有什么敌手不被你诛灭!把天下城邑分封给立功臣子,还有什么人会不服从你!率领正义之师加上思念故乡军队去打仗,还有什么人会不被你打败!应指出是,“何所……”式中,“何”是谓语,“所……”词组是主语。如“何所不诛”,即为“所不诛(者)何”,意思是“所不诛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