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靖江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通关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江苏省靖江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通关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江苏省靖江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通关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江苏省靖江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通关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江苏省靖江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通关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文艺批评缘何变成文艺表扬李舫①任何一个时期,文艺批评都须恪守客观公正的最高原则。作家张炜曾说:“我们对一部作品可以不谈,但不能把糟糕的作品说成好的作品,这是我们的基本底线。”然而今天,最高原则的退据失守一定令他失望,准确地说,文艺批评也许忘记用最后的沉默来表达拒绝的尊严。②当下的文艺界,这样的场景似乎并不陌生:一出剧作问世,一些观摩会、座谈会便接踵而至,“大师”“绝唱”“高山仰止”“辉煌史诗”的溢美之词扑面而来。对文艺家,这样的景象几乎见怪不怪:一部新作出炉,一批充满阿谀、奉承的评论文章便蜂拥而上,“力作”“经典”“流芳百世”“名垂青史”的重磅评语数不胜数。③创作与批评俨然成为孪生兄弟、双子星座。在新书的腰封上,我们看得到文艺批评的深度阐释;在新片的花絮里,我们听得到文艺批评的卖力唱和;在新剧的发布会中,我们看得到文艺批评的躲闪腾挪;在新戏的研讨会上,我们听得到文艺批评的巧舌如簧——在大大小小的文艺创作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文艺批评如影随形般地鼓噪喧嚣,从难点答疑到热点聚焦,从审美感悟到学科建设,文艺批评无所不能、无孔不入,“走穴”的文艺批评越来越多,“赶场”的文艺批评越来越滥,夸夸其谈、言之无物的溢美现象汹涌成灾。不知从何时开始,文艺批评演变为文艺表扬,文艺表扬退化为文艺吆喝,文艺吆喝沦落为文艺交易。④文艺批评缘何变成文艺表扬?答案也许并不复杂,人情的传统、权力的寻租、利益的绑架、原创的不足……这些造就了文化建设的好大喜功,也造就了文艺批评的虚假繁荣。文艺批评,不再是在相互辩诘中彼此促进,而是借助肉麻吹捧,自说自话;不再是在相互交锋中认识真理,而是捞取名声资本,哗众取宠;不再是在相互砥砺中辨别是非,而是变得顾影自怜,故步自封。文艺批评的时尚化、边缘化、口语化、低俗化,批评家对于重大文化现象的缺席、缺位、失语、乱语,使批评载体滑向媒体化、口号化、红包化、核心刊物化,这些是文艺批评丧失生命力、降低文化品位的重要原因。大大小小的文艺圈子不仅在分割领地,更在瓜分利益;愈来愈狭隘的文艺批评正在变成少数人的交易专利和交际工具。⑤文艺批评本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借助文艺学剖析文艺或借助文本探讨文艺的研究方法。“批评”包含着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批”与“评”。创作与批评,归根结底是一种架构于相互信任之上的价值判断,文艺家因为信任建立了与批评家的阐释关系,受众因为信任建立了与文艺家和批评家的鉴赏关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文艺批评已经丧失了这种基本的文化自觉和道德自律,从狭隘的个人需要和利益驱动出发,表现为一种热热闹闹的肤浅,创作、受众、批评之间由此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⑥历史上文化的昌盛也总是伴随着批评的活跃。批评的繁荣会将社会引向光明,批评的萧条则会让社会滑向黑暗。曾有学者反思,何以20世纪早期文艺界出现了大师辈出、群星璀璨的生动局面?应归功于当时尖锐的文艺批评、激烈的文艺争鸣。正是在这种批评和争鸣中,一个又一个新学说纷纷涌现,一个又一个文艺家亮丽登场。然而今天,我们的文艺批评,不再有循循善诱的耐心、拾遗补缺的宽厚,更不再有秉烛观幽的洞彻、怒剑出鞘的锋芒,文艺创作的勇气和风骨,正在文艺表扬的温柔乡里慢慢消融。⑦其实,文艺批评不仅是一种人文学科,更是一种人生哲学,是对于天地生死的追问和呈现,关乎命运,关乎心灵,关乎希望,更关乎民族和未来。2013年秋天,93岁的文学批评家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辞别尘世。他的离去让整个德国唏嘘不已,包括德国总统在内的数百名社会政要、文化名流自发为他送行。这位挂满勋章的批评家是德国文化的“孤本”,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面孔众所周知,一位小说家甚至用一句笛卡尔式的话来赞誉他的地位:“他评论我,所以我存在。”可以说,对于德国来说,赖希—拉尼茨基的存在,不仅是文学的一面旗帜,更是文化的一颗良心。⑧期待我们的文艺批评,葆有更多这样的旗帜和良心。(2013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第③段中的“孪生兄弟、双子星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文艺批评的乱象与文艺批评者的不尽责是有关系的。B.“表扬”不属于文艺批评,因“表扬”会造成虚假繁荣。C.当前文艺批评沦为文艺赞美,其原因看似简单,实则复杂。D.文艺批评是借助文艺学剖析文艺或借助文本探讨文艺的研究方法。3.能够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当下文艺批评界乱象丛生,只有表扬而没有批评。B.文艺批评只要不再是“肉麻吹捧”就会走向繁荣。C.创作者与批评者相互共生,没有批评就没有创作。D.尖锐的文学批评和争鸣是有利于文艺大师出现的。4.第⑥⑦两段中的两个事例能否相互替换?请加以分析。

5.《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在探春的倡议下,宝钗、黛玉、迎春、惜春、宝玉、李纨等七人成立了“海棠社”。他们各自起了雅号,然后黛玉、探春、宝钗、黛玉开始写诗,李纨对四人的诗作进行评价。从此,一群富有才气的红楼儿女写诗评诗、吟咏唱酬,成为红楼中的一抹亮色。

书中写道——宝玉道:“稻香老农(李纨)虽不善做却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众人都道:“自然。”

依据全文信息,判断以上有关《红楼梦》“海棠社”的简介及“书中写道”的内容,是否属于“文艺批评”的范畴?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让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被观众接受。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将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头客。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节选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材料二: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戏剧表演。B.中国戏曲注重演员的表演,与西方的戏剧相比,中国的戏曲情节在客观真实性上并不会十分突出。C.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不容怀疑和增减的。D.多数西方观众看戏剧抱着认知的目的,其关注的核心是演员和情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收获的是“知”。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没有什么关系。B.因为折子戏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吸引人,所以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相比看戏曲故事,更愿看演员能力。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目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使剧中人和观众进行精神交流。D.《画筌》里关于画面空间虚实相生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明中国不同艺术之间有共同的特点。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空间“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

)A.有意牵连千载泪,无端惹得一怀愁。B.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C.借虚构指点实事,托古贤提醒今人。D.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父亲的白条侯德云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国民党新六军攻占老镇皮子窝不久,我的父亲就迎来了他生命中最严重的一次惊慌失措。东北民主联军的郭连长,是红嘴堡乡亲们的老熟人。这天,郭连长又带着几个战士来到我家,从我父亲家里借走了几百斤玉米。郭连长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一些字,然后把它交给我的父亲。郭连长说:“侯振田同志,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借的粮食会还给你的。”郭连长还说:“你要好好保存这张纸条。革命胜利以后,凭着这张纸条,我们一定会还你粮食的。”我的父亲用手指头捏着那张纸条,翻来覆去看个没完。他整整一夜没有合眼。他在心里一次次问自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很久以后我父亲才知道,那张纸条的名字叫“白条”。此后郭连长经常到我父亲家里来。他已经不是郭连长了,他变成了武工队的郭队长。他是到敌占区去打游击的。我父亲的家,处于敌占区和根据地交界的地方,郭队长和他的武工队经常路过这里。每次见到郭队长,我的父亲都要问上一句:“革命胜利了么?”郭队长每次都说:“革命一定会胜利的。”我父亲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郭队长和武工队到家里来,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都要请他们吃饭。也没啥好吃的,好大饼子熬白菜,外加一碟小咸鱼儿。这样隔三差五吃下去。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了,临近开春,除了一点点玉米种子,就再也没有正经粮食了,全靠萝卜白菜打发日子。我的父亲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那时候,整个根据地军民的日子都很困难。由于困难,郭队长和他的武工队才有了到敌占区大规模借粮的举动。我的父亲曾经跟随郭队长到敌占区借过一次粮食。那天晚上,他看见郭队长写下了几十张白条,把它们分发到地主富农手里,对他们说:“借不借粮,是对共产党、对东北民主联军的态度问题,你们要好好想一想……”跟随郭队长到敌占区借粮的故事在我父亲嘴里津津乐道了几十年。然而他更加津津乐道的,却是另外一个故事。那也是一个借粮的故事,不过故事的主角不是郭队长,而是我的父亲侯振田同志。一九四七年六月,辽南我军向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强大的夏季攻势,很快就解放了皮子窝。我的父亲好不容易找到了郭队长,对他说:“这一回,革命算是胜利了吧?”郭队长说:“还没有。我们马上就要出发。我们要把东北的国民党反动派全部消灭!”我父亲的本意是想问问郭队长能不能还给他一点点玉米,家里眼瞅着又要断粮了,孩子哭老婆闹的,他总该想出个什么办法才行啊。郭队长的一番话,把我父亲心中的小算盘砸了个粉碎。他垂头丧气回到家里,冲着老婆孩子大发了一通无名之火。我那救世主一样的父亲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把村里几个跟他关系密切的年轻人叫到家里,对他们说:“今天晚上,跟我出去一趟,咱们去搞点粮食。”村里边几乎家家户户都缺粮食。几个年轻人听了这话,眼睛里都发出了太阳般的光芒。夜幕降临以后,我的父亲出发了。他们一伙人,坐在一辆马车上,朝着还是敌占区的方向,走!马不停蹄地走!咬牙切齿地走!走到天亮,他们来到一个名叫鲁家屯的小村子。在鲁家屯,我父亲模仿着郭队长的口气,唾沫飞溅地把自己的舌头嚼了整整一个上午。我的父亲说:“借不借粮,是对共产党、对东北民主联军的态度问题,你们要好好想一想……”我的父亲说:“我们马上就要出发。我们要把东北的国民党反动派全部消灭!”我父亲喷了一个上午的唾沫,才像郭队长那样借到几麻袋玉米。想想也是,青黄不接的当口,谁家会有很多的存粮呢?我父亲非常想念鲁家屯的地主。他问当地人:“你们村的地主到哪里去了?”对方说:“一个跑掉了,另一个让武工队枪毙了。”对我父亲来说,一九四九年十月十日,才是真正的“革命胜利”的日子。那一天,新金县人民政府贴出的告示上说,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从群众手中借的粮食,现在以两倍的数量返还。我父亲乐颠颠地赶着马车,向皮子窝走去。皮子窝是当时的县城,属于我父亲的玉米,暂时就储存在那个地方。接近皮子窝的时候,我的父亲突然把马车停住了。他坐在车上犹豫了很长时间,默默地掉转车头折了回来。临近家门的时候,他又犹豫了根长时间,又调转车头折了回去。就这么折来折去,不到两公里的距离,他走了整整一个下午仍然没有到达目的地。黄昏降临了。我父亲掏出怀里的白条,用力地撕了个粉碎,然后把那些细小的纸片撒向了天空那一瞬间,秋风浩荡。(选自《寻找证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微型小说作品精选》,有刷改)文本二:油菜花开朵朵黄,我和爸爸种田忙。我拔草,他插秧,禾苗一天一天长。收了谷子送军粮,支援红军打胜仗。(摘自苏区童谣《收了谷子送军粮》)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围绕着借粮、还粮展开情节,父亲多次询问“革命胜利了么”,既串联了情节,也表现了父亲对得到还粮承诺的渴望。B.文本一善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如文中画线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等人“借粮”途中的急切和对敌人咬牙切齿的痛恨。C.郭队长借粮时“同志”等用语较为郑重,父亲“搞点粮食”等话语则较为生活化,这主要是由他们的身份所决定的。D.文本一、文本二中的“父亲”“我和爸爸”,虽为普通民众,但都愿意支援革命,反映出革命战争时期百姓的拥军情。10.“父亲的白条”这一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11.两个文本都写了人民群众拿出粮食支持革命的内容,文体不同而艺术效果各异。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训俭示康①(有删节)司马光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注】①康,司马光之子司马康。相关链接: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论语•八佾》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③,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注】①林放:鲁人。②易:仪文周到。③纯:黑色的丝。用麻织帽子比较费工,所以说改用丝织是俭。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羞赧弃去之

去:丢弃B.吾不以为病

病:疾病C.枉道速祸

速:招致D.今拜乎上,泰也

泰:倨傲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臣以险衅B.既入,问其所来

当其欣于所遇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而大声发于水上D.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字而幼孩1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B.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C.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D.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15.下列各句中能体现司马光节俭品格的一项是(

)A.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B.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C.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D.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司马光写给儿子的训诫文,作者谈节俭的好处,用种种实例教育儿子要务行节俭,力戒奢侈。B.文章首先从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喜奢华说起,然后对当时世俗趋向奢靡浪费的现象提出了批评。C.作者引用春秋时御孙的话,目的是从理论上说明“俭”与“侈”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使文意更深入一层。D.司马光并不赞成李文靖、鲁公、张文节三人的行为,他说理透彻,反复运用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2)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18.同样是赞成节俭,孔子对待“俭”的态度有何特点?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海鸥咏顾况①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②借枝柯。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③奈尔何。【注】①顾况:唐代诗人,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被贬。②丹凤:暗指宰相李泌,是他荐引诗人入朝为官任职的。③鸱鸢:鸱鸟、鹞鹰。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中的“客鸟”,本是从万里之外飞来,是海上自由飞翔的海鸥,在本诗中另有喻意。B.诗歌中的“梧桐”是特定意象,其内涵被赋予了高洁、正直等高尚品格与君子风度。C.诗歌第三句写丹凤已去,梧桐大树不复存在,眼睛看到的都是鹰隼之类的奸诈小人。D.“奈尔何”几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海鸥失去依托后只能战战兢兢地面对身边的鸱鸢的样子。20.“鸥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试将本诗中的海鸥与黄庭坚《登快阁》“此心吾与白鸥盟”一句中的白鸥作个比较,从意象的情感内涵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说说二者有何不同。

六、名篇名句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春秋更替来抒发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蜀相》中借诸葛亮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