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湖北省襄阳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湖北省襄阳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湖北省襄阳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湖北省襄阳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提升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古而今,异文化之间存在着误读现象。这种误读现象可分为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无意识误读,是指人们在接受一种异文化的时候,由于受到自身社会、历史、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的限制,对所接受的文化呈现出错误的认识和理解;有意识误读,是指异文化接受者由于先存在着一个“期待视野”,所以在接受异文化过程中,受其主观动机的支配,过滤掉了不符合自己需要的部分,而取其期待接受的部分。意象派诗歌运动是20世纪初由美国青年诗人庞德发起的诗歌革新运动。它强调用形象鲜明的诗歌语言直接表现事物,提倡一种新的诗体,可见,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但意象派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的接受却是以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化误读的形态存在的。对汉字结构的误解是导致误读产生的重要因素。庞德本人对汉语文字知识几乎一窍不通。他的《汉诗译卷》是根据东方学家费诺罗萨死后留下的对汉诗逐字注释的笔记进行翻译的。根据费诺罗萨的观点,中国诗中的方块字都是象形字,每个字本身就是由意象组成的。因此中国作家在纸上写的都是组合的图画,从而中国古典诗歌就被认为是无处不充满意象了。庞德于是就沿着这条错误理论路线推导出一套理论并付诸实践之中。庞德常用的方法是从方块字的组成中寻找意象。《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被他在《诗章》第七十五章中化用为“学习,而时间白色的翅膀飞走了,这不是让人高兴的事”。其中“白色的翅膀”的意象是从“習”字中演化出来的。对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知识不了解是误读产生的另外一个原因。汉诗格律句式严谨,句法形态特殊,往往略去了大部分连接词、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而只剩下意象高度集中的表现具体事物的词。由于中国汉诗从语言到诗律与英语诗相去甚远,因此在汉诗英译时很难把中国诗中原有的格律与句法完全移植到英译诗中去。以庞德等为首的新诗倡导者抛弃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韵律,而把它变成了自由体诗,并由此逐步确立了以自由诗来表现中国古典诗歌风味的译诗原则。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读却是有意的。赵毅衡先生曾在耶鲁大学珍本图书馆查到了费诺罗萨的笔记。里面可以看到屈原的诗相当完整,是由中文、日文读音、单字释义和全句串解组成的,另外还有宋玉、白居易、蔡琰等的诗作,注解释义都相当完整。但庞德都没有取用。选入《汉诗译卷》的共19首诗,包括《诗经》的1首、古乐府的2首、陶潜的1首、卢照邻的1首、王维的1首、李白的12首。因此,对中国古典诗歌所知极少的庞德,也有他的取舍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联系到当时美国新诗运动的背景就不难看出,庞德真正感兴趣的是从中国诗例中找到对意象派原则的支持。庞德是这样翻译李白的诗《古风第六》中的“惊沙乱海日”一句的:Surprised。Desertturmoil。Seasun。另外,李白《古风第十四》中“荒城空大漠”被译成:Desolatecastle,thesky,thewidedesert。在这里,庞德取消了传统英语诗中常用的动词、连接词,通过几个独立的名词或名词词组组成的诗行来传达他心目中中国古典诗的真正意境与独特风格。显然,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意义上,庞德几乎完全误解了这两句古诗。而在费诺罗萨的笔记原件中这两句诗的英语注解是比较详细和准确的。庞德在翻译中依据字注写出上述诗句的做法,是有意借李白和其他中国诗人的作品来进行英语现代新诗语言技巧的创造。这种由独立的名词或名词词组组成的诗行,更加突出了意象,并形成了语言结构上的意象并置,成为意象派诗歌的重要形式特征。要把汉语诗歌的特质引入英语译文中而又不丧失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色,可以说,庞德采取了一个比较恰当的方法。可以看出,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之所以选取中国古典诗歌作为其学习、模仿的对象,并不是纯粹为了猎奇抑或只是给自己的创作增加点儿异国情调,而是由于他们敏感地觉察到了二者之间的契合之处。他们所需要的,实际上是为他们的新诗创作寻找辩解理由,为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的语言的诗及组合方式寻找理论支持,而最终目的则是由此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诗歌美学原则。(摘编自熊文莉《从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看误读的积极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德受费诺罗萨对汉字构成的错误认识的影响,并沿着这条错误理论路线推导出一套理论并付诸实践之中,这是庞德的有意识误读。B.庞德有意甩开费诺罗萨对中国古典诗的串解,按自己的标准取舍,对中国古典诗产生误读,是想从中找到对意象派创作原则的理论支持。C.庞德通过独立的名词或名词词组组成诗行,突出意象,形成了语言结构上的意象并置的方法,是对英语现代新诗语言技巧的创造。D.庞德等意象派诗人敏感地觉察到了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之间的契合之处,所以,他们选取中国古典诗歌作为其学习、模仿的对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具体阐述了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的内涵,为下文的论证张本。B.文章从对汉字结构的误解和不懂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知识等方面分析误读产生的原因。C.文章将庞德与费诺罗萨进行对比,论证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意义的理解更恰当的观点D.文章举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这一个例,有助于具体讨论“误读”这种文学现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形式和意义上,庞德在翻译李白的两句诗时脱离了费诺罗萨笔记的详细与准确的串解,可见,他在比较文学方面的素养不高。B.费诺罗萨认为,中国诗中的方块字都是象形字,每个字本身就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中国古典诗歌充满意象,这与本文观点不谋而合。C.汉诗格律句式严谨,句法形态特殊,往往略去所有连接词,只剩下意象高度集中的表现具体事物的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D.庞德等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读,为他们的新诗创作寻找辩解理由,为意象派原则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可见,误读有积极作用。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材料二: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应态度也不一致,这说明古松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B.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对人的利害,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C.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排斥个人情感,具有理论性,与实用的态度相反。D.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木商和植物学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不能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意义。C.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这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6.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A.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B.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C.吴历《题画》:“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D.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7.材料一的论证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

8.《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林黛玉代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被元妃大为赞赏。请结合材料论述的四种态度中的两种简要分析这首诗。杏帘在望

林黛玉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催粮差赵树理催粮的差人叫崔九孩。有一次南乡的催粮差事派到他头上,他觉得油水少,不想去,就雇了个人。这人一到村里,闯入二先生家,不知深浅,挨了二先生一耳光。拘票也被扣下了。崔九孩只得亲自出马,先到二先生家,赔礼说好话,把票要了出来。见票上有个叫孙二则的农民,打听知道是个种山地的,住在红沙岭,就决定去。到了庄上一问,才知孙二则早就去世了,有个孙子叫甲午。孙甲午被找来,崔九孩二话不说,掏出小铁绳套在孙甲午的脖子上,用小铜锁“崩”的一声锁住。甲午和刘老汉都吃了一惊。甲午老婆和女儿黑女都哭着跑来。甲午老婆向刘老汉哭通:“大伯!黑女他爹闯下什么祸了?”刘老汉道:“没有什么祸,粮缴得迟了。”甲午老婆也不懂粮缴得迟了犯什么罪,只歪着头看甲午脖子上那把铜锁。崔九孩把票折好包起来,就牵住铁绳向刘老汉道:“老邻长,你在吧!我把他带走了!”又把绳一拉向甲午道:“走吧!”说着就向门外走。甲午老婆和黑女都急了,“哇”一声一齐哭出来。刘老汉总还算有点经验,便抢了几步到门外拦住道:“人我保住,要说到一点什么小意思啦,也不要紧,总要打发你喜喜欢欢地起身啦!”刘老汉又向九孩道:“老头,我保住他,你暂且把他放开吧,他是一手人,借个钱跑个路都得他亲自去。”九孩见这老汉还能说几句,要是叫他保住,他随便给弄个块儿八毛的,又把人弄个不见面,难道真能把他这保人带走?便道:“人是不能放呀!住一夜倒可以。”刘老汉道:“不放也不要紧。你也累了,到炕上顺便歇歇,响们慢慢商量!”九孩便把甲午拴到桌腿上,躺到炕上休息。刘老汉见他躺下了便问他道:“你且躺一下,我给你看饭去!”刘老汉到了甲午家,天也累了,庄上人也都回来了,都挤在甲午家里话弄这件事。刘老汉一进去,大家都围着他问情形。刘老汉说:“不怕!他不过想吃几个线,祭送祭送就没事了。”甲午老婆问:“不知道得几个钱?”刘老汉道:“你们不要多到他跟前哭闹,只要三两个人来回跑跑路,里外商量商量,要叫他看见咱不十分着急,才能省个钱。”大家又选了两个会说话的人跟刘老汉一同去,都向刘老汉说:“大伯的见识高,这会儿全凭你啦!”九孩吃过饭,刘老汉他们背地咬着甲午的耳朵给他出了些主意。又问了他一个数目,有个青年去借了一块现洋递给刘老汉。刘老汉拿着钱向九孩道:“本来想给老头多借几个盘货,不过甲午这小家人,手头实在不宽裕,送老头这一块茶线吧!”那时候,一块线可以买两斗米,数目也不算小,可是住衙门的这些人,到了山庄上,就看不起这个来了。崔九孩说:“小家人叫他省个钱吧!不用!我也不在乎这块儿八毛。带他到县里也没有多大要紧,不过多住几天。”庄稼人最怕叫他在农忙时候误几天工,不说甲午,别人也替他着急了。那个青年又跟甲午咬着耳朵说了一会儿话,又去借了两块钱,九孩还不愿意。一直熬到半夜多,钱已经借来五块了,九孩仍不接,甲午看见五块钱摆在桌上,有点眼红了,便说:“大伯!你们大家也不要作难了,借人家那么些钱我指什么还人家啦?我的事还是只苦我吧!不要叫大家跟着我受罪。把钱都还了人家吧!明天我去就算了!”九孩接着道:“对!人家甲午有种!不怕事!你们大家管人家作甚?”说了又躺下自言自语道:“怕你小伙子硬笨啦?罪也是难受着啦!一进去还不是先挨一顿板子?”甲午道:“那有什么法?没钱人还不是由人家摆弄啦?”刘老汉也趁势推道:“实在不行也只好由你们!”把桌子上的几块钱一收拾,捏在自己手里向那个借钱的青年一伸。青年伸手去接,刘老汉可没有立刻递给他,顺便扭头轻轻问九孩道:“老头!真不行吗?”九孩看见再要不答应,五块现洋“当啷”一声就掉在那个青年手里跑了,就赶紧改口道:“要不是看在你老邻长面子上的话,可真是不行”刘老汉见他改了口,又把钱转递到他手里道:“要你被屈了!”九孩接住钱又笑回道:“这我可爱财了!”九孩把手往衣袋里一塞,装进了大洋,掏出钥匙来,开了锁,解了铁绳,把甲午放出。第二天早上,崔九孩又到别处催粮,孙甲午到集上去粜米。1946年

(有删改)文本二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连贯叙述,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基本以情节为结构中心。在20世纪初,外来小说形式的积极移植与传统文学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共同促成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现代中国小说采用连贯叙述、倒装叙述、交错叙述等多种叙事时间;全知叙事、限知叙事、纯客观叙事等多种叙事角度;以情节为中心、以背景为中心等多种叙事结构。赵树理小说则绕过了大多数人走的这条路,顽强地继承了中国白话小说脱胎而来的叙事传统。如果按西方叙事学的话语类型理论划分,赵树理的小说当属于叙述性的话语类型。在这种叙述性的话语类型的作品中,深厚的民间文化积累、民间故事的因素,以及自己的倾向性都非常便利地被赵树理贯穿在叙述中。当年创作时为了“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并且以叙述性为话语类型的《催粮差》,在今天何以能够让读者产生有趣味和愉悦的审美经验?这是值得研究的。(摘编自刘俐俐《今天怎样阅读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催粮差>的文本分析》)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甲午被锁住时,刘老汉说的话体现了他作为老邻长敢于担当的品格,以及他对崔九孩锁拿孙甲午真实目的的洞察。B.文本二介绍了中国古代小说和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模式特征的区别,而《催粮差》在叙事模式上更偏重于后者。C.小说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不仅交代了崔九孩和孙甲午的去处,而且说明了苛政酷吏对农民的剥削和农民生活的困苦。D.文本一使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来推进故事情节,且人物语言富有地域特色,为读者营造了一个身临其境的阅读氛围。10.文本一中画线部分连用了五个动词来描写崔九孩放孙甲午时的动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1.《催粮差》是怎样体现赵树理独特的叙事特点的?请结合文本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方面简要叙述。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扳,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冑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属守宫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意君,人怜其忠云。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粉,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伟,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来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新唐书·杜甫传》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B.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需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C.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D.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颂,文中指两种文体,其中赋常用于写景叙事,如苏轼的《赤壁赋》。B.六经,文中指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C.行在,亦称“行在所”,文中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指皇帝行幸所至的地方。D.三司,唐代之前,同三公,是古代地位或职能相近的三个官署合称。历代构成与职能各有不同。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颇有才学,献文获赏。杜甫乘皇上举办典礼时进献了三篇赋文,皇上读了大为惊奇,并命令宰相考查他的文章。让他担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B.杜甫自恃才高,炫耀文彩。杜甫多次向皇上进献文章,还常自己夸耀自己,说自己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光大《六经》,但还是可以比得上扬雄、枚皋的。C.杜甫为了交情,仗义执言,杜甫和房琬曾是贫贱之交,房琯被罢免了宰相后,杜甫上奏章为房琯说情,惹得皇上大怒,皇上让三司会审他。D.杜甫不拘礼节,险遭祸患。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时,杜甫行为放诞,曾经喝醉酒登上严武的坐床被严武当场训斥;后严武又想杀害杜甫,被他母亲阻止才作罢。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②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

16.元稹评价杜甫说:“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他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二月二日①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注】①蜀地风俗,二月二日为踏青节。②元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字。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云:“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③亚夫,即周亚夫,汉文帝的将军,曾屯兵细柳,防御匈奴。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任节度书记。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踏青思归之作,开篇写游春的感觉,春风日暖,笙歌阵阵传入耳中。B.第二联用拟人手法写花柳蜂蝶,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的初春图景。C.诗人远离家乡,渴望建立周亚夫一样的功勋而不得,因此顿生羁旅客愁之感。D.尾联回应“江上行”,“莫悟”“更作”将长年流寓的愁苦之情推向了高潮。18.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将进酒》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郁愤,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李存勖宠用伶人导致身死国灭的史实,阐释了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近的道理。

(3)鸥鸟在古代诗歌中,往往寄寓了诗人对闲适自在生活的追求,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简答题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我们获得的那些童年记忆而言,有一些是可以理解的,而另一些则是奇怪的和非理智的。①这两种情况而言,②我们完善其中的某些错误并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