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学设计课程: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数学1教师:周英1班级:二年级(8)班1时间:2022至2022学年第一学期1同心县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教师备课分工单单元课题主备人课时数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周英4课时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杨丽玮马玲玲13课时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马玲娟4课时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马萍杨佳丽7课时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丁潇4课时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锁淑芳马慧芳5课时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丁杨3课时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锁娟2课时 本学期教学总要求知识和技能方面: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2.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3.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第一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单元知识点,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也为今后研究直线奠定了基础。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课型新授主备人周英执教人周英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的长度不相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课时第1课时媒体及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新学期开始我们又换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新书有多长呢?学生可能会用拃量,可能会用铅笔量,还可能会用橡皮量,等等。不同的物品做标准测量结果不相同。二、自主探究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长度吗?课件出示:(1)人们平伸手臂测量石头的周长。师:你觉得这样测量准确吗?生1:不准确,大人和孩子的手臂长短不同,那么测量的结果就不相同了。生2:不准确,即使都是大人或都是孩子,手臂的长短也不可能都相同,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生3:石头的周长是固定的,可是却因为人手臂长短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这样测量的结果是不准确的。师:是啊,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很久以前,人们就是这样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你们看,像这样测量物体的长度仍是咱们现在常见的一些现象。课件出示:(2)用拃作单位测量布的长度。(3)用脚长作单位测量竹竿的长度。(4)步测教室的长度。使学生了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师:现在咱们就用拃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然后告诉大家你测量的结果。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不同的测量结果,同时教师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学生测量的结果做对比。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就适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究:是啊,为什么量的都是课桌的长,结果却不同呢?生:因为我们拃的长短本身就不一样。师:是吗?咱们来比一比,看看拃的长短相同吗?组织学生之间互相比一比,师生之间互相比一比,得出结论:长度单位不同,才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不同。师:这就需要我们统一长度单位,用一样的标准来测量物体才能更准确,这样尺子就应运而生了。尺子上用相同的长度表示一定的长度单位,标准统一,尺子便成了人们测量长度的工具。在活动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三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怎样才能使每个同学测量出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吗?(只有统一长度单位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测量物体,得到相同的结果)1、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有谁知道你们自己有多高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我们可以用大拇指盖儿、拃、手臂来进行大概的测量(不同的测量方法长度也不同)。3、我们发现不同的人用这些方法量的结果不相同。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手臂拃脚长步长长度单位不同测量结果可能不相同统一长度单位非常必要作业设计课堂作业(利用投影仪口述完成)1、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长?填在右面的空格里。估测一下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课堂反思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课堂纪律的掌控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个人反思:教师先提出问题请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每个人用相同的方法测量的结果并不相同。然后慢慢发现用这些方法测量不精确,测量的单位不同结果也不同。进而明白测量单位的重要性。课题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课型新授主备人周英执教人周英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内容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米”作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课时第2课时媒体及教具准备刻度尺、米尺、图钉、信封、铅笔、蜡笔、粉笔、小纸条、课件、投影仪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问题情境师:今天咱们做一个猜谜游戏,老师手里拿的信封中有一支笔,请你猜一猜里面是一支什么笔?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猜测,根据学生猜的情况进行互动对话。•如果学生猜铅笔,教师把一支铅笔放进信封中,铅笔露出来了。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会是铅笔吗?生:不会,铅笔比信封长。•如果学生猜粉笔或蜡笔,教师分别把粉笔和蜡笔放进信封中,比一比。师:为什么猜粉笔或蜡笔呢?生1:因为蜡笔比信封短。生2:粉笔比信封短,装在信封中就看不到。师:(揭示谜底)看!原来是一支蜡笔,这支蜡笔究竟有多长呢?这就需要有统一的工具来进行实际测量才能准确知道。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生:尺子。师:对,要用尺子量,我们必须知道尺子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实际意义,那就是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用厘米和米去测量。(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二、自主探究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尺子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师: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有多长呢?从刻度“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吗?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如:从刻度“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师:请同学们找出几种长1厘米的物品。•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的长度等。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那么2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比一比。学生观察尺子,交流。如尺子上从刻度“0”到“2”的长度是2厘米,从刻度“3”到“5”的长度是2厘米等。2.用厘米测量。师:(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做一做”)请仔细观察图中的铅笔长多少,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生1:铅笔长8厘米。生2: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从尺子的0刻度量起,物体的末端对准的刻度是几就说明该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尺子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请大家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小纸条,测量一下长度是多少厘米。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你测量的方法和结果与大家交流一下?学生可到前面演示,对从“0”开始量的方法给予肯定性评价。3.认识1米。师: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米尺(出示米尺)。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学生边用两手比画边说,学生边比画自己的身高边说,学生说出课桌的长是1米,等等,老师要给予鼓励。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有多少个1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给学生充足的数的时间,再交流。生1:一个格一个格地数,1米是100厘米。生2:从1到10之间有10个小格,是10厘米,10厘米、10厘米地数。师:通过刚才大家数的结果,发现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那就是说1米=100厘米。(板书)三、总结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长度的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大约是一个手指那么宽;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还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要记住1米=100厘米。还学会了如何正确测量出物体的长度。问题情境哪位同学知道咱们的数学书到底有多长?我们要怎么样才能知道它的长度?2、老师刚刚听到有的同学说用尺子来量,可是用尺子怎么量呢?3、应该怎样用尺子来测量物体呢?(物体要和尺子的零刻度对齐,然后开始数小格子,数到几就是几厘米)4、请同学们想一想用尺子量物体的单位应该是什么呢?——厘米①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②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谁知道厘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100厘米板书设计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测量较短的物体:厘米cm短测量较长的物体:米QUOTE长1米=100厘米作业设计课堂作业(利用投影仪口述完成)1、量黑板的长,哪种量法是正确的?在下面的括号里画“√”。2、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3、在○里填上“>”“<”或“=”。4厘米○4米10厘米○9米100厘米○1米2米○20厘米1米○90厘米99米○100米4、在()里填上cm或m。一棵树高7()围巾长80()跳绳长1()60()杯子高15()课堂反思1.“猜谜”是学生喜欢的非常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猜信封中装着什么笔,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笔的长度”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猜的过程是思维和空间观念发展的过程。2.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个人反思:厘米和米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单位,本堂课的重点是认识“厘米”和“米”,并且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让学生明白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长的物体用米做单位。估算的时候用拇指盖和拃量的单位是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课题认识线段课型新授主备人周英执教人周英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点:直的和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学会量线段、画线段。教学难点量线段、画线段。课时第3课时媒体及教具准备毛线、尺子、课件、投影仪。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拿出我们已经准备好的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得出:这条毛线是弯的。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看看现在怎么样了?学生发现它变直了。师:我们把用两手拉直见到的这一段叫做线段,(板书:线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二、自主探究1.认识线段。师: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师:线段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线段的图形),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发现线段有两个端点)师:我们用手掐住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两端,两端的点叫做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现在同学们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线段。生: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教材上三条线段的长度,注意测量方法要正确哟!学生尝试测量,教师巡视指导,组织交流,进而认识到线段的可测量性。2.画线段。师:你想画一条线段吗?我们来试试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学生利用工具尝试画线段,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师:说说你是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的。生1: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就是长3厘米的线段。生2:可以先画一条直线,然后用尺子从直线上截取3厘米长的线段,画好两端的端点,把多余的线擦掉就可以了。三、总结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相互补充,说说对线段的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的、具有可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明确线段的两个特点是什么?——线段是直直的一条线并且有两个端点。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教室内都有哪些是线段?再想一想教室外有哪些是线段?4、学习画线段:用尺子再练习本上画出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线段的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作业设计课堂作业(利用投影仪口述完成)1、哪些是线段?在括号里画“√”。2、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画一画。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2)画一条比2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课堂反思1.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通过让学生动手量出线段的长度,使其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然后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2.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并且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个人反思: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来说,线段是很抽象的概念。教师需要采用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线段。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观察周围生活中带有线段的物体,从而促进同学们对于线段的理解。掌握画线段的方法需要老师多给学生们演示几次,请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课题解决问题课型新授主备人周英执教人周英教学目标1.使学生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内容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估测能力。课时第4课时媒体及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师: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表示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的例子,教师可以说:“老师的食指(伸出来给学生看)宽是1厘米;咱们的课桌长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手爪课程设计
- 机械工业课程设计
- 机械基础专业课程设计
- 陕西省南郑县2024年高中生物 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6.2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B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三单元 我们的公共生活 8 大家的朋友教案2 新人教版
- 机械加工工业课程设计
- 低空经济发展路径与市场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低空经济产业链分析与市场规模研究
-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写作 写出人物的精神教案 新人教版
- 七年级生物上册 3.5.2 呼吸作用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 运输公司货物托运单
- 气体吸收操作-吸收的基本原理认知(化工单元操作课件)
-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标准化图集
- 刑事案件聘请律师辩护风险告知书
- 车辆租赁合同纠纷民事起诉状
- GB 29743.1-2022机动车冷却液第1部分:燃油汽车发动机冷却液
- (完整版)新概念英语青少版2B期末测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六上册我们的国家机构我们是场外代表
- 医院水电后勤保障操作规范
- 国家开放大学2022年秋季《建筑测量》形成性考核及实验报告
- 物资放行管理办法放行审批权限规定放行条填写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