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宣城六中九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宣城六中九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宣城六中九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宣城六中九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宣城六中九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宣城六中九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古诗文默写。

我国传统的古诗文就像一个开掘不尽的宝藏,从中可以发掘丰富的风物、生活、情感、思想……我们沉醉于小石潭(1)“______,______,参差披拂”(《小石潭记》)的幽静美丽;感受到诗人(2)“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别友人时的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有感于《关雎》中(3)“______,______”爱而不得、日思夜想的执着与深情;看到了卖炭翁(4)“______,______”那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形象和艰辛的生活;感动于杜甫(5)“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悲悯与赤忱……浸润于古诗文的福泽,我们渐渐学会了观物、观人、观世界。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9.0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最美的绽放张宪①又是一年的春天,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我和爱人漫步走出小区,在路边的花池中、草地上、绿化带里,看到涌出一丛、一簇、一抹新绿,细长嫩绿的叶子围绕着一朵或几朵淡黄色的小花,形成卷曲的团块,远看就像一朵朵国画的菊花。啊!我想起来了,那是童年的蒲公英。

②记得在童年时,每年春节过后我们就开始养蚕,而蚕最爱吃的食物之一就是蒲公英嫩叶。每当这个季节来临,课余时间我们大都三五成群地走向田野,走向地头,去寻找那竞相抽发、羽状环生的嫩黄色的幼苗,去寻找那一朵朵淡黄色的小花。

③课间时间,我们大都会从兜中掏出自己养的蚕,静静地看着那黑色的小虫啃噬蒲公英嫩叶的样子,静静地听着蚕啃食嫩叶发出的沙沙的声响,那声响似有若无,隐隐约约,似三月的春雨,又似田间乍起的春风,更似垂柳拂动水面的碧波。

④那感觉,静谧中透着惬意,悠闲中裹着探寻,嬉戏中泛出神圣。多年后我悟出,那是儿童对未知的好奇,对自然的探寻,对生命的礼赞。

⑤寒来暑往,不知不觉,我们早已远离童年,远离了那诸多的舒爽和看似简单的快乐。再看蒲公英,也早不是那养蚕的嫩叶,而是祛病的“仙草”。

⑥记得有次出差,同事因为连续转车,奔波劳顿,一觉醒来,牙龈红肿。出门在外,找个医院都大费周折,找个牙科门诊更是费了一些时间。好不容易找到了,牙医开出的药方竟和我们出门时带的药大致相同,无非是头孢氨苄、甲硝唑之类的消炎药。连续吃了两天,竟看不到什么效果,那肿却愈加明显起来。当时,同事的半边脸都肿得变了形。

⑦刚巧,宾馆的服务员送来一些晒干的蒲公英,说是泡水喝,清热祛火,消肿散结。这样连续喝了几天,不曾想,那肿竟然散去了大半儿。

⑧此刻,我和爱人沿着中原路一路南行,透过路旁花池低矮的灌木丛,我们看到一株株翠绿的蒲公英散落在花池当中,星罗棋布。在嫩绿的叶苗中央,簇拥着的是几茎淡黄色的小花,或是锥形的黄色蓓蕾,一个个矫首仰望,仪态万方,绰约多姿。不一会儿,一个不大的透明的塑料袋里已经装满了这嫩绿色的、油油的叶苗。

⑨回到家,顾不上做饭,我便欣喜地把蒲公英用清水冲洗干净,散放在篦子里,端到楼顶的天台上,迎着阳光晾晒。四月的阳光已很见温暖,只一日,便见那刚才还摇曳生姿、生机勃勃的翠绿已枯萎一片,只是那顶着淡黄色蓓蕾的细长的茎梗,还略显执拗地僵立着,完全没有将要枯死的衰颓。

⑩两天后,我突然发现,那些黄色的小花、锥形的黄色蓓蕾竟全都不见了,代之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白色的丰满的圆球,它们就那样绽放在已经干瘪的蒲公英的茎秆上。

⑪原来,生命完美的顶点,是小黄花淋漓尽致喷薄的菁华,是蒲公英拼尽全力最后刹那间的绽放,是凤凰涅槃般的重生。一朵朵洁白的蒲公英球状花序粲然绽放,在那轻柔雪白绒毛的末端,连接的是一个细小的褐色的针形的蒲公英种子,不,它不是简单的种子,而是黑色的精灵;不,它也不是黑色的精灵,而是一个个不朽的生命传奇。

⑫我突然感到,这白色的“伞”,像极了母亲在田野中耕作时头上的白发,像极了那些在武汉前线冲锋陷阵的白色“战袍”;母亲在田里辛勤地劳作着,白衣战士们随着战疫的胜利重新回到祖国各地。那一点点,一丛丛,一簇簇,飘飞着的白色的“伞”,在田野的上空,从东飞到西,从南飘到北,慢慢地飞向天边,渐行渐远……

⑬那一刻,我小心地捧起一个又一个干瘪的蒲公英,慢慢地向楼顶的最边缘走去。我小心地用手搓下那白色的小伞,捧在手心,面对楼下的原野,用力地向空中吹去。顿时,只见眼前飘起一片轻盈飞舞的“梦的小伞”,一朵、两朵、百朵、千朵……细细密密,纷纷扬扬,漫天飞舞。

(选自《河南思客》2020年5月16日,有删改)(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我”与“蒲公英”之间的渊源。时间事件感悟童年①______探寻自然,别有情趣成年②______明其药用价值现在亲自采摘蒲公英③______(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①课间时间,我们大都会从兜中掏出自己养的蚕,静静地看着那黑色的小虫啃噬蒲公英嫩叶的样子,静静地听着蚕啃食嫩叶发出的沙沙的声响。那声响似有若无,隐隐约约,似三月的春雨,又似田间乍起的春风,更似垂柳拂动水面的碧波。(从感官描写角度)

②那一点点,一丛丛,一簇簇,飘飞着的白色的“伞”,在田野的上空,从东飞到西,从南飘到北,慢慢地飞向天边,渐行渐远……(从修辞角度)(3)请从结构和内容上谈一谈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4)文章为什么拟题为“最美的绽放”?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阅读。

材料一:

ㅤㅤ对大多数人而言,网购已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与此相应,近年来,快递包装废弃物数量急速增长,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首要增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经初步估算,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快递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快递包装废弃物产量也将不断增加,给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带来严峻挑战。

ㅤㅤ快递包装属于生活垃圾中的低值可回收物。此类物品具有一定的回收利用价值,但由于回收成本高、利润空间不足等,无法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回收再利用,需要构建规模化、系统化的治理体系,补足其回收利用过程中的利益缺损环节,才能畅通垃圾分类的“最后100米”。当前,亟须构建针对快递包装等低值可回收物的长效治理机制,通过快递包装“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06月17日材料二:

ㅤㅤ为了解身边大众对于绿色包装设计的需求,针对绿色包装发展现状,某机构对在京大学生及对绿色包装感兴趣的各位在职人员进行调查。如图:

材料三:

ㅤㅤ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曾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了快递包装状况,并发布了《循环包装“屡战绿胜”:2020年快递业绿色包装节约潜力研究报告(长三角)》。该报告指出了可循环利用的快递包装在消费C端推广应用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ㅤㅤ从顶层设计来看,快递包装大规模循环应用缺乏制度上的支持。就像生活垃圾分类涉及各级政府的多个部门、单位和个人,快递包装“绿”起来也面临同样困境。“谁来负责回收?怎么回收?产生的成本谁来支付?政府、生产商、电商、快递公司、消费者在这个快递包装链条中要承担哪些责任?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明确,快递包装循环利用就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应用。”杜欢政说。

ㅤㅤ绿色包装的使用会增加运营成本。“普通胶带5.8元100米,环保的瘦身胶带100米要36元。用一个可降解的塑料包装替代一个普通塑料袋,成本就要涨2到3毛。”一家快递企业部门负责人表示,快递包装物的标准化水平低,各快递企业和电商企业使用的快递包装在类型、尺寸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造成快递包装种类多、回收难度大等问题。

ㅤㅤ杜欢政认为,从执行模式来讲,循环快递包装协同和共享机制等领域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范式。比如在后疫情时代,公共环境卫生要求更严格,亟须制定循环箱/袋使用后清洗消毒等标准。

ㅤㅤ但由于缺乏相关激励性和惩处性政策,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一份调查报告显示,67.1%的消费者表示没接触过可循环利用包装箱,在收到快递后,大多数包装的处理方式是直接丢弃。

《科技日报》2021年11月7日(1)下面说法和所给材料不一致的一项是______

A.快递包装具有一定的回收利用价值,但无法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回收再利用。

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快递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共享快递盒使用人数很少。

C.生活垃圾分类涉及各级政府的多个部门、单位和个人,是快递包装难以“绿”起来的原因。

D.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收到快递后,大多数消费者处理包装的方式是直接丢弃。(2)请根据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各提取一条关键信息。(3)材料一划线语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结合材料三内容,简要概括可循环利用的快递包装在消费C端推广应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6.0分)4.阅读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①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②,稠人广坐③,谬误差失者多矣。(选自《颜氏家训》)【注释】①起:启发,开导。②师心自是:以己意为师,自以为是。③稠人广坐:公共场合。稠人,众人。(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

②学学半______

③好问则裕______

④谬误差失者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3)【甲】文开头运用______的手法,引出教与学的关系;【乙】文开头采用______的手法,引出了学习“须切磋相起”。(4)【甲】【乙】两文都谈论了学习,请结合内容谈谈你从两文中获得的启示。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5.一场社戏,牵动着鲁迅的心,让他回味“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个灯笼,牵动着吴伯箫的心,让他感叹“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一棵小桃树,牵动着贾平凹的心,让他“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一片土地,牵动着艾青的心,让他高歌“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请以“____牵动我的心”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5)不得抄袭。五、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6.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特种兵式”旅游、淄博“赶烤”“一起去看音乐节”……眼下,这些旅游新热点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消费。

虽然自然馈赠的青山绿水、历史沉淀的人文景观并非吸引年轻人到访的关键因素,但当地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新奇的文化活动却令年轻人心chí神往,给了年轻人一个“说走就走”的理由。乡土气息的“村晚”、乡村特色的“村BA”,可以提供更多与旅游者互动的手段;传统非遗的手艺、古老节庆的活动,可以提供更多与年轻人对话的方式;[A]个性鲜明的歌会,与时俱进的庙会,可以提供更多与外乡人交流的平台等……[B]如此种种,都可以成为年轻人相聚在一起的理由。让素mèi平生的年轻人,在旅游中迅速熟络起来,成为志趣相投的朋友。(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馈______赠

沉淀______

素mèi______平生

心chí______神往(2)文中“志趣相投”属于______短语;文中“熟络”的词性是______。(3)[A]句表达存在问题,请对标点提出修改意见______。(4)请将画波浪线的[B]句改为反问句。7.某中学九年级某班举行“经典里的中国”主题读书系列活动,请你参与。(1)下面是班级活动中收集的一副对联,最合适做上联的一项是______

上联:

下联:读书明志,可识春秋

A.博学近思,品味经典

B.博览文化,鉴赏河山

C.观史知今,当思进退

D.万卷经典,启迪人生(2)在《天问》中,屈原对人类的起源、远古的传说和创世的神话提出了许多问题,表现了上古时期人们对这诸多问题的探索和追寻。请写出下面《天问》中的诗句所涉及的中国民间神话故事。

示例:原文: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文:伯禹愎,夫何以变化?______(3)《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包括考究字形演变,分析汉字构造规律的《______》;还有古代歌谣乐谱亡失,但唱词被记录流传下来后成为文化经典的《______》;还有记载了战国时代,担负外交任务的游说之士言辞的《______》。(4)活动结束时,晓华同学分享了他摘录的一则新闻,向大家推荐了一个文化节目,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央视网2月14日报道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凭借其独特的思想穿透力、感染力的美妙艺术和精彩的舞台表现力,在大年初一晚播出后,迅速引发热议,节目播出当晚话题阅读量超过4.5亿。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尚书》《论语》《楚辞》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首期节目以《尚书》为开篇,在“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中分别展开戏剧演绎和专家解读,实现了古今读书人之间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

作为中央电视台精心策划、倾力打造的新年力作,《典籍里的中国》生动演绎了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

①请为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②划线语句有一处表达不够顺畅,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和解析1.【答案】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解析】答案:

(1)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重点字:缀)

(2)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3)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重点字:寤寐)

(4)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5)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重点字:庇)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2.【答案】【小题1】借助蒲公英养蚕【小题2】借助蒲公英入药【小题3】悟其生命价值,牺牲传承【小题4】【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③段“课间时间,我们大都会从兜中掏出自己养的蚕,静静地看着那黑色的小虫啃噬蒲公英嫩叶的样子,静静地听着蚕啃食嫩叶发出的沙沙的声响”可知,在童年时,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寻找蒲公英的嫩叶喂蚕;根据第⑥段“记得有次出差,同事因为连续转车,奔波劳顿,一觉醒来,牙龈红肿”及第⑦段“刚巧,宾馆的服务员送来一些晒干的蒲公英,说是泡水喝,清热祛火,消肿散结。这样连续喝了几天,不曾想,那肿竟然散去了大半儿”可知,通过同事借助蒲公英治好牙龈肿痛的问题,我知道了蒲公英的药用价值;根据第⑪段“原来,生命完美的顶点,是小黄花淋漓尽致喷薄的菁华,是蒲公英拼尽全力最后刹那间的绽放,是凤凰涅槃般的重生……而是一个个不朽的生命传奇”可知,通过欣赏晾晒后的蒲公英,作者悟出了它的生命真谛:牺牲自己,传承生命。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①通过阅读划线句“静静地看着那黑色的小虫啃噬蒲公英嫩叶的样子”中的“静静地看着”可知,本句描写了作者看到的蚕吃嫩叶的画面,属于视觉描写;根据“静静地听着蚕啃食嫩叶发出的沙沙的声响”中的“静静地听着”可知,本句描写了作者在看蚕吃嫩叶时,所听到的声音,属于听觉描写;结合“那声响似有若无,隐隐约约,似三月的春雨,又似田间乍起的春风,更似垂柳拂动水面的碧波”可知,本句写出了蚕吃嫩叶的声音的柔美动听,体现了喂蚕带给我们的乐趣。

②通过阅读划线句“飘飞着的白色的‘伞’”可知,本句将蒲公英比作了白色的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飘飞的蒲公英的形状及如伞飞舞般的轻盈,表达了作者对蒲公英的赞美;同时根据第⑫段“我突然感到,这白色的‘伞’,像极了母亲在田野中耕作时头上的白发,像极了那些在武汉前线冲锋陷阵的白色‘战袍’;母亲在田里辛勤地劳作着,白衣战士们随着战疫的胜利重新回到祖国各地”可知,飘飞的蒲公英也象征着母亲和白衣战士们,所以划线句也表达了对母亲和白衣战士们的赞美。

(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通过阅读第⑤段“寒来暑往,不知不觉,我们早已远离童年,远离了那诸多的舒爽和看似简单的快乐”及第④段“那感觉,静谧中透着惬意,悠闲中裹着探寻,嬉戏中泛出神圣。多年后我悟出,那是儿童对未知的好奇,对自然的探寻,对生命的礼赞”可知,儿时养蚕、喂嫩叶的乐趣与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依然不复存在,所以“我们早已远离童年,远离了那诸多的舒爽和看似简单的快乐”总结了上文所描写的童年乐事。通过阅读第⑤段“再看蒲公英,也早不是那养蚕的嫩叶,而是祛病的‘仙草’”及第⑦段“刚巧,宾馆的服务员送来一些晒干的蒲公英,说是泡水喝,清热祛火,消肿散结。这样连续喝了几天,不曾想,那肿竟然散去了大半儿”可知,成年的我虽远离了童年的乐趣,但我却认识到了蒲公英的药用价值,引出了下文同事用蒲公英医牙龈红肿的事情。

(4)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根据第①段“看到涌出一丛、一簇、一抹新绿,细长嫩绿的叶子围绕着一朵或几朵淡黄色的小花,形成卷曲的团块,远看就像一朵朵国画的菊花。啊!我想起来了,那是童年的蒲公英”及第④段“那感觉,静谧中透着惬意,悠闲中裹着探寻,嬉戏中泛出神圣。多年后我悟出,那是儿童对未知的好奇,对自然的探寻,对生命的礼赞”可知,蒲公英有着美丽的颜色,它为我的童年带来了美好的体验,让我感悟到了自然与生命;根据第⑥段“记得有次出差,同事因为连续转车,奔波劳顿,一觉醒来,牙龈红肿”及第⑦段“刚巧,宾馆的服务员送来一些晒干的蒲公英,说是泡水喝,清热祛火,消肿散结。这样连续喝了几天,不曾想,那肿竟然散去了大半儿”可知,蒲公英不仅有着美丽的外表,还有着神奇的功用:可以清热祛火,消肿散结,让我深刻感受到蒲公英是一个集美貌与实用于一身的完美存在;根据第⑫段“我突然感到,这白色的‘伞’,像极了母亲在田野中耕作时头上的白发,像极了那些在武汉前线冲锋陷阵的白色‘战袍’;母亲在田里辛勤地劳作着,白衣战士们随着战疫的胜利重新回到祖国各地”可知,美丽的蒲公英身上还有着勤劳的母亲与英勇的白衣战士们的身影,他们牺牲自我,传承生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的奇迹,他们的事迹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美好的绽放。

答案:

(1)①借助蒲公英养蚕

②借助蒲公英入药

③悟其生命价值,牺牲传承

(2)①视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蚕啃噬蒲公英嫩叶的样子。听觉:着重描写蚕食桑叶的沙沙声响,表现出当时“我们”作为儿童的独特情趣。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一朵朵洁白的蒲公英比作白色的“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蒲公英轻盈飞舞的姿态,表达了“我”对蒲公英的喜爱以及对母亲、白衣战士们的赞颂。

(3)承上启下(过渡段)。承接上文童年时我们用蒲公英的嫩叶养蚕,引出下文同事喝泡了蒲公英的水清热祛火,消肿散结。

(4)①蒲公英花朵颜色淡雅,蒲公英开花唤起了“我”对童年的美好记忆,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情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②而且蒲公英能治病,本就是美好的存在。③蒲公英牺牲自我,无私传承生命,就像无私奉献的母亲、奔波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他们是世界上最美的存在、最无私的生命绽放。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我”与“蒲公英”之间的渊源:童年借助蒲公英养蚕,懂其饲养价值,别有情理;成年借助蒲公英入药,明其药用价值,作用独特;现在亲自采摘蒲公英,悟其生命价值,牺牲传承。赞美了蒲公英牺牲自我,无私传承生命的品质,同时表达了对母亲以及在武汉前线冲锋陷阵的白衣天使的赞美。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3.【答案】【小题1】C【小题2】【小题3】【小题4】【解析】(1)ABD.正确;

C.有误,“生活垃圾分类涉及各级政府的多个部门、单位和个人”与“快递包装难以‘绿’起来”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C。

(2)根据图一中“不方便回收”占56.48%和“使用劣质不环保包装材料”占48.15%可得出:包装不方便回收利用和快递使用劣质不环保包装材料是我国快递包装现存的主要问题。根据图二中“都没有”占74.07%可得出:大多数人对于使用绿色包装的环保意识不强。

(3)由“900万吨”“180万吨”“93%”等数字可知,划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数字有准确、具体、有说服力的说明效果。结合“近年来,快递包装废弃物数量急速增长,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首要增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可知,列数字具体说明的是这一现象。

(4)此题可提取“从顶层设计来看,快递包装大规模循环应用缺乏制度上的支持”“绿色包装的使用会增加运营成本”“从执行模式来讲,循环快递包装协同和共享机制等领域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范式”“但由于缺乏相关激励性和惩处性政策,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语句概括作答。

答案:

(1)C

(2)图一:包装不方便回收利用和快递使用劣质不环保包装材料是我国快递包装现存的主要问题。

图二:大多数人对于使用绿色包装的环保意识不强。

(3)列数字。运用“900万吨”“180万吨”“93%”等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近年来,快递包装废弃物数量急速增长,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首要增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这一问题。

(4)①顶层设计上,快递包装大规模循环应用缺乏制度上的支持;②绿色包装的使用会增加运营成本;③执行模式上,循环快递包装协同和共享机制等领域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范式;④缺乏相关激励性和惩处性政策,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本题是以快递包装为主题的材料阅读题。第一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第二题考查获取图表信息,第三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四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

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假设等。4.【答案】【小题1】味美。,教导。,充足。,错误。【小题2】略【小题3】类比论证,引用论证【小题4】略【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翻译。

①句意:不知道它的美味。旨:味美。

②句意: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教导。

③句意:喜欢提问就能使知识充足。裕:充足

④句意:有见解错误的人很多。谬:错误。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重点字词:虽,即使;善,好处。句意: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重点字词:云,说;独,独自;陋,见识短浅;寡,少。句意:《礼记》说:“独自苦学而没有朋友,就会狭隘闭塞见识短浅”。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以“嘉肴”喻“至道”,从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得文章通俗易懂,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乙】文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了《尚书》《礼记》中的话,引出学习“须切磋相起”。

(4)本题考查主旨的理解。由【甲】文语句“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和【乙】文中语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可知,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反之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孤陋寡闻,导致学习的失败。

答案:

(1)①味美

②教导

③充足

④错误

(2)①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礼记》说:“独自苦学而没有朋友,就会狭隘闭塞见识短浅”。

(3)类比论证

引用论证

(4)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学习才能有收获,反之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孤陋寡闻,导致学习的失败。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的美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尚书》说:“喜欢提问就能使知识充足。”《礼记》说:“独自苦学而没有朋友,就会狭隘闭塞见识短浅。”就是说必须互相切磋才能引出明达的见解。(我曾)看到有的人闭门读书,平时自以为是,当到了大庭广众中时,出差错闹笑话就很多了。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5.【答案】秋雨,牵动我的心

初秋的雨,像一张柔软而惆怅的网,网住了整个世界。

雨滴打在窗上,发出嗒嗒的响声,好像那单调的木鱼声,荡漾在耳边,久久不散。雨珠儿顺着玻璃滑着,像一只慢吞吞的蜗牛,拖着尾巴,留下一道长长的水痕。

雨帘,软绵绵的、湿润润的,让人觉得神清气爽。渐渐地,雨幻化成了一面密不透风的水墙。不知哪来的一阵风,吹动了这面水墙,雨滴轻轻一颤,竟在空中散开来,化作一层层薄薄的雾。

烟雨朦胧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幅动人画卷中。老家屋前层层叠叠的山峦披上了银色的纱衣。幽静的竹林,更加苍翠了。山中坑坑洼洼的小路,变成了流水潺潺的小溪。一叶小舟在山前的湖中漂漂荡荡,渔人正在撒网。湖边的芦花被雨水灌醉了,在风中慵懒地摇摆着。“芦苇萧萧吹晚风,画船长在雨声中”,这句诗形容这景色,再好不过。

在这雨中寂静的村子里,年过花甲的奶奶坐在老宅堂屋的小板凳上,满是皱纹的双手正熟练地剥着一颗颗饱满的豆子,一颗颗豆子顺着她的手掌滑落在竹篮里,发出哒哒的声响。屋外的雨窸窸窣窣,奶奶不时望望屋外。她朦胧的目光了穿过秋雨,越过了重山,饱含着一种期盼——“儿孙们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一趟啊!”我仿佛忽然之间读懂了这道落寞的目光。

在这场氤氲的秋雨之中,我的思绪和目光回到了故乡。是同样的思念,让我与奶奶的目光相遇了;是同样的思念,让我第一次读懂了奶奶的目光。无数个温暖的画面瞬间在眼前浮现。

还记得小时候,奶奶总喜欢熬八宝粥给我喝。她默默地忙着剥自家种的红豆、黑豆,默默地忙着剥莲子、花生,忙着挑选桂圆、红枣,又默默地守在炉边,把这些亲手挑选的食材熬成了一锅粥。这温润香甜的粥,让人忍不住喝完一碗,再喝一碗。奶奶手中的那一颗颗豆子与她那默默忙碌着的身影,是我童年中最珍贵的回忆。

这最珍贵的回忆,在这初秋的细雨之中,酝酿出了浓浓的思念之情。这浓浓的思念之情,如秋雨一般,带着丝丝的惆怅,可细细咀嚼起来,这思念也如奶奶熬的八宝粥一般温暖。

窗外的雨,渐渐细了,小了,碎了。我站在窗前,任由情思穿越时空,久久地留在了故乡,留在了奶奶的身旁。【解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以“____牵动我的心”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审题可知,我们可以补充题目为“生活,牵动我的心”“妈妈,牵动我的心”“迷人的风景,牵动我的心……比如可以以“秋雨,牵动我的心”为题进行写作。本题目中的“牵动”,意味着“引起”“引发”,“心”,指情感、思绪。所以,题意非常明显:秋雨,牵动了“我”的感情;秋雨,引发了“我”的思绪。写作的重点应在“秋雨”是如何牵动你的情感的,引发了什么样的情。本文行文时以“秋雨”为线索,由秋雨牵动了人的情思,最终达到睹雨思人,这样雨和人、事和人的交辉相映,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