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中杨嗣昌的形象_第1页
论《朱自清》中杨嗣昌的形象_第2页
论《朱自清》中杨嗣昌的形象_第3页
论《朱自清》中杨嗣昌的形象_第4页
论《朱自清》中杨嗣昌的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朱自清》中杨嗣昌的形象

在历史小说《李自成》中描述的封建专制王朝的人物中,有一位富有而简单的部长。然而,他被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包围,被各种矛盾和斗争所包围。最后,他陷入了两难境地,自杀了。——这就是内阁辅臣兼兵部尚书杨嗣昌。他为什么竟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呢?小说对这个形象的塑造,具有哪些特色呢?一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原因的认识在我国历史上,可以寻求到这么一个规律:某个王朝愈是处于衰亡、没落的阶段,其统治阶级便愈是腐朽、反动;为了维系其反动阶级的统治,他们在进行垂死挣扎的过程中,总是对内残酷镇压,几乎不择手段,对外妥协投降,简直不顾廉耻;当权者,则总是打击民族主战派,依靠民族投降派,出卖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先安内而后攘外”,便成了他们投降卖国的一个信条和公式。如北宋末年,清朝末年,蒋介石政权皆是如此。明末崇祯年间,封建统治者也同样采用了这个反革命策略。杨嗣昌,便是崇祯王朝大臣中一位主和的代表人物,他的生动形象在小说中得到了艺术的再现。杨嗣昌,是一位精明、强干的人物,在崇祯王朝中声名赫赫,身居显位。当清兵压境、国内多乱的时刻,崇祯焦躁不安,心情忧郁,他首先想到的便是这位内阁辅臣兼兵部尚书杨嗣昌,觉得这是可以依靠的、不可多得的干练人才。这位饱有经验、能说会道的大臣,分析形势,陈述利弊,说得头头是道,有条有理,很得皇上的信任和欢心。所以,他的话:“目前局面,惟有对虏行款,方可专力剿贼。”(一卷13页)这便成了崇祯王朝当时内外方针的依据和根本。他是崇祯的主心骨,朱明王朝的重要参谋,同时,也是对清主和的一位头面人物。《李自成》在塑造杨嗣昌这个民族投降派的人物形象时,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他妥协投降的一系列想法和做法,都十分清醒,十分自觉,而且干得十分彻底。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与环境的原因,由于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他在进行妥协投降活动的时候,也遇到了种种的矛盾和问题,使他被迫居于矛盾和斗争的漩涡,以致陷入困境,不能自拔。第一,他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十分清晰,具有明确的主见。他认为:对内与对外,应以对内为主,对外以“抚”;对李自成与张献忠,应抚张而“专力对付闯贼”(一卷18页)。对清议和,他认为是符合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的“宏谋远虑”(一卷15页);按当时需要,“利在社稷”便是最重要的。第二,为了顺利议和,他千方百计地企图挫败主战派。他议和的主张,遭到了卢象升等主战派的坚决反对,使他进退维谷,陷入重重矛盾之中。但是,当着卢象升的面,他却不直接说自己主张议和,或者躲躲闪闪,或者撒谎骗人。同时,对卢象升大搞手腕,既让卢象升到皇上那儿去碰钉子,又在安定门会议上故意拖延,不置可否,以消磨卢象升的斗志。这是软拖硬磨的办法。再就是依仗封建王朝的威权和崇祯一派主和的势力,一方面,以强力削弱卢象升所统率的军事力量,从卢象升手里一再分兵;另一方面,竭力进行背后攻讦,造成皇上对卢象升的嫉恨和不满,以致逼得卢象升走投无路,极度悲愤而后战死沙场。他表面和善,背后捣鬼,其心狠、阴毒是隐藏在虚伪的假面具后面的。总之,他用种种办法都不过是打击、陷害反对他的人,为议和扫清道路。可见,他是主战派的死敌。在这里,作家用的是曲笔,主要以揭露他在矛盾和困境中的阴谋伎俩。第三,他对主战派施用阴谋诡计最为外露,也最为阴险的一次,是对杨廷麟的有意陷害。在这里,作家主要用的是直笔。他对上书攻击他的杨廷麟,表面上不仅不积怨,反而向皇上“推荐”,显示自己所谓宽阔的胸怀,具有“古大臣之风”,实际上是将人家送到兵凶战危的前线,想借刀杀人。这是他直接运用威严的皇权,陷害忠良的罪行。他自以为十分得计,殊不知这恰好证明图穷匕首见,暴露了他卑污的灵魂和凶恶的嘴脸!第四,他为了摆脱众大臣的攻,表示自己对皇朝的竭尽忠心,自愿代皇上出京督师。此时,他还向皇上陈述对清兵以“抚为上策”,而且提出“若将来对东虏议抚,陈新甲可担此重任”(一卷472页)。他为将来的议和事宜,已经找到了替身。为此尽心尽力,细致周全,有力地说明: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妥协投降派的典型。同时还说明:他的被逼出京,也是因为内外矛盾重重,陷入了无以解脱的困境;这是形势使然,环境所迫。他的走上“剿贼”前线,实则一步一步走上绝境!以上的艺术描写,不仅鲜明地表现出杨嗣昌对清妥协投降的政治态度,而且突出地刻画了杨嗣昌生动、明晰的性格特征。对待皇帝崇祯,他一面怀着“伴君如伴虎”的复杂矛盾的心理,一面极力去探察并迎合崇祯的需要,发表自己睿智的政见及种种施政方略和主张,特别是积极安排对清议和诸事宜。对待主战派,则两面三刀、阴险狠毒,表面不露声色,心里却想将别人置之死地而后快,全是一副奸佞心肠。这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种种复杂关系皆集中于杨嗣昌一身的复杂显现。因此,从杨嗣昌的形象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历代奸相如秦侩之流的影子。作家的鲜明态度,也从这种种曲折的情节中,在人物自身的行动里,异常清晰地显现出来。杨嗣昌十分清醒地进行着妥协投降、丧权辱国的政治活动,在他身上虽然呈现出种种复杂变化的现象,但万变不离其宗,其阶级本质在于:他与崇祯统治集团及那股投降卖国的反动势力在政治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崇祯一想到议和,就想到他,并且将这件大事全权交付给他去办理。可以说,他和崇祯是穿着同一条裤子,迈着同一个步伐,行进在同一条战线上。不仅想法上那么心领神会,行动上那么协调一致,而且,在处理和、战之争时,崇祯对杨嗣昌简直是言听计从,事事照办,如调刘宇亮去总督诸军,令杨廷麟佐卢象升赞襄军前,特别是对卢象升的处处掣肘,多方胁迫等等,都相当充分地说明了,在对清议和的问题上,杨嗣昌是崇祯皇帝的主要同谋,是一个书和的代表人物。这是《李自成》塑造杨嗣昌艺术形象的一个特色。二主要考虑和安排了吾下的兵饷运输,为公共兵饷、一鼓荡平历史上的权臣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专横跋扈,有的结党营私,有的恃宠使性,也有的昏庸无能等等。杨嗣昌之所以得到崇祯的宠幸,则主要是他的精明和干练。他的所作所为,不仅符合崇祯力图振兴国家、整顿朝纲的愿望,而且与朱明王朝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这是《李自成》塑造杨嗣昌艺术形象的又一个特色。小说在描绘他妥协投降的那一侧面之后,接着,便写他代皇上出京督师的种种表现。首先,是他果断地上书受命。当时,在各种矛盾斗争和利害冲突之中,他反复地权衡了一下利弊。几年来,他身任兵部尚书,在内外军事上均无成绩,几个月前为舆论所迫,崇祯贬了他三级;他所推荐的熊文灿,在“剿贼”前线抚、战两败,皇上震怒,欲拿下问罪;他所主张增加的剿饷、练饷,招来朝野上下许多人的反对;现在,皇上又表现出有意派他去湖广督师,是不是有意要试试他是否真心?这些,都不能不使他想到:如其等待身败名裂,死于西市,倒不如趁目前皇上宠信未衰而自请督师。于是,他果断地上了奏疏,慷慨陈词,请求督师“剿贼”。杨嗣昌所处的这种形势和环境,他复杂的心理,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够临机果断地作出决定,说明他确实异常精明,头脑十分清晰。小说叙写情词真切,令人可信。其次,是他行前的周密考虑。杨嗣昌获得代皇上出师的“督师辅臣”的头衔之后,在崇祯垂询时,他一是献策,提出用叛徒周山离间李自成部,二是布置好兵饷运输,三是乞皇上封悍将左良玉为“平贼将军”,以鼓士气,四是将随从、厩马、铠甲、仪仗等等,一切准备停当,以便迅速启程。陛辞时,他又明确地谈到去襄阳后的各项计划:一要整顿军纪;二要先巩固襄阳这个根本重地;三要考虑用兵,“志欲其速,步欲其稳,二者兼顾”(一卷471页)。同时,再次提到对东虏“抚为上策”,并举荐“陈新甲可担此重任”。不仅“剿贼”出兵诸事,而且承担议抚的具体人员,他都一一考虑周密,安排停当,其殚思积虑,竭尽心力,又见一斑。再次,是他办事的雷厉风行。他从接旨,谢恩,召对,面谕,到賜宴饯行,进宫陛辞,文武百官送行,上轿启程,总共不过用了一周左右时间;他在路上毫不耽搁,走了二十多天,便到了襄阳;途中,他就十万火急通谕各地文武官员,赶来襄阳会议;到襄阳住下,仅仅隔了一天,他就在行辕中升帐理事。他的办事迅速,“先声夺人”,给人们的印象实在不浅。最后,是他部署的巨细分明。他对当时农民军分为四大支,了如指掌。因此,他制订的用兵方略是:对张献忠,使用“园盘围剿,点滴不露之计”(二卷516页),全力围歼,“务期一鼓荡平”(515页);对李自成,则“用计诛之”(515页);对罗汝才及革、左诸营,“暂且防其流窜”(515页)。此种用兵分缓急,突击有重点,对当时最活跃的张献忠,用全力对付,其他或用计、或牵制,其军事部署,应当说是相当严密、周全的。同时,他粮草准备充足,甲仗堆积如山,襄阳部署严密,人员安排适宜。对一般骄兵悍将,他极会使用恩威并重、软硬兼施等办法,去用心笼络、表示倚重,使其畏威怀德,听其驱使。比如,他对左良玉,既采取了“恳皇上格外降恩,赦免前罪,恢复原级”,封为“平贼将军”(二卷484页);并夸赞他的忠义,“有德必报,不忘旧恩”的品格;又严厉指出目前“将骄兵惰,实为堪虑”,必须“切实整顿”(485页)等问题;同时又拉扯他与左良玉的恩帅侯恂是“通家世交”等亲密关系,对左良玉既表示借重和倚靠,又表示关切和亲近。最后,这位骄横成性的大将也不得不诺诺连声,说出“誓死报国”等语。再如,他对贺人龙,既用了斩文官殷太白替自己树威;又用了重责武将刁明忠等手腕以肃军纪;同时,还单独召见贺人龙,表示亲切和看重,问家庭,问经历,问部队情况,问“剿贼”之策,并说要向皇上极力保奏奖赏他,致使这位莽撞、粗野的悍将也连忙躬身叉手说:“感谢大人栽培!”(二卷518页)他的精明能干,才力出众,是一望可知的。这些艺术描写,充分地显示了杨嗣昌确实不是庸碌之辈,而是颇有才干,相当机敏,有办法,有手腕,十分沉着练达,是一位富有聪明才智、办事干练的杰出人才。在这里,小说着意渲染了他的才能,不仅思虑周密,而且处事有方;仿佛这位督师辅臣真的要大显身手了,颇有将农民军“一鼓荡平”之势。他精明过人的才干,异常倔强的性格,便这样被相当鲜明地展现了出来。其实,他的这种精明,正使他陷入了困境;他的种种努力,正是各种矛盾纠结而不能自拔的表现。因为,他在朝怕攻讦,出师怕失败,那种种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是那个时代大臣们共同的精神状态的显露,也是杨嗣昌处于各种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而无法解脱的特殊表现。他不能不代皇上出京督师,说明封建君臣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也说明朱明王朝已陷于内忧外患的严重境地。所以,他越是精明,其性格中不能不越是显现出深深的隐忧;他越是干练,其思想里不能不越是暴露出陷困境不能自拔的矛盾。这些隐忧和矛盾,说到底,都是那个时代、那个阶级的历史所决定的。因而,小说的艺术描写便具有了相当深刻的历史内容和普遍的典型意义。三杨祖昌的艺术活性文似看山不喜平。《李自成》笔底波澜起伏,变化多姿。小说中对杨嗣昌艺术形象的刻画,作家采用的是先褒后贬、先扬后抑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前所述,作品竭力渲染他不同寻常的周密布置和办事能力,但褒中有贬,扬中含抑,颇有春秋笔法之妙。这是《李自成》塑造杨嗣昌艺术形象的又一个特色。这种笔法,小说开始虽然用墨不多,但勾画却相当鲜明。那里,写了他出京督师前后剧烈的思想斗争和内心矛盾:不去,怕失去皇上的宠信,将来被人攻击,不免斩于西市;去了,又怕战事旷日持久,甚至失利而不可收拾;自己主动请行,“可以更显得自己忠于王事”,“也可以缓和别人的攻击”(二卷463页);不主动请行,焉知这不是皇上想试试自己是否真正想去督师?那里,也写了他谋虑周全与处事干练,而同时却又缺乏信心,忐忑不安,以至想到万一不幸,则只好尽节疆场的复杂心理。正是在这种思想矛盾和复杂心理的情况下,杨嗣昌多次对皇上陈述自己的心迹时说过这样晦气的话,一是决心督师“剿贼”,为的“以一死上报皇恩”(二卷463页);二是当出师时,“惟有鞠躬尽瘁以报陛下”(470页);三是如军事失利,便“继之以死”(465页);“若剿贼无功,臣必死封疆,决不生还。”(472页)此刻,正是杨嗣昌极其显赫荣耀、感受“皇恩浩荡”之时,但是,在他口里却不断地提到死、死、死,这便十分明白地暴露了他精神空虚,以至时时感觉内心的巨大恐惧。事实上,此时已预伏着他将来必然失败身死的悲剧命运。那里,还写了他处理事情和对待部下施用的种种权术和手腕:他对左良玉,是恩威兼施,甚至故意显示亲近,以感情拉拢;对贺人龙,则以高官厚禄、提拔栽培来笼住他的心;本来他无心斩刁明忠这类武将,怕他手下亲信反叛,却要故作姿态,让众将求请方止;而对文官殷太白,因他手下无兵,没犯大错却坚决要杀,自己还居然掉下了几滴眼泪;同时,从部下对他心理的揣摸和宋一鹤等人的曲意奉迎……诸如此类的描写,均可以看出他的装腔作势,故意摆谱儿,表面上好似大有一番作为,将要大干一番事业的样子,而实际上他时时悬心吊胆,内心空虚,故意以皇权的威严给自己壮胆,以滥杀滥罚给自己提神。实际上,他轰轰烈烈地出京督师之时,便是他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之日。为了更有力地刻画出杨嗣昌的复杂心理和矛盾性格,暗示出他后来必将面临的不利局面和悲剧结局,小说还特意精心安排了一个富有特色的细节。书中写道:……忽然中军副将进来,神色张惶地把一张红纸条放在他的面前,吃吃地低声说:“启禀大人,请看这个……”杨嗣昌一看,脸色大变,心跳,手战,手中的京制狼毫精品斑管笔落在案上,浓墨污染了梅花素笺。中军拿给他看的是一个没头招帖,上边没写别的话,只用歪歪斜斜的字体写道:“有斩杨嗣昌首级来献者赏银三钱。”(二卷495—496页)仅此一个细节,杨嗣昌色厉内茬、精神虚弱的灵魂世界,被揭示得多么淋漓尽致!“大堂上、二堂上、前后院子里、厨房、厕所,甚至这节堂月门外的太湖石上,到处都贴着这种没头帖子。”(496页)斩杨嗣昌首级,仅仅赏银三钱,这与官府的告示宣布斩李自成、张献忠首级赏银万两,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对扬嗣昌又是多么有力的讽刺!他原来是那样的整肃军纪,那样的振作士气,仿佛襄阳早已经威严难犯、固若金汤了,但是,竟在他的老窠,竟在他的住所,竟在他的行辕之中,出现这样的无头帖子。他还没有进兵,就已经感到自己的安全不保了!可见,他此前的种种努力,都不过如此而已。作家的艺术笔墨,主要是能够鞭辟入里,深刻透辟,特别是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可以说,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从作品这个贬抑的笔调中,我们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杨嗣昌正在走向自己的末日!为了充分地描绘杨嗣昌生活的具体环境,突出他的独特性格,小说把他与崇祯互相映衬,与卢象升强烈对比,也运用了褒贬、扬抑的笔法。崇祯非常看重他,给他充分的荣誉,他感到身上压力越重,心里越是不敢乐观和自信;崇祯给他督师辅臣的头衔,给他尚方宝剑和诸多权力与条件,他感到担子越是不轻,要完成任务实属不易,便越是觉得“必死封疆”;崇祯表示对他越是倚重,越是把一切都系于他的一身,他越是感到将来军事失利,其后果多么不堪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