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太史公移除序》_第1页
读《史记太史公移除序》_第2页
读《史记太史公移除序》_第3页
读《史记太史公移除序》_第4页
读《史记太史公移除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史记太史公移除序》

《史记》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它通贯古今,包罗万象,犹似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宝库。从它诞生起,就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并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唐以前为其注释,宋元明为其评点,清代重在考据,近代考订作者行年。解放后,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政治哲学思想、经济思想,《史记》的编纂体例、方法,文学成就、人民性,《史记》的史料、史实及人物等进行了研究和考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对司马迁的目录学,虽有清代学者卢文绍、钱大昕、章学诚和现代学者余嘉锡、王重民、吕绍虞、张舜徽等诸家的精辟评说,然未作专题论述。本文试就《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在目录学史上所具有的承启作用、学术价值和导读职能三方面,对司马迁的目录学作粗浅探讨,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批评。一、《易》《序机构传》目录《史记》百三十篇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我国汉代及汉代以前,古书的序目多置于全书之后,今见《史记》卷前即有目录,是后人所加,备检索之便。《自序》是司马迁自作的列传,一部《史记》总括于此,司马迁的个人行事,亦备见于此。《自序》由大序和小序组成。大序(包括六个部分:(一)叙述家世,(二)论六家要指,(三)壮游江淮,(四)承父遗命,(五)答壶遂问,(六)发愤著书)叙述自己的家世、行事、学术观点、编纂旨趣和体例等;小序(即《史记》百三十篇序目)则依次为每篇所写解题,也就是提要目录。它是读《史记》全书的钥匙,是研究司马迁与《史记》的珍贵资料。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自序》是司马迁“徵三闾之故事,放(仿)文园之近作,模楷二家”而成,“于是扬雄遵其旧辙,班固酌其余波,自叙之篇,实烦于代”①1。知几所谓“模楷”,即《自序》仿屈原《离骚》首章之陈氏族,列祖考,述厥生,显名字的作传方法,这是就《自序》的形成和影响而言。清代学者卢文绍、钱大昕等,则用目录学观点看,认为“《太史公自序》,即《史记》之目录也;班固之《叙传》,即《汉书》之目录也”。“吾以为《易》之《序卦传》非即六十四卦之目录欤?《史》、《汉》诸序,殆昉于此”②2。钱大昕也认为:“古人书目录,皆在篇末,太史公之《自序》,班孟坚之《叙传》,即目录也。”③3卢、钱两家明确指出《自序》是目录,以及这种目录体制的渊源。司马迁最善于吸收、借鉴前人的学术成果,“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④4,就是说《史记》综合、整齐《六经》及百家之言自成一家。可以看出,影响司马迁最多的应该是《易经》的《序卦传》,《书经》、《诗经》的小序,《淮南子》的《要略》等。从西汉淮南王刘安的《要略》看,有总序,说明作意,相当于《诗经》的大序,全书20篇的目录解题,相当于《书经》和《诗经》的小序,说明篇次的排列关系,是仿《易经》的《序卦》而作。接着历述古代诸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他们的学说。这和司马迁的《自序》极其相似。只是《自序》内容之丰富,体制之完善,规模之宏阔,远过《要略》。可以说,它是一篇高于前人、启迪后人的目录学杰作。《自序》以后,经书中有郑玄的《三礼目录》,史书中有班固的《汉书叙传》,子书中有王符的《潜夫论·叙录》,文学中有王逸的《楚辞章句》等,都撰有解释作意的序,或称目录,或称解题,其源多出于《自序》。然而,《自序》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作用和影响,没有引起目录学家的足够重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史家所谓部次条别之法,备于班固,而实仿于司马迁。司马迁未著成法,班固承刘歆之学而未精。则言著录之精微,亦在乎熟究刘氏之业而已矣。究刘氏之业,将由班固之书,人知之;究刘氏之业,当参以司马迁之法,人不知也”。在目录学史上,知有刘、班,而不知马迁,由来已久。司马迁是学识渊博的史官。在当时,他有优先条件博览流传下的图书文献。《自序》说:“当时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又说:“ue837《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加之“汉兴以来,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建藏书之策;下及诸子传记,皆充秘府”。有如此丰富的图书文献,为司马迁创作《史记》提供了方便。司马迁利用这些文献,考辨史迹、综览群书之际,自然会考虑到学术的流变,区分图书的类例,部次条别的义例等。也自然会影响到刘向、刘歆。刘氏父子的《别录》、《七略》的分类方法,正是总结、借鉴前人特别是《自序》中《论六家要指》的学术分类经验,并用之于图书分类。刘向撰写的校书叙录,不也是酌《书》《诗》之序、《太史公自序》的“余波”吗;所可惜者,司马迁没有留下类似《七略》、《汉志》那样的专著。张舜徽先生曾说:“《太史公》百三十篇,虽无专篇以统经籍,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则史迁实开刘、班之先,而学者多未省也”⑤5。又说:“太史公著书时原有辨章学术、簿录群书之作,因未成书,故不录入百三十篇中。而其稿在汉世有传钞本,刘向父子得之,采入己书,班氏因而未改耳”⑥6。这说法似无足够材料作证明,但细心研读《史记》,体察《自序》,也会悟出《史记·艺文志》—金德建所著《司马迁所见书考》,并非附会之作。《自序》在中国目录学史上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对刘、班的辨章学术,图书分类,有先导之功;对后世的题录、提要、文摘等亦有深远的影响。二、论儒家论经:《论保家庭中诸家所引》论列学术,上承庄荀,下开刘、班,必以《太史公自序》为枢。刘师培在《国学发微》中说:“诠明旧籍,甄别九流,庄、荀二家尚矣。”又在《周末学术史序》中说:“《班志》以前,有荀卿、司马谈二家,皆诠明古学,虽去取互殊,用舍不同,然寻绎周末学派,则舍此末由。”周秦诸子,是我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渊源,影响深远。它是研究古代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学术的珍贵资料。我国评论先秦诸子学派的文章,莫古于《庄子·天下篇》。篇中分“邹鲁之士”为儒、道、墨、法、名五家。举人以为代表,未标家名。《荀子·非十二子篇》,所非十二子,共分六派,但不非子思、孟轲,实际上仍不外庄子所举的五家。这是“诠明旧籍,甄别九流”之源,也是最早的中国学术史。到了西汉武帝时期,便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梁启超曾说;“《论六家要指》亦为诸子学案”⑦7。司马谈学识渊博,他“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所以,《论六家要指》言约义丰,能够准确地把握各家学说的要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要指》把先秦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大学派。和庄、荀诸家相比,《要指》具有突出的几点:(一子分家。《要指》以前诸家评论诸子以人物为对象,不用家派的名目。而司马谈评论学派的长短,分成家数,开始运用六个家的称号,这种家派流别的提出,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目录学上,刘歆的《七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分“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叙论各家大义宗旨,辨明源流,首句皆曰“某家者流”。流即派。这种论述诸子派别,每家各有家名,实源于《要指》。只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增加了纵横、杂家、农家和小说四家,较司马谈所论范围愈广,派别愈多罢了。(二)阴阳家的历史地位阴阳家成为一个家派,可以说是司马谈的独创。在《要指》之前,诸子著作中,很少提起过阴阳家人物,而司马父子发其端,给予一席之地,作为一个学派,并且列在六家之首,这是因为司马父子都是从事文史星历研究的,可以说,阴阳学是其家学。而他们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充分表现在对阴阳学说的评论上。他们认为,阴阳家的众多忌讳,是束缚人们思想的糟粕(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是不可取的。但阴阳家的所谓“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违背,不可改变。马谈创立阴阳学派,而后人从《七略》《汉志》到《四库总目》的阴阳五行,皆源于《要指》。(三)“六艺”类目的创立此“经”即《六经》。《六经》的名称,最早见于《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熟知其故矣。”在中国经学史上,把《六经》称为“六艺”的说法,开始见于《史记》中的《伯夷列传》、《孔子世家》等,“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六艺》所含内容和庄子所说相同。刘歆、班固在图书分类上,沿用其名,把儒家的六种典籍列入《六艺略》这个门类中。这个部类的创立,在中国图书分类学史上,几乎成为“永制”。从魏郑默《中经簿》,晋荀勖《中经新簿》之甲部,宋王俭《七志》之《经典志》,梁阮孝诸《七录》之《经典录》,唐《隋书·经籍志》,以至清《四库全书总目》之经部,名称有所不同,内容多寡各异,然皆为儒学经典,溯其源,始于史迁见解。(四)西汉后期各治者均有自己的“治”思想《要指》详论六家,对阴阳、儒、墨、名、法五家先言所短,后著所长,唯有道家全善,没有短处。司马谈全面肯定道家,认为“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遵循自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⑧4。为了突出道家,他又将儒、道两家作了比较,指出儒家以六艺为教条,繁文缛节,“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以此说明道家非儒家所能及。司马谈为什么崇道抑儒,这要看西汉初期统治者的政治思想是什么。汉文帝刘恒,名相曹参,皆好道家,景帝虽好刑名,而“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许多大臣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是当时的统治思想。在汉武帝初年做太史令的司马谈,又深通黄老之学,所以如此。他的真实用意是,以赞“道”为名,论“治”为实。他将儒、道两家对比评论,实质上是把汉初文、景时代的无为政治与武帝时期的多欲政治对比评论,认为无为政治比多欲政治好。自汉武帝定儒术于一尊以后,统治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录学上,刘歆的《七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以儒家学派的“六艺”居首;诸子十家,以儒家为尊。刘师培曾评论《汉书·艺文志》说:“《班志》所言,先取诸子之所长,复著诸家之所短,得失互见,持论差平。若史谈《六家要旨》,先言所短,后著所长。荀卿《非十二子篇》,则舍长著短,立说稍偏。”荀卿不非思孟(子思、孟轲),偏于儒;马谈道家独善,偏于道,皆一偏之见。事实上,刘、班不论儒家之弊,而独责“辟儒之患”,偏于儒也是明白的。总的看,刘、班采用了《要指》所用的“先言所短,后著所长”的辩证方法,使《汉志》在中国学术史上独放异彩。章学诚说:“《汉志》最重学术源流,似有得于太史叙传,及庄周《天下篇》、荀卿《非十二子》之意。此叙述著录,所以有关于明道之要,而非后世仅计部目之所及也”⑨8。章学诚从目录学的角度,说明《汉志》在分类、设目的因袭之迹,这些,都显然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三、《史记》,指“各篇”《史记·太史公自序》的后半篇,是《序目》百三十篇。举《孔子世家》为例,序曰:“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前九句是“录”,即提要,概括全篇文章的要旨,说明孔子整理经籍的时代背景、动机和目的。最后一句是“目”,确定了篇名和编次。这些叙录,用简明扼要、准确的文句,给每个历史文件,每篇的内容、背景和作意,揭示出读者应注意的地方,作为阅读的指导。司马迁用这种提要钩玄的方法,把一部纪录从远古至汉代的社会变化、自然变化和诸子百家学说等的《史记》介绍给读者。《序目》是《史记》全书的缩影、纲领,也可以说是阅读《史记》的导读目录。我国古代的图书,从孔子学派校书的大序和小序开始,经过战国秦、汉诸子百家著书的自序,到刘向的校书叙录,这是我国古代目录中提要或解题,从发生、发展到形成的整个过程。那些大小序和自序,更便于揭露、评论和宣传图书,在当时,实际上起着传授知识、指示门经、引导阅读的作用。序是读书的“响导”,“善读书者先读序”,“读书不可不细读序”等等,这是读书的一般常识。然读《史记》,尤要精心读序。清人李景星在《史记评议》中,有一段极精辟的评论,他说:“盖《自序》非他,即史迁自作之列传也。无论一部《史记》,总括于此,即史迁一人本末,亦备见于此。其体例,则仿《易》之《序卦传》,《诗》之‘小序’也,孔安国《尚书》百篇序也,《逸周书》70篇序也。其文势,犹之海也,百川之汇,万派之归,胥于是乎在也。又史迁以此篇教人读《史记》之法也。凡全部《史记》之大纲细目,莫不于是粲然明白。未读《史记》以前,须将此篇熟读之,既读《史记》以后,尤须以此篇精参之。文辞高古庄重,精理微旨,更奥衍宏深,是史迁一生出格大文字”。李景星对《自序》作了全面评价,特别反复强调“未读《史记》以前,须将此篇熟读之;既读《史记》以后,尤须将此篇精参之”。只有熟读《自序》,深沉有得,才能“渐觉有门径可寻”,然后,可与各篇纪、传、世家参互读之,乃知两者亦有抵捂,互有短长。人谓“传多浮夸,赞多憶说”,这有一定道理,因为传、赞蕴藏着作者的感情,而《序目》的提要更富于理性。比如,《史记·商君列传赞》中批评“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而在《序目》提要中却称赞商鞅“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尊其法”。在《袁盎晁错列传赞》中,批评晁错“檀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而在《序目》提要中,又高度赞扬晁错冒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出谋划策,建言削割诸侯,加强中央集权,为了扭转汉朝廷尾大不掉之势,“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画”。司马迁运用互见之法处理感情与史实之间的关系,既做到了爱憎分明,而又能褒贬公允,使二者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读《史记》,应该“熟读”、“精参”《自序》,才能够正确地评价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正确地理解司马迁的思想。《史记》各篇纪、传、世家、赞与《序目》提要,是互补互见之文。清人牛运震说:“须读此篇(指《自序》)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而不得其解,仍以此篇求之”。⑩9由录寻文,因文演绎。读诸子“欲悉其源流,知其家数,宜读《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论六家要指》一段,《汉书·艺文志》中“九流”一门,《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然后以次读诸子”(11)7。读《史记》《儒林列传》,可知《六艺略》源流,读《孟荀》、《管晏》、《老庄申韩》列传,可知《诸子略》源流,其它如:邹阳、枚乘、相如、杨雄等列传与《诗赋略》,《孙吴》、《穣苴》列传与《兵书略》,《龟策》、《日者》列传与《术数略》,《扁鹊、仓公》列传与《方技略》等。显然,司马迁深恐世人对于诸子百家的书籍,读其书而不知其人,所以,替他们写成列传,实际是替他们的书籍各作一篇叙录,区分类别。章学诚说:“《艺文》虽始于班固,而司马迁之列传,实讨论之。观其叙述,战国、秦、汉之间,著书诸人之列传,未尝不于学术渊源,文词流别,反复论次焉。刘向、刘歆,盖知其意矣。故其校书诸叙论,既审定其篇次,又推论其生平;以书而言,谓之叙录可也;以人而言,谓之列传可也。史家存其部目于《艺文》,载其行事于列传,所以为详略互见之例也”(12)8。这便开辟了后世“学术史”的道路,对于保存文化遗产,有着重大的作用。《太史公自序》的导读职能,源于《易传》。中国古籍中,以研究原理、发展思维法则为目的者,莫如《易》。《周易》是一部伟大的奇书,从古至今,不同学科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探讨。司马谈“受《易》于杨何”,成为精通《周易》的历史家。司马迁受父薰陶,也谙明《周易》,曾以“正《易传》,继《春秋》”为己任。他在《自序》中,八点《易》名,三及《六艺》,可见其对《周易》的重视。《史记》对《周易》“经”、“传”的历史观有紧密的继承关系。司马迁借《周易》“经”、“传”理论推求人类历史,著成了《史记》。记载了社会、自然和许多人物曲折的、变化的发展历程。《史记》中大多数篇章闪耀着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光彩。辩证方法成为司马迁研究历史的精良武器。而《周易》给司马迁的影响十分突出。《史记》之有《自序》,如同《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