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版本目录著作的著录特点_第1页
清代版本目录著作的著录特点_第2页
清代版本目录著作的著录特点_第3页
清代版本目录著作的著录特点_第4页
清代版本目录著作的著录特点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版本目录著作的著录特点

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文学政府的建设,大力推广程朱理学,加强思想控制。此外,文学网络非常严格。当时的许多学者放弃了经典的学术目的,走上了文本搜索的道路。而要考据,版本问题就成为首要问题,因为“版本之学,为考据之先河,一字千金,于经史尤关重要”(叶德辉《书林余话》卷下)。版本目录实际上包含版本和目录两方面内容,版本要求说明是何本,目录则要求“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两方面内容在刘向、刘歆奉诏校书,撰成《七略》、《别录》时,便已相伴产生。起初,书籍传本较少,目录只是揭示内容大旨。版刻图书日多之后,出现一书有多种不同版本的情况,这些不同的版本各具特有的内涵,要说明所著录的是此本而非彼本,就需要注明版本。目录增录版本之后,即成为版本目录。公认的版本目录之始,是尤袤的《遂初堂书目》。然而《遂初堂书目》对于版本的著录非常简单,仅是“旧监本尚书”、“髙丽本尚书”而已,而书籍在历代流传过程中不断刊刻、传抄,简单的版本项是远不能将这些版本问题说明白的,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对版本进行界定、描述。从版本目录的自然出现到发展出一定的体例模式,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程,清代藏书家们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文堂领领袖钱谦益起初,清人对于版本的研究,主要出于对宋元旧版的喜爱。这有多方面的原因:(1)作为早期的雕版印刷产物,宋元刻本经过岁月的沧桑变化,总是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宋元刻本自然值得藏书家争相购买和传抄。(2)先秦两汉的经书及其他古书流传到清代已经过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宋版书算是清人所能见到的最古旧的本子,其据以刊刻的底本更接近原书面貌,更加真实可信,对于从事考据、注重探求经书本义的清代学者来说具有极高的校勘意义。(3)宋版书版刻形式精美,在书写艺术和刻印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故从文物性、学术性、艺术性各个方面,宋版书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赏玩宋版书成为藏书风尚。开启这一风尚的,是明末清初的大藏书家、文坛领袖钱谦益。钱谦益撰写了大量题跋,散见于他的文集中,后被潘景郑先生辑为《绛云楼题跋》。这些题跋中有一些篇幅是关于宋版书版本的描述,包括他对宋版书喜爱之情的流露,对宋版书纸墨、刊工的鉴赏以及他的版本鉴定经验,虽然数量有限,也没有关于版本揭示的系统想法,但是他对版本的重视影响到当时和以后的藏书家,尤其对他的族孙钱曾的版本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钱曾的《读书敏求记》是目录学史上第一部注重版本形式的解题目录。《读书敏求记》收录宋元刻本及旧抄本634种,这部目录的特别之处在于,他除了像传统目录一样叙述著作源流、对作者及书的内容加以评论外,更重要的是,他别出心裁地在一些宋元旧版书的解题中增加了诸多版式装潢、纸张墨色等形式特征的记录和鉴赏以及对藏弆的考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它的评价是“其述授受之源流,究缮刻之同异,见闻既博,辨别尤精”。钱曾《读书敏求记》对于版本的描述受到之后藏书家和学者的认可,稍后毛扆的《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孙从添的《上善堂宋元版精抄旧钞书目》都以记载书籍版本特征、考订藏本流传为主要内容,但是直到《天禄琳琅书目》的编制,版本目录才有了较大的突破。2关于藏书的继承与发展乾隆年间,于敏中和彭元瑞奉敕编撰的《天禄琳琅书目》(前后编)记录皇家善本特藏一千余部,每书以解题形式逐一记述书名,卷数,著者,卷目,版本鉴定情况(牌记、避讳、刻工等),鉴赏情况(纸墨、书法),描摹印记样式,考订印记旧藏,辑录序跋。《天禄琳琅书目》作为第一部官修版本目录,对后世的影响尤大,它大大丰富并规范了版本著录的内容,其著录项目被后世的藏书家们广泛地继承,至今仍然是古籍著录时必不可少的内容。所谓上行下效,《天禄琳琅书目》这部鉴赏书目对于当时藏书家编制目录有着极强的导向作用,此后的诸多书目都是仿照它的体例,并加以发展。如孙星衍的《平津馆鉴藏书籍记》充分地继承了其规范性,并且所有的图书除了著录刊刻年代、人名、前后序跋、收藏图印之外将行款字数作为必备的项目,间有对书口、版框的记录。张金吾的《爱日精庐藏书志》在《天禄琳琅书目》的基础上详记藏本的完阙情况,并且仿马端临《经籍考》、朱彝尊《经义考》之式着重辑录原书和后人的序跋。清末瞿杨丁陆四大藏书楼的书目基本上也都是循着这个路线而作。而大藏书家黄丕烈不论是在收录对象还是在考订印记旧藏方面都比《天禄琳琅书目》更进一步,黄丕烈号称“佞宋主人”,清人对于宋元旧版旧钞的狂热到黄丕烈而达到极致。他为自家藏书撰写了大量题跋,这些题跋的突出特点是在记录书籍刻版款式、所用字体、纸张、避讳、木记、编著体例等一般的版本特征之外,大量地叙述书籍的得书经过、传授源流,考证名家旧藏。对此,洪亮吉评价说“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而刻书之年月最所深悉”(洪亮吉《北江诗话》),所谓鉴赏家是也。以上这些目录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因为它们是赏鉴目录,往往仅限于单个藏本的描述与考订,旨在表现单个藏本的价值,而不具有普遍意义。3不同版本的版本黄丕烈生活于乾嘉时期,他的题跋在清代版本目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一方面他继承了《读书敏求记》、《天禄琳琅书目》以来对于宋元旧本的鉴赏习气;另一方面,他提出一些版本学的新命题,如广求异本以资校勘,书籍贵有源流等。书籍的源流不仅指书籍的流传有序,更重要的是版刻源流。一些古书,由于社会需要而一再翻刻传钞,而形成一支成员众多的版本家族。在这一家族中,钞刻出来的本子受到所据底本的影响,会有与底本相同的特点,但又不完全与底本相同,考察这些本子之间的关系,对于鉴定版本、了解版本异同、评断版本优劣有着重要作用。黄丕烈交游广阔,得以见多种别本、异本,使得他开始关注这些版本之间的关系,然而由于所处时代条件的局限,黄丕烈对于版本的考订并不完善。但是从黄丕烈开始,对于版本源流的关注开始上升,在黄丕烈之后不久的邵懿辰和莫友芝就专门访求别本异本、比较版本异同。《四库全书》修成以后,《四库全书》所收录各书的版本引起了学者和藏书家们的极大关注。《四库全书》几乎包含了当时做学问所需要的全部书籍,学者们为了治学方便往往在行箧案头置一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以资参考,但是由于《简明目录》不著版本,读书要择善本的学者们便将所见的各种版本一一标注在《简明目录》上,并比较异同,判断优劣,将这些标注单独整理出来即成为一种比较特别的版本目录。这其中以邵懿辰的《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和莫友芝的《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影响最大。道光年间,藏书家邵懿辰以家藏及在京为官时经眼的各书版本以及前人书目、题跋、笔记中涉及的版本批注于《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眉端,日久成帙。随后以钞本流傅,孙诒让、王懿荣、黄绍箕、王颂蔚等又加眉批,邵懿辰之孙邵章将诸家批注辑为附录,于宣统三年付梓,定名为《四库简明目录标注》。《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是莫友芝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受曾国藩之命在江浙一带访文宗、文汇二阁遗书时,将平日所见四库书以及四库未收书、存目书的收藏情况、流传以及行款格式标于《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之上,并参考各家目录以及邵懿辰的经籍笔记撰成的。由于邵懿辰和莫友芝均见识广博,经眼过大量宋元古刻、珍、孤、秘、抄及通行本,故这两部著作最可贵的地方在于罗列异本、别本,指明不同本子的版刻特点,为了解、鉴别、研究它们的文献价值提供实证。这种著录不再是简单地品评纸墨、叙述藏弆,而是更多从提供学术信息的实用角度出发,描述版刻上的差异,评价不同版本的优劣;不再是津津于藏本的个体特征,而是从版本群体的高度上记录版本。但遗憾的是,二书对版本形制的标注都比较简略,很多条目仅著录版本项,对行款、牌记的描述仅限于宋元旧刻,而对避讳字、书口、序跋、刻工等的记录更少。4版本类目录学家邵懿辰在京为官,所见多为北方藏书家所有,莫友芝主要活动在江浙一带,记录南方藏书家藏本较多,邵、莫两人的目录基本上对当时中国境内的古籍作了大致的整理。在此之后不久,杨守敬于光绪六年出访日本,得以见到许多旧本,回国之后写成并刊行《日本访书志》十六卷,这是一部知见目录,每书有解题,使国人得以了解日本所存的各种珍秘古籍。《日本访书志》在著录上的特别之处在于杨守敬将校勘作为鉴定版本的方法,将校勘结果详录在目录里,此前藏书家的版本目录对于校勘情况多数只是简单地说“取某本对校”或“脱文阙字难以枚举”,而杨守敬则不厌其烦地将日本善本的不同之处一一标示,并根据题名的不同、卷数的分合、阙谬的情况来考察版本之间的源流关系,从而评判具体版本的优势。此外,他还刻有书影《留真谱》,“或摹其序,或摹其尾,皆有关考验者”(《留真谱初编》前杨守敬题记),直观地记录了古籍善本的版本形态,为版本鉴定和研究提供了依据。在此之前不久,江标曾将散见于各家题跋目录中的宋元旧本行款信息汇为一编,于1897年刊成《宋元本行格表》。然而行款在历代版刻中并未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不具有明显的鉴定意义,仅能作为稽核项以资参考,因此,这种版本目录形式并未能得到后人的继承,尽管如此,仍不失为清人对版本目录的一次重要尝试。在前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到了清末民初,涌现出一批在版本理论和实践上都卓有成绩的版本目录学家,如缪荃孙、叶德辉、傅增湘、张元济等。缪荃孙提出书目要能使“藏书、读书者循是而求,览一书而精神形式,无不具在”(缪荃孙《艺风堂文漫存》)。著名目录学家钱亚新先生说,“所谓‘精神’是指一书的内容实质,所谓‘形式’是指一书的外表体制”。缪氏这一观点是有鉴于清初以来目录解题发展的两极化,从钱曾《读书敏求记》始论版本以来,解题目录逐渐分成两大派,一派是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的传统目录,主要著录书籍内容,考订作者,评论内容得失,而对版本讨论较少,使人读之不知应择何本;一派是以《天禄琳琅书目》为代表的新的版本目录,在版本的著录和研究上越走越远,而背离了目录学本应有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宗旨。他倡议对这两派解题兼收并蓄,扬长避短,使得编制出的目录更加具有实用性,更加科学。同时缪荃孙、叶德辉、傅增湘等人还参照前人的目录,结合自己的版本经验,对版本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总结一时一地的版刻特点,总结一书在历史上的版本源流,集中反映在他们的藏书目录《郋园读书志》、《藏园群书题记》中,并出现了第一部专门的版本目录学理论著作即叶德辉的《书林清话》。5清代版本问题在版本学中的实践应用以上颇具代表性的几部清代版本目录著作基本勾勒出清代版本目录发展的特点:关于版本的著录项目不断规范、细致、形象。从起初钱曾对纸墨、书法、装潢偶然的记录,到《天禄琳琅书目》的规范化,加之之后的藏书家对版式的观察越来越仔细,不断补充著录项目,行款、版心、牌记、书口、讳字等,描述越来越具体、形象,直至书影的出现。著录对象不断扩大。从清初珍重宋元珍本到广泛搜集各种俗本、别本,体现了更加开放的善本观。这是乾嘉考据学的需要,也是在实践过程中,清人对版本问题认识逐渐加深的必然结果。对版本问题认识不断深入。从单纯地鉴赏纸墨书法印章,到考证刊刻时地、名家旧藏,再到考证版本源流,总结一书的版本系统;从最初的对单一藏本特点的描述,到对版本群体的比较鉴别,从而从版本群体的高度来讨论版本源流,而不只是停留在对印记旧藏的考证上,这一过程体现了清人对版本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在对版本系统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对版本的鉴定、著录和描述也愈趋准确。从重内容到重版本,再到兼顾内容与版本。从对版本的关注增加开始,版本目录对内容的关注就越来越减少了,版本学成为“书皮子”的学问,精通版本学的人们被看作是贩掠家、鉴赏家,藏书目录对一般读者的价值下降。到缪荃孙、叶德辉时期,版本目录开始重新重视书籍内容,提倡版本与内容兼顾,要既能识面目,又能知精神,尤以叶德辉的《郋园读书志》为代表。在整个清代版本目录发展的过程中,藏书家们对版本的认识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