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第1页
王先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第2页
王先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第3页
王先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先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近年来,随着清末学术史研究的深入和保守主义研究的新视角的启动,学术界对王先谦的研究开始增多,并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但这些成果和王先谦在晚清学术上和政治上的巨大影响相比较,显得还很不相称。史学界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有分量的成果较少。据笔者所见,研究这一课题的论文不过二十余篇,至今为止没有一本专著问世。对王先谦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解放前。主要成果有《清史稿》中的王先谦传,把他列入儒林,位于俞樾、王运之后,孙诒让之前,此传为王先谦的好友缪荃孙所撰,全面介绍了王先谦的生平学术,重点谈到了他的上书言事,诸如谏防言路弊端、谏阻三海工程、弹劾太监李莲英、奏参招商局舞弊,及在江苏学政任内和归乡后执教思贤讲舍、城南书院、岳麓书院期间培养了众多人才的情况。对其所著书,仅举《尚书孔传参正》36卷,《三家诗义集疏》28卷,《汉书补注》100卷,《荀子集解》20卷,《日本源流考》22卷,《外国通鉴》30卷,《虚受堂诗文集》36卷等七种著作,这和王先谦一生的著述相比,仅是很小的部分,而且对他的学术没有作进一步的分析和阐释。徐世昌所编的《清儒学案》有《葵园学案》,评价王先谦为“同光以还,词曹著述之富,陶冶之宏,称葵园无异词。其督教勤恳,士类至今仍乐道之。虽晚遭奇谤,颔以终,而直节垂声,遗书传世,足动高山之仰。匪止湘学之光焉”(p.504)。这个评价积极之处在于把王先谦视作有全国影响的学者,而不局限于湖湘学者的狭小视野。但立论多少带有遗老的意味,不能从文化学术的角度准切把握王先谦的学术体系。李肖聃的《湘学略》有《葵园学略》,从湖湘学术的角度对王先谦的学术进行了初步总结,但限于作者的识力,并没有深入的发掘,只是简单的个案研究。另外蔡冠洛的《清代七百名人传》、支伟成的《清代朴学大师列传》、沃丘仲子的《近世名人小传》等均有王先谦的小传,可惜都流于简略,各传都不足一千字。总之,这个时期的研究是很粗浅的,多为泛泛而论,而且研究者都是旧式文人,缺少先进的史学观,难以客观的评价王先谦的学术及政治思想。解放以后由于思想文化史得不到重视,政治保守人物受到批判,王先谦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从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文化热持续升温,国学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作为晚清学术重镇的王先谦开始进入到学者的研究领域。这一时期关于王先谦的研究成果还是很丰富的,综合起来看主要分成以下几个部分:(一)从他的历史历史来分析邱涛的文章《1895——1899年王先谦行年事迹考辨》(近代史资料社科出版社1999年3月版),参照了王先谦《自定年谱》,并认真梳理了有关史料,诸如《湖南省志》、《湘报类纂》、《时务报》、《湘报》、《师伏堂未刊日记》、《戊戌变法》等材料,作者都年经事纬,仔细排比,大致还原了王氏在这一特定历史期的许多事实。照此方法,把王先谦的生平学行写成年谱将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有的学者走出过去史学界对王先谦评价的固定模式,不把眼光局限于戊戌时期,而是从他的一身漫长的历史时期作纵向的全方位的考察。比如,吴荣政说“纵观王先谦言行,我认为,他政治上可以肯定的是有一定的爱国思想:在面临亡国亡家危险之际,常缅怀历史,评论时政;在朝当官,能考虑怎样抵御沙俄,怎样富国强兵;在乡为绅,则谋划如何收回路权,如何维护省城安全。”对于王先谦爱国思想的局限性,吴荣政指出:”始终停留在封建的水平上”。吴忠民、董剑平两位作者分析了王先谦的洋务思想。吴文认为:“王先谦是一位洋务思想家……是地主阶级中具有一定资本主义倾向的开明派……不但猛烈抨击时弊,还提出了一些为身居高位的洋务大官们所不敢提出的建议和主张,从而把洋务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董文从中西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中去分析王先谦的心路历程,指出:“王先谦由危机感衍生出的洋务观,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文化心理定势与传统思维习惯的某些藩篱,作出了比一般国粹派士大夫更冷静的,也更合乎自卫之道的反应,在极度僵化的历史背景下,王先谦力求在知识和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去实现民族自卫目标,相对于保守的国粹派来说,他的观念和思想是认识上的深化和进步”。1910年,湖南发生抢米风潮,引起了清廷的极大震动,王先谦因此次事件而遭贬黜。这是研究王先谦生平的一个大事,2001年岳麓书社出版了饶怀民、藤谷浩悦编的专题资料《长沙抢米风潮资料汇编》。这部书资料十分丰富,最可贵的是选取了中日文的档案材料,对我们研究王先谦在此次风潮中的表现及作用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二)董剑平对王先谦旧派的重新评价对王先谦政治思想的研究是伴随着戊戌变法史的研究而互为消长的,最初史学界评价王氏都是把他作为维新时期的顽固派来对待的,对其自身思想的前后变化及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研究,充其量只是维新派的陪衬。汤志钧的《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在评价王先谦时,紧紧围绕戊戌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较全面的叙述了王先谦戊戌时的前后表现及思想状况,揭示了以王先谦为首的湖南保守势力之所以诋斥康梁新学,是因为他们反对西学,防其“用夏变夷”,另外反对民主改制,防其触犯封建纲常。认为“王先谦、叶德辉、苏舆之流,湖南顽固派之尤,维新运动之一大逆流”(p.612),对王先谦进行了全面否定。近些年来,大陆学者对王先谦在戊戌时期的表现也进行了具体分析,肯定了他在维新运动前期的促进作用,指出:“在维新运动初期,王先谦是一位倾心相助的活跃人物,他推广时务报,筹建时务学堂,赞成成立南学会和创办湘报,同时创建各类新式企业,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他赞成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王先谦由前期的维新促进派到后期的维新反对派,对于出现这一逆转的原因,董剑平没有简单地把他的行为归结为政治投机,而是从文化心态的新视角对其进行了剖析:“在王先谦的深层文化心理中,尧舜周公孔孟之道,即圣人之学,是判断是非、曲直、善恶、真伪的尺度。民权平等之说的提倡和传播,恰恰蔑视了儒家经典所确定的封建纲常伦理的权威……这就是王先谦在维新运动时期又积极支持而步入激烈反对的根本原因”。对以王先谦为首的湖南旧派进行了重新评价,极力反对过去的研究只给新派一边以发言权而不给旧派以申诉的机会,从而造成先入倾向极强的单方面历史诠释。他主张采取“虚其心的态度来对待当时湖南一些旧派代表人物的言行,并尽可能地将它们在丁酉戊戌时期的言行置于此前此后较长时段内他们观念与行为的脉络以及与当时新派人物的互动这一纵横框架中进行考察,庶几对其不得不如是的苦心孤诣得出一个比较贴近史实的认知”。从这一研究思路出发,罗志田对守旧派的代表王先谦和叶德辉作了比较研究,指出了他们旧中带新的共同特点,着重分析了二者的不同,这是对守旧派比较贴近史实的重新论断。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晚清的保守派作了个案和整体研究,李细珠对倭仁进行了专题研究,对保守势力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指出王先谦为保守势力的后期典型。(三)学者关于史学界的地位王先谦是晚清乾嘉之学的殿军,在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其学问的专门性,著述的浩繁,使很多研究者望而却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著问世。国内较早从学术角度研究王先谦的是张舜徽先生。他的《清儒学记》有王先谦小传,对王氏学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独到之处在于不是孤立地来谈王先谦的学术,而是把他放在湖南学术的大背景下来把握其学术特征和学术贡献。张舜徽先生指出:“乾嘉朴学极盛之时,湖湘学术自成风气。考证之业,不能与吴、皖并趋争先。到了晚清,如邹汉勋、周寿昌、王先谦、曹耀湘、皮锡瑞、叶德辉、阎镇珩,纷纷竞起,于是经史考证、诸子笺注,以及音韵版本之学,各有专家,有些实超越江浙诸儒之上了”(p.366)。他认为,王先谦“门庭广大,博洽多通,根柢雄厚,实非泛泛涉猎者比。观其文集中所载诸书叙录,于学术源流,经说得失,辨析至明,知其了然于学术门径,谆谆以劝学为亟,对于湖湘后劲,尤有拥慧清道之功,自是清末一大学者,影响至为深远”。然而又说“其实先谦功力,终在文辞,朴学非其所长……徒以贪多务博,很想掩有众长,而力不足以相副,论者惜之。”(p.366)这么一来得出了前后相互极为矛盾的评价,不免有些偏颇。当时的人们说湖南人无乡谊,看来张氏的确对其乡学前辈太过苛刻。张舜徽之后对王先谦学术思想的研究,史学界长期处于沉寂状态。近年来研究开始升温,出现了一批有质量的论文,多数学者肯定了王先谦的学术成就,指出不能因为其在戊戌时期的表现而因人废言,从而否定其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梅季概括了王先谦的学术思想为:汉宋同途,古今共辙,诸子并蓄,中西兼容,将考据之学与经世致用之学融为一体。评价其为“在清末能戛戛独造,成为一代杰出学人”。吴荣政则分析了王先谦的治学风貌,指出契而不舍,虚心请教,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使他最终成为一代著述名家。李家骥对《汉书补注》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其学术价值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这部著作“贯穿《汉书》,联系历代史书、碑铭文集、梳理印证、诠释训诂,不仅使《汉书》容易解读,也使《汉书》诸志不详者可推验知之。颇有助于西汉史之研究”。同时批评了王先谦盲从阴阳五行说及封建伦理的卫道观点。(四)在学术思想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左舜生所撰《亢直敢言的王先谦》一文,侧重对王先谦的生平研究。将其一生进行了阶段性的划分,“盖自二十八岁至四十八岁之二十年间,为先生登第后服官之年;直四十八岁迄其逝世之二十八年间,则纯为先生在籍讲学著书之年也”(p.137)。对王先谦所谓的“笃旧”表现进行了辩解,指出其服官之时留心时事,亢直敢言,并非闭门造车顽固不化之徒,可谓封建时代的能吏。关国煊在其著述中补充了一些王先谦的生平材料,如其在宣统二年因长沙抢米风潮受处分后,于同年五月,和好友苏渊泉、李瑞霖合办“无愧堂赈荒局”,武昌革命后曾一度避居上海。台湾学者黄彰健在其《论光绪丁酉湖南新旧党争》中,对旧党和新党的斗争考证翔实,通过对史实的梳理,真实地再现了作为旧党领袖王先谦的思想发展脉络。另一位台湾学者在其论文《戊戌政变时反变法人物之政治思想》中,从守旧派的立场及其内在思想逻辑出发,将反变法者分为二类,即比较保守者(无条件反对变法)和有条件变法者。将有条件变法者又分为二种,即从比较中西之法而得出结论,为中法优于西法,和退一步承认西法也有优点,但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对守旧派这样的分析就有了层次感,对王先谦的定位也更明晰了。以《剑桥中国晚清史》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应把王先谦定性为湖南维新集团的温和保守派,这种评价给我们重新认识王先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总之,海内外的学者对于王先谦的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涉及的领域有所拓宽,但这些成绩和王先谦在晚清的学术界占有的重要地位还是不相称的。多数研究集中于王先谦戊戌时期的政治表现,争论的焦点在其政治派别的归类。对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大多不够深入,只是点上的研究,缺少综合性的研究,对其在晚清学术界的地位不能从学术嬗变的宏观背景中去把握,因此缺乏说服力。另外,王先谦政治思想和学术的关系如何,也缺乏有说服力的阐释,或是就政治谈政治或是就学术谈学术,没有将二者合起来进行考察,从它们的互动关系中去解读王先谦。学术界对王先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偏重于维新时期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对他一生的政治主张及思想缺乏总的研究和把握,尤其是对他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缺乏认真解读和深入研究。可以说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王先谦的研究还存在着零碎化、表层化的倾向。要想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学术界同仁应该基于前人的初步研究成果,通过对王氏留下的丰富著述、同时代学者的相关著述及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认真爬梳和解读,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及历史比较的方法,在把握晚清学术总体走向的前提下,从王先谦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对王先谦学术思想进行整体研究。当前研究突破口在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在阐明清末民初社会变迁及学术发展大势的基础上,论述王先谦生平经历、社会政治活动及学术活动,以明确王氏学术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