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庖丁解牛》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庖丁解牛》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庖丁解牛》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庖丁解牛》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庖丁解牛》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庖丁解牛》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选自《庄子•养生主》)乙遍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茁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①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②成;厌③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④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注】①折阅:折本,亏本。②崇:通“终”。③厌:同“压”,堵塞。④县:同“悬”,悬殊。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B.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C.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D.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2.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土委地

委:散落B.善刀而藏之

善:善待C.故君子隆师而亲友

隆:尊重、尊崇D.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贼:指出……罪恶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技经肯綮之未尝

蚓无爪牙之利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D.以善和人者谓之顺

越国以鄙远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养生主》节选部分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B.庄子认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要顺应自然之道,把它作为处世的常法,“以无厚入有间”,在矛盾是非的空隙中苟全性命,这样才能“游刃有余”。C.《荀子·修身》里强调,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D.《荀子·修身》里提到,一次只能走半步的跛鳖一直走不停,也能到达目的地;一日能行千里的六骥却不能到达,这是“做”和“不做”的不同。5.下列对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林”本是万人瞩目的盛大祭祀活动,沿用其祭名,称为《桑林》。《桑林》乐舞既强而有力,又轻捷灵巧,而且音乐震撼人心。B.春秋战国时代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在其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表职业的词。“师襄”即为名叫“襄”的乐官。C.长辈在称呼小辈时,称“字”来表示对晚辈的尊敬。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D.荀子,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仁政”,提倡“发先王,行仁政”的思想;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6.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7.请结合《庄子》《荀子》两段选文内容中的“养生之道”,谈谈你对“养生”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选自《庄子·养生主》)乙文:梓庆销木为鐻①,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②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③,其巧专而外骨④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选自《庄子·达生》)【注】①“鐻”同“虡”,指悬挂钟鼓的木架,形似虎,上面雕刻有精美生动的图案。②庆赏:奖赏。③公朝:见君主。④骨:同“滑”,乱之意。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乎技矣

进:超过 B.善刀而藏之

善:揩拭C.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枝:同“肢” D.其巧专而外骨消

巧:灵巧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B.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朱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C.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D.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10.下列对选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姓庄,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B.庖丁,意思是名叫“丁”的厨师:梓庆,意思是名叫“庆”的木工。先秦古书往往将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奕秋”“盗跖”等。C.肯綮,“肯”指筋骨结合处,“綮”指附在骨上的肉。“切中肯綮”典出《庄子》,比喻切中要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D.“齐三日”,“齐”同“斋”,斋戒。古人在祭祀或举行重要典礼前,沐浴更衣,戒除嗜欲(如不饮酒、不吃荤等),以示虔诚庄敬。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庖丁解牛时,手足并用,肩膝同举,“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技艺出神入化;解牛结束,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神态悠然自得。B.乙文连用“齐三日”“齐五日”“齐七日”三个排比句,对做鐻前的心理准备加以渲染,以突出其远尘俗、忘形骸的内心境界;然后直叙动手做鐻,并获得成功。C.两文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先写技工技艺之高超以引发观者的叹问,然后借技工的回答对其成功之道作解说,最后以点明主旨作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D.庄子的散文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采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两篇选文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描写生动,寓哲理于形象之中,显示其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13.《庄子》中塑造了诸多具备“理想型工匠”,请结合选文概括“理想型工匠”的特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说剑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馀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馀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①”,垂冠②,曼胡③之缨,短后之衣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馀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⑤;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曾服毙其处也。(选自《庄子》,有删改)[注]①突鬓:鬓毛突出。②垂冠;帽子低倾,表示威武。③曼胡:粗实。④短后之衣:后身短便于起坐的衣服。⑤齐岱为锷:岱,泰山。锷,创刃。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B.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C.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D.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称谓。B.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常被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C.宰人,现比喻向买东西或接受服务的人索取高价,在文中指负责国君膳食的官员。D.服毙,中国古代的一种死刑。文中指剑士被赵文王赐死。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说他的剑术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是为了引起赵文王的兴趣,以达到“说剑”尽讽谏之意的最终目的。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庄子对“天子剑”的描述,如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等,表现了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道理说得引人入胜的特点。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18.赵文王听了庄子关于“天子剑”的描述,为何“芒然自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庄子·说剑》,有删节)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B.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C.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D.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这里用来和“天子”“诸侯”相对。B.庄子:指庄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C.四夷: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西狄和北戎的合称。D.五行:水、火、木、金、土。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古人常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B.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而不是天子之剑。C.“大王安坐定气”暗指无为而治就可以达到治理目的了。D.庄子所说的“剑”,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23.庄子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劝谏赵文王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文本二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皲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皲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文本三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节选自《庄子·山木》)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B.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C.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D.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与“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中的“贻”意思相同。B.“以说吴王”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中的“说”意思相同。C.“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与“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中的“止”意思不同。D.“弟子志之”与“处处志之”(《桃花源记》)中的“志”意思不同。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生活在梁惠王、齐宣王时期,他学识渊博,他的核心思想来源于老子的学说,他的著作都是用来诋毁孔子的门徒而宣扬老子学说的。B.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C.山木成材者被伐取,不材者幸免,而雁善鸣则存,不善鸣则被杀,人生在世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得幸存,但不能避免拘束与劳累。D.庄子认为有得必有失,有成必有败,有才有德会遭到算计,无才无德会受到欺侮,因此凡事不能偏执一方,凡事应顺其自然。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28.这三则材料体现了庄子哪些处世哲学?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已,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乙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节选自《庄子·外物》)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君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节选自《庄子·秋水》)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3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B.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对其一生做的概括性的评价,如惠王、宣王。C.“子”是中国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为官的立场。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困的言行的不满。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宁愿拖着尾巴生活在烂泥里,也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33.庄子不愿出仕为官的原因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二)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自《孟子·梁惠王上》3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道也,进乎技矣

进:进入B.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族:一般的地方C.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侈D.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制:规定3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然后从而刑之B.视为止,行为迟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C.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仰不足以事父母3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庖丁虽然达到了道境,但是每次解牛他仍没有把握,所以,“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生怕损坏了刀刃。B.选文(二)主要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形象化阐述,包含了仁政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文末还描述的一幅王道乐土图。C.选文(一)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了庖丁技艺的精湛;同时,从现象描述转入本质追索,起到了巧妙的过渡作用。选文(二)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为第一层,反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D.两篇选文在写作上最主要的特色是善于生动地阐述道理。选文(一)主要是用对比、排比等手法,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气势。选文(二)主要运用寓言说理,生动形象的同时又极具启发性。3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参考答案:1.A2.B3.B4.C5.D6.(1)把没有厚度的(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间,宽宽绰绰的,它对于刀刃的运转必然是大有余地的了!(2)所以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交易),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7.①庄子借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说明养生需要顺应自然,不勉强硬碰,要持谨慎的态度,收敛锋芒。②荀子重视用实践修身来合乎礼,通过“治气”来养心、养身。③万物都有内在规律,摸准规律行事就能化繁为简。反复实践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受到劝告就能警惕,那么即使不想进步,可能么?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能”为能愿动词,其后应跟动词,应在“诫”后断开,排除BC;“人之非己也”为“恶”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善:揩拭。句意: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没有碰到过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B.均为连词,表转折。第一句句意: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第二句句意:声音并没有加大,而听的人听的更清楚。C.介词,被。句意: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介词,从。句意:刀口却像刚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D.介词,用。句意: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连词,来。句意:越过其他的国家来把远方的国家作为自己的边邑。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错误,原文第三段“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修”是“美好”而不是“修身”之义。整句话的意思是“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内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他主张‘仁政’,提倡‘发先王,行仁政’的思想”错误,“仁政”“发先王,行仁政”的思想是孟子提倡的。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无厚”,没有厚度的刀刃;“恢恢乎”,宽绰的样子;“于”,对于;“游刃”,刀刃的运转。(2)“为”,因为;“水旱”,水灾旱灾;“市”,做买卖,交易;“怠”,怠慢。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庄子》的“养生之道”,根据“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可知,养生需要顺应自然,不勉强硬碰,要持谨慎的态度,收敛锋芒。《荀子》的“养生之道”,根据“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可知,荀子重视用实践修身来合乎礼,通过“治气”来养心、养身。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却轻松简单,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荀子认为,遵循善行的法度,用善行来理气、养生,就可以追踪彭祖,反复实践才能成功。这都告诉我们,万物都有内在规律,摸准规律行事就能化繁为简。反复实践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参考译文:甲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乙如果做到完全善的法度,可以治理身体之气和养生,甚至长寿到可以仅次于彭祖。如果用修养自身来自强,就可以媲美圣王尧禹。适宜于通达时势,又有利于处身穷困,相信就是礼了。看到善良的行为,感到美好就一定想把它保存在自己身上;看到不好的行为,感到忧惧就一定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像有灾祸一样似地厌恶自己。所以指责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人。所以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憎恨那些害人的人;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受到劝告就能警惕,那么即使不想进步,可能么?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恨别人指出其罪恶;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么?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肯定正确的(言行)、否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明智,否定正确的(言行),肯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愚蠢。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偷窃财物叫做盗窃,隐瞒自己的行为叫做欺诈,轻易乱说叫做荒诞,取舍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的叫做大贼。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内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所以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也就能达到了。所以一步半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积泥土不中断,土山终究能堆成;塞住那水源,开通那沟渠,那么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各人的资质悬殊,哪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大呢?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六匹骏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啊,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闲荡的时间很多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决不会很远的。8.D9.D10.C11.B12.(1)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2)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13.(1)以技入道,技艺精绝;(2)持之以恒,静心专注,精益求精;(3)探求事物的普遍规律;(4)专注于技艺本身,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独立精神。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句意:心智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巧:心智。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虽然”与“有一焉”构成转折复句,之间要断开,排除AB。“臣将为鐻”主谓宾齐全,其后断开;“未尝敢”修饰“耗气”,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肯’指筋骨结合处,‘綮’指附在骨上的肉”错,应该是:“肯”指附在骨上的肉,“綮”指筋骨结合处。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直叙动手做鐻”错,由原文“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可知,没有直接叙述如何动手做鐻。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无厚”,很薄的刀刃;“有间”,有空隙的骨节;“恢恢乎”,宽绰的样子;“游刃”,运转刀刃。(2)“以天合天”,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所以”,……的原因;“疑神”,疑为神鬼工夫;“其”,表推测,恐怕……吧。1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结合甲文“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和乙文“鐻成,见者惊犹鬼神”可知,以技入道,技艺精绝;结合甲文“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和乙文“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可知,持之以恒,静心专注;结合甲文“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和乙文“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以天合天”可知,探求事物的普遍规律;结合甲文“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和乙文“齐三日……齐五日……齐七日……”“入山林”可知,专注于技艺本身,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独立精神。参考译文:甲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乙文: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14.D15.D16.B17.(1)听说先生通达贤明,谨此奉上千金用以馈赠从者。先生不愿接受,我还说什么呢!(2)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得不到敬重。(3)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18.因为庄子的描述让赵文王领悟到天子应该胸怀天下、靠刑律和德教来治理国家,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归服,而他却沉迷于剑术,使国力衰弱,有悖于天子之位。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矣”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矣”后面断开,排除C;“御”的宾语为“杖”,而“何如”的主语为“长短”,所以应在“杖”后面断开,排除AB。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中国古代的一种死刑。文中指剑士被赵文王赐死”错误。“服毙”意为自杀,文中是说剑士因文王三个月不出宫殿见他们而在原先居所里自杀。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劝谏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错误。庄子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而不是“清静无为的思想”。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目的连词,来;“币”,馈赠;“何敢言”,宾语前置句,还敢说什么。(2)“彰”,彰显;“伐”,夸耀;“矜”,夸耀。(3)“野”,粗野;“史”,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置适当。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⑤;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可知,庄子认为:“天子之剑,拿燕路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这种剑,)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所以听了庄子对天子之剑的描述,赵文王领悟到天子应该胸怀天下、靠刑律和德教来治理国家,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归服,而他却沉迷于剑术,使国力衰弱,有悖于天子之位。参考译文: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蜂拥而至门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弱,各国诸侯都在图谋(攻打)赵国。太子悝十分担忧,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大王停止比试剑术,赐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说:“庄子应该能担当此任。”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跟随使者一起前往拜见太子,说:“太子有什么见教,赐给我千金的厚礼?”太子说:“听说先生通达贤明,谨此奉上千金用以馈赠从者。先生不愿接受,我还有什么可说的!”

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断绝赵王对剑术的爱好。假如我对上游说赵王却违拗了赵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还哪里用得着这些赠礼呢?假如我对上能说服赵王,对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赵国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吗!”太子说:“是这样。父王的心目中,只有击剑的人。”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运用剑术。”

太子说:“不过父王所见到的击剑人,全都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大王喜欢这样的人。如今先生假如穿儒服去会见大王,事情一定会弄糟。”由子说:“请让我准备剑士的服装。”

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裁制完半,于是面见太子。太子就跟庄子一起拜见赵王,赵王解下利剑等待着庄子。庄子进入殿内没有小步快走,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

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示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方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方。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

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创,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

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路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这种剑,)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这种剑,)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面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面听从国君号令的。”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

赵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个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选自《庄子》,有删改)19.C20.B21.A22.①听说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士的喜好。②这剑一用,四境之内,没有不诚心服从听从您的命令的。23.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百姓之剑,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蓬头”“突鬟”“垂冠”都是“庶人之剑”的特点,要么中间全部断开,要么中间不断开。排除AB;“上斩颈领”与“下决肝肺”句式相同,中间断开,排除D。20.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说法错误,庄子属于道家流派。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说法错误,根据“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分析可知,本文的主旨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故选A。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闻”,听说;“绝”,断绝,这里译为“终止”;“……者,……也”表判断。②“一”,一旦;“封”,边境;“宾服”,归顺,服从。2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可知,庄子采用比喻的手法,他没有指出沉迷剑术的危害,反而顺着赵文王的意思,要和他探讨剑术,巧妙地将小志趣与国家大事比作不同的剑,使得赵文王豁然开朗。由“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可知,庄子采用夸张的手法,说自己的剑法高超,成功的引起赵文王的注意,从而得到劝谏的机会。由“天子之剑,……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诸侯之剑……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庶人之剑,……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可知,庄子采用对比的手法,把不同的剑作比较,使赵文王豁然开朗。参考译文: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剑士三千多人纷纷挤进门希望成为他的门客,在他面前,日夜搏击,每年死伤的多达一百多人,赵文王仍然喜好这件事不厌倦。像这样三年,国家日益衰弱,各诸侯都图谋他的国家。太子悝很是担心他,招募左右的人说:“哪个人能说服王制止那些剑士,赏赐他千金。”左右的人说:“庄子应当行。”太子就派人用千金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庄子和使者一同前往,见到太子说:“听说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士的喜好。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却违背了大王的意图,向下不敢面对太子,那么自身也受刑而死,我还能安心接受金子吗?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向下敢面对太子,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对。我们大王见到的,只有剑士了。”庄子说:“对,我擅长舞剑。”太子说:“现在您如果穿读书人的衣服来见大王,事情一定不会成功。”庄子说:“请允许我准备剑士的服装。”准备剑士服装三天,才拜见太子。太子才和他去拜见赵文王。庄子进殿门不小步快走,看见文王也不下拜。文王说:“你想拿什么教育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所以拿剑来见大王。”文王说:“你的剑为什么能进宫殿?”庄子说:“我的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也不留下行迹。”文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无敌了!”庄子说:“舞剑的人,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然后击发,反而能占得先机。希望能够试一试。”文王说:“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等安排好斗剑的场面再来请您。”文王就让剑士较量七天,死伤的有六十多人,剩下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殿下,就召庄子。文王说:“今天试着让那些剑士比剑。”庄子说:“我已经看很久了。”文王说:“您抵御的武器,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捧的这把就可以。然而我有三支剑,只等大王用,请先说后试。”文王说:“希望听您说三剑。”庄子说:“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文王说:“天子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的剑,用燕谿石城,齐岱做锋口;包容四方,囊括四季;按五行控制,凭奖惩决断;向上能砍断天上的浮云,向下能穿越大地。这把剑一使用,制服诸侯,天下都臣服了。”文王茫然像失去自我一样,说:“诸侯的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的剑,把了解勇士和清廉的人作为锋口;向上顺应自然规律,向下顺应四时规律,切中百姓利益来使四乡百姓安定。这剑一用,四境之内,没有不诚心服从听从您的命令的。”文王说:“平民的剑怎么样?”庄子说:“平民的剑,像蓬乱着头发突出鬓角垂下帽子,互相怒目而视却都说不出话,在前面互相搏击,向上斩颈项,向下杀肝肺,和斗鸡没什么区别,一早晨命就没了,没有办法用在国事上。现在大王有天子之位却喜好平民的剑,我私下认为大王看不起自己。”文王就拉他走上宫殿。割肉的人送上食物,文王围绕他看三次。庄子说:“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剑的事情已经陈述完了。”于是文王三个月不离开宫殿,剑士都穿剑服死在他们的住处。24.B25.B26.A27.(1)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使自己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2)为什么不用绳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在江湖之上浮游呢,却担忧它大而没有容纳的地方?28.①不求仕进,追求自由;②见识通达,知无用之用;③顺应自然,无所偏执。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郊祭之牺牛”作“不见”的宾语词,其间不能分开,排除AC;“孤豚”是“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两个“贻”意都为“赠送、送给”,“贻”意思相同。句意: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B.第一个“说”意为“取悦,讨好”;第二个“说”意为“说出”,“说”意思不同。句意:取悦吴王。/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C.第一个“止”意为“停留、停止”;第二个“止”意为“处于、达到”,“止”意思不同。句意: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处于最完美的境界。D.第一个“志”意为“记住”;第二个“志”意为“做标记”,“志”意思不同。句意:弟子们记住了。/处处都做了标记。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他的著作都是用来诋毁孔子的门徒而宣扬老子学说的”错误,原文“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是诋毁孔子的门徒宣扬老子学说,而“《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不是,“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还有针对墨子学说。故选A。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宁”,宁愿;“污渎”,污浊的小沟渠;“游戏”,游玩;“为……所”,被。(2)“虑”,用绳结缀;“浮乎江湖”,正常语序为“乎江湖浮”,“乎江湖”作状语,状语后置句;“所容”,容纳的地方。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分析,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立场。庄子不愿受羁绊,不求仕进,追求自由。材料二“能不皲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对待事物价值大小的问题,要达到因物尽用,用物之大用,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关键在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特点,才能够发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真正价值之所在。说明见识通达,要突破世俗,知无用之用,开阔眼界。材料三,“其为道德之乡乎”,写山木无用却能保全和雁不能鸣因而被杀,说明很难找到一条万全的路,最好的办法也只能是役使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浮游于“万物之祖”和“道德之乡”。也就是说要顺乎天理地生活,无所偏执,一切归于自然。参考译文:文本一:

庄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空设言语,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他让他出任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啊!”文本二: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文本三: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

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和顺为标准,活动于虚无的境界,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习俗,就不是这样的。你想聚合,别人就使你离;你想成功,别人就要破坏;你穷困,别人就压抑你;你尊贵,别人就非议你;你要有所作为,别人就要损害你;你贤,别人就会谋算你;你不肖,别人就欺负你:怎么能得到并一定如愿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29.B30.D31.A32.(1)我宁愿在小水沟里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畅快!(2)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33.①无意于功名利禄,不愿为世俗所累。②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2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问它:“鲋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鲋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鲋鱼来/子何为者邪”是“问之曰”的内容,“曰”后面应该停顿,排除AD;“波臣”是一个名词,指水族,中间不应该断开,且“也”为句尾语气词,表判断,其后要断开。排除C。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比他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错误。比“侯”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故选D。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都是空话”错误,结合“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分析可知,只有《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故选A。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污渎”,浅而小的水沟;“为……所”,表被动;“快”,使……愉快,使动用法。(2)“贵”,重视、崇高、尊重;“宁”,宁愿;“曳尾于涂中”,状语后置句。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可知,无意于功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