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

教学目标

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那么多诗句,相信你们一定对李白不陌生吧,你们之到李白的诗句有哪些吗?

预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白帝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渡荆门送别》。

二、探索新知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表诗作《静夜思》《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背景链接

《渡荆门送别》:本诗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认准字音

荆门(jīnɡ)

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形容词做动词,喜爱)

词语解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海楼:即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怜爱。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整体感知

师: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预设: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师点拨:要读出情感,注重重音和停连。

比如“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就要读成连音,因为船在航行,景在移动,是一个连续而又漫长的路途,所以读音要拖长。“仍怜故乡水”中的“怜”就要读得比较温柔,情意绵绵,结合诗人情感,让自己的心中也充溢着留恋与不舍,就会读出不一样的感情。

师:试着翻译全文诗

预设:

从遥远的荆门之外乘舟沿江东下,来到楚国境内漫游。山野随着平原的出现渐渐消失,大江进入广阔无垠的原野尽情奔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雾弥漫,如同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仔细研读

1、师:《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预设: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到楚地远游。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师:颔联写了哪些景色,其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预设:写了高山、平野、江流。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师: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颔联景色有什么特点?

预设:画面: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特点: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4、师:颔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预设: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5、师: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描写有何妙处?

预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江月、云霞。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6、师: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尾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蜀地,对蜀地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此次离别,难舍难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他远行,这和常人抒发情感的角度不一样。

7、师:全诗的主旨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预设:

主旨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用: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8、师:名句赏析: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预设: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9、师: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预设: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10、师: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预设: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诗人用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忽而写大地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天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对白天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欣赏,忽而写对夜晚天空云霞变幻的感受。最后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表现离乡惜别的情思,给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品读诗句

(一)首联“一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出示课件:“渡远”指乘船远行,“从”是“往”的意思。首联有两个地名,“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楚国”,楚地,今湖北一带楚国故地。

师点拨:本句意思是我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首联点题,以明快的笔法交代了诗人出行的行程、乘坐的交通工具、游踪和出游的目的地。从蜀地出发,路过荆门山,来到楚国。表达方式属于叙事。诗一开篇即为下文奠定了豪迈、喜悦的感情基调。

(二)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出示课件:“怜”喜爱,故乡水是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师点拨: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仍然怜爱这来自故乡的长江水,行程万里漂送我乘舟远行。尾联抒发作者离乡惜别的情思,写得曲折含蓄。

师:请大家关注“送”字,究竟是谁送谁?尾联蕴藏着怎样的情感密码?

预设:原来,尽管诗人已经来到新异开阔的新天地,兴奋激动,壮志满怀,但仍然有对家乡的眷恋,仍然把这里的水当作“故乡水”,情不能自已。

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用拟人手法写故乡水对我依依不舍,相送万里,把自己的不舍移情于水,更显自己对故土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题为送别,当指故乡水万里相送的意思,尾联“送”字点明题旨。

师:这里为什么要用“仍”字呢?

预设:一个“仍”字,一江“故乡水”万里相送,让我们看到了初出家门的年轻的李白,他的心在一瞬间的湿润和纠结。既有仗剑出行的豪情和对人生未来的憧憬,又有每一次回望故乡的不舍,读来令人动容。

五、重点诗句赏析

师点拨: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师总结: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随堂检测

⑴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⑵诗中化静为动,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