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宽《冰雪寒林图》的艺术特色_第1页
范宽《冰雪寒林图》的艺术特色_第2页
范宽《冰雪寒林图》的艺术特色_第3页
范宽《冰雪寒林图》的艺术特色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范宽《冰雪寒林图》的艺术特色

这幅画是中国人观察自然、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和艺术概念的多样性和变化。山水画在滥觞之初,带有鲜明的“神性”色彩,更多地折射出古人体会神灵世界、感悟圣贤之道的哲学诉求。诸如《洛神赋》中交会人神的天地山川,《游春图》中祥云缭绕的楼观山峦,不是应会感神的象征,便是求仙访道的写照。直到唐代中期以后,山水画才在“感神”的理念中发展出了“图真”的追求,依托于水墨的新样式,画家们写山水真景、揭示自然本真,将山水画创作带入一个视觉经验、审美理想与表现技巧高度和谐的“古典时期”。北宋范宽就是这个“古典时期”具有典范意义的一位山水画大家。范宽,又名中正,字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生活于北宋前期,在那个时代,产生了诸多彪炳千古的山水画大家。后人郭若虚将范宽与他的前辈关仝、李成并称,提出了“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论断,这是对范宽的高度评价,也是对这个时期山水艺术成就的精辟总结。“三家山水”确立了成熟的技法语言、艺术样式与表现观念,直接影响了继踵其后的画家,奠定了此后中国山水画创作中诸多风格与技法的基础。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范宽:“理通神会,奇能绝世,体与关、李特异,而格律相抗。”(P.98)“体”指画体,即绘画的个人风格特点。“格律相抗”,是指范宽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不同于关、李,而能与之相抗衡。关于范宽与关仝、李成二家风格的差异,郭若虚在另一处作了具体的阐述: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峰峦雄厚,势状雄强,枪笔俱均,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也。(P.79)由此可见,壮伟崇高、雄厚浑穆的气象,是范宽山水画不同于另外两家的鲜明特点。“三家山水”中,范宽和与李成之间的风格差异从来都是鉴赏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记载了范宽的艺术道路,指出他“学李成笔,虽得精妙,尚出其下。遂对景造意,不取繁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故其刚古之势,不犯前辈,由是与李成并行”。(P.61)可见范宽曾师学李成,而后自成一家。兼长创作与鉴赏的北宋文人王诜,则对李、范的作品分别作出了精辟的鉴赏意见,他认为李成所作“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面对千里,秀气可掬”,而范宽所作“如面前真列,峰峦雄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并下定语道:“此二画之迹,真一文一武也。”(P.134)于是,同时代有人总结:“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P.96)“远望不离坐外”的感受来自于范宽画面中高耸雄伟的山势、质感严实的笔墨语言,它与李成山色苍茫,淡墨缥缈的艺术风格所带来的“近视如千里之远”的观感恰相对照。李成、范宽的山水语言皆筑基于晚唐画家荆浩,范宽最初曾师习李成笔法,但最终却形成了如此泾渭分明的个人风格,除了二人性情禀赋的差异,主要还是缘于他们各自所临对的山川地貌的不同。在山水创作逐渐走出求仙访道的风气,而彰显“图真”要求的五代宋初,对景写生,是画家们构思营造的重要手段。据《宣和画谱》记载,范宽早年虽转益多师,但随即便领悟了山水画创作的真谛,自言:“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舍其旧习,卜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麓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之景,默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P.98)正如李成的山水风格得益于营丘平原景色的灵动之感,范宽的艺术语言则来自于对关中、秦岭一带山水风光的写生与感悟。范宽的故乡华原,即位于关中平原的陕西耀县,这里的山川景色是他主要的创作源泉。郭若虚还记载他“尝来往与雍、雒间”,雍即耀县所属州府雍州,雒即洛阳,可知他生平的活动范围在雍州与洛阳之间。至于他“卜居于终南、太华”,终南、太华都是关中附近的名山,也是他山水创作的主要母题。历代评价范宽的山水,皆惊奇于那“全秦天地一大物”的凛然气魄,即如北宋鉴赏家米芾所说“云中山顶,四面峻厚”(P.156);又称道其老笔沉着、“骨理最胜”的艺术语言,即如刘道醇所说“写山真骨,自为一家”。这是范宽山水艺术在造景取象和笔墨语言上最突出的个人风格。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图》,历来被视为代表范宽画风的作品。这是一件纵两米、横一米的巨幅作品,占据三分之二画幅的主峰以压轴之态形成了突兀的气势,直逼眼前,映证了古人所述“如面前真列”、“远望不离坐外”的视觉效果;山涧烟岚雾霭、飞瀑流泉,山下松石丛立、溪水淙淙、行旅悠然,均作精微具体的刻画;表现山体质感的“雨点皴”与表现碎石形状的“小斧劈皴”,单纯而朴实,统一在浑厚磊落的整体气势之中。可谓“全幅整写,无一败笔”。《溪山行旅图》浑厚而质朴、静穆而伟岸的气质,历来被视为表现中国山水画崇高之美的扛鼎之作。所谓“营丘如秋,华原如冬”,范宽与李成的风格差异,主要是二人艺术气质的差异,同时,这样的论断也揭示了二人各自的擅长:李成笔墨灵动,长于表现清旷之秋韵;范宽笔墨苍厚,长于刻画浑穆之冬景。与李成相比,范宽更突出的个人成就在于雪景图的创作。随着山水写生的普及,山水创作开始凸显季节性,雪景便是“四景山水”中重要的体裁。在唐代王维、五代赵幹之后,范宽成为另一位擅长雪景的大家。与王维的辋川幽韵、赵幹的清旷寒远的气质不同的是,范宽以他独到的艺术语言与个人感悟,创造了源自秦陇山川、巍峨肃穆的“华原雪景”。历代鉴赏家对范宽艺术的评价,都离不开对其所画雪景的赞赏,如:中正好画冒雪出云之势,尤有气骨。(刘道醇《圣朝名画评》)(P.61)《冒雪高峰》、《四时山水》并故事、人物传于世。(郭若虚《图画见闻志》)(P.49)范宽《雪山》八幅,超然绝群,意象肃如。(冯时行《缙云文集》)(P.142)宽尤长雪山,见之使人凛凛。(汤垕《画鉴》)(P.51)范宽雪景五幅,阔景甚伟。(周密《云烟过眼录》)(P.34)由以上的记叙可见范宽画雪景的主要特点是:好写阔景,意象凛然,尤有气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雪山萧寺图》被视为代表范宽雪景创作风格的作品,而另一幅由天津博物馆所藏的《雪景寒林图》,在画风上也与“华原雪景”的记载十分贴近,因此历来被归在范氏名下。《雪景寒林图》最早著录于北宋《宣和画谱》,至清代,松泉老人安歧在《墨缘汇观》中详细地记录了这幅图的景况:绢本,三拼大挂幅,长五尺七寸,阔四尺七寸三分。水墨雪景。其图群峰屏立,山势嵯峨,笔墨位置,苍润雄伟。山头遍作寒柯,通幅无一杂树。山石皆雨点皴为之,下作大树数重,结林深邃,后有村居,一人张门而望。其山腰萧寺,危径长桥,水口沙碛,皆得天真,华原生平之杰作。(P.82)所记画幅情况以及所绘内容,与现藏天津博物馆的《雪景寒林图》恰相吻合。此幅描写北方山川隆冬雪后的磅礴气象:占据中心地位的是连绵起伏盘旋而上的一脉山川,在雪后寒冬巍峨耸立,这正是“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写照;昏霾的天空、冰冻的河流,以水墨染成深色,体现了前人所述范宽作画“深暗如暮夜冥晦”的特点;山脚、山上林木森然,山与石均以“雨点皴”绘出,具有浑厚而滋润的质感,是范宽“写山真骨,不取繁饰”的风格体现;画中寺观、桥梁、人物刻画具体而精微,显示了“人屋皆质”的风格取向。总体而言,《雪景寒林图》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气质沉着典雅,正如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的评论:范宽山川浑厚,有河朔气象,瑞雪满山,动有千里之远。寒林孤秀,挺然自立,物态严凝,俨然三冬在目。(P.54)如果将此图与另一幅同样归在范宽名下的画作《雪山萧寺图》作比较的话,两幅画在置景造物与刻画上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如峻厚的山峰、萧瑟的林木、深寂的意境、单纯的语言。不同的是,所表现的景色有微妙的差异,《雪山萧寺》写隆冬严寒之景,冰雪深重,漫山遍野皆银妆素裹,而《雪景寒林》则写初雪清寒之景,雪后的山中犹有烟润雾岚,寒气萧然。由于对不同的景色作了细致的观察并赋予微妙的表现,因此,前者以浑沦取胜,后者更见丰秀的意韵。而在笔墨表现上,后者要比前者更加丰富繁复。《雪景寒林图》的前景树干中有“臣范宽制”四字名款,因年久字迹漫漶,不易辨认。虽然此图是否为范宽真迹尚存争议,但它作为宋画中代表范宽画派的重要作品则为世人所公认,其画史价值与艺术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范宽生前的声名并不如他的前辈李成卓著,但他终以特出的艺术造诣,与李成齐名,成为有宋一代山水画的宗师。他去世不久,便出现过“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P.71)的局面。范宽的成就,在于以单纯而准确的艺术语言,为质朴无华的秦陇山川写照,而他山水画中那凛然静穆的气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