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勇为兵与云南绿营晚清时期云南绿营的重建略论_第1页
易勇为兵与云南绿营晚清时期云南绿营的重建略论_第2页
易勇为兵与云南绿营晚清时期云南绿营的重建略论_第3页
易勇为兵与云南绿营晚清时期云南绿营的重建略论_第4页
易勇为兵与云南绿营晚清时期云南绿营的重建略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勇为兵与云南绿营晚清时期云南绿营的重建略论

关于云南的绿色露营,该学院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秦树以云南绿营军制度为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系统地揭示了云南绿营军制度的建立、发展和衰落历史过程,进一步深化了绿色营兵制度和边疆历史的研究。但是,作者对岑毓英时期的绿营状况着墨不多,亦未进行深入探讨。此外,相关的专题论文尚付阙如。本文着重考察同光之交易勇为兵政策的实施以及在全国之影响,至于云南绿营后期的其他相关问题,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一、云南的月课制度同治七年,刚膺滇抚之任的岑毓英面对云南“通省营兵所存不及十分之一”的残破状况,提出了“易勇为兵,以复旧制而肃军政”的云南整军规划79。因军务倥偬,岑毓英的整军计划并未付诸实施。同治十二年,云南军务肃清,岑毓英旧话重提,他首先论及当时的云南“军兴十有八年,城池沦陷过半,弁兵逃亡殆尽,绿营制度早已荡然无存”,急切需要进行重建。同时“各营勇丁多籍隶本省,皆百战之余,若挑拨精壮充补绿营兵额,无事勤加操演,有警抽调出征,就熟驾轻,事半功倍。其余勇丁令其归农、归厂,各自谋生,既不至虚糜军饷,亦不致滋生事端,实于地方大有裨益”287-289。岑毓英“易勇为兵”的云南建军方案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同治十二年十二月,朝廷谕令岑毓英会同云贵总督刘岳昭将各营勇丁“分别遣留”,“所留各勇准其充补兵额”318。奉旨后,岑毓英着手重建绿营,陆续补齐兵额,并送兵部备案。概而言之,他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运作。第一,确定补兵的勇丁。云南额设制兵37000多名,而岑毓英所部共有6万勇丁,他从中“选其尤为奋勇者补足各营兵额,查其本籍而位置之;核其技艺而等第之”,到同治十三年二月基本就绪,将精壮勇丁挑补兵额,赶造清册,并且在兵丁所在地“加县连环保结”,然后送兵部存档318。重新组建后的云南绿营共设立额兵37206名(加上新设立的澄江营775名),每年开支“俸饷、马乾、养廉”合计白银736720两,闰年追加一个月的兵饷319。第二,分流勇丁,追讨欠饷。精壮勇丁进营当兵吃粮,剩余勇丁只能遣散,“使之归农、归厂,各自谋生”。然而这批人数量很大,常年随佂,必须广筹出路,妥善安置。为此,岑毓英一是用收缴“各属叛产”来安置裁撤勇丁。特别是迤西等地是起义军的大本营,“叛产极多”,岑毓英命令迤西道陈席珍“督饬各府厅州县,认真清查叛产较多之处,安置无业勇丁,酌量分给耕种。”318第三,安置编余官弁。云南易勇为兵之后,在战争中保荐官衔的勇营军官在绿营职官体制中“有缺可归者百只一二”,绝大多数“无缺可补,无任可到,甚至无业可归”。“驯良者未免向隅,桀黠者更恐滋事。”是以,岑毓英认为“武员月课系滇省当务之急”。经过与署理云南提督博昌会商,除了记名提镇以外,其余人员全部参加月课。按照官衔大小,共分副将、参将、游击班,都司、守备班以及千总、把总班。月课每月一次,考核马上和平地骑射功夫(射箭或打枪),按照其考核成绩分列等次,再按等次给予数量不等的赏银。考核成绩位列一等两次以上,可优先补缺。至于外委人员,考列一等者可补马兵,二等者补战兵340-341。月课章程上报后,户部和兵部认为赏银太多。岑毓英则认为“此辈皆百战余生,豢养之则感恩图报,废弃之则滋事堪虑”。云南月课章程“不独为甄拔人才起见,实欲销患无形。”坚持按照旧章办理。云南月课实行后,数月间,前往参加者达300多员。据岑毓英估计,如果全部候补人员参加月课,有七八百人之多,每年开支赏银三四万两318。第四,“正本清源”,将籍隶云南的高级军官交流到外地,同时把外籍兵丁调出云南。绿营兵制的重要原则是“兵为土著,将随升转”。以此来对照重建后的云南绿营,尚有许多不符之处。首先,云南勇营兵丁非尽云南土著,其中有来自广西岑氏老家泗城府凌云、西林等县的勇丁,这批家乡子弟跟随岑毓英来到云南,转战10多年,但是按照绿营制度,他们不能备补云南的绿营兵额,岑将他们大多数遣回广西。另外,绿营三品以上将官不能在原籍为官,而“滇中武员多籍隶本省”,他们各拥部众,“跋扈骄恣者所在多有”,“州县畏其权势,百姓受其鱼肉”,不利于云南善后。因此,同治十二年,岑毓英密折请求将云南提督马如龙、腾越镇总兵李维述、鹤丽镇总兵马忠、开化镇总兵杨玉科等15员高级将领调京引见,“调补别省之缺”,异地安置,交流出省,斩断他们与云南潜在势力的联系,“使驯良者得资甄陶,……狡黠者无所凭借”288,276。此后,清廷陆续将马如龙、杨玉科等人调出云南。经过岑毓英的具体运作,以勇营队伍为基干的云南绿营兵制终于重新搭建起来。云南绿营重建完全以传统绿营兵制为蓝本,通过由勇到兵的身份转换,云南完全取消了勇营,这是与内地各省兵勇并存情形不同之处。二、“易勇为兵”,未尽事宜然而,岑毓英“易勇为兵”的建军方案并不仅仅局限于云南一隅,很快就推向全国。因为这种方案迎合了时代的政治需要。同治十二年十月,岑毓英在《撤勇停捐课吏折》中,就吏治、营伍与国用三者关系提出了一个“三段论”:“欲整顿吏治,必先停捐;欲停捐,必先足用;欲足用,必先易勇为兵”。他就此设想,如果全国“裁勇十万,每岁约节省饷银七八百万两”。如果全国各地勇营全部裁撤,则国用充足,财力大盛,即可停止各种捐纳,捐纳一停,吏治自清。就岑毓英看来,裁撤勇营无疑是臻国家于富强的关键。由此他向朝廷建议仿照云南办法,解散各省的勇营队伍,精壮者挑补绿营兵额,老弱者补发欠饷,全部遣散,“令其各自谋生”,从此“国用足而捐例可停,吏治修而营伍亦治”285。岑毓英的“三段论”涉及了军制整合和勇营存废问题,向朝廷展示了诱人的美好前景,得到“廷枢诸老”的激赏,吏部侍郎徐桐将岑毓英的折子再次奏陈,要求“易勇为兵,以节靡费,抵补京外捐项,以清仕途”。同治十二年十一月朝廷发布上谕,认为岑毓英所奏“深合机宜”,要求各省督抚“按照该抚所议各情,悉心酌度,次第经理,务使实有成效”。“易勇为兵”成案由此上升为国家政策,从云南一隅推向全国。尽管朝廷要求各省“易勇为兵”,但是这个成案并未得到大多数省份的呼应。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就对之不以为然,他在给两江总督李宗羲的信中说道:“寄谕钞示岑颜卿疏,不知滇中情形与各省迥异。滇兵全未募补,滇勇全系乡民,改勇为兵,尚易料理。各省兵已及额,岂能安插散勇?且彼省之勇断不能充此省之兵,即使补兵,又岂足临大敌?!岑说果行,乱不旋踵,势将束手待毙。”2639李宗羲则上折朝廷,将“易勇为兵”的种种窒碍难行之处一一剖析如次:“兵与勇判然两途,其情各不相属,其势断难强同。兵则向系土著,勇则招自他省,此主客之不同也;兵则分设塘汛,数极畸零,勇则合驻营盘,气皆团结,此聚散之不同也;兵则马兵领饷至多只有二两,勇则散勇领饷,至少亦在三两以外,此厚薄之不同也;兵则常有护饷、押犯、缉捕等差,不能时时操演,勇则专习枪炮刀矛藤牌各件,必须日日练习,此勤惰之不同也”。最后,他进一步重申,各省若仿照云南之成法,“即便勉强从事,恐收效甚难,而流弊更多”。李鸿章在看到李宗羲的奏折后,非常赞赏:“大疏详陈改勇为兵及骤议遣散窒碍情形,简练名贵,足破群疑。枢部诸公未历艰危险阻之状,顿忘远虑隐患之萌欲速见小,空谈无补,外间若再随声附和,溃决即在目前。”2641兵部在议复福建巡抚王凯泰的奏折中,也认为“易勇为兵”存在实际的困难,就全国而言,勇营籍贯分布严重不均衡,湘勇、淮勇数量多,“改勇归营,在湖南、安徽两省措置较易,余则相去较近之省,尚可斟酌,若相离过远,势亦难行。”至于通过补充绿营兵额而达到裁撤勇营的思路,各省督抚亦不热心。在李宗羲看来,“各省军务虽已底定,而关外之军事方殷,粤西之边患已著,隐忧甚大,伏莽尚多”,勇营裁撤时机尚未成熟。现在各省勇营“均系久从征戍之人,器械齐备,技艺纯熟,成此规模,实非易易”。勇营留防乃“已成之局,似不宜轻言遣散。时事相随,即多费亦不能辞;风会所趋,虽贤智恐难骤挽。”极力主张维持兵勇并立局面。江西巡抚刘坤一在回奏中也陈述裁勇之种种不便: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征调绿营往往缓不济急,只有勇营能够做到“警报朝传,锐师夕至,庶能力就扑灭,不至日久蔓延。此防勇未能即时全撤之实在情形也。”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同治十二年年底明确奏报的省份有陕西、陕西、江西等。山西巡抚鲍源深要求等绿营练成,就将勇营裁撤,实际上采取敷衍手法;陕西巡抚邵亨豫亦是如此答复,江西巡抚刘坤一则断然拒绝772,817,832。当时全国多数省份的绿营兵额已经陆续补足,没有多少空额容纳数量庞大的勇营,多采取敷衍手法,如江西巡抚刘坤一就声称江西“额兵无多,按期调练,无须募补。”至于江西留防勇营,正“分驻要区,应俟伏莽尽除,再行遣散”832。同治十三年发生日本侵台事件,正是勇营效命之时,易勇为兵之事也就烟消云散,归于沉寂。易勇为兵非但没有在全国推广开来,即便在发源地云南,亦面临种种问题,使“易勇为兵”成案倍受垢议,处于尴尬之境地。首先,“易勇为兵”之后,云南并没有安定,反而狼烟四起,“兵乱几无虚日”,这无疑是对岑毓英极大的讽刺。虽说勇营纳入绿营建制,大批勇丁吃上“皇粮”,成为国家正规军,但是这点恩惠根本不放在他们眼里,“侈然以筹饷为名,厘谷民捐,听其苛派;钱粮税课,任意私收”。“戕官据城”之事时有所闻,顺宁卸任守备胡占鳌“聚众戕官”,腾越镇绿营兵丁苏开先“据城以叛”,东川府知府孔昭鈖、威远同知汪嗣吉、顺宁府知府徐承勋甚至为此而丧命。云南成为仕宦之险地,“每遇州县缺出,人皆视为畏途,即强令赴任,只得随声附和,以冀旦夕保全。”云贵总督刘长佑一语否定了云南的“易勇为兵”,“易勇为兵,在他省为难事,在滇省为弊政也。”2310-2311不惟宁是,重建后的云南绿营很快遇到财政紧张的瓶颈,难以维持正常运转。陕甘、云贵等贫瘠之地的绿营兵力都颇为可观,常年需要其他省份协济军饷。云南绿营兵额恢复后,每年需要开支饷银736720两(不包括闰月),加上行政官员的开支,共需98万多两,而云南各项收入只有76万两。承平之时,每年需要他省接济经费白银40多万两。可从太平天国之役始,协饷就不再如同以前那样源源如数拨到云南。虽说岑毓英多次督催,可有协济任务的广东、四川、江苏、江西各省仅仅调拨少许作为点缀,仅在同治十三年一至七月间,各省就欠解银12万多两。以致云南绿营兵丁概念春夏两季“尚未领获一半,秋冬则概无着落”343。光绪元年依然如故,“外省解项竟同杯水车薪”,“本年已至十月,亦仅发过三四个月(饷银),此后更无款可筹”424。在财力窘迫的瓶颈制约下,到光绪元年冬天,因云南仿照直隶组建练军之故,刚刚搭起的绿营营垒开始坍塌:抽调的练军饷项如数发放;未挑练的绿营兵丁则“缓发七成,先发三成”;马兵的马乾亦缓发425。按照裁七留三的章程,云南守兵尚存三成;战兵抽调部分练军后,再在剩余兵丁中裁七留三,以至有的营存兵“不及一成”。“城守防汛几成虚设”。新任云贵总督刘长佑将全省战兵和守兵裁减一半,每年仅需军饷40余万两,与原来相比,绿营实力锐减五成,尚有战兵9682名、守兵7852名。每年减发军饷近半71-72。至此为止,云南绿营与初建时相比,已是面目全非。三、旧制与新制:云南“易勇为兵”的出笼如果追根溯源,“易勇为兵”并非“新生事物”,岑毓英亦非“易勇为兵”的“始作俑者”。嘉庆年间即有“易勇为兵”的先例。太平天国失败后,亦曾屡次有人议及,“则兵既熟娴战阵,勇亦不致游荡无归,诚为两全之道”。岑毓英的“易勇为兵”之规划,则首次在云南得以实现。同治年间是各省重建绿营兵制的时期。对于重建绿营,各省都有着不同的思路和方案。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丁日昌等人多次抨击绿营,当时舆论普遍认为绿营制度“非强兵之术”,正如左宗棠所抨击的“百年养兵,不收一日之效,可谓罕见,绿营是也。”与曾、左等人对绿营兵制都有所“痛垢”不同,岑毓英则对之一往情深:“旗绿各营均圣祖列宗之成法,开创二百数十年,屡平大难,皆此制兵”,并主观地认为,一旦重整绿营,“彼外洋闻圣祖之政,方宾服之不暇,孰敢忘萌觊觎之心耶”。对于当时各省的整军方案,特别是左宗棠的“减兵加饷”,岑毓英持有异议,认为绿营之能战不能战,“不在平时粮饷之多寡,而在临阵赏罚之严明也”289。对绿营之态度不同,决定了岑毓英的方案与上述诸人有很大差异,以左宗棠为代表的方案寓建于裁,在重建过程中,将绿营兵额大肆消减,表现了对绿营某种程度的“腹诽”;而岑毓英则恪守“祖宗之法”,将绿营全盘恢复。由是观之,岑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