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看唐代书画市场形成条件_第1页
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看唐代书画市场形成条件_第2页
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看唐代书画市场形成条件_第3页
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看唐代书画市场形成条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看唐代书画市场形成条件

中国近代著名的艺术市场专家张立国在他的作品《艺术市场学》中说:“中国艺术市场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汉代出现了图书和绘画市场的初级形式,即《易书》和《易画》,真正形成了唐朝的中国书画市场……”。唐代书画艺术市场,作为一个专业的艺术市场的出现与成型,杜甫诗句有“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就可以证明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繁荣情况,也说明这个专业书画艺术市场的出现与成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包括了多方面的条件,要想了解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真正形成的条件,首先我们要对书画艺术市场的定义加以理解与界定,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唐代书画艺术市场形成的条件。所谓书画艺术市场,通俗的讲就是指书画艺术品(商品)所进行的一种自由的艺术商品交换的专业的场所和领域。具体来说,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看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形成条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唐代艺术市场的中介人队伍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昌盛是离不开专业的收藏家、鉴赏家和专职书画商人的,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推动了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繁荣昌盛,并为艺术品的消费提供了强大的消费对象。他们经常活跃于当时书画艺术市场,并大量收藏、购买书画作品,为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形成及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在唐代就有了一批专业的收藏家,如王方庆、张易之、薛稷、周昉等,古代一般将这些人称之为“好事家”。“好事家”即古代书画的收藏家这一称呼,张氏的《历代名画记》就有所记载。在其《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就提到:“则有收藏而未能鉴识,鉴识而不善阅玩者;阅玩而不能装褫,装褫而殊亡铨次者:此皆好事者之病也。……非好事者不可妄传书画,…既颓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观阅,常恨不得窃观御府之名迹以资书画之广博,又好事家难以假借,况少真本。”“唐太宗武后时代,王方庆是个收藏王氏祖传法书的大藏家。在太宗时,其父进献伯祖王羲之书四十余纸。”同时,在张氏的《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的记载,唐代就已经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鉴赏家,如虞世南、褚遂良、窦蒙、窦皋等,如文中记述:“贞观六年虞世南、褚遂良等奉敕简阅…,国子司业兼太原县令窦蒙,蒙弟简较户部员外郎流汴宋节度参谋臮,并皆别识,敕并用之。”同时,这些鉴赏家大部分也是收藏家,如虞世南、褚遂良等。由于他们既是鉴赏家,又是收藏家,因而,从以上这些史实的记载,无一不证明唐代就已经有了一批专业的收藏家、鉴赏家队伍。唐代除了有一批专业的收藏家、鉴赏家队伍之外,还有一批专门的书画艺术市场的中介人和专职书画商人,张氏称专职书画商人为“卖书画人”。他们就是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书画买卖的中介人和专业买家。他们在书画艺术市场中既是消费者,又是书画艺术市场中的中介人,所担任的角色与作用,就是经过他们之手再把书画作品转让给其它艺术品消费者。关于唐代专职书画商人和书画买卖的中介人,张氏的《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就有过详细的记载,文中就记述了唐代的王昌、叶丰、杜福、刘翌、齐光、孙方颙等皆为专职书画商人和书画买卖的中介人,如“辽东人王昌,括州人叶丰、长安人田颖,洛阳人杜福、刘翌,河内人齐光皆别识贩卖,……贞元初有卖书画人孙方颙与余家买得真迹不少……。”从以上记述,也说明唐代专职书画商人的眼力是非常高的,具有很高的鉴赏能力,如孙氏就从张彦远家买到过诸多书画作品的真迹,更加说明唐代书画买卖交易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书画艺术市场的商品买卖活动,也证明了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及运行情况。同时,从艺术市场的运行机制来看,正是因为唐代有了一批稳定而又庞大的专业的书画收藏家、鉴赏家、专职书画商人和书画买卖的中介人的队伍,由于他们作为专业的书画艺术品买家、消费者和书画买卖的中介人,才使得唐代书画艺术市场得以正常运行并趋向繁荣。众所周知,没有书画艺术品的专业买家和书画买卖的中介人等,书画艺术市场是不可能正常运行的,更谈不上专业书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与前代相比较,唐代就是因为有了一批这样的专业队伍,才使其书画艺术市场正常运行。因此,他们在书画艺术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为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及成型奠定了客观的条件。二、艺术发展规律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在历史上就有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经济繁荣现象。因而,在此繁荣昌盛的经济基础之上,唐代书画商品的交易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前文就提到有一批专业的收藏家、鉴赏家和专职书画商人等。换句话说,唐代经济的繁荣为其书画艺术市场的真正形成、繁荣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唐代书画艺术市场形成重要的客观经济条件。关于唐代经济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也可以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推测出来。张氏的《论名价品弟》中记载:“则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售一万五千。其杨契丹、田僧亮、郑法轮、乙僧、阎立德一扇值金一万…”。俞剑华先生认为,此外之金未必为黄金,应为钱之通称,并据此推算,当时钱二万合米约十六、七石,也有学者认为是对绘画价格的炒作。但是不管怎样,在唐代消费者能够以此价钱来购买书画作品,笔者个人认为,它或多或少地能反映出唐代经济的繁荣景象。根据艺术发展的理论,经济的繁荣发展必然促进绘画艺术的繁荣。当然绘画艺术的繁荣发展自然包括绘画的题材和画科的完善等方面,但是这种现象也不是绝对的,由于艺术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理。然而唐代经济的繁荣昌盛确实促进唐代绘画艺术的繁荣发展,以张氏的《历代名画记》有关唐代各种绘画题材的画家人数记载为例,唐代是以前各朝代画家的记载人数最多的朝代,共记载唐代的画家人数为207人,分唐朝上128人,唐朝下79人。然而,其它的各朝代画家的人数只是几个到几十人而已,如轩辕时一人,周一人,齐一人,晋二十三人等,这足以说明唐代绘画的繁荣昌盛情况。同时,唐代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全面发展时期,各方面的绘画题材、画科也逐渐完善。唐代绘画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等,并使花鸟画、山水画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历代名画记》就有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画家的记载,如人物画家初唐的阎氏兄弟、盛唐的吴道子;仕女画家张萱、周昉;青绿山水画家李思训、李昭道;花鸟画家薛稷、边鸾;画马名家曹霸、韩幹等。这时的书画市场的昌盛情况,可以以流失到国外的佛像画、佛经为例。据史记载,中国书画作品流传到国外最早的时期应该是在唐代,此时有很多来自国外的高丽使、遣唐使到长安学习佛经,并带走了一批中国的佛像画以及佛经到其国家,这证明了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真正形成的客观事实和当时的书画自由买卖、交易极其频繁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唐代的绘画盛世是绝对离不开其经济的繁荣昌盛与发展。唐代繁荣的经济促进了绘画的昌盛、绘画题材和画科的逐渐完善等,这也满足了其书画艺术市场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如有些艺术品消费者就喜欢人物画、仕女画、山水画等。因此,所有这些有利条件都是其书画艺术市场真正形成的重要条件。三、唐代宫廷藏书收藏的供需矛盾书画收藏,最早始于汉代,《历代名画记》的《叙画之兴废》云:“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据现有的美术史料记载,唐代对书画收藏已经蔚然成风,这既包括皇家(内府)收藏又包括民间私人收藏。这两大收藏之间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因为书画艺术品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最终导致了艺术品供需矛盾的紧张,这也为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形成和繁荣发展奠定了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唐人首次开始在书画作品中钤盖鉴藏、收藏印章,如《历代名画记》记载,内府收藏印章太宗皇帝就有“贞观”二小字作二小印,玄宗皇帝就有“开元”二小字成一印等,民间私人鉴藏、收藏印章就有彦远高祖中书令河东公印“河东张氏”、议郎窦蒙印“窦蒙審定”和“褚氏书印”等,从以上记载的公私鉴藏、收藏印章来看,这足以说明唐人对书画收藏的喜好。事实上,唐代帝皇统治者就非常喜好书画古玩,并通过各种手段收购书画艺术品入内府收藏,如在张氏《历代名画记》的《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记述:“开元十年十二月太子允张悱充知搜访书画使,天宝中徐浩充采访图画使,前后不可具载名代也。或有进献以获官爵,或有搜访以获锡赉。…时有潘淑善以献书画拜官。”从以上的记述,我们可以得知唐代帝皇统治者为搜寻书画而采取进献书画以获官爵的手段及赏赐的方式,来达到大量收购书画的目的。通过这些手段与方式,从而使唐代宫廷内府收藏的书画数量大增。《历代名画记》记载:“贞观开元之代,自古盛时,天子神圣而多才,士人精博而好艺,购求至宝,归之如云,故内府图书谓之大备。”同时,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序中也记载:“终于大唐贞观十三年,秘府及佛寺并私家所蓄,共二百九十八卷,屋壁四十七所…”等,以上这些史料的详细记载,足以证明唐代宫廷(内府)收藏颇丰。为了满足唐代帝皇统治者书画收藏的爱好及宫廷书画收藏与民间私人书画收藏之间的供需矛盾,唐代帝皇就采取“进献书画可以获官爵”及赏赐的方式,如前文张氏就提到“时有潘淑善以献书画拜官”,以此来大量收购古书画入内府收藏。在此强烈诱惑下,导致民间对书画收藏兴趣大增,驱使众多人不惜重金购买书画,甚至文人、朝廷官员也都纷纷进入收藏、鉴赏队伍行列之中。可以说,中国私家收藏真正的兴盛应始于中唐。盛唐以后,私家收藏渐多,如锺绍京、窦缵、褚遂良、韩滉、窦蒙、张嘉贞、张弘靖等,这些人在张氏的《历代名画记》中都有记载。然而,书画艺术品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在唐代是远远满足不了当时强大的消费需求的。因而,就产生了书画艺术品供需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这一矛盾的来源是唐代内府与民间私人对书画作品的大量收藏,正如前文所提由于书画艺术品现存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唐代公私收藏对书画的需求。张氏在《叙画之兴废》中记载:“彦远家代好尚,高祖河东公曾祖魏国公相继鸠集名迹。……元和十三年,高平公镇太原不能承奉中贵,为监军使内官魏弘简所忌,无以指其瑕,且骤言于宪宗曰,‘张氏富有书画’,遂降宸翰,索其所珍。……乃以钟、张、卫、索真迹各一卷,二王真迹各五卷,……顾、陆、张、郑、田、杨、董、展洎国朝名手画合三十卷……,彦远时未龀,恨不见家内所宝,其进奉之外,失坠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