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之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_第1页
白朗之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_第2页
白朗之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_第3页
白朗之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_第4页
白朗之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朗之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

1911年10月,河南宝丰县(现平顶山市)的一名38岁农民白朗受到政府的恐吓,开始了四年的武装抵抗北京政府起义,直到1914年9月失败。在此期间,白朗及其部下转战5省,给北洋政府造成巨大的打击,成为民国初年震惊中外的大事件。1996年9月,河南平顶山市西区人民政府在白朗的故乡树碑,表明了“刻石以志永久”之意。中国近代史学者对民国时期的土匪的研究历史悠久,其中对白朗的研究也有特别的兴趣。距离白朗起义失败已经90多年了,在普通民众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研究者眼中,对白朗起义的评价和中国这90多年风风雨雨的历史一样,饱经岁月的沧桑。笔者在此文中,将回顾这些变化,由此窥视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1)一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中国近代史学者对白朗起义的研究始于1950年代,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为第一阶段。这些研究包括资料的整理和研究论著的出版。最早有关白朗活动的回忆文章是闲云的《白狼始末记》与乔叙五的《记白狼事》,这两篇文章均重刊于1956年北京出版的《近代史资料》。闲云的《白狼始末记》的原名为《狼祸始末记》,1915年刊载于《中华小说界》,经年轻学者黄广廓的录出得以重见天日。此文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特别是一些白朗的内部文件,甚至有被逮捕成员的自白口供等。此文虽然对白朗转战各地过程叙述甚详,但多平铺直述,也并未提出特别观点以解释事件。乔叙五的《记白狼事》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特别是与此事有关人物的口述内容,同时此文还引用当时的报纸和杂志,如《东方杂志》和冯玉祥《我的生活》中的有关内容加以补充说明。在观点上,此文已将白朗的发展分成发展时期、极盛时期、衰弱时期和结束时期四部分。乔叙五的《记白狼事》还总结了白朗迅速发展的理由四项和失败原因七项。不久黄广廓进一步查阅了《时报》等大量的报纸和杂志,随后撰写出版的一些文章中也提供了相关的材料。同时其他学者也发现和出版了其他的有关资料,这些都有利于白朗问题的研究。解放后的第一篇对白朗起义较具学术研究性质的专论,为来新夏的《谈民国初年白朗领导的农民起义》。此文厘清了白朗的出身背景,指出白朗行动的性质是反军阀的农民起义,同时分析了白朗起事的环境,认为白朗军事上有严格的纪律和优良的战术。来新夏的文章反驳乔叙五对白朗失败原因之探讨,认为乔叙五的分析缺乏足够的资料证据,而来新夏依据已有材料推断白朗失败的真正原因有二条。此外,来新夏在文章中提出呼吁,期望大众对这个“轰动一时的农民起义”投入更多的力量,对这一事件进行全面的研究。来新夏的呼吁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关注。1959年,开封师范学院历史系与刚刚成立不久的河南科学院分院历史研究所联合成立白朗起义调查小组,将这一问题作为河南历史上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专题研究。(1)他们来到白朗活动的发源地的宝丰、鲁山和临汝一带作了广泛的调查,先后访问85人,其中包括白朗当年的护兵、白朗的女儿及曾和白朗有过交游往来的老人等等。他们将搜集来的资料撰成《白朗起义调查报告》一文,同时由于此调查报告原文过长,为适合一般人的参考阅读,便在原文基础上,节录要点而成《白朗起义调查简记》一文。此次调查成果,得到四方面的资料补充:1.白朗行动前宝丰、鲁山地区的社会情况;2.白朗的身世和活动内容;3.白朗活动的发展及其失败;4.白朗军队中组织、纪律等问题,及其与革命党人的关系。据悉,这一调查中明显带有当时的阶级斗争大背景的痕迹,所有的调查问卷内容均与阶级斗争有关,其他的问题几乎没有提及。(2)当时有关白朗起义主要探讨的方向有二:一是白朗活动的性质,此部分有董克昌的《关于白朗起义的性质》、史向红的《关于白朗起义》、王宗虞的《试论白朗起义的性质》等文章;二是对白朗活动在不同地区发展的细部研究。论及性质问题的文章如韩学儒的《白朗起义军在陕西的斗争》承袭了来新夏的观点,此文认为白朗行动是反军阀暴政的农民起义性质。而董克昌与史向红则更进一步地认为,白朗行动系一次结合反封建与反帝斗争的农民战争。对于董克昌与史向红的论点,王宗虞持肯定态度,但更强调的是“白朗起义不是一次单纯的农民战争,而是一次带有较浓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色彩的农民起义”。同时,就白朗活动在不同地区发展的细部了解上,韩学儒利用许多方志资料呈现出白朗势力在陕西的活动状况。作者发现,白朗在河南等地活动时,不仅坚决反对封建势力而且也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别动队教会势力,所到之处烧教堂、杀教士之事层出不穷,但进军陕西后此类事件似不见于记载。有人说白朗在陕西还出有保护外国侨民的布告,白朗军在陕西对教会的态度有所改变。对于这个现象,作者提出的解释是,这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资产阶级的影响。因为“民党人士参加(白朗军)颇多”,同时还有一个孙中山派去的、白朗“言听计从、十分重用”的沈参谋随白朗西征陕甘。从1955年第一篇有关白朗起义的文章出版,到1965年“文革”前夜韩学儒文章的发表,白朗起义的研究的第一阶段显示了新中国历史学家对这一历史问题的浓厚兴趣,无论在原始资料的整理收集和论点的提炼上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一批朝气蓬勃的学者成长起来了,这些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些研究脱离不了当时的阶级斗争的历史背景,以上提及的调查问卷内容均与阶级斗争有关,就是最好的例证。二起义失败原因1966年5月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中断了史学的研究,有关白朗活动的研究自然也受到影响。但是就“文革”刚刚结束的1976年秋天,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一位研究者杨炳延已经开始了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不幸的是,杨炳延没有来得及完成就病逝了。他的未定遗稿经他的同事王天奖的整理和补充,取名为《白朗起义》,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了。这一本薄薄的47页的书籍无疑是中国第一部有关白朗的研究专著,但是这一专著内容非常简单,带着刚刚结束的“文革”的痕迹,同时也不符合学术研究专著的规范。1980年在白朗研究的历史上无疑是值得关注的一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主编、杜春和负责编辑的《白朗起义》资料集出版了。这一资料集涵盖大量北洋政府时期陆军部的档案、河南都督府档案(张镇芳档案)、甘肃都督府档案、当时报刊及文集中有关资料和许多当事者的个人记述等,资料价值弥足珍贵。编者的观点也是非常明确的,杜春和认为白朗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豪绅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这场起义的胜利发展,一方面充分暴露了以袁世凯为代表的中国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反动统治的腐朽无能,另一方面则表现了中国农民中蕴藏着十分强大的革命潜力。而这场起义的最终失败,又说明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中国封建势力的根基仍然十分强固,同时也显示出当时中国农民的落后性,他们虽然接受了反袁的口号,但仍然没有、也不可能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以致重蹈了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中流寇主义之复辙。(p5~6)在资料大量出现的有利条件下,又有不少的近代史学者投入这一问题的研究中。而讨论的重点,除考据性问题外,仍沿续“文革”前的研究方向发展,即白朗活动的性质和白朗势力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就白朗活动的性质而言,杜春和的《关于白朗起义的几个问题》、王善中的《如何理解白朗起义》、黄广廓的《白朗起义的性质》、白水的《白朗起义与革命党人关系述论》等文都认为白朗行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农民起义,且由于受到革命党人的联络,白朗势力无论在行动、口号、纲领上均与革命党人互相配合、呼应,故其行动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色彩。只是革命党人对白朗势力的影响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底层,没有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予以彻底改造。这使白朗未能成功地转化,跳出传统农民起义范畴,走向新的革命道路,因此它的结局可想而知。对上述论点持不同看法的是周源。在《白朗起义与反帝问题——也谈白朗起义的性质》一文中,周源立足于白朗行动过程中的四个涉外事件,认为白朗行动是一次反封建势力但不反帝国主义的农民起义。他指出:“白朗起义与前此的农民反抗运动不同,并不带有明显的、传统的反洋教色彩。这个特点很值得注意。它从各方面说明,白朗起义并不是前此单纯旧式农民战争的继续,而是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性质。”周源之文对白朗的研究乃一大挑战,对此黄广廓的《略论白朗起义性质兼与周源同志商榷》进行了讨论。黄广廓首先认为周源文章所引用的资料错误甚多,且有张冠李戴之情形;其次,黄广廓强调“反洋教与反帝断然不是一回事”;第三,黄广廓重申白朗势力的扩大、性质的变化,始于二次革命;在二次革命前,连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未必全然反袁,白朗的势力更难有所发展。因此,周源之研究实不足以推翻旧说。新时期有关白朗活动在不同地区细部了解的研究上,多依赖新史料的发掘,许多方志、未刊印之地方史料集及调查报告纷纷出现。学者主要关心焦点是活动后期在甘肃的发展,如余尧的《白朗起义军在陇南的活动》、关连吉的《白朗在临潭》和《白朗起义军在甘肃的活动及其衰败原因》。学者们认为,白朗于1914年4月中旬进入甘肃,6月初即东向经陕西返回河南。其间于5月中、下旬进入甘肃活动,决定其最后去向的关键;且白朗返回豫南后不久即迅速溃散,其渊源似亦与在甘肃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从军事角度而言,白朗进入甘肃即战略上的一大失策,使自己陷入困境。这是因为白朗进军甘肃本形势所迫,非仔细策划下之结果,而入境后的行动目标不明确、对民族宗教问题不了解,再加上过客心态严重、未能切实加惠当地群众,反因军中人多口杂、军纪难以有效维持而引起人民反感。更严重的问题是白朗内部意见分歧,影响了行动发展。刘汉东、王建吾的《白朗起义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一文,则从组织内部角度分析白朗失败的原因,也值得学者的关注。三白朗的学术意义进入1990年代后,白朗的形象进入了河南省出版的大学教材和政府主编的各种省志中,他的形象往往以农民起义军领袖的身份出现。(p36~38)(p35~38)(p706~708)(p93~101)(p542)[31p191~201)同时一些有关白朗起义资料文献也陆续得以出版,但是数量有限。(1)类似的考据文章也有一些出版。(2)1995年,一位河南大学历史系的祖籍河南宝丰的大学生徐红旗,以白朗的研究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撰写了《试论“白朗之死”》。文章将以往有关白朗之死的各种记载进行了排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它在学术上并没有什么突破,但至少说明白朗在家乡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尚存影响。2000年由郑州的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显明等撰写的《白朗传》则有着特别的意义。作者是白朗的同乡,从事地方史志工作多年,积累了不少有关白朗起义的档案、笔记、回忆录、调查报告和当时的新闻报道。正如作者所言:本书是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其目的在为读者显示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整体面貌。此书的不少资料为第一次被发掘引用。同时作者还特地摘引了北洋政府的有关往来文电以及国内外媒体的反映评介,希望能够有助于史志爱好者作进一步探讨研究。白朗起义是民国时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正如在白朗起义的早期研究所强调的那样,它也是2000多年以前秦朝末期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以来漫长历史中最后一场农民起义。这点在以阶级斗争为理论依据,从而对历史进行阐释的1950年代以及1960年代中期研究者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学者首先坚持白朗起义的反帝反封建的特点,然后却不知不觉地几乎一致同意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改革开放”对白朗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者们打开了一度封闭的地方档案,他们的历史观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他们搜集上述那些无法获得的资料(诸如杜春和主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