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晋北府兵考述
东晋北府军是一支勇敢、顽强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因为它在水上作战中取得了许多胜利,并在战后赢得了显著的声誉。但是,北府兵是怎样产生的?发迹于何地?为什么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如何评价它的历史作用等问题,目前学术界尚未开展深入讨论,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行家。一水之战以前的北府兵北府兵是东晋中叶以后建立的一支新军,是东晋社会内外矛盾的产物。西晋政权瓦解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北方一些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纷纷建立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各国间不断进行战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严重威胁着江南的东晋政权,尤其是前秦苻坚发动的大规模的战争,更使东晋面临覆灭的危险。东晋是西晋的继续和发展,是南北世家大族联合专政的政权,阶级矛盾始终很尖锐。门阀世族地主凭借其政治特权,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刁逵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有田万顷,号称“京口之蠹”。山遐任余姚令,到县八旬,检刮出依附人口万人,约占全县编户齐民的三分之一。世族地主还享受免除赋役的特权,而把沉重的赋役负担压在穷苦农民身上。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改度田收租制为按口收租制,规定王公以下每人交税三斛。农民没有或很少土地,却要和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交纳同样的口税,其困苦是可以想见的。农民除交纳口税外,还要负担各种苛捐杂税,甚至连砍柴捕鱼都要交税。更为繁重的是徭役负担,《晋书·庾亮传》:穆帝升平(357—361年)中,庾和代孔严为丹阳尹,“表除重役六十余事”。废除的徭役如此之多,没有废除的更不知有多少。到孝武帝时,中书郎范宁上疏说:“古者使人,岁不过三日,今之劳扰,殆无三日休停,至有残刑剪发,要求复除,生儿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妻娶。岂不怨结人鬼,感伤和气。臣恐社稷之忧,积薪不足以为喻”。沉重的赋役负担迫使农民纷纷破产、流亡。王羲之给谢安写信说:“自军兴以来,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反者众”。海陵县(今江苏泰州市)有个地方叫青蒲,四面环湖,近万户破产农民逃到那儿,同官府对抗。刘波上疏孝武帝指出:从咸安至太元八年(371—383年),十多年间,户口减少了十分之三。原因是“下民侵削,流亡相属”。阶级矛盾如此尖锐,正如范宁所说,国家就像睡在柴草上的人,随时有被烧死的危险。但是,东晋社会的这种阶级矛盾,在淝水之战以前,由于南北民族矛盾时常激化,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对阶级矛盾起着制约的作用,而没有爆发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孝武帝太元(376—396年)初,正值北方前秦强盛时期,秦王苻坚对东晋不断发动战争,晋军失利,相继败退。东晋统治集团为了救亡图存,不得不加以抵抗。史称:“于时苻坚强盛,边境屡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时谢安为宰相,乃以兄子谢玄应举,拜为兖州刺史、领广陵相,招募徐、兖二州骁勇,训练新军。当时,江南人民和北来的侨民为了免受异族统治者的蹂躏,迫切希望东晋政府抵御秦军南下,因此,当谢玄招募骁勇时,徐、兖等州侨民纷纷应募入伍。《晋书·刘牢之传》:“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由此可见,抵抗前秦苻坚的进攻是北府兵建立的主要原因。东晋一代,除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之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很尖锐复杂,有皇室和世家大族的矛盾、南北大族的矛盾,早渡江的北方大族和晚渡江的北方大族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等等。北府兵的建立,除了南北民族矛盾之外,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东晋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以长江上游荆、江二州为主的地方和中央所在地,下游扬州之间的矛盾。产生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荆、扬二州当时已形成为两大经济、军事重心。《宋书,孔季恭等传》史臣论曰:“江南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南齐书·州郡志》:“江左大镇,莫过荆、扬”。《宋史·李纲传下》载李纲奏言:“六朝之所以能保有江左者,以强兵巨镇,尽在淮南、荆襄间”。从荆、扬二州的户口来看,据《晋书·地理志》记载,西晋太康年间,荆州357,548户,扬州311,400户,二州合计占江南人口绝大部分。永嘉之乱后,北方人民避乱江南,侨居在扬、荆二州的北人最多,为这两个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扬、荆二州的经济开发,形成了东晋两大经济重心。从地理形势来看,荆州自汉末以来就是长江上游的军事重镇,甲兵屯聚之地,扬州虽比荆州富庶,但军事上却居于劣势,因而荆州镇将往往利用上游的军事优势,起兵反抗中央。《通典·州郡典》:“荆楚风俗,……杂以蛮僚,率多劲悍。南朝鼎立,皆为重镇。然兵强财富,地逼势危,称兵跋扈,无代不有”。其实,东晋一代,荆州称兵跋扈已相当严重,荆、扬之争——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东晋初年,荆、江二州刺史王敦的跋扈和叛乱,揭开了荆、扬之争的序幕。王敦失败以后,荆州刺史桓温控制了上游诸州军事,与下游扬州处于对立状态。后赵末年,北方大乱,正是东晋出兵收复北方失地的好机会,桓温要求出兵北伐,中央不答应,而另派殷浩从下游出师北伐,桓温按兵不动,坐观殷浩失败;后来桓温从上游北伐,中央又加以阻挠和牵制。桓温先后三次北伐,企图利用对外用兵的成功,提高威信,以便代晋称帝。北伐失败以后,桓温带兵控制下游,废掉晋废帝,另立简文帝。孝武帝即位以后,桓温要求加九锡,准备取晋帝而代之,由于谢安、王坦之、王彪之等人抵制,不久,桓温病死,荆、扬这场纷争才告结束。桓温死后,谢安执掌朝政,以桓温弟桓冲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以桓冲子桓嗣为江州刺史,上游大权仍掌握在桓氏手中。谢安为了充实下游的军事力量,改变上游强、下游弱的形势,又以谢玄为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后加领徐州刺史,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和京口一带招募北方侨民,组成了一支由中央直接掌握的精锐军队——北府兵。北府兵的建立,不但成为下游的主要军事力量,改变了荆、扬二州的形势,而且在淝水之战中,成为打败前秦军队的主要力量。由上可知,北府兵是东晋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产物。抵御秦军的进攻,抗衡上游荆州,是东晋政府建立北府兵的主要原因。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四:“谢安任桓冲于荆、江,而别使谢玄监江北军事,晋于是而有北府之兵,以重朝权,以图中原,一举而两得矣”。这种见解是颇有道理的。北府兵名称来源于北府,而北府之名始于何时,为什么以北府相称?《世说新语·排调类》注引《南徐州记》曰:“旧徐州都督以东为称,晋氏南迁,徐州刺史王舒加北中郎将,北府之号,自此起也”。这说明北府的称号始于东晋初年。又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二十二《晋书·王恭传》“初都督以北为号者累有不祥”条曰:“按徐、兖二州都督例以北为号,故有北府之称”。东晋诸州刺史多以将军开府,都督诸州军事。徐、兖二州刺史往往加北中郎将及安北、征北、平北、镇北等将军称号,开府,都督军事,因为徐、兖二州都督以北为号,故军府亦随之称为北府。过去,一般认为北府指京口。如《资治通鉴》卷一百二晋海西公太和四年胡三省注:“晋都建康,以京口为北府,历阳为西府,姑孰为南州”。又卷一百四晋孝武帝太元二年胡注:“晋人谓京口为北府。谢玄破俱难等,始兼领徐州。号北府兵者,史终言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先看下表:上表所列系根据《晋书》有关纪、传、地理志和《资治通鉴》等记载,以时间先后为序,至北府兵建立时,徐兖二州刺史带军号都督军事和北府驻地的情况,由此可知:一、北府之名始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徐州刺史王舒以北中郎将监青徐二州军事,北府最初指广陵,不指京口。二,徐兖二州刺史以北为号都督诸州军事,或镇广陵,或镇淮阴,或镇下邳,或镇山阳,或镇京口,说明“北府原无定所,但以当时军府之号为目耳”。北府并非仅指京口甚明。三、自桓温、刁彝、王坦之镇广陵,徐兖二州刺史皆以一人领之。太元二年(377年)王蕴为徐州刺史,镇京口;谢玄为兖州刺史,镇广陵,徐兖二州遂分两镇。太元四年谢玄以兖州兼领徐州刺史,仍合为一。因广陵和京口曾称北府,故谢玄在广陵和京口招募徐兖二州劲勇而组织的新军,历史上称为“北府兵”,广陵和京口因此而成为北府兵两大根据地。后来,王恭、刘牢之等北府将领常镇京口,刘裕亦从京口起兵讨灭桓玄,掌握了北府兵权,京口地位之显要日益俱增,以致后人皆称京口为北府。广陵和京口成为北府兵的根据地,与它们优越的地理形势是分不开的。自汉末以来,京口就以军事重镇的雄姿屹立于长江下游南岸,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自京口徙都秣棱后,于京口置京督,“京督所统藩卫尤要,是以吴为重镇”,六朝都建康(今南京市),京口便成为屏藩建康的重要门户,“吴、晋以后,皆为重镇”。京口形势之重要,古人论之者颇多。唐代杜佑说:“京口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建业之有京口,犹洛阳之有孟津,自孙吴以来,东南有事必以京口为襟要,京口之防或疏,建业之危立至。六朝时以京口为台城门户,锁钥不可不重也”。广陵位于长江下游北岸,与京口隔江成犄角之势,是捍卫建康的北方门户,所以三国、东晋以来常派重兵名将镇守。东晋建立北府兵的目的是外御强敌,内重朝权,广陵和京口的地理形势恰好是北府兵理想的根据地。北府兵建立在广陵和京口,亦与徐兖二州大批侨民的聚居有关。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北方战乱相寻,中原人民像潮水一样涌向江南。《晋书·地理志下》:“自中原乱离,遗黎南渡,并侨置牧司在广陵、丹徒南城,非旧土也。及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成帝初,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百姓南渡者转多”。据谭其骧教授估计,自永嘉至南朝宋末,南迁的北人约九十万,占当时政府领民五百四十万的六分之一,约占西晋初年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即永嘉之乱以后,北方平均八人中就有一人南迁,东晋、南朝境内六人中就有一人为北方侨民。南迁的北人以侨寓今江苏者为最多,约二十六万人。东晋时,徐兖二州或治江北(广陵),或治京口。广陵和京口一带成为北方侨民最集中的地区。元帝初,郗鉴为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邹山。“三年间,众至数万”。后迁车骑将军、兖州刺史,加领徐州刺史,镇广陵。苏峻、祖约之乱后,自广陵还镇京口。后以寝疾,上疏逊位曰:“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祖逖,范阳遒县人,“世吏二千石,为北州旧姓”。洛阳沦没,“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达泗口,元帝遂用为徐州刺史,寻征军谘祭酒,居丹徙之京口”。“徐邈,东莞姑幕人也。祖澄之为州治中,属永嘉之乱,遂与乡人臧琨等率子弟并闾里士庶千余家,南渡江,家于京口”。以上只是几个典型事例,晋代,门阀制度盛行,北人南下多以世家豪族为首,一乡一族为单位的举族南迁,像郗鉴、祖逖、徐澄之那样率众南迁广陵、京口的,当为数不少。北人的大量南迁,不仅给广陵、京口带来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开发,而且为北府兵的建立提供了众多的兵员。《世说新语·捷悟》注引《南徐州记》:“徐州人多劲悍,号精兵,故桓温常曰:‘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因此,郗愔镇北府京口时,桓温很不满,后郗愔以疾解职,桓温即领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镇京口,后“发徐兖州民筑广陵城,徙镇之”。桓温曾计划在京口和广陵一带组织一支新军,因为不久病死而没有实现。后来谢安当政,为了解决内外矛盾带来的危机,采取招募的方式,把徐兖二州侨民中的劲勇组织起来,建立了一支精锐军队——北府兵。三北府兵在水战后胜利而胜利北府兵建立以后,在抗击前秦的淝水之战,以及北伐南燕、后秦,西征廉蜀割据政权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秦王苻坚即位以后,重用汉人王猛实行改革,使前秦迅速强大起来,先后灭了前燕、仇池氐杨氏、前凉、代国,征服了西域各国,统一了北方,与东晋处于南北对峙的局面。苻坚统一北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自恃“有众百万,资仗如山”,认为消灭东晋“犹疾风之扫秋叶”,于太元八年(383年)七月,征集九十余万大军,号称百万,对东晋发动了全面进攻。《晋书·苻坚载记》:“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自河入石门,达于汝颍”。像这样大规模的进攻,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罕见的。东晋抗击秦军的主力是北府兵。当苻坚大举进攻时,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谢琰(谢安子)、刘牢之等人万北府兵将士,赶赴淮水前线迎击秦军。这年十月,秦军前锋苻融等率三十万大军攻占淮南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以后,派梁成率军五万进屯洛涧。十一月,谢玄派刘牢之带领五千北府兵急攻洛涧,刘牢之“直进渡水”,“夜袭梁成垒”,杀死梁成等,大破秦军。洛涧之战胜利后,晋军进至淝水东岸,与秦军隔水相望。谢玄利用苻坚骄傲和求胜心切的心理,派人去对苻融说,请秦军稍退,让晋军渡水进行决战。苻坚、苻融想乘晋军半渡时击灭之,于是下令稍退,不料一退而不可止,朱序乘机在阵后大喊:“秦兵败了!”秦军信以为真,争相奔逃,谢玄等引兵渡水猛攻,苻融马倒被杀,苻坚中箭,单骑逃往淮北。秦军指挥无主,更加溃不成军,奔逃中听到风声鹤唳,以为追兵来了,昼夜不敢停息,加上饥冻,死者十之七、八。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东晋以八万兵力打败四倍于己的秦军主力,粉碎了苻坚号称百万大军的进攻。淝水之战是关系晋秦存亡的决定性战役,苻坚因淝水战败,导致了前秦的瓦解;东晋因是役之胜,转危为安。北府兵在这场意义重大的会战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东晋义熙年间,寒门出身的北府兵将领刘裕掌握北府兵权以后,两次举兵北伐。义熙六年(410年)北伐,攻占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灭南燕,收复了黄河以南广大地区。义熙十三年(417年)北伐,攻克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灭后秦,收复了关中地区。义熙九年(413年)还派兵西征,平定成都(今四川成都市),灭割据益州,称臣于后秦的谯蜀政权。刘裕北伐、西征依靠的主力都是北府兵。淝水之战以后,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再度分裂,各族上层分子乘机建立割据政权,互相进行掠夺和战争,给生产带来严重破坏,以至“幽冀人相食”,关中“人皆流散,道路断绝,千里无烟”。刘裕北伐、西征,沉重打击了鲜卑、羌等少数族统治者,支持了北方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因而,北府兵上述一系列军事活动在历史上起了积极作用,它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北府兵之所以能够打败强大的秦军,并取得北伐、西征的胜利,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根本的原因是人心归向。战争的胜负不但取决于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取决于人心的对比。苻坚对东晋发动战争,不得人心。秦军虽然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自苻融以下都缺乏灭晋的信心。士兵多是被强迫来的汉族人,更不愿对东晋作战,所以淝水会战中,苻融下令稍退,秦军便一退而不可止,朱序在阵后假说秦兵败了,秦军便信以为真,争相溃逃。北府兵的成员主要来自北方侨民,思乡心切,强烈要求收复故土,因此对秦军作战勇猛顽强。淝水决战,北府兵以少胜多,集中表现了广大人民坚强的抗秦意志,说明人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点,在刘裕两次北伐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如北伐南燕,“华戎欢悦”,“河北居民荷戈负粮至者,日以千数”。北伐后秦时,“关中郡县多潜送款于田子”。先锋王镇恶孤军深入,进至潼关,转输不充时,“百姓竟送义粟”,由此“军食复振”。当晋军攻克长安时,关中百姓“人人相贺”。这说明人民的支持是北府兵克敌制胜的根本原因。淝水之战发生在谢安当政时期。谢安作为北府兵的创建者和全军统帅,对战争全局起了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促进“上下安和”。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谢安当政,比较注意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他以桓温弟桓冲为荆州刺史,以桓冲子桓嗣为江州刺史,继续掌握上游大权。桓冲不像桓温那样有野心,与谢安协力拥护皇室,淝水之战时,桓冲要派兵三千保卫建康,谢安要桓冲留以自卫。这种将相和睦,共同对敌局面的出现,是同谢安力求各派政治势力平衡的作法分不开的。王猛临终前对苻坚说:“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苻坚看不到东晋内部安和,前秦境内矛盾重重诸因素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意义,这是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实行“镇之以静”的方针。当苻坚大军压境,“京师震恐”之时,身为宰相和全军统帅的谢安态度如何,是至关重要的。史称:“谢安为宰相,秦人屡入寇,边兵失利,安每镇之以和静。其为政,务举大纲,不为小察。时人比安于王导,而谓其文雅过之”。淝水之战前,谢玄问计于谢安,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令张玄重请,安遂出游山墅,和谢玄下围棋,游涉至夜方归,然后“指授将帅,各当其任”。谢安此举并非儿戏,从“安每镇以和靖,御以长算”,“已别有旨”,“指授将帅,各当其任”,以及淝水之战的进程来看,谢安沉着应战是同正确的战略布署和作战指挥配合默契的。谢安采取“镇之以静”的方针,对于稳定局势,坚定全军将士的抗战信心,起了重要作用。对此,桓冲不胜感慨地说:“谢安乃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虽遣诸不经事少年,众又寡弱,天下事可知,吾其左衽矣”。其三,善择将才。当淝水大战来临之际,选择有“经国才略”的将领指挥作战,对于兵少将寡的东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谢安以兄子谢玄应举,时人皆不以为然,素与谢玄不善的郗超闻而叹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谢玄不负众望,在淝水之战中,率领八万北府兵击败苻坚几十万大军的进攻。谢安这种举贤不避亲的做法是很有胆识的。北府兵屡次以少胜多,表现了较强的战斗力,这也涉及到兵制的改革问题。魏晋以来,主要实行世兵制度。士兵世代相传,父死子继或兄亡弟及。世兵之家被称为士家或军户,其身分低于平民,只能相互通婚,不得与平民混淆。世兵逃亡,妻子要被没为官奴或者处死。世兵制的实行,虽然保证了较稳定的兵员,但它的强制性和奴役性特点,却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士兵战斗力的发挥。永嘉之乱以后,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为北府兵提供了众多的兵员,也为世兵制改革创造了条件,因此,当谢玄采取招募的办法组织新军时,徐兖等州侨民纷纷应征入伍,北府兵很快就组织起来了。这支新军数量虽然不多,只有八万人,但都是侨民中的精华,抗秦意志坚强,在长期战乱中形成的尚武精神,加上六、七年较长时间的严格训练,待遇又比世兵优厚,因而军队素质较好,战斗力比较强。陈寅恪先生谈到“北人善战”时指出:“北人江左数百年统治之权所以能确立者,其主因亦在于此”。这个论断是很有道理的。北府兵以少胜多,克敌制胜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有一批勇猛善战,具有战争经验和指挥才能的将领。这些人多数是侨居京口和广陵的北方侨民,其中,除谢玄、谢琰等个别大族之外,大都出身寒门庶族或一般劳动人民。这些人由于家世出身和所处社会环境等原因,使他们具备了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基础。这些人开始不过是北府兵中下级将领,后来通过建立战功,逐渐成为北府兵著名将领,有的如刘裕甚至掌握了北府兵权,并由此起家,建立了刘宋王朝。从下面几例可见一斑。刘牢之:太元初年,谢玄招募北府新军时,以骁猛应选,为谢玄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号为“北府兵”。洛涧之战,刘牢之率五千北府精兵打败十倍于己的秦军,对淝水之战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刘裕:初为寇军孙无终司马,后为刘牢之参府军事。桓玄篡晋称帝以后,刘裕联合刘毅、檀道济、诸葛长民等北府兵中下级将领从京口和广陵起兵,讨灭桓玄,逐步掌握了北府兵权,控制了东晋政权。义熙年间,刘裕北灭南燕、后秦,西灭谯蜀,镇压了卢循、徐道复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剪除了北府兵将领中的异已力量。刘裕的赫赫战功和“功勋”,终于使他由北府兵中下级将领跃居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刘穆之:刘裕的主要谋臣和得力助手,常居幕中出谋划策,决断众事。史称:“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刘裕的成功,多得益于刘穆之。刘毅:桓玄篡晋称帝以后,刘毅在广陵,刘裕在京口同时起兵讨伐桓玄。桓氏之灭,刘毅之功仅次于刘裕。何无忌:刘牢之镇京口时,每有大事,常与参议之。桓玄听说刘裕等起兵,十分害怕,对其党曰:“刘裕勇冠三军,当今无敌。刘毅家无儋石之储,摴蒲一掷百万。何无忌,刘牢之之甥,酷似其舅。共举大事,何谓无成”!道檀济:和刘裕一起讨伐桓玄,后随刘裕北伐,与王镇恶等共破后秦。刘宋永嘉年间,击败谢晦,北讨北魏,屡建战功。史称:“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是刘宋幸存的前朝北府名将。上述诸人可算是北府集团的代表人物,历史潮流把这批流亡京口和广陵的北方侨民推上了政治斗争的舞台,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良机。以谢玄、刘牢之、刘裕等人为代表的北府兵将领之所以名著史册,归根到底,是由于北府兵的活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潮流,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民族压迫,要求南北统一的愿望。否则,任何英雄人物都是无济于事的。四水战役后的水战争北府兵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毕竟是东晋统治阶级专政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北府兵的阶级局限性集中表现在残酷地镇压农民起义。淝水之战以后,东晋来自北方的民族威胁缓和了,东晋统治阶级随即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太元八年十二月,即淝水之战胜利后的第二月,按口收租制由每人三斛激增到五石。在会稽王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当政的十多年里,贪污奢侈,生杀任意,政治付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使东晋社会的阶级矛盾迅速激化。隆安三年(399年)十月,终于以反征役为导火线,爆发了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等东南八郡一时俱起,旬日间,起义队伍发展到几十万人。先前在抗秦战争中建立赫赫战功的北府兵,这时本能地把矛头对准了起义军,北府兵将领谢琰、刘牢之、刘裕、刘毅等都参加了对起义军的围剿。在镇压农民起义中,一些寒门出身的北府兵将领表现得特别凶狠和残忍,例如,孙恩带领起义军退出会稽(今浙江绍兴)以后,刘牢之等“纵军士暴掠”,以致“郡县城中无复人迹,月余乃稍有还者”。到孙恩牺牲时,几十万农民军只剩下几千人。起义余众在卢循、徐道复领导下继续战斗,起义形势重新高涨,先后击杀江州刺史何无忌,大破豫州刺史刘毅等北府名将,当十多万起义大军乘胜逼近建康时,建康的军队才不满数千人,朝廷上下一片混乱,最后,靠了刚从北伐前线回来的刘裕率领的北府兵,才把起义军打败,挽救了东晋覆灭的危机。以刘裕为首的寒门出身的北府将领,依靠北府兵的力量,镇压了农民起义,最后在农民起义瓦解了的东晋政权的废墟上,重建了新的封建王朝。北伐不彻底也明显表现了北府兵的局限性。苻坚在淝水战败以后,失去了对各族的控制力量,北方混乱不堪,正是东晋北伐的好时机。但是东晋政府只想偏安江南,缺乏收复失地的决心。谢安虽有志“混一文轨”,但“以父子皆著大勋,恐为朝廷所疑”故直到淝水之战后第二年八月,上游桓氏出兵之后,才奏请乘苻氏倾败,以谢玄为前锋都督,出兵北伐。即使这样,谢玄率领的北府兵也很顺利地攻占了徐、兖、青、司、豫等州,收复了黄河以南广大地区,刘牢之还一度进至河北名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终因谢氏不愿损耗兵力,渡河后一迂挫折,便盘桓不进,东晋政府也借口刘牢之渡河后打过败仗,下令从河北撤军。东晋统治者既无意光复河北,已收复的河南之地也就难以确保,淝水战后十多年,黄河以南地区重新丧失,鲜卑慕容德在青、兖一带建立了南燕政权。东晋末年,刘裕率北府兵两次北伐,想通过北伐成功,提高威望,为代晋称帝铺平道路。刘裕在北伐后秦之初,派亲信刘穆之留守建康,进入关中以后,听说刘穆之病亡的消息,担心中央大权旁落,便不顾关中父老的挽留,匆忙赶回建康。大夏赫连勃勃的谋臣王买德看出了刘裕的心事,对其主说:“关中形胜之地,而裕以幼子守之,狼狈而归,正欲急成篡事耳,不暇复以中原为意。此天以关中赐我,不可失也”。果然,关中不久就被大夏占领。黄河以南地区也相继为北魏占领,北伐事业再次告吹。北府兵建立以后,除上、下游的矛盾之外,又产生了中央和京口的矛盾。如果北府兵权掌握在中央手中,就有力量对付上游,维持局势的均衡;如果北府兵和中央对抗,东晋政权就有动摇的危险。谢安当政时期,北府兵权掌握在代表中央利益的谢氏手中,上、下游相安无事,统治阶级内部比较团结,有力量对付前秦。但在谢安、谢玄死后,北府兵权掌握在南兖州刺史、京口镇将王恭手中,中央政权掌握在司马道子父子手中,便产生了中央和京口的矛盾。王恭联合荆史刺史殷仲堪、雍州刺史杨佺期、广州刺史桓玄等起兵反对中央,后因刘牢之倒戈,王恭兵败被杀。不久,桓玄又火并了殷仲堪、杨佳期,据上游荆州,和中央对抗。当时,“石头以南皆为荆、江所据,以西皆豫州所专,京口及江北皆刘牢之及广陵相高雅之所制,朝政所行,唯三吴而已”。桓玄利用刘牢之和司马元显的矛盾,收买刘牢之,利用北府兵的力量,直驱建康,逼晋安帝退位,自己称帝,建国号楚。后来,刘裕以北府兵力打败桓玄,统一了上、下游,集中力量北伐、西征,镇压农民起义,剪除异已力量,一步步登上了南朝宋开国皇帝的宝座。以上事实说明,北府兵不仅是东晋统治阶级专政的工具,而且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张王牌,谁掌握了北府兵权,谁便取得了斗争的主动权,就可以利用手中的这张王牌去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桓玄能够改朝换代,主要因为刘牢之倒戈迎降,因此,桓玄称帝以后,首先夺取刘牢之兵权,让他去做会稽内史,刘牢之反抗未成,自缢而死。“玄又害吴兴太守高素、辅国将军竺谦之、谦之从兄高平相朗之、辅国将军刘袭、袭弟彭城内史季武、冠军将军孙无终等,皆牢之之党,北府旧将也”。后来,刘裕也是利用北府兵的力量推倒了桓玄,重新抬出晋安帝为傀儡,自己掌握了东晋军政大权。以刘裕为代表的新兴的北府兵将领,在镇压农民起义之后,北府集团内部又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和刘裕一起讨灭桓玄的刘毅,“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及居方岳,常怏怏不得志。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云:‘恨不迂刘、项,与之争中原!’”极力阻挠刘裕入朝辅政,又以“宰相远出,倾动根本”为借口,力图阻止刘裕北伐。刘毅调任荆州刺史以后,“既据上流,阴有图裕之志”,刘裕“既知毅不能居下,终为异端,密图之”。当刘毅表求从弟兖州刺史刘藩到荆州做其助手时,刘裕伪许之,趁刘藩自广陵入朝的机会,突然袭击,收杀刘藩。随即率军西讨,刘毅兵败被杀。刘裕西讨刘毅时,留诸葛长民守建康。诸葛长民随刘裕讨灭桓玄以后,以功臣自居,“骄纵贪侈,不恤政事,多聚珍宝美色,营建第宅,不知纪极,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及刘毅被诛,诸葛长民对其所亲曰:“昔年醢彭越,今年诛韩信,祸其至矣”。遂将谋作乱,为刘裕诱杀。刘裕北伐后秦,由关中回建康时,派王镇恶等北府将领率“精兵万人”,辅佐十二岁的次子刘义真镇守长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设备行业发展趋势与未来市场展望分析
- 2025至2030年中国耐热硅橡胶绝缘电缆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翻角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羊绒休闲服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001
- 2025至2030年中国网格桌套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绵羊服装革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纯棉汗布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新发展理念下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 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发展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 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手机依赖行为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研究
- 2025年育婴师考试精神与试题及答案
- CACA小细胞肺癌诊治指南(2025版)解读
- 2025年AR眼镜行业市场规模及主要企业市占率分析报告
- 耳鼻喉安全教育
- 2025-2030中国锗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日常小学生防性侵安全教育课件
- 浙江首考2025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历史 含解析
- 市政城市环境管理
- 2025办公楼租赁合同书范本
- 16J914-1 公用建筑卫生间
- 教学课件:《新时代新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