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现代文明的创新与调整-现代的世界课件_第1页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现代文明的创新与调整-现代的世界课件_第2页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现代文明的创新与调整-现代的世界课件_第3页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现代文明的创新与调整-现代的世界课件_第4页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现代文明的创新与调整-现代的世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主题一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变动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1.第一次: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原因: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等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中国地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2.第二次: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1)原因: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遭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2)中国地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第三次: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1)原因: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2)中国地位:在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主题二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1.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1)有的国家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寻求独立解放的道路,如中国和越南。(2)有的国家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争取独立,如埃及。(3)有的民族民主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交织在一起,如埃塞俄比亚。(4)已经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继续进行民主革命和改革。2.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1)民族解放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基于本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作为对西方统治与侵略的一种反应,现代民族主义以反帝反殖民斗争争取民族解放运动的面貌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普遍兴起,斗争如火如荼,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2)对国际殖民体系的冲击:亚非拉民族国家作为20世纪民族主义的主体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高举“民族自决”旗帜,使欧洲殖民体系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解体过程。(3)对国际秩序的冲击:亚非拉国家在政治独立的道路上寻求突破,为以后的经济独立、文化独立开辟道路,成为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力量。主题三人类发展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及应对措施1.面临问题(1)发展问题: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2)安全问题:地区冲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问题。2.应对措施(1)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继续发挥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发挥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作用。(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一、高考选择题满分导练解题技法——解答选择题常见错因分析(1)基础知识把握不牢→迁移知识不准对基础知识把握不牢主要是忽视了重大史实发生的时间的识记;对史实的前因后果理解不清;对史实的认识不科学;对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不能形成宏观的认知。因此,在考查对基础知识再现再认类能力时就不能准确迁移所学导致错选。(2)材料理解不透→脱离题干主旨材料型选择题要求在对历史材料透彻解读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缜密的思维,运用多种思维能力和必要的答题技巧,做出正确分析和判断。由于对材料理解不透,在望文生义的情况下迷茫决断,就会脱离题干主旨而错选。(3)获取信息不全→片面推断结论面对题干材料丰富的选择题,往往因对材料解读不完整而顾此失彼。

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

[2022·广东卷,15]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是(

)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答案]

A[点拨]

试题选取列宁“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的论述,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经验。依据解答选择题常见错因的分析,解答应注意根据材料“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列宁认为“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办法是去除资本主义存在的经济基础,通过工业化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改变阶级结构,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排除B项;列宁主张消灭小农,反对家庭经营,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是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的做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1.[2023·山东名校联考]1948年6月24日,苏联切断苏占区与西柏林的水、陆交通,停止蔬菜和其他食品供应,形成了战后轰动世界的第一次柏林危机。不过,苏联一直开放着空中通道,使美国的大规模空运得以实施,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强迫苏联解除封锁。这表明(

)A.冷战态势尚未形成

B.两极格局正式确立C.美苏对峙中保持着理性D.柏林危机中美国占优势[点拨]

解答时注意套用解题模板,获取信息,迁移知识,推断结论。1948年美苏处于冷战时期,双方有冲突,但仍能保持克制。C2.[2023·山东潍坊质检]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力争1961年前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并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这一举措(

)A.扩大了地方发展经济自主权B.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C.顺应了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D.是经济新模式的重要探索

[点拨]

注意围绕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迁移知识,推断结论。赫鲁晓夫利用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提出了在1961年前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的目标。B3.当2008年金融危机呈恶化趋势时,欧洲央行前行长特里谢曾发表演讲,表示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他的这一表述是出于该体系(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B.建立的制度性协调机制C.保证公正合理经济秩序D.市场制度的普遍性建立

[点拨]

分析判断欧洲央行前行长强调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返纪律”,是因为他关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制度性协调机制。B4.[2023·山东济宁期末]联合国难民署资料显示,国际难民总数在1976年是280万,1980年达到820万,1992年猛增到1820万,到2019年已经有7080万。这说明(

)A.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面临的难题B.经济全球化加速跨国间人员自由流动C.多极化趋势导致全球政局的动荡不安D.发展中国家面临全球化趋势严峻挑战

[点拨]

迁移知识:1976年到2019年,国际难民总数呈快速上升趋势。再推断难民生活苦难带来的影响。A二、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材料解答型]解题技法——非选择题解答“四要,四不要”一要认真审题,紧扣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不要草率作答。二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只要认真阅读、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三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学会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幅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四要注意行文的规范。高考阅卷评分是将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答题时不要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让阅卷老师在茫茫字海中寻找要点,而要力求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1)要点化:根据题意,写清要点,如要回答原因,写出“原因”。(2)序号化:在每一个要点前面标出序号,有几个要点就标几个序号,这样就可以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如:“(1)原因:①……②……(2)过程:①……②……”等等。(3)段落化:一个层次答完后,自然另起一个段落。这样答题思路就显得很清晰,同时便于老师阅卷,也容易得高分。

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

[2021·新高考湖南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下表所示)。现有研究表明,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年份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18702445.518803668.818904994.2190068118.2191085162.41913100192.4材料二

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以1900年为100)——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6分)答案: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通信技术的创新等。(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历程。(9分)答案:历程:①一战后到二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下降趋势。(1分)原因:两次世界大战阻碍了经济交流;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资本主义对其经济封锁;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造成货币贬值、汇率混乱,很多国家提高关税、实行贸易壁垒。(每点1分,共4分)②二战后至今: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上升趋势。(1分)原因:战后和平的国际环境;美苏冷战一定程度上限制金融一体化和移民,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战后世界经济从无序到有序、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市场经济发展;各国注重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的推动。(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3分)[命题立意]

选取1870年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的文字和表格材料,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的图示材料,考查全球化的发展历程,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技法点拨]

一要认真审题;二要依据材料作答: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图表通过贸易指数、贸易总额等数据直观地告诉我们在1870~1914年经济全球化达到了小高潮的历史事实。既要关注材料信息,更要根据所学知识以及材料的时间来推断经济全球化达到的小高潮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展示了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三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找到三项指标的发展趋势以及转折点能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答题方向。三要结合所学知识,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条理作答。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5.[2021·山东卷,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英国在衰退吗?有学者认为,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材料一有关英国工业生产的一组数据甲:1873~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1873年1883年1893年1903年1913年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40404143—生铁产量(千吨)667186667089907810425粗钢产量(千吨)5822040299751157787煤炭产量(百万吨)130166167234292乙:1913年英、美、德电器产品占世界总额的比例丙:1870~1913年英、美、法、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材料二案例:坎布里亚的兴衰13~17世纪,坎布里亚一直是英国北部的纺织业重地,很早就利用水力进行生产。1780年代以后,坎布里亚使用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进行生产的工厂越来越多,19世纪中期,它的纺织业发展达到鼎盛,由于较少使用蒸汽动力,约自1870年代起,在内外的激烈竞争下,坎布里亚的纺织业逐渐走向衰弱,到20世纪初已全面没落。——[英]约翰·马歇尔《坎布里亚工业化的阶段》材料三(1)材料一这类史料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3分)

答案:是。理由:能结合工业化背景,说明工业部门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是否必需,首先明确研究的问题是“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然后确定材料一中的这类史料与这个问题的相关性,是研究所必需。第二小问理由,需要从“1870~1910年代”这个时期阶段特征出发去思考。(2)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英国经济状况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加以说明。(5分)

答案:不矛盾。说明:从材料甲主要反映了传统工业,乙反映了新兴工业的角度作答;从材料甲反映英国自身经济发展状况,乙、丙反映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角度作答。(若回答“矛盾”,言之有理有据,可酌情给分。)(5分)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是否相互矛盾,判断是否矛盾的标准是看史料是否从同样一个角度有不相对立的观点,据此可知,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反映了英国工业发展的不同角度,所以不矛盾。第二小问说明,只要设定标准说明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的即可。(3)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3分)答案:注意:能认识到材料是个案,只能从一个层面或视角反映客观历史的角度作答。(3分)解析:第(3)问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而材料二是英国北部的纺织重地坎布里亚这一个地方的工业兴衰的历程,这属于个案,使用时需要再寻找其他证据使之能够互证。(4)材料三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3分)答案:能从一战后英国国际地位的角度作答。(3分)解析:第(4)问材料三提供了一幅漫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总统威尔逊是一个评判员,而英国在内的欧洲各国则是在搞“欧洲孩童秀”,漫画时间为1919年,反映了一战后英国国际地位变化这一视角,英国由战前欧洲或者世界的霸主地位到战后沦为与欧洲其他国家地位相当,需要接受美国评判的地位,明显的地位降低了。(5)考量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衰,应坚持什么原则?说明你的看法。(3分)答案:所提原则合理,说明充分,符合唯物史观。(3分)解析:第(5)问第一小问原则,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二小问看法,可以结合题干材料和设问思考。6.[2022·新高考海南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①1870~1913②1913~1950③1950~1960④1960~1970法国1.60.75.05.8英国2.21.72.82.7美国4.32.93.24.0德国2.91.37.74.8(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特点。(4分)

答案:①法国:1913年前较快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明显下降;1950~1970年,高速增长。②英国:总体上平稳缓慢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有所下降;1950~1970年,恢复增长。③美国:1913年前高速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明显下降,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仍保持优势;1950~1970年,恢复高速增长。④德国:1913年前较快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下降;1950~1960年,高速增长;1960~1970年,增速有所放缓。(4分)解析:第(1)问,根据表格信息,法国1870~1913、1960~1970国民生产总值都呈现出较快增长,尤其是1960~1970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英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在2%左右徘徊,增长速度比较平缓,1913~1950相比1870~1913出现了少量下降,但是1950~1970年再次恢复2.7左右的增长;美国1870~1913实现了4.3最快速度的增长,但是1913~1950的增长速度下降到2.9,增长速度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相比其他国家的增长速度依然保持最高,具有优势地位,1950~1970再次恢复高速增长;德国1870~1913年增速比较快,但是1913~1950增速明显下降,接近1.3,1950~1960恢复高速增长,达到7.7,1960~1970增速再次放缓,但是依然维持较高速度增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表内国家在第②和第③时段的经济活动对世界产生的主要经验和教训。(8分)答案:在第②时段,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速普遍下降,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经济增速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保持优势。在第③时段,二战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稳定了国际金融和贸易秩序,有利于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战后,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逐步走向联合,也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主要经验:经济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世界各国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实施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政策;各国要加强经济交流和合作,促进国际金融和贸易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建设。教训:战争和掠夺不符合本国和世界的发展利益;金融战和贸易战等反全球化措施使经济危机愈演愈烈。(8分)解析:第(2)问,论证:结合所学知识,1913~1950年恰好处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经济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国际局势整体上比较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所以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整体上增速出现放缓趋势;主要经验: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经济相对下降和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这说明经济建设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教训:两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相对下降,这说明战争的殖民掠夺是不符合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经济危机时期贸易战、关税战只会导致经济危机更加剧烈,所以需要密切加强国际合作。三、高考非选择题高分导练[开放探究型]解题技法——开放探究题表述成文三要素(1)揭示真相。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2)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论证不一定要全面,但语言绝对要精练。(3)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

经典示例——在体验中品悟技法[例]

[2022·湖北高考,20]【历史中的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上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人在历史旅途中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图2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国的新民之一。图4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关于知识和希望的命运。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12分)示例二普通人的历史瞬间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在历史书写中,总是以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为主角,往往忽略了对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经历的记录,而这些照片恰恰记录了普通人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瞬间。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大量失业工人,照片上的孩子更是受害者。年幼的他们不得不举着牌子,为其失业的父亲呼吁就业的机会。他们的声音尽管微弱,却被照片记录下来,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大危机中普通人的命运,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照片感受历史可以让我们增加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12分)点拨:依据开放探究题表述成文三要素,据图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先综述,结合所学得出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模拟演练——在训练中创新应用7.[2022·湖南高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有位学者在总结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根据材料,结合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变迁。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毁灭、新生、两者并存三个角度来组织论述。毁灭可以从一战、经济危机、二战、冷战、恐怖主义与霸权主义等方面论述;新生可以从战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多元文化发展等方面论述。两者并存角度将毁灭与新生结合起来论述即可。答案:示例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具有双重影响。(2分)论证:二战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既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造就了新的世界。二战中各主要参战国纷纷进入作战状态,几乎将全部经济、科技都应用到战场的厮杀中。在这场浩劫中发生了犹太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战争中日军对中国军民进行细菌战,以及最终美国对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弹等事件,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胜利而告终,这改变了战后世界的政治版图和社会结构,促使了联合国的成立,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合作并减少战争。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亚洲和非洲殖民地出现了反殖民化运动,第三世界国家兴起,并成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战争期间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要,还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领域的飞跃。(8分)总之,二战毁灭了旧世界,也重塑了一个新生的世界。(2分)8.[2022·全国甲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各个积极备战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均势,在这种环境下,国家开始具有了三种维度:科学国家,目的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明为国家服务;战争国家,随时准备保卫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帝国的利益;社会国家,它专注于解决危险的阶级问题和确保国内稳定。国家的这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同一种抱负的不同侧面,同一项事业的不同分支,从柏林到巴黎,从巴黎到伦敦,再从莫斯科到纽约,它们无处不在。——据[印度]萨维帕里·戈帕尔等主编《人类文明史,第7卷:20世纪》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面向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政治前提。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6分)面向2:斯大林时期的苏联。1922年底苏联正式成立。由于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加上经济文化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斯大林认为西方工业化道路时间长,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保卫国家。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6分)解析:首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