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学化学高一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学化学高一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学化学高一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学化学高一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学化学高一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学化学高一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应用利用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是()A.用酒精擦去衣服上的油迹 B.用生石灰作干燥剂C.食品包装袋中放置铁粉包防止食品变质 D.用稀盐酸除去铜器表面的铜绿2、下列物质都能使某些有色物质漂白或褪色,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H2O2 B.NaClO C.活性炭 D.Na2O23、归纳与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因为稀硫酸能与铁反应放出H2,所以稀硝酸与铁反应也一定能放出H2B.因为Na可以与水反应放出H2,所以K也可以与水反应放出H2C.因为Na失一个电子显强还原性,所以Al失三个电子显更强还原性D.因为硅酸酸性比碳酸弱,所以SiO2一定不能跟Na2CO3反应4、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表中用途与其性质或原理对应关系错误的是选项用途性质或原理ANa2O2常用作潜水艇或呼吸面具的供氧剂Na2O2与H2O、CO2反应产生O2B自来水厂用氯气来杀菌、消毒氯气(Cl2)具有强氧化性C工业上常用绿矾(FeSO4·7H2O)处理废水中含有的重铬酸根离子()Fe2+具有还原性D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NaHCO3可中和胃酸A.A B.B C.C D.D5、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选项操作现象结论A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固体变黑膨胀浓硫酸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B常温下将Al片放入浓硝酸中无明显变化Al与浓硝酸不反应C过量的Fe粉中加入稀HNO3,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稀HNO3将Fe氧化为Fe3+D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粉末变红铁与水在高温下发生反应A.A B.B C.C D.D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①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能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②溶于水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是酸③液态HCl不导电,所以属于非电解质;④金属铜能导电,但它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⑤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比弱电解质强⑥NaHSO4在熔融状态下电离生成三种离子A.②③⑥ B.①③⑤ C.全部 D.①②③④⑤7、单质硅的晶体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单质硅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一种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B.晶体中每个硅原子与4个硅原子相连C.晶体中最小环上的原子数目为8D.晶体中最小环上的原子数目为68、关于相同质量的氧气和臭氧(O3)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分子数之比为1∶1 B.原子数之比为1∶1 C.电子数之比3∶2 D.物质的量之比2∶39、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有氯化钠溶液、水等B.可吸入颗粒(例如硅酸盐粉尘)形成气溶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更大C.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nmD.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丁达尔效应10、下列各项操作中,错误的是()A.用酒精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的操作可选用分液漏斗,而后静置分液B.进行萃取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C.萃取分液前需对分液漏斗检漏D.为保证分液漏斗内的液体顺利流出,需将上面的塞子拿下11、下列关于某些离子的检验说法中正确的是A.向某溶液中加稀盐酸,能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则该溶液中一定有CO32-B.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则该溶液中一定有SO42-C.向某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能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该溶液一定有NH4+D.向某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l-12、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正确的是()A. B. C. D.13、按纯净物、混合物、强电解质顺序排列的一组物质是A.盐酸、空气、醋酸 B.液氯、海水、硫酸钠 C.铁粉、碘盐、碳酸 D.胆矾、漂白粉、氯化钾溶液14、某无色溶液中,已知含有H+、Mg2+、Al3+等阳离子,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v)和生成沉淀的质量(m)之间的关系如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A. B.C. D.15、足量下列物质与等质量的铝反应,放出氢气且消耗溶质物质的量最少的是()A.氢氧化钠溶液 B.稀硫酸 C.盐酸 D.氨水16、下列实验室保存试剂的方法正确的是()A.氢氟酸存放在带有橡胶塞的棕色玻璃瓶中B.碳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钙溶液存放在配有磨口玻璃塞的棕色玻璃瓶中C.氯化铁溶液存放在铜制容器中D.氢氧化钠溶液盛放在带有橡胶塞的玻璃瓶中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将铁粉和铝粉的混合物逐渐加入100mL的稀硝酸中,其产生的有关离子浓度与加入铁粉和铝粉的混合物的质量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若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气体为NO,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1)X表示的变化离子是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2)OA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稀硝酸溶解1.10g铁粉和铝粉后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混合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该硝酸的浓度是_____________mol·L-1。18、已知A为金属单质,下列物质相互转化如图所示:试回答:(1)写出B的化学式_______,D的化学式______。(2)写出由E转变成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3)检验G溶液中阳离子的试剂为______,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4)向G溶液加入A的有关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5)某同学取B的溶液酸化后加入碘化钾淀粉溶液,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变为蓝色,写出与上述变化过程相关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19、下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条件下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请根据原电池原理回答问题:(1)若电极a为Zn、电极b为Cu、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该装置工作时,SO42−向_____极(填a或b)移动,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电极a为Mg、电极b为Al、电解质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该原电池工作时,电子从_____极(填a或b)流出。一段时间后,若反应转移3NA个电子,则理论上消耗Al的质量是________g。20、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氯气与铁的反应及产物进行了如下探究:(1)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f。(2)硬质玻璃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硬质玻璃管与收集器之间没有用导管连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反应一段时间,熄灭酒精灯,冷却后,将收集器及硬质玻璃管中的物质快速转移至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和少许植物油(反应过程中不振荡),充分反应后,进行如下实验:试剂X的化学式为________;有同学分析淡黄色溶液中含有Fe2+,你认为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固体产物的成分可能是_______(填字母)。A.Fe和FeCl3B.FeCl2和FeCl3C.Fe、FeCl2和FeCl3D.Fe和FeCl2(4)加入少许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加入新制氯水后溶液红色加深的原因: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5)某小组同学实验时在加入新制氯水后,并未得到深红色溶液,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请设计实验对你所分析的原因进行验证,简要写出实验方案:__________。21、(1)同温同压下,有两瓶体积相等的CO和CO2,这两种气体中所含的分子数目之比为___,所含的原子总数目之比为___,质量比为___,密度之比为___。(2)在Cu+2H2SO4(浓)CuSO4+SO2↑+2H2O反应中,①______

元素被氧化,_______是氧化剂。②用双线桥标出该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Cu+2H2SO4(浓)CuSO4+SO2↑+2H2O③若有2.4mol的H2SO4参与反应,则被还原的H2SO4为___g,生成标况下的二氧化硫气体_______L,转移电子的数目为_______________。(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C【解题分析】

A.油属于有机物,酒精为有机溶剂,根据相似相容原理,油迹易溶于酒精,没有发生化学反应,A错误;B.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C.铁粉具有还原性,能与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利用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C正确;D.与稀盐酸的反应过程中,不存在化合价变化,是非氧化还原反应,D错误;答案选C。2、C【解题分析】

H2O2、NaClO、Na2O2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某些有色物质漂白或褪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A、B、D错误;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使某些有色物质漂白或褪色,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故选C。3、B【解题分析】

A.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单质反应生成NO,不能放出H2,故A错误;B.金属钠和金属钾的化学性质相似,但是金属钾比金属钠活泼,所以K也可以与水反应放出H2,故B正确;C.还原性与失电子数目无关,与失电子难易程度有关,所以Al失三个电子不显更强还原性,故C错误;D.SiO2和Na2C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硅酸钠和二氧化碳,故D错误;答案选B。4、B【解题分析】

A.过氧化钠能与H2O、CO2反应产生O2,故常用作潜水艇或呼吸面具的供氧剂,A正确;B.氯气溶于水,和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所以可用于自来水消毒,B错误;C.Fe2+具有还原性能与具有氧化性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工业上常用绿矾(FeSO4·7H2O)处理废水中含有的重铬酸根离子(),C正确;D.碳酸氢钠的俗称为小苏打,其能与胃酸发生反应,故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D正确;答案选B。5、A【解题分析】

A.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固体变黑膨胀,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蔗糖脱水生成碳变黑,碳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表现浓硫酸的氧化性,故A正确;B.常温下将Al片放入浓硝酸中,无明显变化,铝和浓硝酸发生钝化现象,发生反应生成一薄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反应进行,表现了强氧化性,故B错误;C.过量的Fe粉中加入稀HNO3,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由于铁粉过量,生成亚铁离子,不能变成红色,故C错误;D.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反应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说明铁在高温下和水反应,不是生成氧化铁,故D错误;故选:A。6、C【解题分析】

①氨溶于水得到氨水,溶液中一水合氨部分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导致溶液能导电,但是氨气自身不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不导电,所以NH3是非电解质,故错误;②溶于水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化合物都是酸,溶于水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如硫酸氢钠是盐,故错误;③液态HCl不导电,但是HCl溶于水,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能够导电,所以液态HCl属于电解质,故错误;④金属铜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错误;⑤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与电解质强弱无必然的联系,所以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强于弱电解质,故错误;⑥NaHSO4在熔融状态下电离生成钠离子和硫酸氢根离子,故错误;故答案选C。【题目点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离子浓度越大,所带电荷越多,导电能力就越强,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硫酸氢钠属于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出三种离子:NaHSO4=Na++H++SO42-;在熔融状态下电离生成钠离子和硫酸氢根离子,NaHSO4=Na++HSO4-。7、C【解题分析】

A.单质硅是一种立体网状结构的原子晶体,A正确;B.晶体中每个硅原子与4个硅原子相连,B正确;C.根据单质硅的晶胞结构可判断晶体中最小环上的原子数目为6,C错误;D.晶体中最小环上的原子数目为6,D正确;答案选C。8、B【解题分析】

氧气和臭氧(O3)的质量相同时:它们都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其原子数之比(或电子数之比)为1∶1;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或分子数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倒数之比,即∶=3∶2。故选B。9、B【解题分析】

A.分散系是混合物,水是纯净物,水不是分散系,故A错误;B.可吸入颗粒形成气溶胶,与空气接触面积大,更易被人体吸收,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故B正确;C.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nm,故C错误;D.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不同,故D错误。选B。10、A【解题分析】

A.酒精和水是互溶的,不能做萃取剂来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可以用四氯化碳来萃取,故A错误;B.萃取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避免两种液体相互污染,故B正确;C.分液漏斗结构中有瓶塞和旋塞,所以使用前要先检查是否漏水,故C正确;D.打开塞子使漏斗内外压强相等,保证液体顺利流出,故D正确;故答案选A。11、C【解题分析】

A.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为CO2,与盐酸反应能产生CO2气体,则该溶液中可能存在CO32-、HCO3-,故A错误;B.若溶液中存在Ag+,则加入BaCl2溶液时有白色AgCl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所以上述实验不能说明一定有SO42-,还可能存在Ag+,故B错误;C.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氨气,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氨气,则该溶液一定有NH4+,反应为NH4++OH-NH3↑+H2O,故C正确;D.Ag2CO3也难溶于水,所以若溶液中含有CO32-,加入AgNO3溶液时会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Cl-,故D错误;故选C。12、A【解题分析】

A.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用玻璃棒引流,注意不能将玻璃棒接触容量瓶口,防止液面外流,故A正确;B.冷凝水方向错误,应下进上出,故B错误;C.酒精和水能互溶,不能用分液法分离,故C错误;D.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到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D错误;答案选A。13、B【解题分析】

A.盐酸、空气均为混合物,醋酸为弱电解质,故A错误;B.液氯为纯净氯气,为纯净物,海水为混合物、硫酸钠属于盐,为强电解质,故B正确;C.铁粉为铁单质,是纯净物,碘盐是混合物,碳酸是弱酸,属于弱电解质,故C错误;D.胆矾是纯净物,漂白粉是混合物,氯化钾溶液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故D错误;答案选B。14、C【解题分析】

加入NaOH溶液时依次发生反应:H++OH﹣=H2O,Mg2++2OH﹣═Mg(OH)2↓、Al3++3OH﹣═Al(OH)3↓,然后发生反应Al(OH)3+OH﹣═AlO2﹣+2H2O,则说明开始没有沉淀,后开始产生沉淀,最后沉淀部分溶解,符合的图象为C,故选C。【题目点拨】本题考查镁铝化合物性质、混合物的有关反应,根据反应过程推导图象是解题关键。15、A【解题分析】

首先氨水与金属铝不反应,根据生成物的化学式:NaAlO2、Al2(SO4)3、AlCl3,通过物料守恒可直接判断出等量的铝消耗NaOH物质的量最少。【题目详解】设Al为1mol,A.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AlO2,1molAl消耗1molNaOH;B.铝与稀硫酸反应生成Al2(SO4)3,1mol铝消耗1.5mol硫酸;C.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1mol铝消耗3mol盐酸;D.氨水与金属铝不反应。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放出氢气且消耗溶质物质的量最少的是氢氧化钠溶液。答案选A。【题目点拨】本题考查铝的性质,侧重于物质的量的判断,解答时可根据生成物的化学式,从质量守恒的角度分析,易错点为D,注意氨水与金属铝不反应。16、D【解题分析】

A、氢氟酸能腐蚀玻璃,不能存放在玻璃瓶中,选项A错误;B、碱性物质不可以装在磨口玻璃塞的无色玻璃瓶中,选项B错误;C、氯化铁与铜反应而使铜腐蚀,故氯化铁溶液不能存放在铜制容器中,选项C错误;D、氢氧化钠溶液是强碱性溶液,能和二氧化硅反应,盛放在带有橡胶塞的玻璃瓶中,选项D正确。答案选D。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Al3+Fe+4H++NO3-==Fe3++NO↑+2H2O稀硝酸溶解1.10g铁粉和铝粉生成的是Fe3+,Fe3+还能与Al和Fe反应生成Al3+和Fe3+0.9【解题分析】

将铁粉和铝粉的混合物逐渐加入100mL的稀硝酸中,刚开始硝酸过量,Fe和稀硝酸反应生成Fe(NO)3,继续添加至Fe过量,发生反应Fe+2Fe(NO)3=3Fe(NO)2,Fe3+离子浓度降低直至完全没有;Al和稀硝酸反应生成Al(NO)3,硝酸反应完后,Al还可以和溶液中的Fe3+和Fe2+反应,生成Al3+,故Al3+浓度一直上升,以此解答。【题目详解】(1)由分析可知,浓度一直增大的是Al3+;(2)由分析可知,OA段发生Fe和稀硝酸反应生成Fe(NO)3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Fe+4H++NO3-==Fe3++NO↑+2H2O;(3)稀硝酸溶解1.10g铁粉和铝粉生成的是Fe3+,Fe3+还能与Al和Fe反应生成Al3+和Fe3+;(4)当混合物的质量为1.10g时,稀硝酸完全反应,此时2n(Fe3+)=n(Al3+),故混合物中2n(Fe)=n(Al),设n(Fe)=xmol,n(Al)=2xmol,有56x+27×2x=1.10,解得x=0.01,则n(HNO3)=3n(Fe3+)+3n(Al3+)=0.09mol,该硝酸的浓度是==0.9mol/L。18、FeCl2KCl4Fe(OH)2+O2+2H2O=4Fe(OH)3KSCNFe3++3SCN-=Fe(SCN)32Fe3++Fe=3Fe2+4Fe2++O2+4H+=4Fe3++2H2O2Fe3++2I-=2Fe2++I2【解题分析】

白色沉淀E在空气中变为红褐色沉淀F,所以E为Fe(OH)2,F为Fe(OH)3,Fe(OH)3和盐酸反应生成的G为FeCl3;D溶液和AgNO3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H(AgCl)和含K+的溶液,所以D为KCl,则B和C分别为KOH和FeCl2中的一种;G(FeCl3)可以和A生成B,所以B为FeCl2,A为铁,铁和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氢气。【题目详解】(1)B为FeCl2,D为KCl;(2)由Fe(OH)2转变成Fe(OH)3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3)可以用KSCN溶液检验FeCl3溶液中的Fe3+,两者反应生成红色物质,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SCN-=Fe(SCN)3;(4)向FeCl3溶液加入Fe,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Fe3++Fe=3Fe2+;(5)FeCl2中的Fe2+有还原性,可以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的Fe3+可以氧化I-生成I2,所以把FeCl2溶液酸化后加入碘化钾淀粉溶液,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变为蓝色,发生的离子方程式有4Fe2++O2+4H+=4Fe3++2H2O和2Fe3++2I-=2Fe2++I2。19、a2H++2e-=H2↑b27【解题分析】

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解答。【题目详解】(1)若电极a为Zn、电极b为Cu、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由于金属性Zn>Cu,则锌是负极,铜是正极,所以该装置工作时,SO42-向负极即显a极移动,正极上氢离子放电,电极反应式为2H++2e-=H2↑。(2)若电极a为Mg、电极b为Al、电解质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由于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则铝是负极,镁是正极,因此该原电池工作时,电子从b极流出。1mol铝在反应中失去3mol电子,一段时间后,若反应转移3NA个电子,则理论上消耗Al的物质的量是1mol,质量是27g。【题目点拨】明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解答的关键,易错点是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判断电极时,不能简单地依据金属的活泼性来判断,要看反应的具体情况,如:a.Al在强碱性溶液中比Mg更易失电子,Al作负极,Mg作正极;b.Fe或Al在浓HNO3中钝化后,比Cu等金属更难失电子,Cu等金属作负极,Fe或Al作正极。20、ghde有棕褐色烟生成防止堵塞(其他合理答案均可)KSCN(或NH4SCN)合理A隔绝空气,防止Fe2+被氧化2Fe2++Cl2=2Fe3++2Cl-新制氯水将SCN-氧化取少许该小组同学实验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再滴加几滴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则原因分析成立(或其他合理答案)【解题分析】

(1)排列顺序为气体的制取→洗气→干燥→氯气和铁的反应→尾气处理;

(2)Fe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褐色烟,导气管口较细,易堵塞;

(3)Fe3+用KSCN溶液检验,Fe3+和KSCN反应生成络合物硫氰化铁而使溶液呈血红色;Fe和稀盐酸、氯化铁反应生成FeCl2;

(4)Fe2+不稳定而易被氧化;Fe2+被氯气氧化生成Fe3+,从而增大Fe3+浓度;

(5)Fe3+和KSCN反应生成络合物硫氰化铁而使溶液呈血红色,氯水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还原性物质,如果Fe3+和KSCN混合溶液中加入氯水后未得到深红色溶液,说明溶液中硫氰化铁浓度未变大。【题目详解】(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作氯气干燥剂、碱石灰具有碱性而吸收氯气、饱和食盐水吸收氯化氢而抑制氯气溶解,装置排列顺序为气体的制取→洗气→干燥→氯气和铁的反应→尾气处理,所以装置连接顺序为a→g→h→d→e→b→c→f,故答案为g;h;d;e;

(2)Fe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褐色烟,所以看到的现象是有棕褐色烟生成;棕褐色烟冷却易生成固体,导气管口较细,易堵塞,所以硬质玻璃管与收集器之间没有用导管连接,

故答案为有棕褐色烟生成;防止堵塞(或其他合理描述都可);

(3)Fe3+用KSCN溶液检验,Fe3+和KSCN反应生成络合物硫氰化铁而使溶液呈血红色,所以试剂X为KSCN溶液;固体和氯气反应时可能没有完全反应,导致Fe和稀盐酸、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Fe和稀盐酸反应生成FeCl2,所以分析合理,固体中成分为Fe和FeCl3,

故答案为KSCN(或NH4SCN);合理;A;(4)Fe2+不稳定,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所以植物油的作用是隔绝空气防止Fe2+被氧化;Fe2+被氯气氧化生成Fe3+,从而增大Fe3+浓度,Fe3+、SCN-反应生成Fe(SCN)3,从而增大络合物浓度,溶液颜色加深,涉及的反应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

故答案为隔绝空气,防止Fe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