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考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江西省新余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考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江西省新余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考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江西省新余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考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江西省新余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模考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谈起老字号,很多人的固有印象是“老牌子”“老产品”“老做派”“老顾客”。这“四老”印象整体呈现出来的是后仰式的老字号品牌姿态,缺少创新动能。在新时代,令人欣喜的是不少老字号企业在“新文创+新零售”的推动下,通过创意设计、跨界合作、线上营销等多重举措焕发出全新活力,从而呈现出一种前倾式的,亲近消费者的老字号品牌姿态。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多元的当代文化品牌资源,是老字号企业跨界融合进行产品形态创新的土壤。内联升在与《国家宝藏》《如懿传》《王者荣耀》等一系列热门内容产品的合作中,完成了朝靴向潮鞋的转型。稻香村在元宵节、中秋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中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推出的糕点套盒,实现了口味与颜值的并重。大白兔与美加净两个不同类别老字号联手推出的奶糖味唇膏,满足了新奇感与怀旧感的双重期待。这些产品创新在成为热门社交话题的同时,也有利于强化年轻消费者对于老字号“年轻态”的认知。中国传统审美意趣与当代创意设计美学,是老字号企业进行品牌传达创新的支点。无论是荣宝斋文创提出的“新式文房”,还是瑞蚨祥提出的“原创中国国风潮”,都可归结为“新中式美学”的内核。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老字号产品不仅仅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更是个性化生活方式的表达,是中华文化自豪感的外化。带有互联网基因的线上平台营销与带有体验经济特征的线下场景营销,是老字号企业传播创新的基本向度。一方面,有别于带有地域局限性的实体商铺,电商平台凭借便捷性、互动性,已经成为老百姓接触老字号产品的优先渠道。抖音等短视频APP对老字号非遗技艺的创新呈现也有助于消费群体的拓展。不少老字号线上渠道消费者中,“80后”“90后”所占比例都很大。另一方面,在线下场景,融合观光、休闲、科普、手作、购物等为一体的老字号观光工厂或是体验工坊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热点。通过特色空间塑造以及互动体验植入,实体空间功能从“买”老字号产品变为“游”老字号。义利北冰洋的亲子烘焙体验,北京珐琅厂的景泰蓝纹样绘制体验,张裕、红星等酒厂提供的自酿酒体验等,均让老字号的匠心精神在消费者亲身体验中得以有效传播。不过,老字号的创新要建立在守住品质的基础上,不能通过“脑洞大开”盲目创新,也不能“唯娱乐化”走捷径创新,而应牢牢把握“高文化附加值+高创意附加值”的特色,实现品位与潮流、品质与趣味的有机融合。老字号的创新更意在拥抱新时代的消费者,唯有不断适应代际更迭的美好生活需求,才能完成老字号的文化传承使命。

(摘编自杨越明《老字号拥抱新时代》)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让中华老字号由“后仰式品牌姿态”转向“前倾式品牌姿态”,必须通过创意设计、跨界合作、线上营销等方式推出新产品。B.老字号企业进行产品形态创新,是建立在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多元的当代文化品牌资源的环境基础上的。C.作者认为消费者购买老字号产品的文化意义,个性化表达生活追求的意义比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意义更重要D.体验经济,是老字号借鉴的发展模式,因为通过多种体验,能让老字号的匠心精神在消费者亲身体验中得以有效传播。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采取对比论证的方式,将新旧时期的老字号品牌的不同姿态进行区别。B.文章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寻找创新主题分析,解决了老字号难于畅销的问题。C.文章主体部分从创新的土壤创新的支点创新的基本向度方面进行了论证,并且皆有举例论证。D.文章大量列举诸多企业对老字号品牌的创新改造,目的是为了突出传承中华文化的自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80后”“90后”线上渠道消费者比例的增加,充分体现了老字号借助互联网线上平台营销的成功。B.观光工厂和体验工坊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热点,是因为人们的消费需求不仅仅是满足于物质生活层面了。C.除了文化品质与潮流创新,老字号发展更应该把新时代的消费者放在第一位,否则我们今天就不会拥有文化。D.只有强化年轻消费者对于老字号“年轻态”的认知,不断适应他们美好生活需求,才能完成老字号的文化传承使命。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5.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6.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7.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苏奴的飞行扎西才让材料一:苏奴要从甘南到云南去,一周之前就从网上订了机票。本来他想坐火车去,这位守旧的诗人觉得在铁轨上行走,每时每刻都在地上,心里踏实,但他那上高中的儿子说:“阿爸,你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啦!现在,坐现成的飞机,嗖的一声,就到了想去的地方,又快又安全,谁还坐那乌龟一样慢腾腾的家伙呢?”苏奴想说:“你小子懂个屁,我正想在漫长的旅途中消化掉心中的块垒呢。”想归想,他却没说出口,也没反对儿子的建议,还是订了机票。苏奴去云南的原因,是嫁到那边的妹妹突然得了重病,也许担心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就想见家人一面。临死之人远隔千山万水打来的电话,仿佛就是亲情的召唤,使得苏奴对妹妹多年的怨恨之情竟在瞬间就消散了。挂了电话后,他有点儿恍惚,很不相信:连高中也没读完就跟着来自云南的虫草贩子私奔的女孩——他的高鼻深目性格倔强的妹妹,真的将要离开这个世界吗?从甘南前往兰州的途中,在大巴上,他始终沉浸在一种浓浓的悲伤中。从吃惊,到不相信,到接受那声音孱弱的妹妹命不久矣的现实,他整整用了三天时间。当他从大巴上下来,走进宽大的中川机场,按照儿子教他的办法笨手笨脚地从取票机上拿到那张薄薄的机票时,那消散了的悲伤又从心底泛了上来。他为妹妹的命运悲伤,也为自己,为机场里的其他人而悲伤。他认为,机场里这些密密麻麻的人当中的一部分,肯定也是像他这样,要去遥远的地方看望即将离开世界的人。这想法越来越坚定,以至于当他排队过安检口时,始终觉得身前身后的旅客都走在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路程中。过了安检口,也许就是那个自己不可掌控的完全陌生的世界了!等到他在候机厅里变得越来越焦虑时,开始登机了。在他眼里,检票员就像引领他走向“中阴之路”的使者,当他进入完全封闭的机枪,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来,在胆战心惊中系好安全带,把身体紧紧地捆在位置上以后,他的悲伤竟莫名其妙地减弱了。飞机驶上了跑道。天空不晴朗,甚至可以说有点儿阴沉,这使得苏奴的心情有点儿悒郁。他的位置靠窗,当飞机在跑道上越来越快地滑行,继而飞速爬升时,他感觉到心脏缩成一团,胸闷气短。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按说应该有种莫名的兴奋,可妹妹的病情严重地影响了诗人的情绪,他感受不到一丝喜悦之情。到平流层以后,他终于恢复到在地面时的那种还算比较舒适的状态。窗外的景致,仿佛积雪皑皑广阔无垠的南极,雪地上有规律地铺满雪撬滑行过的痕迹。整个雪原空无一人,看起来是那么空旷,让他感受到了无边的寂寞。幸亏机舱里还有三百多名和他一样沉默的乘客,这种由寂寞生发的大众都有的孤独感,才没有那么强烈。不过,这寂寞感和孤独感,在不知不觉中,竟然稀释了他的悒郁,让他的心情有所好转。等飞机终于抵达云南上空,雪原渐变成“棉花堆”后,“棉花堆”之间的空隙里,断断续续露出了或多或少的蓝天,也露出隐约可见的地面上的景色:山像红铜,林木和绿地是斑驳的铜锈,房舍像极了顽劣的孩子随意搭建的积木,堆砌在沟沟坎坎里,虽被随意丢弃在草丛中,却与自然融为一体,又和谐,又好看。这时,他心中的诗性苏醒了。他陡然发现,视野中的大自然,真的是伟大的雕刻家,每时每刻都在打磨着自身,创造出了这么壮美的景色。在这样广阔盛大的美景里,人类的存在,虽然显得特别渺小,但对人类自身而言,又是那么重要。而人类的生老病死,在大自然面前,虽说轻如云朵,甚至比眼界中那银线一样的长河里的浪花还要碎小,似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依旧是不可忽视的。这样想着,那种对每一种生命的热爱,就像心湖里的风波那样被鼓荡起来了。突然之间,一道闪电照亮了他,他心里升起对人间万物的悲悯情怀。他有了一个决定:“妹妹哪,等我见到你,我一定想办法让你振作精神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苏奴被自己的决定给弄激动了,他摸出一支笔,在手心里写下一首小诗:我眼前的世界啊,你是如此壮美,假若心中有爱,谁愿意舍得放弃?注:本文为“苏奴系列小说”之一。材料二:“苏奴”是个人名,在藏语里,是“富贵”的意思。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其名字,自然也有作家对该人物命运的设定。“苏奴”这一人名,因藏语方言的差异,有时翻译为“索南”。这人出现在我的小说里,就承担了我对人物的期待:虽是普通人,起点有可能是既贫又贱的,但也有着既富且贵的人生追求。为了实现命名者的祝愿和个人的追求,他得努力,得经历很多事,得有取舍,得看穿乱象。如此,他或许能成为集多种品质于一身的“人”的典范,从而实现作家依靠写作来探索复杂人性的目标。虽然仅仅是生活的切片,但能依稀看到苏奴真实“活着”的影子。说起“活着”,我忽然就想起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男主人公“福贵”,这名字与“苏奴”的藏语含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一种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但能否实现梦想,还得花一生去验证。(节选自扎西才让《苏奴创作谈》)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苏奴觉得坐火车去云南才踏实,反映出苏奴的守旧,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B.在飞机场苏奴觉得旅客都走在通往另一世界的路程中,说明苏奴的精神变得恍惚。C.苏奴这一人物形象承担了作者的期待,已成为集多种品质于一身的“人”的典范。D.“苏奴”的含义和《活着》中“福贵”的名字,都体现着作者对美好人生的追求。9.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比喻描摹景象,云朵似“棉花堆”,山像红铜,房舍像极积木,形象生动。B.小说运用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开始思考人类共同命运并且顿悟的诗人形象。C.小说选取苏奴的一个生活切片,以小见大,让读者看到苏奴在此生中真实“活着”状态。D.小说以一首意蕴深刻的小诗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韵味悠长。10.飞机滑行起飞,苏奴的思绪随着他在机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11.作者在构思小说时,有意将苏奴的身份设定为“诗人”,这一设计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四年)秋八月,汉尚书邓芝言于诸葛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乃遣芝以中郎将修好于吴。冬十月芝至吴时吴王犹未与魏绝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吴王见之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耳。”芝对曰:“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吴王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绝魏,专与汉连和。五年夏四月,吴王使辅义中郎将吴郡张温聘于汉,自是吴蜀信使不绝。汉复遣邓芝聘于吴,吴王谓之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吴王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耶!”明帝太和三年夏四月,吴主使以并尊二帝之议往告于汉。汉人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体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丞相亮曰:“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显绝,仇我必深。更当移兵东戍,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辑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守,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权僭逆之罪,未宜明也。”乃遣卫尉陈震使于吴,贺称尊号。吴主与汉人盟约中分天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冬十月/芝至吴时/吴王犹未与魏绝/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B.冬十月/芝至吴/时吴王犹未与魏绝/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C.冬十月/芝至吴/时吴王犹未与魏绝/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D.冬十月/芝至吴时/吴王犹未与魏绝/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亲,和睦亲善,也可指敌对双方为了免于战争而通婚和好,文中指的是后者。B.委质,古代卑幼往见尊长不敢行宾主授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文中指归附。C.内侍,指在宫中侍奉、供使唤的人,文中实际上指要求吴国太子到魏国做人质。D.尊号,古代一般指尊崇皇帝、皇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文中指孙权称帝。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芝以皇上年幼、新即帝位为由劝说诸葛亮,希望派遣使臣重申与吴和好的愿望,而吴王最初犹豫不决的原因也正在于此。B.邓芝认为如果凭借蜀国和吴国有利的地理位置,把两国优势合在一起,唇齿相依,则进可兼并天下,退可与魏国鼎足而立。C.邓芝以“天无二日”为喻表明自己不赞同吴王平分天下的主张,如果兼并魏国,吴蜀必有一战,三足鼎立才是最好的选择。D.诸葛亮认为孙权虽然早已有僭号篡逆之心,蜀国之所以忽略他罪恶的用心,是希求掎角之援,还没到公开申明其罪恶的时候。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

(2)君之诚款,乃当尔耶!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病马【唐】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于唐朝边境地区)。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既交代了此马与自己长期患难相依的关系,又写出了它现在的状态。B.颈联写此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一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C.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D.同为“咏物”而视角各异,陆游《卜算子·咏梅》运用第三人称,杜诗以第二人称抒情达意,把马人格化,生动而饶有趣味。17.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杜甫以马自况之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如果自己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用不了几年工夫,就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知道为人的道理。

(2)《谏逐客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反面假设和推论,当初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