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石桥市初中语文七年级期末通关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辽宁省大石桥市初中语文七年级期末通关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辽宁省大石桥市初中语文七年级期末通关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辽宁省大石桥市初中语文七年级期末通关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辽宁省大石桥市初中语文七年级期末通关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元勋(xūn)

山巅(diān)

滞笨(zì)

鲜为人知(xiǎn)B.挚友(zhì)

胸脯(pǔ)

粗拙(zhuō)

气冲斗牛(dǒu)C.污秽(huì)

颤抖(chàn)

选聘(pìn)

忧心忡忡(chóng)D.辜负(gū)

嗥鸣(háo)

震悚(sǒng)

目不窥园(kuī)

2、下列带点字的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安祥(xiáng)

抽噎(yē)

恍然大悟(huǎng)B.莅临(1ì)

殉职(xùn)

畏罪潜逃(qiǎn)C.嘹亮(liáo)

惩戒(chéng)

怪诞不经(yán)D.澄澈(chéng)

盔甲(kuī)

骇人听闻(hài)

3、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班级辩论会上,正方主辩滔滔不绝、言语犀利,咄咄逼人,让人感觉不太舒服。B.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C.世界杯决赛将是下周日,我已经空出时间,届时一定莅临比赛现场支持法国队。D.我们受到他的怂恿,向班主任隐瞒了这件事的事实。

4、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

)①在中国,“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这些家喻户晓的形象已成为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②近日,中国美术馆展出以牛的形象为主体的精品力作。③通过这批作品,既展现艺术家精神,又彰显时代风范。④其中,李可染的中国画《榕树水牛》墨色淋漓,意境深远,最受观众喜爱。⑤大约600件左右的作品激扬向上,充满生机,无不体现艺术家们的匠心独运。A.“这些”是代词,“深厚”是形容词,“意象”是动词。B.“近日”是名词,“淋漓”是动词,“喜爱”是动词。C.画线句③有语病,修改方法是:把“展现”改为“表现”。D.画线句⑤有语病,修改方法是:把“大约”或“左右”删掉。

二、古诗文默写

5、古诗文填空。

(1)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2)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4)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5)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6)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7)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句是: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能辨我是雄雌?

(8)《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德高望重的老校长退休后仍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6、界首市开展以“智慧花界·首善养城”为主题的花卉博览会,邀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1)【我宣传】请你为本次花博会拟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符合主题并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我讲解】作为讲解员,请你为游客解说吉祥物“菊宝”的文化内涵,至少使用一句古诗。

(3)【我报道】校园小记者写了一段新闻报道,请你帮他修改。【甲】界首市花博园以《一蕊镶五瓣,多彩花视界》为设计思路,契合界首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花之形、花之语、【乙】、花之材、花之源五个方向提取花卉属性,打造花之主题节点,【丙】契合阜阳各区市文化、民俗、产业。以智慧创新的景观语言绘声、绘色、绘景、绘境,在“养城”界首描绘最生态、最文化、最科技、最有趣、最共享的城市花卉盛典。

①【甲】处划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②请你在【乙】处填上恰当的短语。

③【丙】处划线句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四、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爱读书的人,不会慌张①沈从文幼年时,性格乖张,烈性如火。后来开始读书,性格转变,温柔如水。他曾写道:“读书愈多,我的性格愈像水,在天可作云雨,在地可为河海,任大风如何吹皱,始终淡然处之。”爱读书的人,眼界更开阔,思考更深刻,面对生活的刁难,也不会慌张。________②看过一个哲理故事:一个年轻人,被困在一个房间,面前有一扇紧闭的大门。他使尽浑身力气也打不开,灰心丧气的他只能祈求上帝为他脱困。上帝如愿降临,却只丢给他一本书。他问道:“我要的是钥匙来开门,书能开门吗?”上帝回答:“想推开你的命运之门,书籍就是最好的钥匙。”③沈从文青年时期,军阀混战无人向学,沈从文像一株野草,整天逃课到处瞎混。直到有一次,老同学陆弢竟然为了赌气,与别人比赛渡河而被淹死。看着好友如此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沈从文陷入了深思:“如果人生只是这样荒诞,究竟还有什么意义?”于是,他开始埋头读书,希望找到人生的方向。他阅读从唐宋诗文到英德文章,再到时兴的《申报》《新潮》,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在一片书海里泡了两年,沈从文变了,他开始向往更大的天地。他对朋友说道:“我想去北京上学,我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④初到北京,沈从文决心靠一支笔留下来。为了实现自己的作家梦,隆冬时节,沈从文没钱生火,就蜗居室内裹着破床单写作。每当苦难压身,难以自持的时候,他都会翻开狄更斯的书读上一会。在狄更斯的作品中,主人公总能于黑暗中找到希望,尤其是大卫科波菲尔,与命运抗争,最终靠写作走出苦难,过上幸福生活。这给了沈从文莫大的鼓励,他说:“狄更斯的作品,真给了我好大一份力量。”后来,沈从文终于在《晨报》上发表文章,迈入文坛,笔耕不辍,终成文学大家。⑤浅陋之人,目之所及,只看得见眼前的蝇营狗苟,装不下远方的山川宇宙。读书的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永远有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指引着前行。无论行路如何颠簸,书籍总能抚平人生的慌张,赐予我们不断跋涉的力量。_______⑥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人生就像一条波浪线,起起伏伏,总有波澜。面对危机,不读书的人像草,只能接受随风摇摆的宿命。爱读书的人则像树,多年阅读积累,已经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在风雨的侵袭下,依旧能绝处逢生。⑦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于不惑之年罹患抑郁症。暴瘦、颓废、自闭,他曾几欲轻生。后来,他通过反复抄读《道德经》和《曾国藩家书》,在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里找到了解救自己的答案。⑧无独有偶,沈从文在47岁那年,也陷入低谷。⑨特殊时期,沈从文因为写过很多爱情小说被批判为“桃色作家”。再加上沈从文一生情系故土,笔下永远绕不开湘西的传统民俗,这与当时倡导的新文学理念相悖。自己坚持的创作方向无法继续,整日写官样文章对沈从文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折磨。他悲叹道:“写这样的文章,我还是我沈从文吗!”绝望、痛苦到极点的沈从文先后两次自杀想了结自己的生命。第一次,他把手指插进电线插头,结果被大儿子救下。第二次,他割开手腕,怕死不了,又喝了一罐煤油,结果又被妻子救下。求死两次而不得,沈从文醒悟,觉得自己命不该绝。⑩他一头扎进了古诗词中,穿越千年,与古人相拥。他读苏轼,读白居易,读杜甫,在一篇篇洋溢着顽强生命力的诗作中寻求心灵的慰藉。诗中的朝阳点燃了希望,月光温柔了寒窗。一颗冰冷的心,又重被唤起,自此,他再不怕心头有雨,眼底有霜。⑪周国平说:“一个人但凡有了读书的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那些看似无用的阅读体验,在悄然中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当他们面对困境时,可以迅速调整自己,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使自己得以脱困。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一个人性格的韧性、耐力的厚度、思考的深度也会得以加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读书赋予他们的力量,都可以让他们在绝境中开出花朵,化解危难。_________⑫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接受《十三邀》采访。主持人问他:“人的归宿是什么?”许倬云回答:“我伤残之人,要能自己不败不馁,唯有向内走,安顿自己。”许倬云年幼时身有残疾,不能行走,于是他把心思都放在读书上。在阅读中,他提升自己的内在,丰富自己的学识,成为历史大家。⑬人行于世,现实生活中难免有诸多不如意。而阅读恰恰能提供一所庇护所,从而使人的心灵有所寄托,得以安顿。沈从文晚年时,文学创作多受钳制,书稿文集也被悉数抄没。还被罚去打扫女厕,备受羞辱,加上他身体虚弱,常常无故流鼻血,身体和精神都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挣扎许久,沈从文选择搁笔文坛,转而研究文物,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安身立命。⑭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从此,他住到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小房间里,在文物之路筚路蓝缕,于众声喧哗中,独善其身。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但他却说:“整日读文献,别人以为枯燥,其实我很从容。”在读文献研究历史文物的过程中,沈从文的灵魂有了寄托。他的精神世界便像一片瘠土,重又涌入活水,变得生机盎然。他的侄子黄永玉,那段时间感到苦闷,叔侄俩在胡同相遇,沈从文轻声宽慰道:要从容啊!⑮之后,沈从文迁居双溪,旅途劳顿使得旧疾复发,去买止痛片,出了医院,一路唱着戏曲,像个老顽童一样,载歌载舞,神采飞扬。黄永玉担心他的身体,没想到沈从文竟反过来写信安慰他:“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一定喜欢……”沈从文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给了黄永玉很大的鼓励,支撑他熬过了最难的那段时光。⑯一位哲人曾说,人想要活得幸福,肉体和灵魂都需要有个家。现实中,人的肉体容易安放,一间房一张床,一箪食一瓢饮,足矣。可太多人,终其一生,灵魂都似游魂无处安放。而爱读书的人,却可以于浩瀚书海中,为自己的灵魂寻得一方净土,觅得一处庇护。就像鸟需巢归,人亦需归途。此心安处是吾乡。世间唯有读书,灵魂才有归属。

(1)通读全文,下列对沈从文人生遭遇概括错误的是(

)A.幼年时,性格乖张,烈性如火;读书后,性格转变,温柔如水。B.到北京后,沈从文从狄更斯的作品中得到莫大鼓舞,后来迈入文坛,终成文学大家。C.47岁那年,沈从文情系湘西故土,写了很多湘西的传统风俗,这与当时的新文学理念完全一致。D.晚年时,文学创作多受钳制,书稿文集也被悉数抄没,身体和精神都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3)请仿照所学文章《邓稼先》和《太空一日》的小标题式的结构方法,在横线上给本文拟三个小标题。

(4)《陋室铭》中作者将自己的陋室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及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进行相似比较,请问这在写作上是一种什么手法?请从本文第二个小标题下的内容中找出运用相同方法的地方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8、现代文阅读。芬芳的蜡梅花秦湄毳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镌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助我解决。”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不由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了……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快挖没了,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果然小胖的话属实。这是一片荒园,就“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自然景色让我很动心,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我带路给老师摘蜡梅花去!”⑩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⑪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⑫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此刻,我陶醉。

(1)本文回忆了“我”与学生交往的几个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

“我”自称有咽炎,①________→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蜡梅花→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②_________。

(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这句话)

②小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朗读下面这句话时,“彼此”一词应用重朗读,请简析理由。)

(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用?

(4)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五、诗歌鉴赏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六、对比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可以调素琴

以我酌油知之B.水陆草木之花

无案牍之劳形C.自李唐来自钱孔入,而钱不湿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康肃笑而遣之8.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A.“铭”的文辞精练,一般都用韵,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说”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从交往人之儒雅的角度论证了陋室不陋,表现居室主人情怀高洁傲岸,不屑与平民来往。C.《陋室铭》用比兴开头,以山水引出陋室,突出“德馨”二字:《爱莲说》第一句泛写“水陆草木之花”,再举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与前文“予独爱”相照应,表现出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慨叹世间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太少。9.翻译下列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10.【乙】文中称赞“莲,花之君子者也”。请你结合文章谈谈,君子应具有哪些方面的品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