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辽宁省营口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辽宁省营口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辽宁省营口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辽宁省营口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高分试卷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史学与时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科学认识两者的关系,对于今天史学的发展,无疑有着重大意义。史学与时代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社会思想与社会存在关系的一种表现。对史学、时代、史学传统作整体上的辩证认识,有助于揭示我国史学生成和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当今史学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史学是对客观存在历史的记录。史书是史学家撰写的,但从根本上说是时代孕育的。西周至春秋时期,《诗》不仅与政事有关,而且是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传递思想的工具。正因为《诗》有如此重要的分量,在“《诗》亡”的时代背景下,孔子作《春秋》。《春秋》与时代的这种关系,反映了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时代的变动及其特点,影响着史学家,促使他们撰写出各具特色的历史著作。司马迁撰成《史记》一书,虽有多方面原因,而“汉兴,海内一统”当是最重要条件。同样的道理,从班固的《两都赋》中,可以看到西汉王朝的盛大气象以及东汉兴起后建武、永平间的“中兴之治”是如何激发起他写《汉书》时的那种虔诚和热情的。时代所孕育的史学必定是时代所需要的,史学对时代有滋养作用。三千多年前,周公指出:“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这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借鉴思想。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这是史学最重要的社会功用。司马光在《进书表》中写道:修撰《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恶可为戒者”入史。中国史书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写出了不同时代的人。阅读他们的人生,读者可以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司马迁是最早为众多历史人物立传的史学家,文武大臣、市井小民等在他笔下都栩栩如生。诚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说:“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是史学对于时代的重要价值所在。我国史学历来重视历史的连续性发展,孔子讲三代之礼,司马迁的《史记》写出了约三千年的历史进程。自《史记》至清修《明史》,凡“二十四史”,成为记录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主要历史文献。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史学逐渐形成自身的优良传统,如人本主义传统、史家修养传统等。当下,要从时代与史学的互动中推动我国史学发展,尤其要注意弘扬以下传统:追求信史的传统。孔子告诫学生:“多闻阙疑,慎言其余。”《榖梁传》明确指出:“《春秋》之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这表明孔子的《春秋》讲求信史原则。司马迁继承了孔子讲求信史的传统,故其《史记》被后世学者誉为“实录”。忧患意识的传统。龚自珍有名言:“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龚自珍有这种认识,显然同他处在鸦片战争前夜的历史形势有关,他是一个社会危机的先觉者。许多史学家将自身的忧患意识浸润在历史撰述中,给时人与后人以深刻的启迪。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两千多年后,龚自珍把这种忧患意识从史学领域作了精辟概括,揭示了我国史学这一优良传统的积极意义。(摘编自瞿林东《与时代互动是史学发展的动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识到史学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不仅对史学发展意义重大,也能让史学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更好地服务于时代。B.《春秋》是孔子在“《诗》亡”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春秋》与时代的关系反映了时代对史学家及其历史著作的影响。C.史书从根本上说是时代孕育的,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班固的《汉书》,汉王朝的兴盛与强大都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客观条件。D.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学对于时代的重要价值在于可以使后世学者不出户庭就能了解千年历史,并借助历史观照自身。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篇文章以设问开篇,引出了史学与时代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且以此作为全文的立论前提。B.文章主体部分按史学滋养时代、时代孕育史学、我国优良的史学传统这样的顺序展开论述。C.文中引用司马光的话,意在以历史著名人物的言论论证史书具有为后代社会提供借鉴的功能。D.文章按总分结构展开,在提出、分析问题过程中多用举例、引用论证,结构严谨、论述有力。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体现了“以史为鉴”的社会功用,周公也成为我国提出历史借鉴思想的第一人。B.司马迁最早为众多历史人物立传,文武大臣、市井小民等在他笔下都栩栩如生,因此《史记》成为记录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主要历史文献。C.在我国史学诸多的优良传统之中,追求信史历史悠久,从孔子作《春秋》开始,就把“信”作为修史的最重要的要求。D.作为晚清社会危机的先觉者,龚自珍通过思考所处的特殊历史时代的特点,概括出了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忧患意识的特征。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知行合一”作为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强调了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的重要性,对后世进步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思想家王夫之从唯物论角度阐发知行合一,主张“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为用”。孙中山结合中国革命需要,提出了“知难行易”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行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则进一步发展了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坚持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知行合一”,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号召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阳明心学的“知行”思想主要有三层涵义: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两面。“知”和“行”的实现过程互为表里,不可偏废。其次,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实践,即真正的“知”必须付诸实行,要在事上磨炼、在实学中求知。再次,以知促行,为善去恶,对善恶有高度自觉,在道德上防微杜渐。“知”与“行”,实际上就是认识与实践的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加深对知、行的认识。知知:即认识再认识,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行行:即实践再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遵循其特有的逻辑,推动实践活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知与行两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具体来看,一方面是知行,即认识指导实践,确保方向与目标的正确性;反之是行知,即实践决定认识,检验理论与制度的正确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反之,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知行合一”遵循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知与行,高度统一,同心同体,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知行合一,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以天为则,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思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之伺的协调统一关系。“天人合一”的精髓,体现为一种物我之间的通汇贯通,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价值观,是客观环境与人的生存、人的心态、人的力量相互包容、相互协调的一种平衡。“知行合一”重在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具有思想与行动、心性与修为、意愿与实践的高度一致性。这与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高度契合,同时,也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高度一致。毫无疑问,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实践活动,高度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做结合、知行合一的精神指引。我们倡导“知行合一”思想,强调的是建立在传统哲学理论基础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实际国情的深厚土壤,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这既是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摘编自王离湘《要正确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科学内涵》)材料二:“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磨”。《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和弟子的一段对话。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碰到事,不怕事,这颗心要到事上去磨炼,就像一把兵刃,要在磨刀石上磨炼才能锋利一样。王阳明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上任第一天,“蓦有乡民千数拥入县门,号呼动地,一时不辨所言,大意欲求宽贷”。原来乡民们鸣冤,是因为庐陵这个地方不生产葛布,却要缴纳繁重的葛布税。王阳明表态:既然朝廷派我来庐陵县做父母官,如果确有不平、不是之处,我一定为大家做主。他立刻召集县府有关人员开会,了解到这葛布税并非国家应收的税种,而是宦官搜刮民财的一种恶劣手段。于是,他宣布,免去今年的葛布税。手下人都吓坏了:这得要担多大的责任与风险?王阳明给上级政府写了封信,言之凿凿,陈明利弊,既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又不动声色摆出态度,最后以人情动之,面对奸宦,软硬兼施,竟然就这么轻松圆满地把事情解决了。知行合一,事上磨炼。首先是具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后就是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神奇的是,他越是迎难而上,越是敢于担当,后来他遇到的困难越是迎刃而解。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力量,强大的“知行合一”的智慧。(摘编自《王阳明:知行合一,事上磨炼》)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主张“行可兼知”,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均受到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B.毛泽东提出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是对“知行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C.当下倡导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对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发展。D.王阳明认为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在实学中求知,显然把“行”放在比“知”更重要的地位之上。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体现了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认同与发展。B.“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高度契合。C.知知即认识再认识,行行即实践再实践,这说明认识过程和实践活动都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D.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知”与“行”,就是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6.下列选项,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A.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B.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C.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D.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7.我们从“知行合一”的思想中能汲取怎样的智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8.两则材料都论述了“知行合一”,论述的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余华文本一:阳光从没有一丝裂隙一点小洞的窗玻璃外面窜了进来,那时我赤膊躺在被窝里,右手正在挖右眼角上的眼垢,现在我觉得让它继续搁在那里是不合适的,但是去粗暴地对待它也是没有道理。因此我挖得很文雅。而此刻我的左眼正闲着,所以就打发它去看那裤子。裤子是昨晚睡觉时脱的,此刻它很狼狈地耷拉着,我竟开始怀疑起昨夜睡着时是否像蛇一样脱了一层壳。这时有一丝阳光来到了裤管上,那一点跳跃的光亮看上去像一只金色的跳蚤。于是我身上痒了起来,便让那闲着的左手去搔。有人在敲门了。我想谁会来敲我的门呢?除非是自己,而自己此刻正躺在床上。大概是敲错门了。我就不去搭理,继续搔痒。这时那门像是要倒塌似地剧响起来,随即还来不及容我考虑对策,那门便沉重地跌倒在地,发出的剧响将我的身体弹了几下。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彪形大汉来到床前,怒气冲冲地朝我吼道:“你的朋友快死了,你还在睡觉。”这个人我从未见过,我对他说:“你是不是找错地方了?”他坚定地回答:“绝对不会错。”他的坚定使我疑惑起来,疑惑自己昨夜是否睡错了地方。我赶紧从床上跳起来,跑到门外去看门牌号码,可我的门牌此刻却躺在屋内,我又重新跑进来,在那倒在地上的门上找了门牌,上面写着——虹桥新村26号3室。这就没错了。我对他说:“你肯定是找错地方了。”现在我的坚定使他疑惑了。他朝我瞧了一阵,然后问:“你是不是叫余华?”我说:“是的,可我不认识你。”他听后马上又怒气冲冲地朝我吼了起来:“你的朋友快死了!”“但是我从来就没有什么朋友。”我也吼了起来。“你胡说,你这个卑鄙的小市民。”他横眉竖眼地说。我对他说:“我不是什么小市民,这一点我屋内堆满的书籍可以向你证明。”“可他是你的朋友,你休想赖掉。”他朝我逼近一步,像是要把我一口吞了。“可是他是谁呢?”他说出了一个我从未听到过的名字。“我从来就不认识这个人。”我马上喊了起来。“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市民。”他伸出像我小腿那么粗的胳膊,想来揪我的头发。我赶紧缩到床角落里,气急败坏地朝他喊:“我不是小市民,我的书籍可以证明。如果你再叫我一声小市民,我就要请你滚出去了。”然后我整个人被他从被窝里提了出来。就是这样,在这个见鬼的中午,这个大汉子一脚踹塌了我的房门,给我送来了一个我根本不想要的朋友,而且还是一个行将死去的朋友。街上的西北风像是吹两片树叶似地把我和大汉吹到了朋友的屋门口。我看到屋门口堆满了花圈,大汉转过脸来无限悲伤地说:“你的朋友死了。”我还来不及细想这结果是值得高兴还是值得发愁,就听到了一片嘹亮的哭声。大汉将我推入这哭声中。于是一群悲痛欲绝的男女围了上来,他们用一种令人感动不已的体贴口气对我说:“你要想得开一点。”而此时我也只能装作悲伤的样子点着头了。我用手轻轻拍着他们的肩膀,轻轻摸着他们的头发,表示我感谢他们的安慰。这时一个老态龙钟的女人走了上来,眼泪汪汪地抓着我的手说:“我的儿子死了。”我告诉她:“我知道了,我很悲伤,因为这太突然了。”她于是痛哭起来,她尖利的哭声使我毛骨悚然。我对她说:“你要想得开一点。”她点点头,然后说:“我儿子没能等到你来就闭眼了,你不会怪他吧?”“不会的,我不会怪他。”我说。她又哇哇地哭开了,哭了一阵她对我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可他死了。现在你就是我的儿子了。”她又用我的手去擦眼泪了,她把我的手当成手帕了,她那混浊又滚烫的泪水在我手上一塌糊涂地涂了开来。我使劲将手抽了回来,装作要擦自己的眼泪。我根本没有眼泪。然后我告诉她:“其实很久以来我一直把你当成自己的母亲。”然后她牵着我的手来到一个房间的门前,她对我说:“你进去陪陪我儿子吧。”我推开门走了进去,里面空无一人但却有个死人躺着。死人躺在床上,身上盖着一块白布。旁边有一把椅子,像是为我准备的,于是我就坐了上去。我在死者身旁坐了很久,然后才掀开那白布去看看死者的模样。我看到了一张惨白的脸,在这张脸上很难看出年龄来。这张脸是我从未见到过的。我随即将白布重又盖上。心里想:这就是我的朋友。我就这样坐在这个刚才看了一眼但又顷刻遗忘的死人身旁。(有删改)文本二:余华多次提到卡夫卡对他的影响,他曾说:“在我想像力和情绪力日益枯竭的时候,卡夫卡解放了我。”卡夫卡小说最突出的叙述特点是真实与虚构复合,具体而言便是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他总是以最平淡的语言叙述着与逻辑和常理相悖的事件,而这事件又发生在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的环境和心理框架中,因而其作品表现出的审美趋向常常是悖谬与情理共存、虚构与真实交织。卡夫卡的这一独到之处为余华所借鉴。余华认为,“像卡夫卡这类伟大的荒诞作家,他们作品中的细节都非常真实,这是很重要的。而且细部的真实比情节的真实更重要,情节和结构可以荒诞,但细部一定要非常真实。”(节选自《余华与卡夫卡比较研究》)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身份、年龄、职业并没有交代,但由开篇“我”在床上挖眼垢、搔痒等几个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在故事发生的那个午后,我正处于无聊闲适的状态。B.“街上的西北风像是吹两片树叶似地把我和大汉吹到了朋友的屋门口。”这处描写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西北风风势之大,暗示了“我”的身不由己。C.“我”面对着“去世朋友”母亲的多次哭泣,我被悲伤的气氛裹挟,态度亦由一开始的麻木转变为动容,在同理心力量的驱使下,对老妇人说出“其实很久以来我一直把你当成自己的母亲”。D.本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我”本处在正常的生活逻辑之中,却在一个午后,被莫名地拉入西北风呼啸的室外,莫名地认下一个最好的朋友,承担起为他守灵、替他尽孝的义务。10.余华深受卡夫卡的影响,其多部作品在形式上都表现出荒诞与真实复合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荒诞与真实在文本一中的体现。

11.余华认为,“小说语言要能做到真切还原作家的个性化体验,使描述对象鲜明的特点得以生动地展现,而不是随意用一个句子敷衍了事”,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余华在作品中是如何做到语言的生动的。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癸卯,以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时河北人为突厥所驱逼者,虏退,惧诛,往往亡匿。仁杰上疏,以为:“朝廷议者皆罪契丹、突厥所胁从之人,言其迹虽不同,心则无别。诚以山东近缘军机调发伤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重以官典侵渔,因事而起,枷杖之下,痛切肌肤,事迫情危,不循礼义。愁苦之地,不乐其生,有利则归,且图赊死,此乃君子之愧辱,小人之常行也。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臣以边尘暂起,不足为忧,中土不安,此为大事。罪之则众情恐惧,恕之则反侧自安。伏愿曲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制从之。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恐诸将及使者妄求供顿,乃自食疏粝,禁其下无得侵扰百姓,犯者必斩。河北遂安。庚申,太后欲造大像,使天下僧尼日出一钱以助其功。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有,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节选自《资治通鉴》)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B.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C.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D.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B.制,文中两个“制”字含义相同,都应该翻译为“命令”。C.伽蓝,梵语,佛教的寺庙,唐朝女帝武则天信奉推崇佛教。D.宿直,宿直于古代是指官员夜间在规定的机构轮流值班。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道百姓被突厥驱赶逼迫,等突厥撤退后,他们害怕被处死,往往逃跑躲藏起来。B.狄仁杰不认同朝廷议政的人的观点,指出他们的做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投敌的思想。C.狄仁杰认为物资并不是从天而降的,终究来自于地里,不应烦扰老百姓来获取物资。D.每次面对狄仁杰所提出的中肯意见,女帝武则天都深以为然心悦诚服,予以采纳。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

(2)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

16.清人蓝鼎元评价狄仁杰为:“人臣之义,苟利国家,无所不可”,请根据节选文段,简要概括狄仁杰为让河北安定,做了哪些义事?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寄题沙溪宝锡院①欧阳修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野僧独得无生②乐,终日焚香坐结跏③。【注】①宝锡院:寺庙名,在欧阳修的家乡江西。②无生:佛教语,不生不灭。③坐结跏:佛教坐禅之法。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十分喜爱自己的家乡,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还曾写诗向人夸赞自己的家乡。B.颔联充分调动视觉、嗅觉等感官来展现秋日美景:枫叶随风飘落,稻花随风飘香。C.“酿酒烹鸡留醉客”一句表现了当地民风之淳朴,与陆游“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相近。D.诗人着一“遍”字,形象地展现了当地家家户户织苎的景象,表现出了百姓勤劳的品质。18.全诗塑造了怎样的野僧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两句写出了人行蜀道之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3)古人常用水喻时间流逝,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简答题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被一只老虎咬了,①?”“我不会。因为如果没有人救我,我只是可能会死;可是一旦有人来救,我还得跟他打招呼。”这个最近在网上火起来的段子虽然夸张,但精准戳到了很多“社恐”人的痛点。“社恐”即“社交恐惧症”,是指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在面对社交场景时会感受到不适,害怕陷入尴尬境地以及被人评判,②,还会伴有脸红、发抖、心跳加速、不敢对视等表现。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