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评估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滨州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评估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滨州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评估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滨州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评估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滨州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评估考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儒家的理想人格生成于艺术与音乐。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论追求呢?按照《论语》所述,仁、孝、悌、爱、义诸德,均源自人类情感。这些情感既是仁之为仁的根基,也是儒家人道主义与性本善观的发端。为了育养这些情感,以便造就理想人格,就需要推崇两种教育方法:“游手艺”和“成于乐”。前者源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后者源自“兴于诗,生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道是规律,德是基础,仁是支柱,艺是涉及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自由游戏。艺与道、德、仁并列,说明其意又重大。“游于艺”意味着对实用技艺的熟结掌握,不仅涉及良好的理解力,而且涉及利用自然规律的能力。基于这种掌握,自由的体验便是“游于艺”的结果。“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造性直接相关,也同其他努力活动中的创造性体验直接相关。在本质意义上,这是对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审美自由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自由感意味着人格的全面成熟,因为人在这里完全掌握并能恰当运用实际技能和客观规律。再者,自由感还展示出人格的实用智慧,表现为一种自由意志力,能够助人自觉自愿和坚定不移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成于乐”与“游于艺”并行不悖,各善其长。在孔予思想中,乐近于仁,乐直接塑造情感性灵。诚如上述第二种说法所示,诗激发人心,使其得以善化;礼是行为规范,确立君子风尚;乐是至高艺术,助推人格完善。比较而言,诗给人以启示和灵感,主要是凭借诗性形象与诗性情感,其中所采用的明喻、隐喻与比喻等修辞手法,会唤起人的情感反应,唤起人对诗里所述事件情景的关切。礼由外而作,别异群分,强制人类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相关的典章制度与行为规范。乐直抒胸臆,滋养情怀,感化和升华人的意志与精神。有鉴于此,“成于乐”之所以高于诗、胜于礼,就是因为乐本身能够从内滋养和修炼人的情智与精神。“游于艺”和“成于乐”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均有助于促成自由的快感,但各自所引致的结果却有所不同。“游于艺”所体验到的快感,一般是通过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而获得,“成于乐”所体验到的快感则直接与人类个体的内在精神相关联。故此,这种自由的快感,自身具有多面性。它既是自然而生的心理情感,也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种生活自由。人的智慧与道德行为在其中得以积淀,转化为心理本体,超越智慧与道德。获得这种自由快感之后,人就有可能实现理想人格,使自己安贫乐道,笑看荣华富贵,蔑视强权势力,处世自由自在。这关乎人生,也关乎美学,这也恰恰构成仁(人)的最高境界。沿着上述路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进而提出一系列更高标准,推升了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孟子明确指出善、信、美、大、圣、神六大层级。显然,“美”的层级不仅与“善”“信”两个层级有别,而且高于这两个层级。“善”的层级与“可欲”相伴,在此意指人们所作所为所欲所求,均符合仁义原则。“信”的层级与“有诸己”相若,在此意指人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在任何情况下都遵从仁义原则。因为,这两项原则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美”的层级与“充实”等同,在此意指人的行为自然而持久地遵循仁义原则,人在这里已将这仁义原则纳入自己的人格和自我意识之中。“大”的层级与“充实而有光辉”相当,在此意指存在某种光明、恢宏与优美的东西,彰显出仁义原则的伟大力量。“圣”的层级以“大而化之”为特征,在此意指成圣者为后世树立行为典范,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不仅能够引导人们崇仁尚义,而且能够将其转化为道德良善之人。“神”的层级以“圣而不可知之”为特征,在此意指不假借外显的努力就已成圣,就已实现人性的完满,这是因为“神者”具有神秘而不可测知的伟大潜能。(摘编自王柯平(中华传统审美意识四原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所述的仁、孝、悌等诸德均与人类情感相关,人类情感是儒家人道主义与性本善观的发端。B.孔子推崇“游于艺”等教育方法,认为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六艺之中。C.道是规律,德是基础,仁是支柱,乐能直接塑造人的情感性灵,艺与道、德、仁并列,意义重大。D.与“可欲”相伴的“善”,指人们所作所为所欲所求均符合仁义原则,借“善”可实现完满人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本身能够从内滋养和修炼人的情智与精神,所以“成于乐”高于诗,胜于礼。B.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对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标准。C.孟子理想人格的六大层级由“善”至“神”,成为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各层级彼此有别。D.“圣”可以让人们崇仁尚义,转化为道德良善之人,具有“大而化之”的特征。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理想人格脱胎于艺术与音乐,“艺”是涉及“六艺”的自由游戏,“乐”可滋养情怀。B.“成于乐”源自《论语·泰伯》,孔子认为,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C.审美自由感能够帮助人自觉自愿、坚定不移地奉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信念。D.信,即人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应遵从仁义原则,这里的“信”与“有诸己”的含义相同。4.“游于艺”与“成于乐”在“所体验到的快感”方面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5.如何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我们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答出“莫春者,吞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进》)的“曾点气象”。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材料二:“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无比眷恋与喜爱,从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B.“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C.“乐观”是基于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的观念和人生有限的事实,从而坚信“人能弘道”、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D.“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进而完成“人道”,最终成为理想型“君子”的人性追寻。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对“乐感文化”四重内涵进行阐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B.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关系都有关涉。C.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D.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但二者对文献的分析有粗疏与细致之别。8.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汉乐府《薤露》)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C.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9.材料二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题目中“忧乐圆融”的内涵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10.互联网时代,部分青年人休闲娱乐除了酒吧、歌厅以外,就是抱着手机打游戏、看视频、聊八卦等等。有人认为这种娱乐至上、追求快感的泛娱乐化也是“乐感文化”的体现。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炊烟缭绕孙玉秀大壮咬紧了牙,挥起匕首,拦腰刺向他面前的那棵松树。匕首插进有些开裂的松树皮上,好似一刀扎进敌人的心脏。大壮又顺势跨出右脚,运足全身的力气,将刀锋向右划过去。褶皱的松树皮立刻断裂,木屑随风而落,露出一条很深的刻痕。前几天,大壮做饭的炊烟被山下的敌人发现。敌人立刻追踪过来,“围剿”了毫无防备的一个班,最终牺牲了三名战友,还包括对大壮最好的炊事班班长老高。这刻痕是最深刻最惨痛的教训,是战友们鲜活的生命啊!都是我的错,都是我无用!想到老高和另两名战友,大壮失声痛哭起来。“小同志,你哭啥?你是新兵吧,想家了还是怕鬼子?”大壮闻声止住了哭声,见连长老吴和一个浓眉大眼的高个子迎面走来,问话的就是高个子。大壮说:“我要给牺牲的老高和战友报仇!”老吴说:“大壮,我给你介绍一下,他就是咱们的……”高个子冲老吴一摆手,笑着说:“我姓张,刚过来,也算是个新兵嘛,来,咱们坐下来谈谈。”大壮有一点儿拘谨,见高个子说话很和善,便围过来坐下。大壮是一个月前加入抗联队伍的,枪法还不太熟练。老吴见大壮力气大又会做饭,便让大壮进了炊事班。高个子说:“眼下敌人实行封山集屯政策,就是想困住我们的队伍,断了我们的粮食。这密林莽莽苍苍,有树皮野菜,有野果子,更有老百姓的支持,想困死我们,那是敌人的妄想!”老吴紧蹙眉头说:“眼下的难题是我们缺少深山生活的经验。在深山里做饭,我们又在高处,只要炊烟一起,敌人就会发现我们。为这我们不仅连续几天都没敢生火做饭,而且还牺牲了好几位同志,这代价太大了。”老吴说完从腰间掏出一杆铜烟袋,搓了一把地上的干树叶子摁进了烟袋锅,点燃后吧嗒吧嗒抽起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咱们队伍里这么多人,办法总会有的!小同志,你说呢!”大壮连忙点头:“我会砌烟灶,我在老家还干过瓦工活儿呢。”高个子伸出大拇指说:“好样的,如果能解决了炊烟这个难题,就是为咱们队伍立了大功。”老吴吐出几道烟圈,若有所思地说:“要想不被敌人发现,那得想办法让炊烟顺着地皮走,可炊烟也不会听话啊。”高个子赞同说:“那就想办法做一个通道,像烟囱一样的通道。”老吴咳了几声,嫌树叶子大呛嗓子,便把烟袋锅倒扣在地上,见烟圈依旧缭绕,又盖上泥土,伸出脚踩了踩,那些树叶子烟气便瞬间消失了。大壮盯着老吴手里的烟袋锅看了半天,一拍脑袋,从地上跳起来:“有了!我有办法了!”高个子哈哈大笑说:“我就说嘛,办法总会有的。”半个月后,高个子和老吴带领大壮及炊事班的战士成功研究出地下烟灶。也就是在地窨子里挖出三个坑洞,上面砌好锅灶,又顺着坑洞砌上一条排烟道,或者接上挖空的木槽。蜿蜒几百米,每隔一段留一个排烟孔。做饭时,灶烟就会顺着排烟道里的排烟孔分散冒出去。远远望去就像大山里的雾气一样,再也看不见那缭绕的炊烟了。成功了!成功了!大壮和战士们雀跃欢腾起来。大家知道了这个好消息后,都过来学习效仿。有的战士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还研究出青松灶。青松灶就是挖空松树的下端,让做饭的烟气留在树肚子里慢慢消化。这种青松灶用起来更加便捷,更有利于队伍打游击。那天晴空万里,高个子和老吴找大壮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大壮领到任务后格外兴奋,他和炊事班的战士们第一次大大方方点燃了灶火。从山下望去,密林之上,炊烟缭绕,颇为醒目。山下的鬼子见了,立刻集合队伍,很快围拢过来。高个子和老吴见敌人钻进了包围圈,一声令下,枪炮齐鸣,彻底给敌人“包了饺子”。打了胜仗,给老高和战友报了仇,大壮高兴得一夜没合眼,更加敬佩那个高个子和连长老吴。表彰大会上,高个子站在前面特意点名表扬了大壮,说他在研究排烟灶时有经验有胆识,遇事不退缩,是一名难得的好战士。面对敌人的凶残,我们的战士要学会用智慧和敌人周旋,跟敌人血战到底!保家卫国,誓死不屈!“天作被,地作炕,密林就是我的家……”战士们的歌声穿过密林,缭绕在长白山上的天空。大壮对老吴说:“连长,我早就看出来这位张同志不简单!原来他是咱抗联队伍的大官啊。”老吴笑着说:“那当然,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杨靖宇司令。”(有删改)文本二: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生,河南确山人。在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化名张贯一。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杨靖宇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日伪军连遭打击后,加紧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讨伐、经济封锁和政治诱降,同时对杨靖宇悬赏缉捕。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以崇高气节,继续坚持战斗。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模范”。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1940年1月,他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濠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县(今靖宇县)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杨靖宇生前和死后都受到了日军的极大敬畏。他陷入绝境后,日军曾派叛徒向他劝降,杨靖宇说:“我是中国人,是不能向日本侵略者投降的!”他牺牲后,日军解剖了他的尸体,发现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点粮食,在场的日本人看到后无不感到震撼。为纪念杨靖宇将军,他的故乡确山县所在的驻马店市区修建了杨靖宇广场,树立了将军铜像;重新修葺了杨靖宇将军故居,并修缮了位于故居附近大道旁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伟岸的,不仅仅只是海拔;震撼的,永远只有灵魂!”这是不少前来学习和了解杨靖宇事迹的参观者们共同的感言。(节选自《杨靖宇:白山黑水铸忠魂》,有删改)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第一、二段运用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大壮因做饭的炊烟引来敌人“围剿”,导致三名战友牺牲的内疚以及对敌人的痛恨。B.文本一中大壮是小说叙述者,也是解决排烟问题的实施者,小说通过他想办法解决排烟灶问题的故事情节,赞美了大壮有谋略的形象。C.文本一中杨靖宇阻止老吴介绍身份这一细节,设置了悬念,结尾由老吴点明杨靖宇的身份,让人恍然大悟,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D.杨靖宇与战士们解决排烟问题的故事和“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模范”的称号,体现了杨靖宇作为领导者的智慧和伟大的灵魂。12.文本一中多次写到炊烟缭绕这一内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3.请结合文本分析杨靖宇将军的形象特点。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仇。严仲子恐诛,亡去,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献聂政母前。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默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雠,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多。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破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政姊嫈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诸众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嫈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惊怪其厚,固谢严仲子

固谢:坚决谢绝B.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

季父:叔父C.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雠,岂不殆哉

殆:危险D.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

购:购买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B.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立起,如韩,之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16.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B.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C.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D.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17.下列各组句子中,不是聂政答应刺杀韩相侠累的原因一项是(

)A.严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B.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C.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D.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刺侠累故事情节曲折,选文前两段铺叙聂政避仇市井,仲子具酒奉金之事,又在奉金问题上通过仲子固让、聂政坚谢把“请”和“不许”的矛盾揭示出来。B.第三段先铺叙聂政的心理活动,而以母死归葬收束上文,以感恩图报引起下文。在束上起下的过程中既交代了前段矛盾是如何解决的,又预示了下段行刺活动将怎样展开。C.“杖剑至韩段”是故事的高潮,写得干净利落而又惊心骇目令人不忍卒读。后又一波三折写了聂政姊哭尸为弟扬名的事情从而深化了主旨。D.聂政姊也是一个烈性女子,为了不让弟弟的名声被埋没而不惧杀身之祸,最终被韩国士兵杀死在街头。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严仲子恐诛,亡去,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2)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归燕①杜甫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②稀。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隋宫③燕李益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凡度飞未不见人,

【注释】①此诗作于杜甫带妻儿避乱、辗转到泰州时。②俦侣:朋友。③隋宫:指汴水边隋炀帝的行宫,当时已荒废。

2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古体诗均以燕子入题,杜诗言简意丰,李诗含蓄空灵。B.杜诗三四句运用虚写,假如四季不失时序,燕子在八月秋凉时节自知南归。C.李诗是一首怀古诗,代燕说话、构思巧妙。D.李诗通过“隋宫燕”所见的一切,反映出了隋宫的寂寞、萧条、冷落、21.中国古典美学向来崇尚“立象以尽意”。请从“象”与“意”的角度分别赏析两首诗选用“燕子”之妙。

六、名篇名句默写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朓诗句,对仗严谨,点面结合,描写金陵山水静态图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在《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谦言自己对于“礼乐治国”心有余力不足。

(3)“秋”是中国古代文人偏爱的季节,在中国古诗词中,有“秋”,也有“秋风”“秋雨”“秋月”等,如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李煜的“________”。

七、简答题

2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围棋是一种________的策略型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距离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被称之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围棋_______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围棋的棋盘、棋子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盘分为四部分,可以视为象征一年的四个季节;361个交叉点,和农历一年的天数大致相当:(

)围棋棋形_______,棋理_______幽玄,充满对立统一的辨证思维。围棋的胜负也和其他棋类不同。其他棋类大多是斩尽杀绝或把帝后抓走才算胜。但国棋中盘胜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另外,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2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源远流长

储藏

瞬息万变

深沉B.源远流长

蕴含

变化无穷

深奥C.源源而来

储藏

瞬息万变

深奥D.源源而来

蕴含

变化无穷

深沉2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B.而太极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