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识米”教学反思“熟悉米”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教材78~80页,信息窗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熟悉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熟悉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洁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同学的操作力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体会1米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将1米转化为详细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熟悉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熟悉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洁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难点: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突破:连续创设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1米有多长和查找长度是1米的物体,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预备
老师预备:米尺、主题图。同学预备:米尺。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由于老裁缝和小裁缝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给阿福做出来的新衣服不合身。老裁缝打算为阿福重新做一件新衣服。这一次,老裁缝吸取了教训,不再用拃来量了。他找来一根尺子,用尺子为阿福重新测量。但是,在测量时,老裁缝和小裁缝消失了分歧。他们为什么消失分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创设连续的情境,以消失分歧制造悬念,激发同学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熟悉1米。
(1)出示米尺。
老师:故事中的老裁缝就是用这样的尺子为阿福量新衣服的。(让同学也拿出预备的米尺)大家观看这根尺子,每一个大格是多长?
同学:1厘米。
老师:老裁缝从0刻度开头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对齐了“100”这个刻度,小裁缝说是100厘米,可老裁缝说是1米。他俩谁说的是对的呢?(老师板书:1米=100厘米)同学谈论。
同学:1米就是100厘米。
老师:对,1米=100厘米。“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两个裁缝的分歧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加深了同学的理解。
(2)1米有多长。
利用手中的米尺,用手臂拉一拉,看看拉到什么程度是1米。找一找,量一量,看看四周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同学查找和测量。
(3)利用米尺,量一量教室有多长,有多宽,教室的门有多高,黑板有多长。同学实际操作。
三、自主练习。(教材第79页“自主练习”)
1、第一题:连一连。同学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可以怎样量?
(1)用拃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先让同学独立选一选。说说你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测量教室的长不用拃呢?
同学:教室的长比较长,用拃做单位太短,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2)用步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
说说你选择什么,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小结:测量物体的长度要依据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当的单位。
(3)同学用选择的单位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和凳子的`长。
3、第3题:怎样测量乒乓球台的长?
(1)你准备有什么测量?
同学1:用步测量。
同学2:用拃测量。
同学3:用尺子测量。
同学4:用铅笔测量。
(2)老师:假如用步测量,说说你怎样测量。同学谈自己的测量过程。
老师:用步、拃或铅笔等物体测量,必需首先知道一步、一拃、一枝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一测,用了多少步或多少拃,或用铅笔量了多少次,最终依据每次的长度和次数算出总的长度。
引导同学说怎样测量一步的长度。
(3)同学实际量一量。
4、第4题: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同学独立画,老师巡察,个别指导。
5、第5题。
(1)你想量什么?回家试一试。
(2)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活中物体的边可以测量出长度,即长度都是有限的,因此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四、全课小结:今日你学到了哪些学问?
练习设计:
1、填一填。
1米=()厘米200厘米=()米20厘米+50厘米=()厘米1米—40厘米=()厘米
30cm+50cm=()cm=()m
5m+3m=()m32cm—20cm=()cm
2、画一条长度是10厘米的线段。
3、连一连。
旗杆的高度男孩的高度米老鼠的高度杯子的高度
10厘米5米1米20厘米教学反思
本课的“自主练习”中消失了用多种形式或多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运用这些测量方式之前,要让同学学会娴熟、精确 地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老师需加以引导,提示同学步伐的大小要匀称,借助铅笔或文具盒测量时肯定要做好记号等,另外在计算时留意精确 。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很可能不精确 ,但这里结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体会到了测量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同学解决问题的力量。
“熟悉米”教学反思2
关心同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供应的资源,老师还应当自主开发一些同学身边的素材关心同学理解所学学问。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同学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肯定让同学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来回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同学形成了较清楚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简单把握。
为了能增加同学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同学的阅历建立起来,所以预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去上。但在这节课上的时候,却消失了意外,原来想让同学充分感受1千米有多长。可是,当我预备带着同学去操场的时候,才发觉操场上已经站满了初一正在军训的同学。只好又调过头来,在老师进行教学,本以为同学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同学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简单把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知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消失的题目,同学很简单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也许多少时间。同学把握的很好,我感觉很意外。
但教学中,同学最不简单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也许有1千米,别说同学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也许是1千米,所以说,同学对1千米究竟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日同学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终的习题中,我在网上摘下了别人的课外拓展题,我感觉特别好,同学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爱。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
“熟悉米”教学反思3
看着眼前的这份教案,很简单发觉它与其他教案的不同,由于修改的痕迹特殊多,也写得特殊具体。的确,当知道有人来听课时,预备得会更充分。这种无形的压力,会迫使自己对课做深化的思索。
《熟悉千米》这一课的学问目标是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同学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同学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这也是我在备课时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在课前,我了解到学校最里圈的跑道正好是100米,所以带着同学在操场上走一圈,对1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熟悉,为同学熟悉1千米作一个铺垫。为了知道从学校门口动身到哪是1千米,我利用数步伐和计时间两种方法实际走一走,从中我也体会一下1千米的长度毕竟有多长。此外,我在电子地图上找到学校四周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了解它们与学校之间的距离。(说明:在试上时,有孩子猜想学校到某一地方是1千米,由于我也不知道有多远,不好推断。后来有老师提示我,可以在电子地图上量距离,这让我豁然开朗。)
上课的流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复习导入。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二、初步感知1千米。在沟通和观看有关“千米”的图片时,让同学体会在计量路程或铁路、大路、河流等比较长的长度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三、熟悉1千米。先了解100米有多长,再了解1千米有多长,并知道估量1千米长度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以书上的练习为主,补充了一些推断题。
最终介绍了一些不同的交通工具的速度。整节课上得还算顺畅,只是最终有关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没有来得急介绍。
“熟悉米”教学反思4
这节课我设计的环节是先复习线段和厘米的部分,然后教授新课部分。最终将三部分串联起来总结。在感受一米有多长的部分,同学比较感动奇怪 。我在组织这部分的时候没有说清晰,同学有的不太明白。在量黑板,讲台,门有多长的时候,我直接拿出米尺让同学来量。这中间我应当让同学自己选择测量工具,并提问为什么选择它?这样能更直观的让同学感受到米和厘米的不同。新课部分结束后,我让同学自己总结厘米和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复习加新授,同学还是能比较全面的排列出来。但是没有肯定的方向性,这需要我略微点播和提示才合适。想想做做中有个问题,怎样走才是最近的路线?这个问题同学知道都知道,但是如何让同学彻底明白,我感觉我叙述的还不够清晰。本节课我重点让同学感受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通过同桌相互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同桌的身高等长度,让同学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米的概念,使孩子们对米的熟悉更加详细化。
整节课,同学很乐观,但动手操作的时候,课堂纪律不太好。同学的一些不良习惯暴露无遗。这点需要我反复订正和教育。尤其是动手操作结束后,学具如何摆放等细节问题做的还不够好。有些同学趁机玩起了米尺,许多的'细节需要我反复琢磨改进。总的来说,同学对米的熟悉还是比较直观深刻的。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我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方式。
“熟悉米”教学反思5
《熟悉厘米和米》是同学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老师要引导同学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同学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都会给同学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老师注意培育同学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假如老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
二班级的同学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熟悉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老师们都很留意对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同学对1厘米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到位。熟悉了厘米,紧接着就熟悉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对于二班级的同学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老师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学问直接灌输,不利于同学真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假如老师能够让同学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同学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也许长度的熟悉后,老师引导同学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同学有了10个10是100的熟悉,他们能够熟悉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老师再揭示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同学就能够清楚的熟悉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这样一来,同学既熟悉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把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同学们猎取了米这个单位的形成过程。
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
教学中,让同学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老师注意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同学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米的也许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这些活动都为了三班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此时没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同学都已经理解了。虽然分米的熟悉不是二班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老师,就应当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数学学问系统性,训练同学的思维,为同学的终身学习服务,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三、用好10厘米,估测有标尺
同学既然熟悉了厘米和米,就要对生活中的一些长度进行估测,虽然在估测的过程中,允许同学有误差,一般来说,老师也会给一个估测的取值范围,但是,我觉得同学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应当尽量的精确 一些。同学在二班级阶段,只熟悉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由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长度相差比较大,一般的同学在估单位时不会出错,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尤其是几厘米和十几厘米的物体,这时要估测它们的长度,同学们的误差就比较大,由于同学只有1厘米的表象,假如老师注意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同学就可以把10厘米长度当个标尺,首先去推断所给物体是比10厘米长,还是比10厘米短,推断出也许的范围后,再进行估测,这样一来,估测的精确 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加强对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还要注意对10厘米长度的表象建立,这正是巧用10厘米,一举而三得。
“熟悉米”教学反思6
教学片段】
师:我们熟悉了米和厘米,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
生举例。
师请上一位同学:估量一下,他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生估量。
师:身高是指一个人身体的高度。人的腰一周的长度叫腰围(师示范)。同学们再猜猜看,他的腰围大约是多少?
同学估量的结果许多:1米多、2米多、50多厘米、20多厘米、……
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估量的结果更接近实际腰围?
生:量一量就可以了。
师:请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做模特,其余同学先估量他的腰围,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量出腰围,并量一量。
生小组活动并汇报:
生1:我们是用软尺量的。
生2:我们是用三角尺量的。量出腰的前面和左面,前后相等,左右也相等。把前后左右相加就可以了。
生3:我们没有软尺,就先用一根细绳绕他的腰一圈,量量绳长就得到他的腰围了。
生4:我们是用“拃”来拃的。(同学示范)。我“拃”他的腰是四拃,我同桌“拃”他的腰是三拃多。
……
细细玩味这节课的`课尾,的确有很多精妙之处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索。
首先,这位老师抛弃常用的课堂收尾方法:“同学们,请大家相互说说,本节课你又学到了什么学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学到的?”而是让同学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将同学的视野由课堂移向生活,注意学问的有用性,让同学感受学问的价值。这样的处理将所学学问与生活紧密相联,使同学熟悉到学问就在生活的四周。同时关心同学树立学问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其次,紧紧抓住学问的有效生发点,创设估量测量腰围的情境,奇妙引导,将同学思维再次推向高潮。先是估量身高,这在同学的已有生活阅历下是不难解决的。但由估量身高转而估量腰围,由直变曲,对同学而言,的确有肯定的难度,因此同学的估量结果相差很大,这正是教学的有效生长点。老师因势利导,适时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体验估量与实际的差距,留给了同学很大的活动与探究空间。在这样的活动中同学的思维再次进入高潮,消失了多种多样的测量腰围的方法。伴随乐观思维的活动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求表面的喧闹很难有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最终,生成源自预设,精彩来自匠心。这节课的结尾竟能精彩迭出,特殊是最终一个环节,同学通过活动,在合作中提出了多样化的测量腰围的方法,是执教者课前很难预料的。用软尺量和用绳绕属常规思维,而用三角尺和用拃拃,就属于创新思维了。同学的确是有富有制造性的,这些方法极具共性化和生活化,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阅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看来,同学的潜能是无限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的培育其实就那么简洁,只要我们为同学供应活动的舞台和进展的空间,同学肯定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意外!文章
“熟悉米”教学反思7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同学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作为数学老师应当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同学的生活阅历,将数学学问与同学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我在设计人教版学校数学《千米的熟悉》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地制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同学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行分。
本节数学课的胜利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同学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进展原则,训练思想、训练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从同学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背景动身,供应给同学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沟通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数学学问、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阅历。详细体现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熟悉》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动身,依据同学的年龄特点,为同学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同学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同学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猎取学问,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力量。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同学的实际,让同学学会从生活中查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同学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同学体会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了解自己的学校、
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妙,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乐观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加同学学好数学的信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同学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的角色。使同学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熟悉。同学思维活跃,乐观参加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转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同学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同学的生活体验和爱好,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学问实行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同学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受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同学所熟识的6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不但使同学把握了课本学问,同时了解了从哈东站到哈站的实际距离。使同学体会到数学学问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同学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老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同学的生活阅历,将数学学问与同学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同时,在教学中同学的评价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在同学的实践测量活动中,有些小组的测量方法重复、测量的方法不够丰富;还要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增进同学学习的信念。
对这节课假如重新设计,我只想改动一处地方,就是在同学进行实际测量时,在原有的“用尺测量出1000米”、“先测量出100米,再推想1000米”“看脉路表”“询问法”然后感受所用的时间这种做法的基础上,增加数步法和回头观看的方法,增加同学对1000米的
长度的感受。
“熟悉米”教学反思8
关心同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供应的资源,老师还应当自主开发一些同学身边的素材关心同学理解所学学问。
为了能增加同学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同学的阅历建立起来,本准备带同学去操场上感受,可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就放弃了。于是利用多媒体出示操场图,操场一圈长200米,走两圈是()米,走5圈是()米。得出1000米,即1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可走1千米要多长时间呢,这个同学就茫然了。因此只能通过练习去推算。练习中消失一小时同学能走4千米,一些同学就能推算出走1千米大约要15分钟。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要求同学做好后记住。但是后面练习中消失的'题目,同学对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也许多少时间,还是没法把握。教学中,同学最不简单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也许有1千米,别说同学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也许是1千米,所以说,同学对1千米究竟有多远,很难估测。
当有的同学说出了从校门口到老菜场大约是1千米,到东门码头我都加以确定。
最终,我让同学说说生活中哪里用到“千米”比较多,以便关心同学能够正确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熟悉米”教学反思9
本节课在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时,由于我直接告知同学并用自己的手势表示出1米的长度,所以在让同学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时,许多同学都在仿照老师的动作,不能精确 表示出1米的.长度。这时我立刻意识到老师起了误导,同学并没真正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所以并没有急于往下讲课,而是让同学用各种方法去亲身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虽然本节课熟悉米花费的时间太长,但我认为值得,由于同学已经真正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使我深深意识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当强调同学的参加性与实践性,让同学主体参加教学全过程,在学习中不仅让同学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索,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学问意识。
“熟悉米”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同学在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熟悉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同学来说比较抽象,由于他们对于一米究竟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同学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学习“米”以前,同学已把握了“厘米”的一些学问。
(1)猜:1米大约有多长?问题一出,同学便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看法。当老师出示一把米尺,告知同学这就是1米时,同学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双手比划着1米大约的长度。当老师将软尺直立于地面在自己腰部比划着位置让同学观看。
(2)量:告知同学1米的长度,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两人拉线,两人用刻度尺测量,这时就有小组得出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3)比划。四人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拉一拉线的长度,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张开两臂比一比,让同学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然后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也许是1米,再通过比较1厘米和1米的长度,进一步的使同学熟悉到,用米做单位是量比较长的物体,课堂上同学参加面还是比较广,大多数同学爱好还是比较浓。
这节课存在很多的不足:
1、1米长的线应当每人一份,这样同学就可以经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同学对米的熟悉。
2、同学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或偷偷的玩,不能做到仔细听讲。对于这种状况,我觉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一些如何在课堂上培育同学良好的操作习惯,让学具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熟悉米”教学反思11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究1千米的过程,使同学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熟悉千米,让同学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沟通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同学在生活中常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同学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同学在体验中发觉,在发觉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同学的生活阅历和实践感受,围围着教学重点"千米的熟悉",组织同学乐观主动的探究、讨论和发觉,让同学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熟悉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把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预备: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老师板书)用你喜爱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④教室地面约长8()。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2、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日我们就来熟悉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老师板书课题)
从简洁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同学感受到学问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同学的现实生活动身,让同学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同学感受到熟悉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伴侣,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你能否详细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同学身边的数据。)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老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长度正好1千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同学认真观看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2)让同学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
(3)让同学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观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图片,让同学观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同学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供应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布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同学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让同学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印象更深刻。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综合练习题让同学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千米的熟悉,培育同学的长度观念。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五)实践应用,延长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在老师或家长的伴随下完成此题,不要流于形式。
学问与技能:熟悉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过程与方法:让同学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通过观看、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育同学推理力量,并且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喜爱体育,培育同学熬炼身体、乐观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熟悉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同学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旧知,建立联系
1、在之前的学习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老师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我们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观看过体育盛事——奥运会吗,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竞赛?同学思索回答。
2、那么跑步竞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同学列举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竞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试跑过这些长度的熬炼吗?在跑步竞赛中最长的运动是什么项目?——马拉松(ppt展现)
4、老师简介马拉松竞赛。马拉松为什么用千米作为单位,而千米是比米更大的单位,大多少呢?
5、同学推想:1千米=1000米(由于1000g=1kg)通过孩子们已知的学问构架能够清晰地推出此公式。
三、切身体验,感受长度
1、联系实际,提示咱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200米,那么假如我们要跑1000米的话需要跑几圈呢?
2、估想: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同学快速的思索,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己悄悄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200+200+200+200+200+200=1000(米)
4、那么平常我们在操场上跑操正好是5圈,也就是1000米的真实长度,下面和大家共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共享感受,连续探究
1、全班共同共享感受。
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沟通一下,然后老师组织班上沟通。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老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想一想:假如我们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们的操场上跑多少圈?同学思索后得出结论:200米一圈得15圈才能完成3000米。
那么,3000米有多少个1000米呢?老师引导同学争论得出结论:3个。
4、算一算
6000米=()千米5千米=()米()米=7千米
9000米=()千米3500米=()千米+()米
5、小结:
整理板书: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看书质疑,巩固练习
1、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2、我们一起把今日学过的学问再巩固一下,看看今日我们班上谁最勤劳,回答的问题又多又正确,我们将赐予嘉奖哦!
《千米的熟悉》是在同学把握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让同学熟悉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不象之前学习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能比划。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较困难,往往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让同学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练习。其实,正由于这部分学问对三班级同学来说缺乏感性熟悉,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经过课前预备、课中实践和课后巩固三大步骤,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一、课前预备。
在上千米的熟悉前一天,我特地抽下午自习的时间,带着同学来到操场,用测绳和同学们一起测量了10米和100米,并让同学分别走一走10米和100米,数一数要走多少步,大约要用多少时间?然后指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我们的操场一圈大约是100米,绕操场走上10圈大约就是1千米,让同学明确: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在计量较远路程的时候,通常要用到千米。
二、课中实践。
让同学回忆走100米的状况,让同学思索几个100米是1千米,依据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伐数和时间来推算走1千米需要多少步、花多长时间。这一系列的活动意在让同学在课前走一走、量一量的基础上,再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等丰富的活动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长度。然后,为了更精确 的体验1千米有多远,我带领全班同学带上测绳,从学校动身往丁家坑方向测出了1000米,和同学们一起走这1千米,再回来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数步数,看时间。通过这一实践,同学终于是对1千米有了比较感性、精确 的熟悉。
三、课后巩固。
为了让同学了解生活中“千米”的应用,我收集了一些出名的山峰、河流、大路及大桥的长度资料和步行,骑自行车、小汽车,飞机,宇宙飞船1小时的速度(以千米为单位的),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现给同学,让同学感受到长度单位“千米“的广泛使用,并让离家较远的同学在下一次回家的时候,估算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通过这些活动,最终使同学建立了比较明晰的“千米”概念。突破了教学难点。
“熟悉米”教学反思12
《千米的熟悉》教学方案及反思
学习目标:
1.使同学熟悉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同学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洁换算。
3.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实践力量,进展同学的空间想象力量,并适时渗透思想训练。
学习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把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前几天,老师和小伴侣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挨次说一说。米分米厘米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4.师:假如要测量小圩到大圩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二.课题提出,新课学习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小圩到大圩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日我们就来熟悉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伴侣: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熟悉
1.学习千米的熟悉,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学问?
2.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洁换算。
(2)千米的应用。
设计意图:从测量本地两个乡镇距离引出新知,使同学熟悉到数学可以关心人类理解四周世界,从而增加学习主动性。引导同学自己查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同学主体意识,调动同学参加学习的乐观性。
(三)熟悉1千米的实际长度
那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日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同学感到身边到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熟悉。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简单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熟悉米”教学反思13
上午,县校长培训班在学校活动,上了一节讨论课“千米的熟悉”。自我感觉,总体来说还是达到了自己预想的效果,但是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几点想法,暂且登记:
1、不行低估孩子。在预习单中,设计了提问的环节,目的是培育同学的质疑力量,盼望提高同学预习时思索的深度。从两次上课来看,同学提出的问题许多还是很有价值的。比如,千米和吨有什么区分?有没有比千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了?1公里等于多少里?说明我们的同学是带着思索在学习的。孩子的学问面也不行小看,两个班都有同学知道比米更大的单位是纳米,追问怎么知道的,回答是看《新闻袋袋裤》知道的。还有同学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楼是800多米。这些都是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而且,对其他孩子来说,这些学问由同学口中讲出来,比老师讲给他听,留下的影响更深。所以,备教材,更要备同学。
2、充分建立同学的表象。今日两个闭眼想象的`效果挺好,在很宁静的氛围中,随着老师的口令,走了1千米的路程、叠了1千米的大楼,又通过随后的一组图片加以强化,应当说孩子的体验是充分的,表象的建立是胜利的。
3、从同学看课堂。一节课的主要衡量标准要看同学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其次是同学参加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乐观仔细、情感是否投入。今日的课堂上,应当说后一点是做到了,孩子们的发言基本很完整,很自信。更让我兴奋的是,这种语言的完整性表达已经不是停留在浅层面了。
4、心中有同学,眼里有小组。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做到这两点,我想,离“以学定教,先生后师”的目标就更近了一步。或许“寻根课堂”的“根”也就在此吧。
一点感慨:
高效课堂,形式在课堂,功夫在课外。无论是导学单、预习单,还是同学座位的转变,都是形式上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转变。没有这个本质,任何教学改革都是一句空话。但是,对一般老师来说,真刚要做到这一点,谈何简单啊。
“熟悉米”教学反思14
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难点就在于如何关心同学建立起1千米的概念。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同学都可以用手比划出来,也可以用眼睛去看,而1千米的长度既不行能用手去比划,也不能用眼睛去目测,只有借助同学的生活实际去感受。
在课前设计时,我考虑到了两个方面,一是要结合同学课前走操场跑道(环行)来关心同学建立1千米的长度,二是要结合生活中比较熟识的路段(直线型)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于是,我带着同学沿着操场的跑道走了7圈,课上还结合教材内容列举了“假如是200米、250米、400米一圈的跑道,多少圈是1千米?”这些填空,来关心同学建立1千米的概念。
其次,在制作课件时,特意绘制了一幅我们学校四周的路线示意图,由于那些都是同学最为熟识的线路,大部分同学几乎每天都要在这些路线上来回,所以更能使他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当然,课后王金发老师指出,假如能在这里给同学充分的时间去感受,那就更好了。这处细节,我在课前的确没有考虑到,非常圆满。
细节打算成败,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肯定要把细节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南林业大学《传热传质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汉文字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01月11080工程数学(本)期末试题答案
- 西昌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北大学《计算物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代谢调节盖》课件
- 《健康产品培训》课件
- ifrs17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模型
- 供稿合同模板
- 《施工合同司法解释(一)》第四十三条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物联网工程专业
- 2024年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3年病理科工作总结及计划
- 中职电子专业课课程标准
-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科学阅读》教案教学设计
-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口算题大全(全册各类完整)
- 第63讲+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 开展安全生产三年治本攻三年行动方案深度解读(危化)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1《百合花》说课课件
- 《交车流程》课件
- 业绩铁三角预算、分析、激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