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城市更新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节选
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地势复杂多样,中部山区雄伟而笔直。山东省东部的丘陵蜿蜒流过西部和北部的平原。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古代先民用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山东的近代考古工作,自1928年在章丘龙山镇发现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开始,经过70年的艰难探索,逐步建立起持续不断、先后承袭的考古学文化发展谱系,表明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世纪之交,回顾20世纪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历程,明确21世纪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对我们开创山东考古工作新局面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图一)。一、科研的类型学研究1928年,山东籍考占学家吴金鼎先生发现并多次调查了城子崖遗址,1930年和1931年,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两次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科学的发掘,一个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在沉睡了4000多年之后又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其重要意义正如李济先生所言,“由于这个遗址的发掘,我们不但替中国原始问题的讨论找到了一个新的端绪,田野考古工作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可循的轨道”。20世纪20年代,国外考古学家根据仰韶文化的彩陶与中亚和近东的彩陶有近似之处,提出了中国史前文化西来说的假说。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存的发现,证明中国东部存在着一个土生土长、不同于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这个黑陶文化在许多方面与殷墟文化更为接近,从而否定了中国文化西来的假说。1934年编辑出版的《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一书的序言中写到:“所以我们决定以这篇报告为报告集的首卷,希望能由此渐渐的上溯中国文化的原始,下释商周历史的形成”。值得提及的是,在城子崖遗址田野发掘和资料整理中,中国考古学家在掌握和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方法的能力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把中国近代考古学田野发掘水平和资料整理方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城子崖遗址两次发掘中,发掘者详细记录了地层、土质、土色的特性,注意到不同土层的堆积状态,仔细分辨了打破和叠压关系,准确地区分了周代灰陶层和史前黑陶层,完整地清理出了青铜时代的墓葬和窑址,精确地绘制了坑位连接、土质十色标一的剖面图。1991年再次发掘城子崖遗址时,我们重新清理了1931年在遗址西南部发掘的C1~C4探沟。借助《城子崖》报告提供的C1~C4探沟剖面图,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核对,其对土质土色的划分和描述,对土墙建筑程序和结构的认识都是极为准确的。只是限于当时对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的遗物尚不能像今天区分得这样清楚,因而在对城墙的年代判断上出现问题。在对城子崖遗址出土陶器的整理中,发掘者按容器或非容器、口径与腹径比、器足的多寡,将城子崖陶器分成二门9式35类,并以阿拉伯数字标定一定的序列。这是中国考古学家采用定量化的方法,在类型学研究方面做的一个可贵的尝试。城子崖遗址是中国考古学家自己发现、中国学术机构主持、采用近代考古学方法发掘的第一个史前文化遗址,《城子崖》作为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发掘报告集,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地位。二、确定山东东南角区域文化格局70年代,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区系类型学说,他根据山东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将山东列为六大考古学文化区之一。在近期出版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将山东称为“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山东地区的考古工作起步早,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的工作开展得也比较允分,因而山东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在六大区之中是比较完善的。山东考古学文化谱系为沂源猿人(距今40万年左右)、新泰乌珠台人(距今5~2万年左右)、沂沭河流域和汶泗河流域细石器遗存(距今1万年左右)、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距今8400~7700年左右)、北辛文化(距今7300~61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距今6100~4600年左右)、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左右)、岳石文化(距今4000~3600年左右)和诸历史时期文化。在整个文化谱系中,每一阶段的连接均较紧密,文化传统的演变上也一脉相承。这一切表明,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东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探索、发展、完善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龙山文化的确立,是山东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第一个生长点。3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围绕龙山文化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发掘,其中最重要的是1936年日照两城镇的发掘。根据这一系列材料,学者们先后提出了“三区”说与“三期”说,深化了人们对龙山文化的认识。50年代,随着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大规模开展,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不断加大,文化面貌也日趋复杂。针对这样一种情况,学者们提出将龙山文化划分为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典型龙山文化四个文化类型。《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指出,龙山文化的“四个类型可能是由于地区性或时代上早晚而形成的同一文化的不同类型,也可能属于同一文化群的不同文化”。这为我们以后界定山东龙山文化的外延和内涵奠定了基础。80年代,学者们基于已将龙山文化区分为几个考古学文化的情况,强调“绝不能因此对它们的共同特征和相互联系有任何的忽视”,建议称之为龙山时代。这一建议得到了学术界的赞同。由此,以城子崖遗址所在地——龙山镇得名的龙山时代,就成为距今4600-4000年左右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占据了600年之久的那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冠名。50年代初,在鲁南和苏北陆续发现有彩陶片,但当时人们囿于成说,一度将其归入仰韶文化。直到1959年,在大汶口遗址发掘的133座墓葬内有精美的随葬品,并能看出其悬殊的贫富分化,大汶口文化从此确立。1962年曲阜西夏侯遗址的发掘,从地层关系上明确了大汶口文化早于龙山文化。1975年日照东海峪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过渡期和龙山文化早期的三叠层,从层位学和器物演变两个方面证明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是相互传承的。根据碳十四测定,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在距今6100~4600年左右。至此,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谱系的建立,将山东史前文化的年代跨度延长至2000年以上。在龙山文化的来源问题解决后,学者们的注意力又转向探索龙山文化的去向。岳石文化的遗物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上发现。1960年平度东岳石遗址发掘时,发掘者注意到这一遗址的文化面貌“具有独特的风格”。岳石文化的确立得益于1973年泗水尹家城遗址的发掘,从地层学和类型学上明确了岳石文化晚于龙山文化、早于商代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岳石文化发现、发掘和研究的繁荣时期。研究表明,岳石文化的年代在距今4000~3600年左右,与历史上记载的夏代纪年基本吻合。1964年,在滕州北辛遗址调查时,发现了一种以夹砂黄褐陶为特色的文化遗存,推测其年代可能比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存要早,因此暂以“北辛类型”命名。1978和1979年先后两次对北辛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从而对北辛遗址文化遗存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提出了北辛文化的命名,并很快得到了考古学界的承认。大汶口遗址和北辛遗址提供的层位关系、器物演化关系证明大汶口文化由北辛文化发展而来。北辛文化的年代在距今7300~6100年左右。至此,山东考古学文化谱系中,持续不断、先后承袭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主干基本形成,时间跨度3700年左右。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胶东半岛的烟台、长岛、栖霞、牟平、莱阳等市县先后发掘了十多处遗址,并排列出白石村—北庄—杨家圈—照格庄的发展序列,前后经历了大约3000年的发展过程。胶东地区史前文化同以泰山周围为主要分布区域的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胶东地区史前文化自成体系;也有的学者认为,两者是同一文化体系,胶东地区只是大汶口一龙山文化系统的一个地方类型。80年代初期,山东的考古工作在沂沭河流域取得了两个新的进展。一个是1981年在沂源县发现猿人头骨和肢骨化石,其眉骨的粗壮程度和牙齿的原始性,与北京猿人近似,估计沂源猿人化石距今约40万年。另一个是在沂沭河流域发现七八十处细石器文化遗存,填补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缺环。80年代末期,在汶泗河流域也发现了40余处细石器文化遗存。从目前发现的资料分析,这类遗存的时代约在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距今年代约在1万年。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在泰沂山地北缘山前冲积平原上,发现了十余处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发掘的基本情况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将在下一节中详细介绍。尽管山东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源流问题尚未搞清,但这一发现使我们在北辛文化同细石器遗存长达二三千年的空白中,补上了重要的一环。三、关于其遗迹和社会组织形式的探讨山东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发现和确认是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1988年在淄河东岸临淄区后李遗址的发掘中,在属于北辛文化的第9层下,发现一种与山东地区已知考古学文化有着明显区别的文化遗存。这一早于北辛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引起考古学界的极大关注。1991年在章丘西河遗址的发掘中,第一次清理出两座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房址,出土了一组特征十分鲜明的陶器群。这些新的发现使我们对山东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面貌和特征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目前发现的同类遗址有十余处,均分布在鲁中山地北麓山前冲积平原上,海拔50米左右。从最西的长清到最东的寒亭距离约250公里。山东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遗迹主要有围濠、房址、墓葬、灰坑、灰沟和陶窑。围濠是1999年对小荆山遗址进行全面勘探时发现的,平面形状近等腰三角形,周长约1130米,濠内面积约5万平方米。目前公布的房址资料近70座。房址平面呈圆角方形或圆角长方形,面积多在三四十平方米左右,最大者超过50平方米。房址中部多设置二三组烧灶,地面和内壁经火烧烤硬化和防湿处理。在后李遗址和小荆山遗址发现墓葬30多座,规模较小,排列有序,极少见随葬品。陶窑只在后李遗址发现一座。山东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艺术品。陶器造型古朴,制作基本规整。器形以圜底器和圈足器居多。最典型的器物是陶釜,约占陶器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具有特点的还有匜形器、双耳圈足罐、蛋形直口壶、陶面塑像和陶猪等。器表以素面为主,部分器物口沿和颈部发现有锥刺纹、指甲纹和刻划纹。陶器均手制,有的陶器似采用泥带圈套接法制作。石器主要有石斧、铲、刀、磨盘、磨棒和支脚等。也发现相当数量的骨、角、蚌器。关于其年代。现已测定了7个碳十四数据,西河遗址的4个数据,树轮校正年代在距今8400~7700年之间;后李遗址的3个数据,树轮校正年代在距今8500~7900年之间。关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源流问题。其来源目前首先要从年代相对接近、距今1万年左右的沂沭河流域和汶泗河流域的细石器遗存中考虑。其流向讨论得比较热烈。一种意见认为从山东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分布的区域、层位关系、年代和文化因素上分析,认为它同北辛文化是一脉相承、先后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的文化;另一种意见认为,两者是泰沂山南、北两侧并列发展的两个文化。关于早期农业。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获得有关栽培作物的资料,但从发现的大量房址、陶器和石器中折射出农业经济之光,这些预示了当时的经济生活正在从采集和渔猎方式向农业种植和家畜饲养方式迈进。关于聚落形态和房址。小荆山遗址和西河遗址均发现了30多座房址,实际上还要多得多。西河遗址1997年发掘的19座房址排列有序,显然是一个有着统一规划的聚落。从围濠、聚落布局、房址面积和类型、室内设计和功能,也可看到当时社会组织形式的某些侧影。推论山东新石器时代早期居民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处于母系氏族阶段,在所有制形态上属于原始公有制阶段。四、大量培养了民族融合产品,出现了单一的感官缺陷和社会成员的文化心理,使其“垂而不死”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飞跃的发展,奠定了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经济基础。在与周围地区同时期文化的比较中,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绝大部分时间表现为强势,因此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提供的资料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最具科学价值、最具说服力的资料。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农业和饲养业已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发现的上千处遗址可以看出,遗址多位于水源丰富、利于农耕的山前冲积平原和河湖台地上。在枣庄建新、滕州西公桥、广饶傅家、章丘城子崖、邹平丁公和兖州西吴寺还发现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可见人们已进入了稳定的农耕定居生活阶段。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多、种类全,从开荒、耕种到管理、收获一应俱全,说明农业生产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北方旱作农业主要作物的粟类遗存最早发现在北辛文化时期,在北辛遗址一件陶鼎底部发现有粟糠的痕迹;胶州三里河F201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炭化和灰化粟粒;在栖霞杨家圈、日照尧王城和滕州庄里西还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水稻遗存。从大汶口文化晚期开始,酿酒业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在莒县陵阳河出土的器物中,作为饮酒具的高柄杯占了将近一半。这是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可供酿酒的剩余农业产品的结果。大汶口文化时期,饲养业有了很大发展,大量猪下颌骨的随葬就是最好的证明。龙山文化时期,“马牛羊、鸡犬豕”六畜禽均有发现。寒亭狮子行遗址出土的陶质畜舍模型器,说明饲养业已进入了圈养阶段。制陶业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达到了顶峰。在制陶工艺上,大汶口文化时期完成了从手制到轮制的飞跃,快轮拉坯成型技术在龙山文化时期已普遍使用。在烧制技术上,已能控制炉温,掌握陶器烧制火候和渗炭技术,不但能烧制红陶,还能烧制彩陶、白陶、黄陶、黑陶和灰陶。龙山文化时期还出现用匣钵烧制精美陶器的方法。在造型技巧上,蛋壳黑陶高柄杯和陶鬶代表了制陶业的最高水平。在制石、制玉、制骨技术上,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已应用切割法和管钻法,透雕镶嵌和磨光抛光技术已广泛使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骨、牙雕筒和象牙梳,西朱封遗址出土的镂孔玉冠饰和雕花玉簪,两城镇出土的兽面纹玉圭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代表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制铜业在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胶州三里河、栖霞杨家圈、长岛店子、日照尧王城、诸城呈子和临沂大范庄等遗址出土了铜钻、铜锥、铜块、铜片和铜渣等。大型夯土台基和城址的出现,表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建筑技术和建筑能力有了较快发展和提高。1999年底结束的滕州西康留遗址的勘探和试掘中,发现了两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夯土,面积分别为800平方米和400平方米,夯土层厚1米左右。景阳岗龙山文化城址中也发现两处夯土台基。龙山文化时期,发现的城址有章丘城子崖、寿光边线王、邹平丁公、临淄桐林田旺、阳谷景阳岗和五莲丹土等六处。面积最大的景阳岗为35万平方米。居住房址建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平面布局已从单间向双间和连间发展;建筑结构已从半地穴式向地面建筑和台基建筑方式发展。建筑材料出现土坯,采用错缝叠压垒砌技术。许多房址发现用白灰涂抹墙壁和地面以解决防潮问题,并使之美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必然推动人类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文明社会的多种要素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都有所显现。关于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泰安大汶口、邹城野店、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诸城呈子提供的墓葬资料,从墓室大小、棺椁有无、随葬品多寡方面可以看到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泗水尹家城M15、临朐西朱封M1、M202、M203等大型龙山文化墓葬更是这种变化从量变的不断积累达到质变的体现。关于文字。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向世人展示了文字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大汶口文化晚期,在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和诸城前寨发现的图像文字,计八种二十余字,这是形成过程中的字,有的学者还对许多图像进行了隶定。1992年发现的丁公陶文,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丁公陶文5行11字,笔划流畅,排列有序。有的学者对其进行了释读,认为是一封传递公文。关于礼制。大汶口文化的玉钺、骨牙雕筒、大口尊和高柄杯都是作为礼器出现和使用的。龙山文化时期礼制基本形成。城子崖出土的大型陶罍和桐林田旺出土的大陶甗均显示出王者之气。桐林田旺出土两组盆形鼎和双耳盆,形态相同,大小相次,可能是以后列鼎制度的雏形。龙山文化出土的蛋壳陶杯和玉器都是专门的礼器。关于祭祀和宗教。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筒可能就是一种法器,为少数巫师所有。城子崖遗址1991年发掘时出土一件陶器,形似龟壳,下面有圆孔,内有陶球,也可能是巫师作法时的一种响器。边线王城址基槽中发现祭祀用的猪、狗和人的骨架遗存。桐林田旺遗址出土成组鼎、盆、甗、鬶的H5,实际上是一个祭祀遗迹。龙山文化发现的多处卜骨都说明当时出现从事法术的专职人员。关于城址和礼仪性建筑。前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夯土台基,从功能上讲应是礼仪性建筑。龙山文化城址的修筑必定由一个具有相当高权威的权力中心来主持。城址的功能应该说政治、经济、军事兼而有之。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研究现在只能说是刚刚起步,虽然希望有更新的资料面世,同时也需要理论的突破和方法的更新。在这些方面,山东是肩负着重任的。五、山东早期商文化类型及形制就目前的研究状况看,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分期类型和时代问题大致是明确的,存在的问题有岳石文化的来源、生产力水平的估价和同二里头文化的关系等。关于岳石文化的来源。通过龙山文化晚期和岳石文化早期的资料比较,可以清楚看到,岳石文化承袭了龙山文化的传统。龙山文化晚期,“黑、光、亮”陶器已经开始衰落,陶胎增厚,陶色变灰,并有相当数量的黑皮陶,这同岳石文化早期陶系大致相同。平底器居多,三足器次之,有一定数量的圈足器,这也是两者的共同特征。当然岳石文化中也分别含有周围地区同期文化的因素,但主要的因素还应是来源于龙山文化。关于岳石文化生产力水平估价。仅就陶器而言,岳石文化陶器同龙山文化相比有衰落的迹象。从整个生产力水平考察,岳石文化时期“有继承又有发展,更有创新”。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营建技术、铜器冶炼、石骨器的定型批量生产、方孔农耕石器的出现,都是一个变革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例证。关于同二里头文化的关系。两个文化各有其文化渊源,但又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从文化因素上分析,二里头文化含有明显的岳石文化因素;相比之下,岳石文化中的二里头因素较少。总的讲,岳石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占上风。科学的山东商代考古发掘,是从五六十年代济南大辛庄和青州苏埠屯等遗址和墓地开始的。进入七八十年代,山东商代考古进入高潮,据统计,发现商代遗址和墓地多达400余处,经过发掘的也有30余处,使我们对山东商代文化的分布、文化性质、分期类型、方国族属以及夷商关系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山东地区商代考古学文化的内涵主要由两种不同来源的文化因素构成。一种是中原地区商文化不断向东推进、影响所至的商人系统文化。分布范围从早至晚、自西向东不断扩大。早商时期的分布大体在现京沪铁路以西或略过京沪铁路的鲁西、鲁西南地区;晚商时期商人系统文化已进入了潍猕河流域和胶莱平原。商人系统文化在山东发现最早的遗存为商代早期偏后的二里岗上层文化,在泗水尹家城和菏泽安邱堌堆都发现这类遗存直接叠压或打破岳石文化的地层。另一种是土生土长、具有浓厚地方特征的山东土著文化,主要分布于胶东半岛和鲁东南地区。胶东半岛最具代表性的是长岛珍珠门。陶器百分之八十以上为红色或褐色,素面,手制,主要有鬲、甗、罐、钵、碗、盆等,保留了许多岳石文化遗风。1997年,在寒亭区会泉庄遗址也发现珍珠门文化遗存,可知其分布区域的西界已至潍?河流域和胶莱平原。近年来,山东商代文化的分期和类型研究也有可喜的进展。山东商人系统文化,“济南地区可以大辛庄商文化遗存的发展序列为代表,分七期。1~3期相当于二里岗上层文化后段,大约与目前知道的小双桥商遗存的主要部分相始终;4~7期则与殷墟文化的四期相对应”。类型有大辛庄、安邱堌堆、潘庙、史家和苏埠屯等。山东商代土著文化——珍珠门文化可分三期。一期以珍珠门早段、芝水二期为代表,二期以珍珠门中段、会泉庄早段为代表,三期以会泉庄中段为代表。上述三期分别与殷墟二、三、四期年代相当。在山东商代考古发掘中,发现许多重要的青铜器及铭文,对研究族属和方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青州苏埠屯墓地一号墓出土鼎、斝、爵、钺等铜器,其中1件钺两面铸有“亚醜”铭文。八号墓出土的10余件铜器上铸有“融”字铭文,发掘者认为是融氏族徽。寿光城北“益都侯城”出土一批重要的商代铜器,一些铜器上铸有“己”字铭文,当属纪国之物。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铜器铸有“史”、“史辛”铭文,文献记载此地为薛国属地。桓台史家出土的铜器铭文和族徽已近20件,依《水经注》,史家遗址所在区域应与薄姑地望吻合。六、关于山东两醇墓葬两周时期,山东方国林立。经考古调查确认的有鲁北地区临淄齐国故城、寿光纪国故城、平度即墨故城;鲁中南地区的曲阜鲁国故城、滕州薛国故城和滕国故城、泗水卞城故城、邹城邾国故城、台儿庄偪阳故城;鲁东南地区的莒县莒国故城、莒南向国故城、郯城郯国故城、苍山鄫国故城、平邑颛臾故城;胶东地区的龙口归国故城、招远曲成故城等二三十座。山东两周考古中,临淄齐国故城及其周围地区的工作做得最多。齐国故城系统的勘探和发掘是从1964年开始的,现已基本搞清了齐国故城范围、形制、城内布局、大小城关系及年代等问题。齐国故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共发现城门11座。大城是官吏和百姓的居住和活动区,东西约3.5、南北约4.5公里。小城是宫城,位于大城西南,部分嵌入大城西南角。根据大城西墙和小城北墙接合部和“桓公台”东北宫殿遗址的试掘,表明小城的修筑年代晚于大城。城内还发现有铁器、铜器和骨器作坊遗址。大城西北隅大石块垒砌的排水涵洞,为世界同时代古城排水系统建筑史上所罕见。80年代以来,先后在齐国范围内发掘20余座大墓和车马坑。大墓多地面存封土,有墓道,石椁宽大,生土二层台,埋有成批的陪葬人。其中重要的有临淄后李春秋大型车马坑,临淄淄河店二号战国大墓、章丘女郎山战国大墓、临淄商王一号墓。与此同时,还先后在临淄两醇工地、东古城和后李等地发掘500余座小墓。这批墓葬年代从西周晚期到战国,延续时间长、保存完整,陶器组合稳定,发展演变脉络清晰,对建立齐国墓葬编年谱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东古墓地和两醇墓地,在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组合、陶质陶色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应是不同族属的墓葬,前者可能是土著墓葬,后者则为周人墓葬。曲阜鲁国故城的勘探和发掘是从1977年开始的。鲁国故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最长3.7、南北最宽2.7公里。鲁国故城布局规整,中部偏北有宫城。宫城南面有南北向道路直通南东门,南东门外1.5公里处有郊坛,构成了鲁国故城的中轴线。城内发现有冶铜、制骨、烧陶等遗址10余处,城西发现5处墓地。曲阜鲁国故城是目前发现的比较严格遵循以宫为中心、中轴线为主导的周代营国制度的范例,对研究中国都市建筑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鲁国墓葬的发掘较少。大墓有熟土二层台,不殉人。小型墓分为甲、乙两种类型。甲组墓墓主头向南,陶器组合“四偶”配组,是土著人墓;乙组墓墓主头向北,陶器组合简单,是周人墓。山东经过科学勘探和发掘的第三个周代城址是滕州薛国故城。1984~1986年探明现保存基本完好的城垣始建于战国时期。城址近长方形,东西长约3、南北宽2.2公里。城垣曲折,有多处拐角,共发现5座城门。东西、南北门之间有干道连接,城垣外有护城河。城内还发现夯土建筑基址、冶铁和制骨遗址等。城东南部探出一座小城,东西约650、南北约600米。薛国故城东垣南豁口发掘了9座东周墓。城内外共发现5处墓地,发掘了其中100多座,墓葬年代自西周晚期到战国时期,随葬器物组合和形制具有薛文化特征。多年来,山东各地还发掘和清理了大批两周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和铭文资料,对研究两周时期的文化面貌、埋葬制度和国别具有重要意义。1951年龙口市归城南埠村出土8件?器43,1969年烟台市上夼出土了?侯鼎和己华父鼎,1974年莱阳前河前出土了一批己国铜器,因而推测两周时期胶东半岛大部处于纪国疆域之内。龙口市归城小刘庄和姜家分别出土两批西周早期铜器,其中启卣和启尊铭文涉及到启随周王南征之事,可补充史料之不足。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在滕州庄里西连续出土滕公鬲、滕侯鼎、滕侯簋等重要铜器,尤其是“滕侯”编钟九件一套保存完整,十分珍贵。在肥城小王庄出土13件陈侯为其女作嫁妆的媵器,其中陈侯壶有铭文“陈侯作妫橹媵壶”;象首纹簠造型独特,是罕见的精品。济阳刘台子发掘6座西周墓,其中“夆”字铭文引人注目,为研究逢氏的历史和地望提供了重要线索。莒县天井汪出土21件铜器,莒南大店发掘2座东周墓,其中二号墓纽钟有铭文。这些铜器属莒国无疑。1978年沂水刘家店子发掘2座春秋墓,出土成套铜器200多件,是我省历年来出土铜器最多的一次。1966年临沂市花园出土春秋时期铜器20余件。1982年在临沂凤凰岭发掘一座东周大墓,出土铜器近百件。这些都是鄅国遗物。1978和1981年在临朐泉头村发现2座周代墓葬。出土铸铭铜器6件,涉及齐、那、曾诸国,史料价值极高。1995年长清仙人台发掘6座周代墓,其中6号墓规模较大,出土铜礼乐器108件,4件铸有“邿”铭文,墓主应为邿国国君。七、山东壁画像石文化资料山东地区汉代的考古工作以发掘墓葬为主,比较重要的有: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竹简4942枚,《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同出,解决了千百年之谜。银雀山二号汉墓出土竹简是一部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曲阜九龙山发掘的4座西汉大型崖墓,皆依山面南凿洞,工程浩大,气势雄伟,从墓葬形制及出土物推测,当为鲁王墓。巨野红土山发掘的西汉昌邑王墓,出土铜、铁、陶、玉、漆等器物上千件。临淄大武西汉齐王墓周围的5个随葬坑,出土铜、铁、金、银、骨、漆、陶等器物12100余件(组)。其中矩形铜镜高长115.1、宽57.7厘米,背饰云龙纹,极为精美生动。长清双乳山发掘汉济北王墓,甲字形墓室依山凿石而成,墓室、墓道面积近1500平方米,墓室深22米,总凿石量近9000立方米。出土铜器、玉器、铁器、漆器、陶器和金饼共计2000余件。出土玉器以玉覆面和玉枕最为精致。20枚金饼总重4200余克,大多刻有文字。80年代以来,在临淄齐鲁石化生活区,寿光三元孙,青州戴家楼,章丘女郎山,寒亭后埠下,枣庄渴口,滕州东小宫、顾庙、东郑庄、丰山,曲阜东大岭等墓地发掘汉代小墓3000余座。大多数墓地分区分组而葬,似有一定布局。这批资料对研究山东汉代墓制、陶器谱系以及汉代社会政治具有重要意义。山东是全国发现汉画像石最多的地区。汉画像石除少数雕刻在石祠、石阙外,大多在墓葬中。山东的石祠主要有嘉祥武氏祠和长清孝堂山郭氏祠。80年代初,山东学者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嘉祥武氏祠画像石建筑复原,是武氏祠研究的一个突破。石阙主要有嘉祥武氏阙、平邑功曹阙和皇圣卿阙、莒南孙氏阙。山东画像石墓重要的有临沂北寨一号墓,安丘董家庄墓,临沂白庄墓等。据出土的有纪年的画像石及对墓中遗物分析,画像石肇始于西汉早中期,兴盛于东汉中期以后,至东汉末年衰落。西汉至东汉早期,画像石多出现于石椁墓中;东汉中期以后,画像石多出现于石室墓或砖石混筑墓中。画像石内容丰富,包括人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车马出行、农耕、战争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代社会状况、风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是研究汉代历史的形象资料。山东魏晋以后的考古工作主要有曹魏时期的东阿曹植墓;北朝时期的临淄崔氏墓群,济南道贵墓、东八里洼壁画墓,临朐海浮山崔芬墓;章丘女郎山宋金元明壁画墓;元代邹城李裕庵墓和嘉祥的曹元用墓;明代的鲁王朱檀墓。北朝墓葬多绘有壁画,崔芬墓东壁以仿屏风条幅形式绘“竹林七贤”和荣启期8人,西壁绘人物图。八里洼北朝壁画墓出土70余件陶俑、禽兽、车马,形象生动,颇具艺术价值。明鲁荒王朱檀墓依山建筑,地面上有宏大的陵园建筑遗迹,墓室全长20.6米,由墓门、前室、二门、甬道和后室组成。出土随葬品有冠服、漆木家具、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及其他葬仪品600余件。宋高宗赵构金字题跋的葵花蛱蝶扇面,元代至元年间刊印的《黄代补千家注杜工部诗史》都是珍贵的书画艺术资料。多达432件的木雕彩绘仪仗俑群显示了鲁王的地位和威严。山东的佛教考古工作主要有四项。一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鲁北博兴、阳信、无棣、惠民、邹平、滨州等地相继出土了几批佛教造像,总计近300尊。有雄浑凝重、高2米多的大佛,也有灵巧精致只有十几厘米的小佛;有三躯、五躯为一铺者,也有形象生动、性格突出的单躯。时代历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四个朝代。二是诸城市发现300余件造像和100余件建筑构件,时代为北魏至北周,为研究北方地区佛教历史和佛教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三是青州龙兴寺遗址清理了一个佛教造像窖藏。这批造像多贴金彩绘,有的造像彩绘有佛教故事。造像纪年从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至北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时间跨越了500年。这批造像的出土,为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造像断代、雕塑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四是在长清灵岩寺发掘了般舟殿和鲁班洞建筑遗址。般舟殿始建于唐代,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宋代晚期至明和清代早期两次大规模修缮,增设了阅台。鲁班洞系灵岩寺早期进寺山门。建筑为石砌筑券门洞,沿门洞后端两侧台阶蹬至洞顶,再由洞顶大门进入寺院。其建筑年代约在隋至唐初,后因坍塌时有修建,至清初已湮埋封堵。这次发掘,再现了灵岩寺唐代的风貌。山东地区的瓷窑遗址在淄博、泰安、济宁、枣庄和临沂都有发现,时代从北朝至元明。淄川寨里和枣庄中陈郝经过发掘,出土了一批青瓷器。中陈郝瓷窑遗址还发现保存完整的宋代龙窑。八、21世纪山东考古研究工作发展规划展望21世纪,我们要进一步认清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明确目前山东考占研究工作的状况和地位,有的放矢地制定21世纪山东考古研究工作发展规划。在今后的二三十年间,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寻找瓷器向青铜器时代过渡的线索虽说山东考古学文化发展谱系已基本形成,但仍然存在许多缺环。如旧石器文化和细石器文化在山东已多有发现,但工作做得不太充分。以泰沂山为中心,寻找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线索是极有希望的。再如,山东新石器早期考古学文化的来源和去脉目前都不甚清楚,鲁北地区和泰沂山东麓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点地区。另外,一个文化本身在许多方面也有很多不平衡,大汶口文化墓葬发掘多,遗址相对较少;龙山文化正好相反,城址和遗址发掘多,墓葬相对较少。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要刻意解决的问题。(二)地质问题研究山东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确立和一系列龙山城址的发现,是山东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的两个突破,但综合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因而这两个课题仍然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前不久,我们分别在滕州西康留和五莲丹土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夯土台基和城址的线索,尚需科学分析资料,理清思路,争取早日有所突破,公诸于世。山东岳石文化和商时期文化研究虽有进步,但仍是薄弱环节。岳石文化的文化因素分析及其来源研究,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上海房屋装修工程调解合同
- 2024年度二手房出售合同中的附件:房产证复印件及交易证明
- 2024年度承包合同园林绿化工程承包合同(04版)
- 2024年度汽车销售代理权合同
- 保洁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 2024年库房火灾保险合同
- 2024年奶制品销售协议
- 2024双方关于电商平台运营合作的合同
- 2024丙丁双方广告发布与代理合同
- 2024年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防护补充协议
- 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建设项目解决方案
- JTG∕T F30-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 2024年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过关测试四-名句名篇默写积累过关训练(全国通用)学生版
- 糖尿病性舞蹈病
- 医学类-教学查房异位妊娠(宫外孕)
- 眼视光技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 《第八课 我的身体》参考课件
- 肥料创业计划书
- 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高级)理论考试题库(学员用)
- 公司卷烟物流管理规范
- 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