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酸钡纳米晶粉体的制备及表征_第1页
钛酸钡纳米晶粉体的制备及表征_第2页
钛酸钡纳米晶粉体的制备及表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钛酸钡纳米晶粉体的制备及表征

1nio在钛酸玻陶瓷制备中的应用钛酸钠是多层陶瓷酸钠(mlc)的主要介质材料。为了适应mlc的快速、小型和经济发展方向,应降低介电材的加热温度,提高介电常数和介温稳定性。因此,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活动,主要研究了陶瓷的混合和改性机制,并致力于研究以低价格的ni为原料的内电极材料,以降低mlc的成本。由于在烧结过程中Ni容易被氧化成NiO而溶入BaTiO3,因此有必要分析NiO对BaTiO3微观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NiO的存在可以改善钛酸钡基陶瓷的介温稳定性、抑制晶粒的长大;Ni(Ⅱ)进入晶格导致c/a降低,从而降低钛酸钡的四方性;此外NiO还有助烧的作用。但是以往的研究集中在多步固相掺杂过程中,即先制得纯钛酸钡粉体,再经多次球磨和煅烧达到掺杂多种元素的目的,所得粉体成分和粒度分布不均匀,粉体粒度较大,使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差,导致制造小型化、高性能的MLCC的工艺复杂,成本高;而在众多的制备方法中,溶胶-凝胶法是制备多组分掺杂钛酸钡陶瓷的理想方法,可以精确控制陶瓷的微观组成和结构,制得组成均匀、性能优异的介电材料,其原料的廉价化、工艺的简单化和成熟化使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一步制备均匀掺镍的钛酸钡纳米晶粉体及其陶瓷,主要研究了掺镍对钛酸钡粉体及其陶瓷的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2实验2.1陶瓷结构分析钛酸丁酯(工业品,99.71%,江苏宜兴);醋酸钡(99.76%,由毒重石自制);醋酸镍(A.R.,西安化学试剂厂);其它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采用日本理学公司D/MAX-3CX衍射仪分析(Cu/Kα0.15418nm,电压45KV,电流80mA,DS/SS1℃,RS0.15mm)确定掺镍钛酸钡粉体及其陶瓷的相组成;通过HITACHIS-570型扫描电镜观察陶瓷的微观形貌;陶瓷的介电性能由计算机控制的连接高低温阱的HP4284A精密LCR测试仪的自动测试系统测定(测量频率1kHz,温度25~150℃)。2.2掺镍钛酸铅的制备采用Sol-gel法制备掺镍钛酸钡反应前驱体。主要制备过程为:按钛酸丁酯∶醋酸钡∶醋酸镍=1∶1∶x的比例(物质的量比,x=0.00~0.09)称取计算量的钛酸丁酯,于室温下加入一定量的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并调节pH=4,然后在室温及搅拌下滴加计量比的醋酸钡和醋酸镍的混合水溶液,搅拌30min后,在40~50℃凝胶化,70℃干燥得干凝胶反应前驱体。将反应前驱体在800℃下焙烧2h得到掺镍钛酸钡粉体。将所得预烧粉体在乙醇介质中球磨12h后干燥、造粒,在100MPa压力下压片成型,于1300℃保温2h烧成直径12mm和厚度1mm的陶瓷圆片,在陶瓷圆片两面制作银电极后测试其介电性能。3结果与讨论3.1掺镍钛酸玻复合粉体的制备图1仅列出掺镍9at.%的钛酸钡粉体及陶瓷的XRD图谱,与PDF卡对比可以看出,粉体主要以立方相钛酸钡存在,没有TiO2、BaTi2O5及其它相,但存在少量BaCO3相,这可能是凝胶在干燥或预烧过程中与CO2反应形成的。根据Scherrer公式由XRD中(111)晶面衍射峰数据估算出掺镍钛酸钡粉体的平均粒径为25nm。而图1(B)中(200)晶面和(002)晶面的明显分裂,其衍射角之差与标准卡对照可以确定该陶瓷样品为四方相钛酸钡,因此粉体中的少量BaCO3和立方相钛酸钡经烧结后全部转化为四方相钛酸钡。总体看,掺镍钛酸钡粉体及陶瓷的相组成与纯钛酸钡XRD差别不大,原因是本文中涉及到的掺镍量最大也不超过9at.%,NiO的衍射峰较弱,因此不同掺镍量样品的主要相组成基本一致。3.2钛酸玻晶的制备图2示出了掺镍钛酸钡陶瓷(在800℃/2h焙烧和1300℃/2h烧结)的微观形貌,表1列出了相应陶瓷样品的平均粒径和密度。可以看出:随着掺镍量的增大,陶瓷晶粒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陶瓷致密度提高,气孔减少,原因在于Ti(Ⅳ)、Ba(Ⅱ)及Ni(Ⅱ)的离子半径分别为0.061、0.159和0.078nm,尽管Ni(Ⅱ)和Ba(Ⅱ)价态相同,但Ni(Ⅱ)半径却与Ti(Ⅳ)相近,在掺杂量较小时,Ni(Ⅱ)能够完全溶入钛酸钡晶格,取代B位Ti4+,即:晶格中出现氧空位以补偿电价平衡,氧空位浓度增大使得钛空位浓度降低,而钛空位在钛酸钡晶格中有很高的扩散活化能,因此NiO溶入钛酸钡晶格阻碍致密化,且Ni(Ⅱ)的3d空轨道可与O原子的p轨道作用,从而提高立方钛酸钡相的稳定性,达到助烧及改性的目的。但掺杂量过多时多余的Ni(Ⅱ)以NiO形式残留在晶界层,形成低温玻璃相,促进陶瓷致密化。因此,掺入镍有抑制晶粒长大的作用,并且多余的低温玻璃相有利于陶瓷的致密化。3.3掺镍钛酸玻陶瓷的m图3为不同掺镍量钛酸钡陶瓷的介温谱,其相应的介电性能列于表2。当NiO的含量低于0.9at.%时,随掺镍量的增大,陶瓷的居里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产生移峰效应的原因在于Ni(Ⅱ)进入钛酸钡晶格,Ni(Ⅱ)离子半径较大,进入晶格后其所在的八面体略有扩张,相应地使相邻以Ti(Ⅳ)为中心的八面体受到压缩,这种环境下的Ti(Ⅳ)偏离中心后和所靠近的氧离子之间相互作用能较小,因此相比于纯钛酸钡,只需要较低的温度就能使其转入对称平衡状态;而居里温度移动的幅度显然与进入晶格的Ni(Ⅱ)的多少相关,掺入的Ni(Ⅱ)越多,微区晶格畸变越多,因而居里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当NiO的含量高于0.9at.%时,居里温度随NiO含量的变化不明显。居里温度随掺镍量的这种变化规律表观上说明了由Sol-gel制备的掺镍钛酸钡中镍的溶解限约在0.9at.%,该数据大约是已有报道的0.13wt%(约0.43at.%)的二倍。这是由工艺不同所引起的差异,溶胶-凝胶法一步掺杂制得的粉体均匀性较好,导致表观溶解限较高。与纯钛酸钡相比,镍的掺入明显提高了钛酸钡陶瓷的室温介电常数ε25℃,随掺镍量的增加,ε25℃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居里点处的介电常数εm随掺杂量的增加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掺杂量为3at.%时,陶瓷的εm达到最大值8728,因此镍的最佳掺杂量为3at.%。陶瓷的微观结构决定其介电性能,而陶瓷的εm与其颗粒大小密切相关,由3.2节中的讨论可知,随着掺镍量的增加,陶瓷致密度提高,因而掺镍后陶瓷的εm呈增大趋势;但随着掺镍量的增加,陶瓷晶粒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小颗粒使得相转变所造成的压力难以释放,导致εm下降,而且掺杂量过多时形成低温玻璃相,这种非铁电相的存在也降低了陶瓷的εm。因此当掺镍量较少时,随着掺镍量的增加,晶粒长大,陶瓷致密度提高,导致εm增大;当掺镍量较大时,随着掺镍量的进一步增加,晶粒减小以及玻璃相的形成都导致陶瓷εm减小。4碳酸硅的制备1.采用Sol-gel法制得了掺镍钛酸钡基纳米晶粉体(25nm),粉体主要相组成为立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