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王十年与王兆之争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4b0f8604c407b81030efc4ffbb66502/44b0f8604c407b81030efc4ffbb665021.gif)
![王艮、王十年与王兆之争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4b0f8604c407b81030efc4ffbb66502/44b0f8604c407b81030efc4ffbb665022.gif)
![王艮、王十年与王兆之争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4b0f8604c407b81030efc4ffbb66502/44b0f8604c407b81030efc4ffbb665023.gif)
![王艮、王十年与王兆之争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4b0f8604c407b81030efc4ffbb66502/44b0f8604c407b81030efc4ffbb665024.gif)
![王艮、王十年与王兆之争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4b0f8604c407b81030efc4ffbb66502/44b0f8604c407b81030efc4ffbb66502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艮、王十年与王兆之争
王阳明不像吕九渊那样冷漠。他说:“信徒们遍布全国,流传了数百年。”。”在王阳明的众多弟子当中,王艮(1483——1540)与王畿(1498——1583)是二位不同凡响的人物,他们都曾受到王阳明的赏识和器重。但是,王艮“往往驾师说上之”,王畿亦“非师门宗旨所可束缚,”两者同阳明师说有矛盾冲突。据《明儒学案》,王艮属泰卅学派,王畿属浙中学派。然而,若从两者的思想倾向或特征来看,他们实在可视为一派,我们姑且名之曰:“现成派”。学术界对于王艮研究较多,相对说来,对王畿研究甚少。一般认为王艮属于王门左派或假阳明学派,而王畿又应归入哪派,目前尚无定论,但也有人把浙中学派都归入王门左派。按王畿的划分,王门后学主要有六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以欧阳德、邹东廓为代表的“修证”派和以聂双江、罗念庵为代表的“归寂”派,王畿对此六派一并加以辨驳,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现成”派。我们认为,同样是以思想倾向来划分,用“现成派”比用“左派”更能体现王艮和王畿的思想特色。泰州学派的陶望龄说:“新建(指王阳明)之道,传之者为心斋、龙溪。……学者称为二王先生”。刘宗周也说:“王门有心斋、龙溪,学皆尊悟,世称二王”。可见,在晚明思想界就有人将王艮和王畿相提并论了,其原因正在子两者的思想有共同性。那么,这种共同性表现哪些方面?另一方面,两者又有哪些不尽相同的地方?阳明学发展到王艮和王畿那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黄宗羲认为阳明学因王艮和王畿“而风行天下,”又因王艮和王畿“而渐失其传”,其故究竟何在?等等,这些是我们今天合观王艮和王畿思想时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一土壤人口的技术来源:和“善良”的本质不同,仅一个指的概念。到了一个狱一般认为,与陆王心学异趣,程朱理学由于过分强调理念世界的超越性,而忽视了这种超越的理念世界与内在的心灵世界的和谐统一,最终导致“虚内逐外”的严重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理论,以“随处合而为一”的哲学观点纠正“晦翁(朱熹)随处分而为二”的弊端。然而,王阳明的思想毕竟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到了他的学生——王艮和王畿的时代,他们所关注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与王阳明又有所不同了。强调良知是现成自然的本体存在,是王艮和王畿与其老师及其他王门后学不同的地方不用说,良知本体既是万物本源又是道德规范,对王学的这一基本概念王艮、王畿并无怀疑。就这一点而言,王门其他的众多弟子也大多接受这一观点,其中的分歧并不大。但是,对于良知本体是否是现成自然的“当下本体”,却有人表示怀疑。以邹东廓为代表的修证派就认为“良知无见成,由于修证而始至”,认为只有通过“戒慎恐惧”、“博文格物”的修证工夫,良知才能得到证实。以聂双江为代表的归寂派则认为,要把握良知必须有俟于“收摄保聚”之功,并同王畿反复辩论,竭力反对现成良知说。在他们看来,尽管良知天性不容蒙昧,但如果过于强调良知现成自然,就有可能导致不讲工夫修养或意志磨炼。与此两派观点不同,王艮认为良知本体“分分明明、亭亭当当”,王畿则认为良知“当下现成,不假工夫修证而后传”,它“原不容以人为加损而后传”,“原无俟于收摄保聚”。王艮说:“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良知者,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惟其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以为天然自有之理,惟其天然自有之理,所以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也。”(《遗集》卷四,《天理良知说》)“良知之体…要之自然天则,不着人力安排”。(《遗集》卷一,《语录》)王畿说:“良知在人,不学不虑,爽然由于固有,神感神应,盎然出于天成,本来真面目,固不待修证而后全”。(《全集》卷五,《书同心册》)“良知不学不虑,本来具足,众人之心与尧舜同。”(《全集》卷五,《与阳和张子问答》)所谓“天然自有”、“盎然天成”“本来具足”等等都说明良知是现成自然、先天自足的本体,它无须学虑、不待修证、“原是平常”,应当指出,这种本体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事实上,这种现成说,在孟子、陆九渊那里已经被提了出来,王阳明作了充分肯定。孟子首先提出“良知良能”这一概念时,就用“不学而知”、“不虑而能”来说明,但孟子此说基本上仍属于他的“性本善”的先验人性论,还不是心本体论或良知本体论。陆九渊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认为“道理只是眼前道理,虽见到圣人田地,亦只是眼前道理”,天理就在人心之中,它“自然自在”“本无少缺”。王阳明说:“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著他,便无有不是处”。从孟子的“不学不虑”到陆九渊的“自然自在”,再到王阳明的“完完全全”、“无有不是”,都可看作是王艮王畿现成良知说的思想来源。王畿也承认:“先师提出良知二字,正指现在而言,见现在良知与圣人未尝不同”。也许,肯定至善至美的良知本体人人具足,现成圆满,乃是儒学“性本善”的传统信念,也许,断言良知现成与圣人未尝不同,也是儒学固有的人皆可成为尧舜的人生信仰,而王艮王畿的现成说也似乎是在重申陆王心学原有的思想观点。问题是:难道竭力反对良知现成的修证派、归寂派、乃至稍后的东林学派(如顾宪成)对于儒学的这一传统观念和人生信仰也表示怀疑、进行否定吗?问题似乎并不如此简单,这需要我们对二王的现成良知说作具体分析。我们认为,二王的现成良知说强调良知本来具足、现成圆满与儒学的“性本善”和人皆可成为尧舜等传统信念有思想上的逻辑联系。但是,由于二王在阐述和发挥阳明思想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将阳明思想推向极端,从而有走向反面的可能。二王的现成良知说之所以在晚明社会能引起极大的震动,产生广泛影响,其原因也许就在于二王的现成说不仅仅是重申陆王的心学主张,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内蕴。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现成良知说与“百姓日用即道”的进步命题有内在联系。王艮说:“良知天性,人人具足,人伦日用之间举而措之耳”。“致天下尧舜之世,只是家常事。”特别是在他拜学阳明门下和阳明死后在家乡泰州讲学时期,常常“以日用见在指点良知”。在王艮看来,既然良知现成自然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那么人们只要顺其自然本性地行动生活,即便是木匠做活、童子捧茶,也都是内在良知本性的自然流露。王畿也说:“百姓之日用同于圣人之成能,此万化之纲,千圣学脉也”。“著衣吃饭无非实学,一念相应,便是入圣根基”。可以想见,王艮和王畿把著衣吃饭、百姓日用的日常生活和自然行为说成是现成良知的真实表现,把抽象的良知本体解说成融合于日常生活的普通真理,这种观点必然导致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异端命题,从对生活的肯定到对人欲乃至人的生存权利的肯定,再发展到李贽的“人必有私”的叛逆思想,尽管二王与李贽在思想格调上有所不同,但是,由于李贽同二王有师承关系,可以说李贽的许多叛逆思想是二王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逻辑必然。应当指出,对“日用之学”的肯定和对人欲自私的重视,与二王的现成良知说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二)现成良知说与圣凡一致论也有逻辑联系。众所周知,王艮有一次在回答王阳明问他逛街后的观感时,他说出了“满街都是圣人”的感受,成为轰动一时的言论。顾宪成尖锐地指出这种狂言的理论依据:“正谓满街人都有现成良知尔”。的确,既然良知是人的先天道德本性,它超越了品级地位的悬殊和贤愚圣凡的差别,体现在“凡夫俗子”的“日用之学”之中,那么,承认愚夫愚妇、平民百姓天生具有圣人的本质,承认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感触神应”都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封建伦理规范,岂不顺理成章吗?“若谓愚夫愚妇不足以语圣,几于自诬且自弃矣”,也就等于无视主体作用、放弃生命价值。王艮强调:“只此心中便是圣”。王畿同罗念庵辩论说:“其谓世间无有现成良知,知非万死功夫,断不能生。以此较勘世间虚见附和之辈,未必非对病之药,若必以现成良知与尧舜不同,必待工夫修证而后可得,则若未免于矫枉之过”。王畿认为,罗念庵提出“收摄保聚”,“欲惩学者不用工夫之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并其本体而疑之”,怀疑人人都有“现成良知”,则太过份了。所以,王畿一再强调:“良知在人,百姓之日用同于圣人之成能,原不容以人为加损而后全。乞人与行道之人,怵惕羞恶之形及其天机之神应,原无俟于收摄保聚,而后有此圣学之脉也”。虽然,王畿并没有象王艮那样直接提出“满街都是圣人”的命题,但是王畿的那种乞丐与行人都有现成良知的思想,却为圣凡一致论,乃至晚明社会出现的人人平等的思想言论,提供了哲学理论的依据。对此,与顾宪成等人的指责不同,李贽就说:“夫凡民既与圣人同其学矣,则谓满街皆是圣人,何不可也!”正是出于这种“何不可”的赞赏态度,使他自己在晚年也说出了:“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的放言高论。有的人甚至把自己老师的画像供奉起来,顶礼膜拜,视为圣人,如:“罗近溪以颜山农为圣人,杨复所以罗近溪为圣人”。这种论点是与封建名教不相容的,其中具有重视个性、肯定自我的思想启蒙意义。可以说二王的现成良知说正是这种人人平等、圣凡一致思想的哲学基础。由此,现成良知说遭到正统的儒家学者的竭力反对也就毫不奇怪了。(三)现成良知说有可能导致自然主义。王阳明的另一弟子胡瀚曾说王艮之学“以自然为宗”。刘宗周认为王艮之学“从不学不虑之者,转而标之曰自然”。按王艮的儿子王襞的说法,王艮之学有三变,其第三变是“本良知一体之怀,而妙运世之则”,“握主宰化育之柄,出,然也。处,然也。是之谓大成之圣,著《大成学》”。这也就是说王艮最终达到的“大成之圣”的完美境界表现了他的自然而然的处世态度。不难看出,这种讲求自然的生活态度与王艮重视“日用之学”和强调良知现成自然的思想有关。而这种纯任自然的思想主张,有轻视甚至不讲道德践履、惩忿窒欲等修养工夫的危险倾向,故刘宗周指斥这种自然之学“浸为小人之无忌惮”,并非庸人自扰。再说王畿,他也认为:“道本自然”,“君子之学,贵于自然”。对此,阳明另一弟子季本曾与王畿展开了辨论。季本鉴于“同门诸君子,单以流行为本体,玩弄光影”这种现象,极力主张为学当以“警惕主变化”,要求人们注意不要放纵自己。这实际上是道学家们一贯提倡的戒慎恐惧”的意思。他说:“圣人言学,不贵自然,而贵于谨独,正恐惧一入自然,则易流于欲耳”。王畿则针锋相对地说:“大学当以自然为宗,警惕者自然之用,戒谨恐惧,未尝致纤毫之力,有所恐惧便不得其正”。在王畿看来,“人心虚明,湛然其体,原是活泼,岂容执得定。惟随时练习,变动周流,或顺或逆,或纵或横,随其所为,还他活泼之体”。因此,诸如警惕、谨独、恐惧等等人为强制将有碍“真性流行”,结果“不惟辜负自然,亦辜负乾坤矣”。这种“随其所为”的自然主义确与戒慎恐惧、谨独持敬的传统教义不尽相契。而出现于当时思想界为人们所深感忧虑的种种现象,如:“以欲为理,以任情为牵性,以戒慎恐惧为戾于自然”。“以揣摩为妙悟,纵恣为自然”,等等,实与这种提倡自然的现成良知说的倡行有关。关于这一问题后面还将详述。总之,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二王的现成良知说既有继承陆王心学的一面,又有自己独到之处,而有所突破,在某些方面甚至对整个宋明道学有破坏作用。二“至简至易”之学现成良知说主要是二王的本体论思想,与此有关,二王在方法论上或工夫问题上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先谈王畿。王畿说:“良知不学不虑,本来具足,……夫致知之功,非有加于性分之外,学者复其不学之体而己虑者复其不虑之体而己”。王畿认为,良知现成不容置疑,“致知之功”当在“性分”上复其不学不虑之体,而不是在性外“别求物理”。但是,即使是复不学不虑之体,毕竟还是有途径和方法的问题,由此,王畿基于现成良知说的本体论,提出了与宋明道学甚至是传统儒学不尽相同的诸如“直下承当”、“当下具足”、“全体放下,全体超脱”、“一念自反”等等主张。王畿认为,良知是“当下本体”,它不是“言说意想”、理性思维所能把捉的客体对象,它与内在心性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我们不能用主客二分、物我二元的对置方法将良知本体与人割裂开来。所以,只有通过“一念自反”的反观内省或“当下了截”的抽象直观才能把握,王畿将此譬喻为“梦中得醒”,丝毫不曾有假于“言说意想”。这实际上是禅宗顿悟之学,用王畿的话来说,叫做“无工夫中真工夫”。在王畿看来,一切“意识情尘”,“见解意思”,“差别景象”、“虚见思为”、“绳墨念虑”等等心理活动、思维过程都是虚假而不真实的,皆足以导致“牵扰”、“昏弊”、“玩忽”、“疏脱”之病,那种拘执于言诠文句、语言概念的俗儒支离之学的形成其源盖在于此。王畿认为,要把握良知必须使自己处于“一念”、“无念”或“屡空”的无意识、潜意识的心理状态,做到内心“无些子虚假”、“不以意识挽和其间”,这样才能“自生道义,自存名节,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超脱入圣”,也就达到“彻首彻尾”的顿悟了。相反,如果刻意追求、执着探寻、拟议安排、思虑分析,不但困扰精神、束缚自己反而会有碍良知的展露,甚至丧失真实本体(良知)。因此,王畿宣称:“君子之学,以无念为宗。”这完全是袭取慧能的“立无念为宗”的思想。很显然,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认识方法。罗念庵尖锐地指出:“龙溪之学,久和其详,不俟今日。然其谓工夫,却又无工夫可用,故谓之以良知致良知。……太抵本之佛氏,翻‘传灯’诸书,其旨洞然”。的确,王畿讲“一念自反”、讲“无工夫中真工夫”,与传统儒学所讲诚意去欲、省察克治戒惧谨独、惩忿窒欲、扫除廓清等等一套持敬涵养工夫相去渐远,倒与讲求“机锋”、“棒喝”、自发领悟、随机指点的狂禅风格相近。对此,王畿也并不讳言,他说:“惟在其体之本然,一洗后儒支离之习,虽愚昧得之,可以立跻圣地,干圣之秘藏也”。又说:“一念自反,即得本心,可以立跻圣地”。难怪《明史·王畿本传》说王畿“每讲杂以禅机,亦不自讳也。……其后,士之浮诞不逞者,率自名龙溪弟子”。由此可见,王畿的那种“当下具足”、“立跻圣地”的所谓“至简至易”之学,比之陆王简易心学真有过之而无不及,完全有可能导致恣意放任,猖狂无忌的地步。正如王夫之所说:“王氏之学,一传而为王畿,再传而为李贽,无忌惮之教立”。王艮从良知现成,“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出发,认为“良知天性,人人具足”,故而对它的把握也不能脱离主体自我,同时也无须“致纤毫之力”。据王艮的族弟王栋回忆,王艮曾说:“明翁(阳明)初讲致良知,后来只说良知,传之者自不察耳”。其实,这是王艮自己的理解。在王艮看来,那些“应敬持养”,“戒慎恐惧”、“思虑安排”等践履工夫未免导致私心人欲,动摇信心,丧失自我。王艮说:“王子敬问庄敬持养工夫。子曰:道一而已矣。……识得此理,则见见成成、自自在在,即此不失,便是庄敬,即此常存,便是持养。真体不须防检,不识此理,庄敬未免着忌,才着意便是私心”。(《遗集》卷一《答问补遗》)“夫戒慎恐惧,诚意也。然心之本体,原着不得纤毫意思的,才着意思,便得所恐惧,便是助长,如何谓之正心?”(同上)“有学者问于放心难求,先生呼之,即应而起。先生曰:尔心见在,更何求心乎!”(《遗集》卷一,《语录》)这些言论,虽不象王畿那样直接点明“悟”,但是这种“扫荡清宁”的主张实与禅宗悟说有同工之妙。王艮反对有目的、有意识的“庄敬”、“恐惧”等持养工夫,主张无意无识、无思无为,使内心“既无所向,又无所见”,就自能使“真体存”、“良知致”,这无疑是禅宗的语调,与王畿的“无念”之学也有同趣。而所谓“尔心见在,更何求心”的训导,亦与禅宗的那一套随机指点的点化手法如出一辙。难怪其学生耿定向曾说:“陆子静(九渊)有言,可使不识一字凡夫,立地作圣。玩心斋先生良知者,信立地作圣诀也。”受其影响,他的许多弟子都主张取消“致”的工夫,反对传统的践履工夫。如王栋曾说:“只要认识此体端的便了,不消更着‘致’字”。颜均则说:“性如明珠,原无尘埃,有何睹闻?著何戒惧?平时只是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不难体味这些思想已经有离径叛道的意味了。发展到李贽,这种意味愈益浓烈,顾宪成说:“李单吾讲心学于白门(今南京),全以当下自然指点后学,说人都是见见成成的圣人,才学便多了”。不独是“致”,连“学”也要取消了。总之,与良知现成自然的本体观相一致,二王在方法论上,主张“直下承当”、“立地作圣”,影响到他们的人生哲学也主张采取自然而然、随缘任运的超旷态度,追求即刻当下的精神状态和超脱圆满的神秘境界。所有这些观点不仅有违其师阳明有时强调的“致良知”必须“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的立言宗旨,甚至可能导致“荡轶礼法,蔑视住常”,“遂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的严重地步。正如东林党人史孟麟所说:“今日讲学主教者,率以当下指点学人,此是最亲切语。及叩其所以,却说饥来吃饭困来眠,都是自自然然的,全不费工夫。见学者用工夫,便说本体原不如此,却一味任其自然,任情从欲去了。是当下反是陷入的深坑”。这一指责虽非直指二王,乃是针对晚明玄虚空疏的学风而言,但是,其中所说“当下指点”、“饥饭困眠”、“自自然然”、“不费工夫”等等不正是二王哲学的逻辑推衍吗?“任其自然、任情从欲”的晚明士风难道与风靡一时的宣扬良知现成、当下具足、立地成圣的二王思想没有内在联系吗?三和王有之“和无中生有”由上述可见,本文所以把王艮和王畿作一合观统察,是由于他们在本体观和方法论等方面确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可以说,在阳明后学各流派当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现成良知派。然而,二王的思想也有不同的地方。(一)赵大洲说:“越中良知,淮南格物,如车两轮,实贯一毂”。所谓““越中良知”,即指王的良知说,所谓“淮南格物”,即指王艮的格物论。赵是王艮的再传弟子,也是王畿的至交,他将王艮的格物论和主畿的良知说相提并论,说明两者思想有共同点,同时也道出了两者的区别。其实,王艮在就贽王门之前就独自悟出了格物真谛,在接受了阳明良知说之后也并未放弃。简单说来,“淮南格物”的特色并不表现于认识论方面,主要表现于人生哲学和伦理学方面,即其所谓“尊身立本”之说。他认为,物有本末,所谓格物就是“知本”、“立本”,“立本,安身也”,“安身”则家齐、国治、天下平。如此解说“格物”确是前所未见。由此出发,王艮提出了“尊身”、“爱身”、“保身”等命题,他写了《明哲保身论》,与格物论相辅相成,他提醒人们要“爱身如宝”,“身且不保,何能为天地万物主”?这种思想有个人主义人生观的局限性,然而,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它包含着维护人身尊严的正当要求,其中有思想启蒙意义。王畿的学术生涯与王艮不同,他23岁就受业于阳明,基本上恪守良知说。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王畿的良知说除了与王艮的理解有相似之处,即现成良知说之外,还有王艮所没有的“无中生有”的良知说。王畿认为,良知的特征是虚无空寂,就象目、耳,心是虚的,故能各万色、万声、万象一样,“良知惟无物,始能尽万物之变,无中生有,不以迹求,是乃天职之自然,造化之灵体。”很显然,这是与老子“有生于无”和王弼“以无为本”命题相似的唯心主义本体观。实际上,这种本体观与他在29岁时提出的“四无说”直接关联。四无说”虽是对阳明“四句教”的推衍,但是却推向了极端,王畿将心、忌、知、物都说成是“无善无恶”的,于是就同“为善去恶”的说教发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这在晚明思想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双室油气真空淬火炉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导游基础知识练习题复习试题有答案
- 企业社保外包合同协议模板
- 咖啡馆员工劳动合同模板
- 房产交易合同实施细则
- 企业合作建房投资合同
- 《医学统计学绪论》课件
- 集资建房项目合同协议书样本
- 中外合资医药公司股权转让合同
- 工业园区物业管理合同
- 养老护理员安全培训
- 2024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度-工程造价培训课件全新
-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版)
- 高中学校工会工作制度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4至2030年全球与中国市场头戴式耳机深度研究报告
-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质量评估幼儿园准备工作详解
-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说课王金莉-长春光华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 青少年人工智能编程水平测试一级-模拟真题01含答案
- 第十五章《探究电路》复习课课件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