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及试论高校大学生适应教育的对策_第1页
试论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及试论高校大学生适应教育的对策_第2页
试论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及试论高校大学生适应教育的对策_第3页
试论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及试论高校大学生适应教育的对策_第4页
试论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及试论高校大学生适应教育的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摘要:新课改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学习因重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提升而备受关注。从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3个方面阐述其存在的基础,为其在教育中的实践提供有利的理论支持。关键词:探究学习;理论基础Abstract:Curriculumreforminitiatesthechangeoflearningmethod.Exploringstudyattractgreatattentionasitlaysstressonthesubject,themotivationandindependenceofstudents.Thispaperexpoundsthetheoreticalbasisexploringstudyinlightofscience,psychology,pedagogiesandsocietytoprovidetheoreticalsupportforitspracticeineducation.KeyWords:exploringstudy;theoreticalbasis

什么是探究式学习什么是探究“探究”就其本义而言,所谓“探”就是探测、寻求;“究”是彻底推求,“探究”就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引自辞海[M].1979.704、1791按照我国的《汉语大辞典》的解释,探究是指引自辞海[M].1979.704、1791定义一:美国“全国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或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运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NationalResearchCouncil,TheNationalScienceEducationStandards[M]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1996:23(Jan.2003)NationalResearchCouncil,TheNationalScienceEducationStandards[M]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1996:23(Jan.2003)定义二:探究即探寻真理、信息或知识——通过质疑来获得信息。每个个体自出生之日起,终身都在探究,但是自己常常并没有意识到或进行反省、反思。新生儿一出生就通过感官初步接触世界,他们会观察每一个接近他们的面孔,抓住身边的东西,将东西塞进嘴巴,循着声音转向声源处。总之,人之探究始于通过视力、听觉、触觉、味觉、表情来获得信息。SupportingLearnerinExploratoryLearningProcessinanInteractiveStimulationBasedLearningSystem[M]SupportingLearnerinExploratoryLearningProcessinanInteractiveStimulationBasedLearningSystem[M]定义三:所谓探究,就其本意而言,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解决疑问。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2.什么是探究式学习从以上关于探究的界定中可以看出,探究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因此对于探究学习的界定也存在比较大的争议。研究者仅从自己研究需要的角度提出各自的界定。有的重在强调“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如施瓦布将探究式学习定义为是这样的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有的重在强调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如徐学福认为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教育科学,2002,(3)有的重在强调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如肖川认为:“探究式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肖川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教育科学,2002,(3)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郭莲花.探究学习及其基本要素的研究[J].学科教学,2004,(1)任长松著探究式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探究式学习的科学基础科学史是人类探索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汲取经验教训,找出科学发展的规律。科学哲学是在科学基本成熟之后哲人对科学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科学探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探究学习要借鉴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成就,在科学的基础上探索探究学习的方法和途径。1.科学史。科学史是关于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科学。人们通过科学史的学习,至少可以有3个方面的收获:首先,通过探索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自己从事科学活动的自觉性,提高自己在科学工作中的战略分析能力和选择能力。其次,人们可以了解和把握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历史演进,从而更主动地适应社会需要,创造和利用条件以促进科学的发展。第三,人们可以接触历史上科学家的思想实践,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从探究学习的角度来看,首先,学习和了解科学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科学,树立真正的科学态度;其次,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高度把握科学方法的精髓,更有效的进行探究学习;再次,可以增加我们的科学知识,开阔我们的科学视野,从而更有效的把握探究学习的规律,开展探究学习。2.科学哲学。“科学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指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以自然科学方式从事哲学研究,从而建立具有科学性的且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的科学;广义的指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支。本文中探讨的是广义的。科学哲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两方面的内容早在古希腊时代已露出萌芽.归纳与演绎、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等理论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都被应用和批判过。科学哲学对探究学习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我们应以发展和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科学,既要看到它在某一时期的稳固性,也要把握它的发展变化。因此在探究学习中我们既要学生尊重现有知识,又要学生明白科学知识的真正实质,勇敢的质疑和探索。其次,科学方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在探究学习中,我们必须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这是立足点,但也要鼓励学生大胆突破现有方法进行创造。另外,学生先前的经验既可能是科学概念和方法的障碍,又是其科学概念和方法形成不可缺少的基础如何促使二者之间的转化是关键。再次,科学的合理性虽主要奠基于客观性之上,但因受到主体价值观念等的影响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探究学习中,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又要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动机,鼓励自由创造。同时,人的交往对探究结果有很大影响,要鼓励学生组成研究团体,在交往中学会尊重和质疑。最后,注重科学的人文价值。反映到探究学习中,一方面是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是探究的主体而非工具,要关注其自我成就等心理品质的成长;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学会生存、宽容和关心。三、探究式学习的心理学基础20世纪初期至今,西方心理学家将有关人类学习心理的研究转向了人的内部心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学习的本质。他们的一些思想观点,为我国目前课程改革中探究学习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陈琦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1.认知结构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家们强调学习者原有的经验、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强调的个体的认知结构即学习所必备的能力;个体认知结构的重组与更新即个体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由于个体的认知结构是有层次的,不同个体认知结构的层次水平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既要合乎逻辑,又要与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相适应,以便于学生掌握和发现科学的概念,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可以看出,认知结构理论的许多观点都为探究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2.有意义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提出的。在他看来,有意义学习理论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二是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则是机械学习。当然,两者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处在一个连续体的两个极端上。学校中的学习,多处于这两端之间的某一点上。在有意义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不断的相互作用。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是新知识在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的过程为了说明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奥苏贝尔提出了新知识学习的不同同化模式,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他的整个同化理论就是针对这3种类型的学习提出的。此外,他提出了组织者策略。组织者是指包摄性较广、最清晰、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他认为如果组织者设计适当,可以使新知识建立在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之上,为“已知”和“要知”的知识之间架起认知桥梁,从而促进学习。奥苏贝尔的功绩主要在于根据他的同化模式有助于实际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课堂教学,调控教学进程,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他从不同维度对人的学习进行分类,为探究学习实践中有效地选择、应用乃至创造具体的学习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照标准.他提出的“组织者”的概念,也为探究学习中教学情景的创设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者由于受到不同理论的影响,提出问题的角度有很大不同,但在很多问题上却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在对知识的看法上,一般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而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设,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的被“革命”掉或“革新”掉,并随之出现新的解释或假设。因此,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自己的经验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另外,知识在具体情境中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生要学会把握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关于学生学习活动,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只是促进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而已。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也是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的不同之处。基于学习者都是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这一观点,建构主义者主张,教学要增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主张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方法。在看待学习者的问题上,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现有经验,并将其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凑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从上可见,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做出的许多新的解释,是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又一次大综合和发展,是为改革传统教学进行的又一次尝试。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协作”和“反思”,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等,这些观点都为当前的探究学习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四、探究式学习的教育学基础教育学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观点会影响到这一时期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教育实践.21世纪人们关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关注人的主体性,这种教育观念带来了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靳玉乐靳玉乐,李森.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2.1.终身学习理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8.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63.2.主体性教育理论。现代社会日益重视人的主体性。可我国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很大程度上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客体,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抹煞了其能动性,束缚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主体性教育的研究。主体性教育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教育的目的来看,包括近期目的和远期目的。近期目的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育和提高学生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远期目的则是造就主体性的社会成员,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从教育过程来看,主体性教育过程的实质就是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将人类的优秀文化科学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才能和智慧,从而将社会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的主素质的过程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过程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3):28.。首先,主体性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过程。学生是具有丰富发展潜能的潜在主体,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从“潜在”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过程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3):28.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外校外活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五、探究式学习的社会基础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时期,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教育改革提出挑战,也提供了发展的机遇。目前,我国教育正在改革以传统的“升学——考试”为目标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创建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体现素质教育方向和要求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新的教育模式的开发,为探究式学习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基础。1.发展提倡创新教育。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面对新世纪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发展理念的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无穷动力”,中国的教育必然以创新为已任,把教育创新作为迈向新世纪的先决条件。世界的丰富多样,易使学生产生疑难问题,同时学生又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关心和探究行为,而探究是创新的必由之路,任何创新的成果都是经过一系列探索过程而获得。教育要通过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2.教育倡导学生发展。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在传授知识、追求知识量积累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理念。个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潜能等,成为目前教育领域的主流词汇。总之,教育应该是对学生的教育,是人类群体对学生个体所施行的文化行为,它应从学生本体出发,在尊重学生基本人性的前提下,帮助每个学生提高认识宇宙、自然、人类文化的程度,帮助每个学生学会更好的认识这些事物的方法。3.学习强调探究。知识“再次发现”的探究式学习观的实质是一种科学精神。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不要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知识的参与活动。通过自主探究等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方式,提升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同时密切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学习是知识“发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记忆知识的结果,这样可使学生深刻意识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人类艰苦努力、不断探索的结晶。

参考文献:著作类:[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靳玉乐,李森.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外校外活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王克先.学习心理学[M].福建: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9]周谦.学习心理学[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2[10]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钟启泉,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论文类:[1]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过程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3)[2]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J].外国教育资料,1998,(1)[3]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4]李森,于泽元.对探究式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2002,(3)[5]张华.创新教育本质论[J].教育参考,2000,(5)试论高校大学生适应教育的对策摘要:运用综合及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高校大学生适应教育的对策,并对大学生适应教育进行研究,明确大学生适应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大学生适应教育对策。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生;适应教育;对策大学生适应教育是指大学生适应高等教育特点及其规律的教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及手段需要改进,高校的教育体系及课程体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中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教育摆在我们面前,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应教育方法措施显得十分必要。一、引导大学生认识大学,是解决大学生适应问题的认知基础引导大学生认识大学,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必要手段,大学生只有认识了解了大学,才能从思想上对大学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认知,有了比较清楚的认知,才能产生主动适应的行为。(一)引导大学生认识大学的功能古人云:“大学之大在于其兼容并包,有容乃大;在于其思想深刻,精神伟大;在于其继承创新,发扬光大;在于其服务社会,贡献巨大。”[1]浙江大学校歌中的“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均反映了大学的含义。大学从最初的模式发展成现在的面貌,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做了深刻的描述。如英国的纽曼(Newman)提出了“博雅教育”[2],其主要理论是以实用知识或技能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学生应为了知识本身的价值而追求知识。德国的洪堡(WilhelmVonHumboldt1767—1835)提出了“教育必须与研究相结合,大学教师必须以科学方式对所从事的学科进行研究,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必须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标。”[3]他还提出教师要将自己研究成果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索与研究。在大学里要创造自由的学术空间,学校允许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存在。美国的弗莱克斯纳(AbrahamFlexner)提出,“大学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他编织在社会网之中而不是超然于社会之外。”[4]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应当是时代的表现。大学必须经常给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美国的科尔(ClarkKerr1911—2003)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他认为“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有若干个目标,若干个权力中心,若干种顾客服务。”它不是单一的、统一的社群,标志着许多真、善、美的幻想以及通向这些幻想的道路。这些对大学的描述,为现代大学勾画出了基本的轮廓,大学的功能和作用呈现于我们眼前。我国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它又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终身学习的“加油站”,实现价值的“思想库”,学会思考的“炼金炉”。大学具有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引领时代、文化创新等功能。(二)引导大学生认识大学的支柱大学的支柱是大师、大楼、大气、大学生。首先,大学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办大学的根本是依靠教师。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位良师益友,教师像人生中一盏明灯,照亮你到达成功的彼岸。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当年曾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5]其次,办学必须要有基本的硬件设施,大楼就是指学校的办学条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山水园林式现代化校园在高校中不断涌现,也成为环境育人的重要标志。第三,办学要有大气魄,办学要有自己的理念和精神,要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校园拥有自由的学术空间,有良好的校风。第四,办学要有大学生,大学生是育人的主体,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更多合格的大学生。(三)引导大学生认识大学与中学的不同由于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诸多不同,大学新生很难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如:中学教师鼓励学生考上大学,而大学教师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中学教师采取“填鸭式”教育,而大学更注重“启发式”教育;中学教师“逼”着学生走,而大学学生“追”着老师走;中学学生是被控式学习,而大学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中学学习老师帮你掌握,而大学学习需要自己经常“反省”;中学大家忙一样,而大学大家不一样的忙;中学强调标准,而大学鼓励创新;中学学生学习的问题越少越好,而大学希望学生学习的问题越多越好;中学要求服从,而大学倡导理性化的个性发展;中学把学生当孩子看,而大学把学生当成人看;中学靠别人管自己,而大学靠自己来管自己;中学需要别人帮助学生规划,而大学要学生自己规划自己。二、引导大学生认清自我,是解决大学生适应问题的关键(一)引导大学生学会拿“镜子”照自己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曾说过,“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加干净纯粹”[6]。俗话说“人贵有自知自明”,然而要认清自己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人总是习惯于看外界、看别人,而不习惯看自己。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因为这个时候的学生总是对外在的东西感兴趣。拿“镜子”照自己,就是要学生经常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面“镜子”就是前人留下的体会、经验与教训,或者是身边的优秀同学。虽然“镜子”里的镜像不是完全的自我,但是里边总会折射出自己的影子。(二)引导大学生学会“跳”出来看自己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7],就是说一种东西离我们越近就越难认清。人们总以为自己最了解自己,其实是因为自己最容易被自己蒙骗。认识自己首先应该“跳”出来看自己,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换个角度看问题。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容易受主观意志影响,而换位思考就容易站在别人、专家、学者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容易从同龄人的共性特征中比照自己,从而看到真实的自己。(三)引导大学生学会在发展中了解自我经济全球化为大学生个性发展、自我完善带来难得的机遇,大学生首先要做到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践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大学生在发展中了解自己,就是希望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人生道路。三、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发展,是解决大学生适应问题的有效手段(一)引导大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习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课程体系、学习方法都与中学有着明显的不同。能否尽快适应全新的大学学习生活,直接影响大学的学业,并间接影响以后的工作、生活。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的方法差别很大。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课堂讲授知识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所学内容,而且还要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了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首先,大学生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改进,要学会自主性学习,要了解大学的课程设置,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要正确估计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出阶段性学习目标,从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其次,大学生要学会多维性学习,自觉参与课堂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善于利用网络等公共资源进行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做课堂的主人。第三,大学生要广泛参加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形象、表达及开阔视野等能力。第四,大学生要学会自觉性学习,学会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使学习在计划中自觉落实。第五,大学生要学会研究性学习,要积极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参与各项科研项目,通过具体的项目培养创新能力。(二)引导大学生要学会做事古今成大事者,无不聪颖博学。这就说明知识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学必不成器。但是,读书破万卷的人如果不能学以致用未必能够成就大事。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JohnDewey1859—1952)提出“从做中学”[8]这个著名的理论,他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教师通过“做”使学生思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古人云:“生而不知学,与不生同;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这都说明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做事。大学生学习做事应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做事失败而失勇,要择事而为之,要训练自己热爱做事的品格。“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和尚没水喝”等都说明,要学会合作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