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13级一轮复习(宋元文明)_第1页
高2013级一轮复习(宋元文明)_第2页
高2013级一轮复习(宋元文明)_第3页
高2013级一轮复习(宋元文明)_第4页
高2013级一轮复习(宋元文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课本内容】必修1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相关内容)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相关内容)必修3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必修3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相关内容)选修1专题四王安石变法2考向预测

1.对这一时期政治史的考查,预计侧重于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进程、运作机制、重大影响及其评价;对宋元地方制度的考查会注重宋代地方制度和元代行省制的基本特征、实质及其影响等知识点,多以观点、漫画、古籍材料等形式切入,以选择题为主。

2.对这一时期经济史的考查,预计侧重于农业、手工业、城市经济的发展、意义和影响等,主要以表格、观点、图片、古籍材料等形式切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也可能出现主观题。3

3.对这一时期文化史的考查,预计集中在科技发明、书法绘画艺术、程朱理学等方面,尤其会侧重市民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等,主要从概念、图片和古籍材料等角度切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向预测4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文明【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政治上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科技领域内的发明创造出现高峰,思想文化继续发展,理学形成,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阶段。5

(1)掌握北宋在政治方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2)能够正确评价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高考考向探究6(1)中央(君权与相权)----中书门下长官: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分行政权;枢密使分军权;三司使分财权。(可以简单记忆:一正三副)

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文明一、政治:(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

1、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7枢密院参知政事副相三司使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宰相职长官枢密使,低于宰相分行政权皇帝二府机构职能官职及权利中书门下最高军政机构分财权削弱宰相权力皇帝总揽大权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8(1)中央----中书门下长官: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分行政权;枢密使分军权;三司使分财权。(可以简单记忆:一正三副)

(2)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3)地方行政----路、州、县(4)选官制----改革科举制:废除文字雕琢和词句记诵的科目;以经义策论取士;增加录取名额等。(5)监察制----提点刑狱司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文明一、政治1、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9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B【重难点突破】10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同时直辖“腹里”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直辖西藏和统领全国宗教事务(2)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省----路---府----州---县)行省创建时间:元朝原因: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主要内容:全国分设10个行省;另设2个单列行政区划,分别由中书省和宣政院直接管辖;行省行使权力手中央节制,中央采取省官互迁等方式对行省加以控制。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开创的省制为后世沿用。(1)中央机构------2、元朝: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文明一、政治112、元朝的政治制度:

一、政治:(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文明(二)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宋代积贫积弱,民族矛盾尖锐,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影响,失败原因)未能改变这种局面,汉族政权先后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辽,北宋,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最终元朝实现中国古代第四次大统一,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12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原则、策略,熟悉其变法举措并分析其积极意义2、认识变法的积极影响及失败原因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1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考向一

通过情景或新材料,考查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措施的理解,考查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他朝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比较。北宋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措施一方面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一方面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其加强中央集权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对后世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高考考向探究1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主要措施各是什么?【提示】背景:唐末以来国家处于割据或分裂状态。【重难点突破】15如何看待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提示】积极: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消除了自中唐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由于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也造成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由于分散权力、互相制约而产生的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不仅使行政效率低下,而且也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重难点突破】16(一)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原因表现)一、变法的背景17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转运使(一)集中军权-(二)集中政权-(三)集中财权-A、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B、州郡长官A、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B、枢密院—调兵权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部兵原则受通判监督文臣担任

北宋建国后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加强中央集权?D、更戍法宋初的封建集权及其施行原因18增设官僚机构扩充军队养兵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斗力削弱集中行政权集军权集中财政权养官战争赔款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消极影响19(一)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1、“冗官、冗兵、冗费”现象财政危机军队战斗力低下2、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政治危机(阶级矛盾)3、辽、西夏的威胁边患危机(民族矛盾)形成积贫积弱局面一、变法的背景20(一)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二)“庆历新政”揭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三)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改革精神变法的必要性一、变法的背景2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他怀着“三不足”的改革精神,在宋神宗的支持推行新法。“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即自然现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传统的习惯和法制可以继承,但不能一成不变;人们对变法的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因此而使改革废止。22(一)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二)“庆历新政”揭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三)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改革精神变法的必要性(四)宋神宗的支持变法的可能性一、变法的背景23目的: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直接目的)挽救封建统治危机(根本目的)。指导思想:依靠天下所有劳力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二、变法的目的和指导思想24发展生产,改变积贫局面。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整顿加强军队,改变积弱局面.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设军器监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改革科举制度、改组太学、编撰教材。培养了变法人才,传播了变法思想富国强兵育才三、变法的内容及作用251、成效: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①改变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国库积蓄够20年之用。②抑制兼并,人民负担有所减轻。③改变积弱局面。扭转长期以来西北边防屡战屡败局面,1072年王韶拓地千里,是北宋军事上的空前大捷。四、变法的结果表现:262、最终失败(2)失败原因(1)标志:司马光上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四、变法的结果1、成效: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27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②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③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决心动摇。④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违背经济发展规律。⑤新法实行显得过于急进。⑥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失败的主因变法失败的原因28

王安石变法失败了,时人抨击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其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是苛政,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一看法对吗?那么你们是怎么看待王安石变法的?问题探究二29(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⑴、变法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⑵、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是一场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而实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五、变法评价新法没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因此无法解决农民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30六、变法启示(1)从变法的原因来看:

改革变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从变法的目的和结果来看:(3)从变法的过程来看:变法会有阻力、充满艰险,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要求变法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还要注意用人。变法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变法都能取得成功。31二、经济: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超越隋唐水平。

1、农业:土地兼并更严重;精耕细作(宋代水转翻车),农产品商品化加强。南宋时,全国的经济中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一、政治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文明32二、经济: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超越隋唐水平。

1、农业

2、手工业(1)棉纺织业:①宋: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②元:棉纺织家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2)炼钢技术: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3)制瓷业:宋代出现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一、政治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文明33二、经济: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超越隋唐水平。

1、农业

2、手工业3、商业(1)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商业活动地点与时间不再受限制;(2)北宋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一、政治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文明34二、经济: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超越隋唐水平。

1、农业

2、手工业3、商业一、政治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文明4、对外贸易: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海上“陶瓷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兴盛。35

城市化及其质量,已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北宋城市发展的考查,不仅可以考查获取和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对城市化进程和重要性的认识。北宋城市发展在古代出现了一次巨大突破,因而北宋城市出现了许多新因素。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是当今国家的发展思路,因此北宋城市的发展,对我们今天推进城市化有借鉴作用。宋朝城市经济的发展

考向二高考考向探究36

(1)掌握宋朝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理解其对前代的突破;(2)结合史实理解宋朝城市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高考考向探究37

唐朝和宋朝,城市商业发展出现了哪些“亮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有过哪两次重要的突破?

【提示】(1)亮点:唐朝时为商业服务的邸店、柜坊、飞钱相继问世;两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坊市分界被打破,出现商业名镇。(2)突破:城市的经济职能明显增强,出现因商业闻名的城市;突破了坊、市的分界,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另外政府也不再直接监管市里的交易活动。两次突破都出现在宋朝。【重难点突破】38唐都长安与北宋都城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1)不同:北宋都城汴京的商业活动突破了唐朝时期坊市严格分开和日中为市的制度,坊、市不再分开,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甚至出现了专业市场和娱乐场所。长安的政治职能更为重要,而北宋都城汴京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2)原因:北宋商品经济有进一步的发展;政府对城市商业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重难点突破】39

《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A.流通领域出现纸币B.大量商业市镇兴起C.生产领域出现私人作坊D.出现东市、西市商业区A【重难点突破】40三、思想、科技、文化上(一)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政治二、经济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文明41宋明理学考向三

通过材料考查对理学主要思想主张的理解,考查学生对理学的评价和对理学影响的认识,考查对宋明时期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汉朝儒学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产生了一批思想家、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思想主张,不仅深刻影响宋朝政治,对明清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考考向探究42

(1)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理解他们的主张;(2)掌握程朱理学和心学的异同;(3)能够正确评价理学。高考考向探究理学家的“理”主要指:宇宙的普遍法则,是事物的规律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朱熹理?社会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背景:2、唐代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3、北宋掀起儒学复兴运动韩愈提出“道统”思想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为理学产生奠定基础1、魏晋以来道教、佛教广泛传播对儒学的冲击一、“问理”——宋明理学创立的背景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创立:北宋五子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背景: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创立:“北宋五子”二、理学的产生发展(一)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3、基本思想特征: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基本内涵:道、佛儒(根本)(目的)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49宋朝有哪些有影响的理学家?其主要思想主张各是什么?【重难点突破】1、创立:(1)周敦颐、邵雍:二、理学的产生发展(一)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2、思想来源:3、基本思想特征:4、五子各自的主张提供了“理”生万物的理论依据1、创立:(1)周敦颐、邵雍:二、理学的产生发展(一)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2、思想来源:3、基本思想特征:4、五子各自的主张(2)张载:①开创气学一派;(宇宙的本质是气,“气”之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②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1、创立:(1)周敦颐、邵雍:二、理学的产生发展(一)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2、思想来源:3、基本思想特征:4、五子各自的主张(2)张载:(3)程颢、程颐:分析概括二程观点。“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2)人伦即天理万物本原是天理(仁、人伦)。理学最高范畴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能化物于无形,能获得“孔颜之乐”

——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获得仁者境界的方法——涵养、穷理。“二程”的理学主张P.14

理学家的“理”主要指:宇宙的普遍法则,是事物的规律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朱熹(二)朱熹与理学的成熟朱熹,南宋人二、理学的产生发展(一)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字元晦,号晦庵生活于南宋时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人尊称“朱子”1、理论来源:2、主张和成就:二程+张载二、理学的产生发展(二)朱熹与理学的成熟(1)理气关系论学生问:“昨谓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如何?”朱熹答:“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学生问:“理在先,气在后?”朱熹答:“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

——朱熹《朱子语类》

朱熹是如何来看待“理”与“气”的?(1)理气关系论

P.15(1)理气关系论

P.15①理(天理)是万物本原,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②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③万物各有其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先理后气“理直气壮”1、理论来源:2、主张和成就:二程+张载二、理学的产生发展(二)朱熹与理学的成熟(1)理气关系论:先理后气、“理直气壮”(2)修养论——求理方法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朱子语类》卷15此材料反映了朱熹怎样的治学方法?格物致知(2)修养论——求理方法

P.15慎思明辩,格物致知:区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体现了与儒学的一脉相承)仁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塑造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自足和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2)修养论——求理方法

P.15A、慎思明辩,格物致知:B、仁:体现了“仁”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1、理论来源:2、主张和成就:二程+张载二、理学的产生发展(二)朱熹与理学的成熟(1)理气关系论:先理后气、“理直气壮”(2)修养论——求理方法强调:①慎思明辩,格物致知;

②仁:核心是正君心(3)社会政治理论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四书章句集注》二、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二)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2、朱熹的主张与成就天理即“三纲五常”(3)社会政治理论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曰:在天理则存天理,在人欲则去人欲。

——朱熹《朱子语类》朱熹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

天理即“三纲五常”,主张“存天理,去人欲”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3)社会政治理论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②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所以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③道握于儒家,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关键要“正君心”。1、理论来源:2、主张和成就:二程+张载二、理学的产生发展(二)朱熹与理学的成熟(1)理气关系论:(2)修养论——求理方法(3)社会政治理论天理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二)理学的成熟——朱熹

主张:(1)理气关系:先理后气(2)修养论:小学、大学;格物致知;“仁”(3)社会政治理论: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正君心二、理学的产生发展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

——宇宙观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规范,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1、理论来源:2、主张和成就:二程+张载二、理学的产生发展(二)朱熹与理学的成熟(1)理气关系论:(2)修养论——求理方法(3)社会政治理论(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1、理论来源:2、主张和成就:二程+张载二、理学的产生发展(二)朱熹与理学的成熟3、影响:(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二)朱熹与理学的成熟二、理学的产生发展(一)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三)陆九渊的心学与理学的发展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南宋人,心学开创者陆九渊的主要思想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材料一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材料二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陆九渊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

“万物皆出于理”

陆九渊,南宋人,心学开创者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本心即天理、人的意识)。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吾心即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②求理方法是内心反省,于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③物欲、意见是人心之弊,应扫除。陆九渊的主要思想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1175年,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鹅湖之会”。思想交锋:鹅湖之会·朱陆之辩(1175年)思想交锋:鹅湖之会·朱陆之辩(1175年)朱熹陆九渊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本心上着力,不用耗费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求精微。为学应格物致知,循序渐进,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经典。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三、对宋明理学的评价(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崇尚道德、气节;强调自我约束,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一)积极(二)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审视宋明理学,历经了数百年的沧桑,我们看到在礼教压制下哭泣的生命,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挺拔高大的灵魂。面对理学,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社会建立精神价值体系,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探讨宋明理学的现代价值在今天的国家大政、社会习俗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忧患意识、和谐意识、自律意识、自强意识、奋斗意识……84

汉朝和宋朝是儒学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其对先秦儒学的发展有什么共同点?【提示】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他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北宋时,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共同点是:都吸收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将其改造、融合进儒家思想;都适应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借助统治者的力量。【重难点突破】85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说:“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下列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A.理学与传统儒学在维护社会伦常方面一致B.传统儒学教人“学做人”,教人“寡欲”C.理学教人“学作圣贤”,把“天理”和“人欲”对立D.传统儒学与理学都认为“心生欲”,陆王心学是一脉相传【重难点突破】D86三、思想、科技、文化上一、政治二、经济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文明三、思想、科技、文化上

(一)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二)科技: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北宋时除了火药箭外,还发明了火炮、火球、火蒺藜,《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三种火药配方;指南针:北宋

①军事学著作《武经总要》中,提到一种指南鱼②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南宋:《事林广记》中,记载木刻的指南鱼和指南龟。

87三、思想、科技、文化上一、政治二、经济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文明(三)艺术:1、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著名书法家: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2、绘画: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3、戏曲成熟: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戏曲形式,被称为南戏;到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四)文学:宋代文学以词为代表;元代以散曲和杂剧为代表;宋元时期出现话本。

88三、思想、科技、文化上一、政治二、经济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宋元文明

(四)文学:宋代文学以词为代表;元代以散曲和杂剧为代表;宋元时期出现话本。

宋词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1、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北宋:柳永《雨霖铃》;南宋:李清照《声声慢》2、豪放派:清新俊逸,刚健豪放北宋:苏轼(东坡)《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南宋: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宋词兴盛原因:⑴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⑵阶级: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娱乐生活,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⑶政治: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元曲1、什么是“元曲”?广义的元曲,包括和两大类,即通常所说的“剧曲”与“散曲”。杂剧散曲2、散曲⑴兴起: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并兴盛于时期一种诗歌体裁。包括和两种主要形式⑵特点:①与词相比,散曲在音节和用韵上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可加衬字,多用和。②题材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形式活泼,描绘生动,手法多样。

金元元明小令套数方言俗语当时新词⑶影响:对后来的诗歌与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元杂剧⑴主要特点: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是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称北曲或北杂剧。⑵代表人物:,《》⑶表演场所:“

”,“

”。⑷兴盛原因:早期市民阶层的壮大;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瓦肆勾栏[拓展归纳]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1.科技上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发展成熟并广泛使用的时期,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正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进步。2.思想上理学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是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而出现的,实质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3.文学上(1)词成为宋朝主要的文学体裁。一方面,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文人多用词抒发对山河破碎、国家分裂的悲愤之情,故宋词多反映了南北分裂的史实,如辛弃疾的词;另一方面,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使词的文学特征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2)元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