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联测语文试题_第1页
山东省日照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联测语文试题_第2页
山东省日照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联测语文试题_第3页
山东省日照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联测语文试题_第4页
山东省日照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联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日照市天立教育集团高三(上)入学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材料一:“信息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解释为“过度丰富且真假难辨的信息,让人们难以找到可信的信息来源和指导方法”。从这个释义来看,指个体单位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超过了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产生“功能失调”的反应。二是虚假信息,导致公众不听从科学的建议,加剧了公众对决策者和政府的不信任“信息疫情”并非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独有,古往今来的大型传染病疫情往往会引发“信息疫情”。但此次“信息疫情”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可谓史无前例。社交媒体海量化、低门槛的媒体属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关于疫情的过载信息和虚假信息在网络中急速传播,还助长了公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极大挑战。在社交媒体化的“信息疫情”中,公众恰恰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公众不但是疫情信息的接收者,了解公众在“信息疫情”中的心理状态,明晰公众接受和传递疫情信息的动因认知失调理论,能够阐释公众参与和传播“信息疫情”的动因。该理论认为,当人们的认知元素之间存在着“不适合”的关系时,因为生存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所以,当这对元素存在“不适合”的关系时,进而产生如下后果:首先,公众认知失调容易加剧信息过载。公众要减少认知失调带来的压力,会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公众的这种行为很容易引发信息过载。这种现象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极为常见,比如当公众发现新冠肺炎病毒会对人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时候,公众为了减少这种压力,会倾向于搜索疫情相关的、能够支持生存需求这项认知的新元素。在搜索的过程中,无关的信息被屏蔽、隔离,与疫情相关的内容则被爆炸式地推送到公众的视野之内。当海量的疫情信息与公众有限的认知发生矛盾时,信息过载也会进一步增加公众的认知失调。这种情况周而复始,形成了加速“信息疫情”感染和扩散的恶性循环。其次,认知失调还导致公众逃避特定类型信息甚至否认现实。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认知已经存在明显的失调时,那么他就会尽量避免接触到这条信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量的新闻报道都在关注疫情的严重程度、造成的危害等,从而间接促进虚假信息的流传。另外,认知失调还会导致公众否认现实。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增强了辟谣力度,但仍有许多明显非理性的行为出现,由于公众需要争取社会支持以获得与该认知相协调的新认知,这些虚假信息相当容易被散播出去。与信息过载一样,在社交媒体的放大之下,虚假信息引发的认知失调会呈几何倍数扩散。——摘自殷乐、王丹蕊《公众认知的再平衡:“信息疫情”语境下的建设性新闻研究》材料二:要将疫情舆情融入全媒体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加以审视,提高舆情引导力,打造让公众看得见主心骨、抓得住正能量的“网络舆论场”。一是要运用大数据用户画像找准公众的关切和困惑,精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关注点和质疑点;二是要建立高效、科学、精准的网络舆情综合研判和分析体系,构建快速阻断舆情危机的舆情引导机制,强化网络舆情预判和风险预警水平,以疫情为教材,运用图片、短视频等生动鲜活的方式,以现身说法、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公众对网络舆情中的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摘自王贤卿、吴倩倩《全媒体时代重大疫情网络舆情的特征、影响及引导策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泛滥成灾共同引发了“信息疫情”,加剧了公众对决策者和政府的不信任,使媒体不得不辟谣。B.社交媒体海量化、低门槛的媒体属性加速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信息疫情”的传播,致使公众产生恐慌和焦虑。C.要消除虚假疫情信息的流传,仅靠增强辟谣力度不够,还需要主流媒体回避对疫情严重程度和危害的新闻报道。D.借助智能分析技术精准施策,能提高舆情的引导能力,打造让公众看得见主心骨、抓得住正能量的“网络舆论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社交媒体化的“信息疫情”中,公众既有可能参与和传播“信息疫情”,也可以成为终结“信息疫情”的关键一环。B.认知失调的程度由存在“不适合”关系的认知元素的重要性决定,这些认知元素越重要,人们认知失调的程度就会越大。C.“信息疫情”与认知失调互为推动力,如果做到有效平衡公众认知,就能够遏止“信息疫情”的扩散蔓延D.材料一重在揭示公众在“信息疫情”中的心理,材料二重在谈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两则材料对媒体应对疫情均有启发意义。(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认知失调”导致的后果的一项是A.为澄清事实真相,某政府公众号平台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辟谣文章,但这一举动反而加剧了公众的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B.随着布洛芬的热销,有网友通过模仿多种布洛芬药盒上的不同姿势编排的“布洛芬操”,发布在社交平台后引发模仿热潮。C.韩联社调查显示,在韩国梨泰院严重踩踏伤亡事故爆发后,超过80%的韩国民众表示会有意回避带有“伤亡”字眼的新闻。D.在美国新冠确诊人数急剧攀升的同时,美国许多城市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抗议者声称“口罩会杀人”“病毒根本不存在”。(4)作者围绕公众接受和传递疫情信息的动因做出论述,请梳理其论证思路。(5)最近因网络传言新冠病毒新的变异毒株XBB会引发腹泻,S市不少市民疯狂抢购止泻药物以致止泻药物一夜之间脱销。作为S市政府宣传部门主管,你该制定怎样的策略以应对这一情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脱下汗湿的灰布衣服,换上一件崭新的月白色的的确良衬衫,容儿跨出小屋。屋外的院墙爬满了丝瓜藤,还有牵牛花。丝瓜是娘种的,牵牛花是容儿种的。上肥的时候,丝瓜苗吃得又饱又足。如今藤儿爬起来,这派势可壮了,露不出脸儿来。容儿在院墙下站了站。她已经忘记了牵牛花的委屈;就算还没忘吧,她也不计较这件事情了。近日来天上有一抹淡淡的浮云。初升的圆月在薄薄的云后面窥视大地。山峦、田野、竹园、小路,一切都是这样的朦朦胧胧。容儿和巧巧约好去看小翠。朦胧的月光照着两个姑娘,她们顺着一条拐了弯的田坎往前走去。巧巧成天爱说爱笑,她的话已经往哪州哪国绕了一圈,容儿不知道。这会儿,却听她说:“小说还没写完,小翠抢了去看“你没对我说过,你在写小说。”“我怕你呢。因为我写了一家人:老娘自私透了,克得很;儿子呢,又穷又懒;一个姑娘呢,成天劳动,还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家里穷,她一年四季都穿着又厚又粗的衣服,想买一件的确良衬衫吧,手上没有一个零钱……”“去去去……别说了。”容儿狠狠地拧了她一把。月亮在水田里慢慢移动,伴着她的缓缓的脚步。容儿看看天,天上的浮云已不知去向。容儿想起小翠的哥哥,那个“怪人”!那些青年们,上过学,他们心里装着比父母兄嫂更丰富的东西。他们给农村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在这个大队,小翠的哥哥读的书比谁都多,大胆地推行起生产责任制来,什么“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等。起初大队支书都反对他。他因此得罪了一些生产队长和大队干部。可他满不在乎,一年下来,大家都得到了好处转过田角,容儿听到“嚓嚓”的响声。有人还在那儿挖地。麦桩地里站着一个男的,光着膀子,月光下,他显得很矫健。其实呢,个子也不高。这会儿,他已经认出了两人。“二位到哪儿去呀?”巧巧的嘴不让人:“嗨,你好哩!你妹子明天就出嫁了,你不在家里帮忙?”那人依然笑着。容儿想问:“你为什么在这儿挖地呀?这不是你们家的包产地呀。”小翠曾告诉过她:“我哥假积极,没人包的山坡地,他包。累死我们了。”“正好,我有些事要给你们说,在田埂边坐一会儿吧。”明全说着三人坐在田坎上。容儿盯着面前的田水,她又看见水里的月亮了。刚才,她走,这阵她坐下,月儿也不走了,等待着她。明全点燃一支纸烟,问:“巧巧,你的小说快发表了吧?”“还没有写完呢。”“还没写完?不就只差个结尾了嘛。”明全说,“小说里那家人有什么变化,你如实地写出来就好了嘛!那个儿子大变样了,老大娘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回,把卖粮食的钱全数交给儿女去安排!那个女儿,新添了两套‘料子’,你说真实不真实?”巧巧怕容儿生气,忙拉着她的手要走。容儿没有动。不知怎么的,她愿意在这潮湿的田坎上多坐一会儿。听凭清风吹拂她滚烫的面颊。近两年,容儿家里的生活明显变化。然而,却只有在今夜,对于变化了的生活,她才强烈地感觉到了。巧巧见容儿不动,便又向明全说:“你不是有事要给我们说么?”明全笑着说:“自从生产责任制搞起来以后,大家都不再缺口粮了,这是第一步。现在……我要转告二位:明天晚上吃过夜饭到大队开会巧巧忙说:“科研组不是都散伙了嘛!”“嘿嘿嘿,这事儿该我做检讨。不能散。还要办一个农业技术夜校,把青年们组织起来学习科学技术。”容儿突然插嘴问:“是么,这是真的么?”明全认真地说:“今天支委会上决定的。你们的忧虑,也是当前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上级注意到了。”容儿依旧淡淡地说:“注意到,就好了。”暗地却吐了口长长的气,心里感到说不出的舒坦。明全说:“不过,科研组不能像过去那样吃大锅饭。”容儿答道:“我们都不是懒人。我们小组愿意给生产队订立承包合同。”明全忙说:“当然,也不会叫你们吃亏。”他说罢,纵声大笑起来。这笑声有一种力量一个老汉拄着棍走过来了。容儿认得老汉姓马,同时,她忽然想起:马大爷的老伴害病进了医院,土地没有人来种。“这个怪人!”容儿心里这样说。马大爷和明全说什么,容儿完全没听。她望着明全那消瘦下去了的脸颊,心中暗暗责备起自己来。而那种讨厌的委屈情绪,在宁静的月夜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容儿回到家里了。她和巧巧在小翠家没呆一会儿,两人约定明晚一块儿去大队参加会议。矮墙里,满院子如水的月光。(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选取“丝瓜藤”“牵牛花”“田坎”等典型意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B.文中“的确良”“吃大锅饭”“社员”等词语既能看出农村的发展变化,又使本文具有时代特色。C.“吐了口长长的气”“心里感到说不出的舒坦”可以看出容儿听到能再次开展科研工作而放下忧虑了。D.明全在小翠眼中是“假积极”,在容儿眼中是“怪人”,这表明有理想、勇于开拓的农村新青年与当时环境的矛盾。(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圆形结构,从容儿出门始,至容儿归家终,章法谨严。B.从“天上有淡淡的浮云”,到“浮云已不知去向”不仅交代了环境的变化,还暗示容儿将消除对明全的芥蒂。C.全文以容儿的视角展开叙述,不仅刻画了明全等人物形象,而且表现了容儿的内心世界。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容儿、巧巧相约送别小翠途中偶遇明全的平常生活片段,折射出农村改革的社会背景。(3)小说中“写小说”的情节设计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有人评价周克芹先生的这篇小说是“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知可以言时矣。(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减)文本二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而辞不受。病疽将死,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①之名丑。荆人鬼,越人畿②,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唯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有删减)【注】①确石:坚硬的石头。②荆人鬼,越人畿:鬼、畿,指迷信鬼神的活动。(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孙叔敖A死B王C果D封E其F子G以H肥I饶J之K地L其M子N辞O而P不Q受R请S有T寝U之V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意为“居住”,与“沛公居山东时,好美姬”(《鸿门宴》)中“居”的意思相同。B.无为,意为“不要做”,与“是以圣人无为(《<老子>四章》)中“无为”意思不同。C.知,通“智”,与“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中最后一个“知”字意思相同。D.让,意为“辞让、谦让”,与“为国以礼(《论语•先进》)中“让”字的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相孙叔敖早就知道为自己的后代留后路,但他优待优孟的初衷不一定为此。B.优孟与孙叔敖的儿子见面后,与他交谈相处,并把他装扮成其父孙叔敖的样子。C.优孟假借妇的口吻推辞楚相之位,这种表达技巧类似《赤壁赋》的“主客问答”。D.孙叔敖让儿子拒绝受封肥饶之地的客观原因是寝丘贫瘠,楚、越民众不中意此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②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5)孙叔敖才智过人,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不凡的智慧?试做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小溪李纲[注]脉脉寒溪彻底明,临流聊复濯吾缨。风微静爱琉璃色,竹密遥闻环佩声。漾月下摇金潋滟,涵虚不动镜澄泓。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注]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被起用为相,但为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点明小溪清澈见底的特点,又以“寒”形容小溪,给人冷寂之感。B.首联“濯吾缨”用典,既侧面写出小溪的清澈,又暗示自己对节操的坚守。C.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了小溪的“色”和“声”。D.颈联中“涵虚不动”一句以镜设喻,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2)有人说,本诗尾联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的要求。(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3)在唐宋诗词中,很多诗人常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情感,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红楼梦》的过程,除了阅读故事之处,通过形形色色的刻画人物因为通过看别人的故事,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自己。别人悲欢离合的生活让我们联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由此可以得到人生的感悟现在红学已经成为一门学问。毫无疑问,众多的专家学者及业余爱好者,在这部小说上花费大量的心血,花费大量的时间,花费大量的笔墨,写出许多研究论著。其论著之丰富,真可谓①_____。其实《红楼梦》是值得的。因为它是一部凝结着天才作家毕生心血的杰作,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乃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它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我们知道作者没有写完,这部作品又经过很多次改编,所以就留下很多难以弥补的缺憾,在情节和字句上尽管有不少破绽,但是③_____(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从修辞的角度谈谈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II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群体,一头连着城镇居民。①,“菜篮子”连着“菜园子”,关系农民的钱袋子。从播种、浇水、剔苗、施肥直到成熟,蔬菜丰产来得不容易。眼下天气越来越冷,②,蔬菜就只能烂在地里,农户的生产收入就会受到影响。从需求侧看,蔬菜供给关系城镇居民一日三餐,保供给就是保民生。解决蔬菜滞销问题、全面提升“菜篮子”稳产保供能力刻不容缓。“菜篮子”产品易腐烂、难保存、价格运行空间大,产销衔接的难度自然大。当务之急是畅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给田间地头的蔬菜找到去处。对各地来说,既引导本地龙头企业做好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直采直供等,也要努力拓展外埠货源,积极组织产销对接。当前,或在线上搭建信息共享的供销互助平台,号召全社会消费助农。只有多措并举打通流通堵点,确保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及时出村、上路、进城、上桌。(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2)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四、作文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毛笔是我国传统书写工具,有硬毫、软毫之分。硬毫弹性好但不够柔软,软毫很柔软但弹性较差。人们书写时根据其特性扬长避短,以软毫表现圆润丰满。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书写需求,掌握其特性,操作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人们又进而把“贤友”比作“利器”,认为与品德高尚的人为友,自己的境界和修养也会得到提升。如是说来,不断学习,掌握技能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日照市天立教育集团高三(上)入学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材料一:“信息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解释为“过度丰富且真假难辨的信息,让人们难以找到可信的信息来源和指导方法”。从这个释义来看,指个体单位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超过了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产生“功能失调”的反应。二是虚假信息,导致公众不听从科学的建议,加剧了公众对决策者和政府的不信任“信息疫情”并非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独有,古往今来的大型传染病疫情往往会引发“信息疫情”。但此次“信息疫情”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可谓史无前例。社交媒体海量化、低门槛的媒体属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关于疫情的过载信息和虚假信息在网络中急速传播,还助长了公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极大挑战。在社交媒体化的“信息疫情”中,公众恰恰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公众不但是疫情信息的接收者,了解公众在“信息疫情”中的心理状态,明晰公众接受和传递疫情信息的动因认知失调理论,能够阐释公众参与和传播“信息疫情”的动因。该理论认为,当人们的认知元素之间存在着“不适合”的关系时,因为生存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所以,当这对元素存在“不适合”的关系时,进而产生如下后果:首先,公众认知失调容易加剧信息过载。公众要减少认知失调带来的压力,会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公众的这种行为很容易引发信息过载。这种现象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极为常见,比如当公众发现新冠肺炎病毒会对人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时候,公众为了减少这种压力,会倾向于搜索疫情相关的、能够支持生存需求这项认知的新元素。在搜索的过程中,无关的信息被屏蔽、隔离,与疫情相关的内容则被爆炸式地推送到公众的视野之内。当海量的疫情信息与公众有限的认知发生矛盾时,信息过载也会进一步增加公众的认知失调。这种情况周而复始,形成了加速“信息疫情”感染和扩散的恶性循环。其次,认知失调还导致公众逃避特定类型信息甚至否认现实。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认知已经存在明显的失调时,那么他就会尽量避免接触到这条信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量的新闻报道都在关注疫情的严重程度、造成的危害等,从而间接促进虚假信息的流传。另外,认知失调还会导致公众否认现实。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增强了辟谣力度,但仍有许多明显非理性的行为出现,由于公众需要争取社会支持以获得与该认知相协调的新认知,这些虚假信息相当容易被散播出去。与信息过载一样,在社交媒体的放大之下,虚假信息引发的认知失调会呈几何倍数扩散。——摘自殷乐、王丹蕊《公众认知的再平衡:“信息疫情”语境下的建设性新闻研究》材料二:要将疫情舆情融入全媒体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加以审视,提高舆情引导力,打造让公众看得见主心骨、抓得住正能量的“网络舆论场”。一是要运用大数据用户画像找准公众的关切和困惑,精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关注点和质疑点;二是要建立高效、科学、精准的网络舆情综合研判和分析体系,构建快速阻断舆情危机的舆情引导机制,强化网络舆情预判和风险预警水平,以疫情为教材,运用图片、短视频等生动鲜活的方式,以现身说法、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公众对网络舆情中的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摘自王贤卿、吴倩倩《全媒体时代重大疫情网络舆情的特征、影响及引导策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泛滥成灾共同引发了“信息疫情”,加剧了公众对决策者和政府的不信任,使媒体不得不辟谣。B.社交媒体海量化、低门槛的媒体属性加速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信息疫情”的传播,致使公众产生恐慌和焦虑。C.要消除虚假疫情信息的流传,仅靠增强辟谣力度不够,还需要主流媒体回避对疫情严重程度和危害的新闻报道。D.借助智能分析技术精准施策,能提高舆情的引导能力,打造让公众看得见主心骨、抓得住正能量的“网络舆论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在社交媒体化的“信息疫情”中,公众既有可能参与和传播“信息疫情”,也可以成为终结“信息疫情”的关键一环。B.认知失调的程度由存在“不适合”关系的认知元素的重要性决定,这些认知元素越重要,人们认知失调的程度就会越大。C.“信息疫情”与认知失调互为推动力,如果做到有效平衡公众认知,就能够遏止“信息疫情”的扩散蔓延D.材料一重在揭示公众在“信息疫情”中的心理,材料二重在谈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两则材料对媒体应对疫情均有启发意义。(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认知失调”导致的后果的一项是BA.为澄清事实真相,某政府公众号平台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辟谣文章,但这一举动反而加剧了公众的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B.随着布洛芬的热销,有网友通过模仿多种布洛芬药盒上的不同姿势编排的“布洛芬操”,发布在社交平台后引发模仿热潮。C.韩联社调查显示,在韩国梨泰院严重踩踏伤亡事故爆发后,超过80%的韩国民众表示会有意回避带有“伤亡”字眼的新闻。D.在美国新冠确诊人数急剧攀升的同时,美国许多城市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抗议者声称“口罩会杀人”“病毒根本不存在”。(4)作者围绕公众接受和传递疫情信息的动因做出论述,请梳理其论证思路。(5)最近因网络传言新冠病毒新的变异毒株XBB会引发腹泻,S市不少市民疯狂抢购止泻药物以致止泻药物一夜之间脱销。作为S市政府宣传部门主管,你该制定怎样的策略以应对这一情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思路的梳理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梳理。(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泛滥成灾共同引发了……加剧了……使媒体不得不辟谣”以偏概全,“加剧了公众对决策者和政府的不信任,而不是“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泛滥成灾”共同引发的后果。B.“致使公众产生恐慌和焦虑”偷换概念,社交媒体是“助长公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C.“主流媒体回避对疫情严重程度和危害的新闻报道”于文无据。文中说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造成的危害等。D.正确。故选:D。(2)C.“就能够遏止‘信息疫情’的扩散蔓延,形成良性循环”绝对化、低门槛的媒体属性,不但使有效信息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之中,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极大挑战”可知,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扩散蔓延、低门槛的媒体属性有关。故选:C。(3)A.“在短时间内发布大量辟谣文章,但这一举动反而加剧了公众的紧张。B.是有益行为,并未体现“失调”。C.“超过80%的韩国民众表示会有意回避带有‘伤亡’字眼的新闻”属于认知失调导致公众逃避特定类型信息。D.“抗议者声称‘口罩会杀人’‘病毒根本不存在’”属于认知失调导致公众否认现实的不理性行为。故选:B。(4)作者在材料一原文“公众不但是疫情信息的接收者,还是信息的发布者”首先指出公众的重要性,了解公众在‘信息疫情’中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制定更优的‘信息疫情’治理策略”的结论,作者首先指出了解公众接受和传递疫情信息的动因的重要性。根据原文“认知失调理论,能够阐释公众参与和传播‘信息疫情’的动因”及其后的具体概念解释可知。根据原文“所以,当这对元素存在‘不适合’的关系时,进而产生如下后果:”“首先,认知失调还导致公众逃避特定类型信息甚至否认现实”可知。(5)根据材料一原文“危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过载,指个体单位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超过了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虚假信息,导致公众不听从科学的建议,还使新闻媒体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辟谣当中”所指出的这两个危害来源,若想应对“因网络传言新冠病毒新的变异毒株XBB会引发腹泻”这一谣言,有效预防社交媒体造成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泛滥。根据材料一原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尽管主流媒体及时发布了疫情相关的权威信息,辟谣也是一种可行方法,应增强社交媒体关于“XBB引发腹泻”的辟谣力度。根据材料二原文“二是要建立高效、科学,借助智能分析技术整合提炼舆情信息,强化网络舆情预判和风险预警水平,针对公众抢购止泻药物的关切和困惑。根据材料二原文“三是要有效动员‘网络大V’、意见领袖,运用图片,以大众动员大众、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对与错、善与恶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可知,教育公众对疯狂抢购止泻药物做出正确的价值评判。答案:(1)D(2)C(3)B(4)①首先指出了解公众接受和传递疫情信息的动因的重要性;②接着用认知失调理论阐释公众参与和传播“信息疫情”的动因。(5)①加强对社交媒体关于“XBB引发腹泻”传言的管控,有效预防社交媒体造成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泛滥;③针对公众抢购止泻药物的关切和困惑;④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点评】分析论证思路的方法:第一是紧扣段落入手,第二是划分段落层次,第三是概括段落大意。虽说段落属于结构,但段落是思路的反映,把握了段落,也就把握了思路。弄清段落关系,把握结构脉络,也就是说,将段落归纳成几个层次,分解成几个部分。可以按节进行归纳,也可逐段进行概括;将每层层意归纳出来,将每段段意概括出来。就答题规范而言,第一必须注意表述顺序,体现出文本的思路;第二使用承接词语,表现出文章的脉络;第三体现段落之间的关系,表现层次之间的联系。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表述为:“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首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总之,要体现思路的承接性,表现脉络的过程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脱下汗湿的灰布衣服,换上一件崭新的月白色的的确良衬衫,容儿跨出小屋。屋外的院墙爬满了丝瓜藤,还有牵牛花。丝瓜是娘种的,牵牛花是容儿种的。上肥的时候,丝瓜苗吃得又饱又足。如今藤儿爬起来,这派势可壮了,露不出脸儿来。容儿在院墙下站了站。她已经忘记了牵牛花的委屈;就算还没忘吧,她也不计较这件事情了。近日来天上有一抹淡淡的浮云。初升的圆月在薄薄的云后面窥视大地。山峦、田野、竹园、小路,一切都是这样的朦朦胧胧。容儿和巧巧约好去看小翠。朦胧的月光照着两个姑娘,她们顺着一条拐了弯的田坎往前走去。巧巧成天爱说爱笑,她的话已经往哪州哪国绕了一圈,容儿不知道。这会儿,却听她说:“小说还没写完,小翠抢了去看“你没对我说过,你在写小说。”“我怕你呢。因为我写了一家人:老娘自私透了,克得很;儿子呢,又穷又懒;一个姑娘呢,成天劳动,还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家里穷,她一年四季都穿着又厚又粗的衣服,想买一件的确良衬衫吧,手上没有一个零钱……”“去去去……别说了。”容儿狠狠地拧了她一把。月亮在水田里慢慢移动,伴着她的缓缓的脚步。容儿看看天,天上的浮云已不知去向。容儿想起小翠的哥哥,那个“怪人”!那些青年们,上过学,他们心里装着比父母兄嫂更丰富的东西。他们给农村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在这个大队,小翠的哥哥读的书比谁都多,大胆地推行起生产责任制来,什么“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等。起初大队支书都反对他。他因此得罪了一些生产队长和大队干部。可他满不在乎,一年下来,大家都得到了好处转过田角,容儿听到“嚓嚓”的响声。有人还在那儿挖地。麦桩地里站着一个男的,光着膀子,月光下,他显得很矫健。其实呢,个子也不高。这会儿,他已经认出了两人。“二位到哪儿去呀?”巧巧的嘴不让人:“嗨,你好哩!你妹子明天就出嫁了,你不在家里帮忙?”那人依然笑着。容儿想问:“你为什么在这儿挖地呀?这不是你们家的包产地呀。”小翠曾告诉过她:“我哥假积极,没人包的山坡地,他包。累死我们了。”“正好,我有些事要给你们说,在田埂边坐一会儿吧。”明全说着三人坐在田坎上。容儿盯着面前的田水,她又看见水里的月亮了。刚才,她走,这阵她坐下,月儿也不走了,等待着她。明全点燃一支纸烟,问:“巧巧,你的小说快发表了吧?”“还没有写完呢。”“还没写完?不就只差个结尾了嘛。”明全说,“小说里那家人有什么变化,你如实地写出来就好了嘛!那个儿子大变样了,老大娘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回,把卖粮食的钱全数交给儿女去安排!那个女儿,新添了两套‘料子’,你说真实不真实?”巧巧怕容儿生气,忙拉着她的手要走。容儿没有动。不知怎么的,她愿意在这潮湿的田坎上多坐一会儿。听凭清风吹拂她滚烫的面颊。近两年,容儿家里的生活明显变化。然而,却只有在今夜,对于变化了的生活,她才强烈地感觉到了。巧巧见容儿不动,便又向明全说:“你不是有事要给我们说么?”明全笑着说:“自从生产责任制搞起来以后,大家都不再缺口粮了,这是第一步。现在……我要转告二位:明天晚上吃过夜饭到大队开会巧巧忙说:“科研组不是都散伙了嘛!”“嘿嘿嘿,这事儿该我做检讨。不能散。还要办一个农业技术夜校,把青年们组织起来学习科学技术。”容儿突然插嘴问:“是么,这是真的么?”明全认真地说:“今天支委会上决定的。你们的忧虑,也是当前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上级注意到了。”容儿依旧淡淡地说:“注意到,就好了。”暗地却吐了口长长的气,心里感到说不出的舒坦。明全说:“不过,科研组不能像过去那样吃大锅饭。”容儿答道:“我们都不是懒人。我们小组愿意给生产队订立承包合同。”明全忙说:“当然,也不会叫你们吃亏。”他说罢,纵声大笑起来。这笑声有一种力量一个老汉拄着棍走过来了。容儿认得老汉姓马,同时,她忽然想起:马大爷的老伴害病进了医院,土地没有人来种。“这个怪人!”容儿心里这样说。马大爷和明全说什么,容儿完全没听。她望着明全那消瘦下去了的脸颊,心中暗暗责备起自己来。而那种讨厌的委屈情绪,在宁静的月夜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容儿回到家里了。她和巧巧在小翠家没呆一会儿,两人约定明晚一块儿去大队参加会议。矮墙里,满院子如水的月光。(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中选取“丝瓜藤”“牵牛花”“田坎”等典型意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B.文中“的确良”“吃大锅饭”“社员”等词语既能看出农村的发展变化,又使本文具有时代特色。C.“吐了口长长的气”“心里感到说不出的舒坦”可以看出容儿听到能再次开展科研工作而放下忧虑了。D.明全在小翠眼中是“假积极”,在容儿眼中是“怪人”,这表明有理想、勇于开拓的农村新青年与当时环境的矛盾。(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采用圆形结构,从容儿出门始,至容儿归家终,章法谨严。B.从“天上有淡淡的浮云”,到“浮云已不知去向”不仅交代了环境的变化,还暗示容儿将消除对明全的芥蒂。C.全文以容儿的视角展开叙述,不仅刻画了明全等人物形象,而且表现了容儿的内心世界。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容儿、巧巧相约送别小翠途中偶遇明全的平常生活片段,折射出农村改革的社会背景。(3)小说中“写小说”的情节设计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有人评价周克芹先生的这篇小说是“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这表明有理想、勇于开拓的农村新青年与当时环境的矛盾”错误。她和巧巧在小翠家没呆一会儿,她们原来不理解而现在理解了明全的行为,他们有理想,勇于开拓。故选D。(2)C.“全文以容儿的视角展开叙述”错误,全文写容儿与巧巧在一月光溶溶的夜晚相约去看明天就要嫁人的“闺蜜”小翠、在月光下,容儿与巧巧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见应该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故选C。(3)结合原文“我怕你呢。因为我写了一家人:老娘自私透了;儿子呢,又穷又懒,二十多岁,还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家里穷,布的颜色又老,手上没有一个零钱……”可知,哥哥又穷又懒。与小说本身的内容形成呼应、职业等信息;结合原文“容儿答道:‘我们都不是懒人。我们小组愿意给生产队订立承包合同’”“容儿回到家里了,两人约定明晚一块儿去大队参加会议”可知、追求进步的形象;结合原文“小说里那家人有什么变化,你如实地写出来就好了嘛,还娶了媳妇,老大娘高兴得不得了,据说老人家一点儿也不‘克’啦!那个女儿,衬衣是月白色的……这个结尾不是很真实么,你说真实不真实,更好地表现容儿一家的变化;结合原文“巧巧成天爱说爱笑,她的话已经往哪州哪国绕了一圈。这会儿,却听她说:“小说还没写完,却又叫她哥哥发现了……”“巧巧的嘴不让人:‘嗨!你妹子明天就出嫁了?’”“巧巧怕容儿生气,便又向明全说:‘你不是有事要给我们说么!’”可知,叙事灵活,提升读者阅读体验。(4)结合原文“天上有一抹淡淡的浮云。初升的圆月在薄薄的云后面窥视大地、田野、小路,满院子如水的月光”可知,营造了乡村夜晚朦胧静谧的景象;结合原文“一个老汉拄着棍走过来了。容儿认得老汉姓马,她忽然想起:马大爷的老伴害病进了医院,土地没有人来种!’容儿心里这样说”可知,表现了热心助人的美好品质;结合原文“巧巧怕容儿生气,忙拉着她的手要走容儿没有动”可知;结合原文“一个姑娘呢,二十多岁,还做着团支书和科研小组组长的工作”“我们都不是懒人,容儿勤劳质朴;结合原文“屋外的院墙爬满了丝瓜藤,还有牵牛花,牵牛花是容儿种的,母亲偏心眼儿。如今藤儿爬起来,把又瘦又小的牵牛藤儿掩盖在它肥大的绿叶下,心中暗暗责备起自己来,已随着清风,语言叙述体现诗意美:运用散文化笔法,叙事细腻;结合原文“在这个大队,小翠的哥哥读的书比谁都多,大胆地推行起生产责任制来。起初大队支书都反对他。可他满不在乎,一年下来,那些记恨他的人也少了”“自从生产责任制搞起来以后,这是第一步,研究科研组的工作”可知。答案:(1)D(2)C(3)①与小说本身的内容形成呼应,补充了容儿的家庭,使情节更加完整、追求进步的形象;③更好地表现容儿一家的变化;④叙事灵活,提升读者阅读体验。(4)①景物描写营造意境美:文中对月亮的描绘,营造了乡村夜晚朦胧静谧的景象。②人物塑造表现人性美:明全晚上帮马老汉种田;如果从有追求、勇挑重担等角度分析亦可。)③语言叙述体现诗意美:运用散文化笔法,叙事细腻。④把“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村改革和向科学进军的重大题材放入普通而诗意生活片段的叙述中。【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知可以言时矣。(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减)文本二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而辞不受。病疽将死,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①之名丑。荆人鬼,越人畿②,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唯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有删减)【注】①确石:坚硬的石头。②荆人鬼,越人畿:鬼、畿,指迷信鬼神的活动。(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孙叔敖A死B王C果D封E其F子G以H肥I饶J之K地L其M子N辞O而P不Q受R请S有T寝U之V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居,意为“居住”,与“沛公居山东时,好美姬”(《鸿门宴》)中“居”的意思相同。B.无为,意为“不要做”,与“是以圣人无为(《<老子>四章》)中“无为”意思不同。C.知,通“智”,与“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中最后一个“知”字意思相同。D.让,意为“辞让、谦让”,与“为国以礼(《论语•先进》)中“让”字的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楚相孙叔敖早就知道为自己的后代留后路,但他优待优孟的初衷不一定为此。B.优孟与孙叔敖的儿子见面后,与他交谈相处,并把他装扮成其父孙叔敖的样子。C.优孟假借妇的口吻推辞楚相之位,这种表达技巧类似《赤壁赋》的“主客问答”。D.孙叔敖让儿子拒绝受封肥饶之地的客观原因是寝丘贫瘠,楚、越民众不中意此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②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5)孙叔敖才智过人,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不凡的智慧?试做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有时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判断。(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加以概括。【解答】(1)句意:孙叔敖死后,国君果然把肥饶之地封给他的儿子,请求允许赐给他寝丘之地。“孙叔敖死”为主谓结构,主语是“孙叔敖”,“王”是主语。“辞而不受”的主语是“其子”,而前一句的主语是“王”,所以应在L处断句。“辞而不受”和“请有寝之丘”为“其子”的并列谓语,所以应在R处断句。(2)A.“意思相同”错误。文中“居”的意思是指“经过的时间”;后句中“居”指“居住”。句意:过了几年/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B.文中“无为”的意思是“不要去当楚相”,《<老子>四章》中“无为”指道家的“顺应自然,因而意思不同。句意:妻子说千万别做楚相/所以圣人不枉为,因此不失败。C.两个“知”的意思均为“智慧”。句意:优孟的这种智慧,可以说是正得其宜,这才是智慧。D.两句中“让”的意思都是“辞让、谦让”。句意:你必须让出肥美之地/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故选A。(3)B.“并把他装扮成其父孙叔敖的样子”错误。文中是优孟自己装扮成孙叔敖的模样。故选B。(4)①“今死”,补充主语,砍柴、卖柴,谋生。译文:现在他(孙叔敖)死了,贫困到要靠砍柴谋生。②第一个“损”,减损;第二个“益”;“而”,却;“何以”。译文:因此事物中有的损减了却反而使它增加(得益),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5)依据文本一“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可概括为:善识人;依据“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辅佐楚王称霸。依据“吾则死矣,王必封女,而受沙石之间,其地确石之名丑,越人畿、谦让),以保有长久的荫蔽。答案:(1)BLR(2)A(3)B(4)①现在他(孙叔敖)死了,他的儿子没有立锥之地。②因此事物中有的损减了却反而使它增加(得益),有的增加了却反而使它减少(受损)?(5)①善识人,早年能发现乐人优孟的贤能并善待他,辅佐楚王称霸、谦让),以保有长久的荫蔽。参考译文:文本一优孟原是楚国的歌舞艺人,富有辩才。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位贤人。(孙叔敖)患病临终前,你生活一定很贫困,你就去拜见优孟。”过了几年,靠卖柴为生。优孟说:“你不要到远处去,他就立即缝制了孙叔敖(往日穿戴)的衣服帽子穿戴起来,音容笑貌,模仿得活像孙叔敖。楚庄王设置酒宴。庄王大吃一惊,想要让他做楚相,三日后再来就任楚相。三日后。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的,楚相不值得做,忠正廉洁地治理楚国。如今死了,贫困到要靠打柴谋生,还不如自杀,自身贪赃卑鄙的,不顾廉耻,但又恐惧贪赃枉法,犯下大罪,家室也遭诛灭?想要做个清官,忠于职守。唉,清官又哪能做呢,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于是,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十世没有断绝,可以说是正得其宜。文本二天下有三件危险的事情:缺少德性而多宠爱;才能低下而官位高;身无大功而俸禄丰厚。因此事物中有的损减了却反而使它增加,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楚庄王已经在河,回国以后准备封赏孙叔敖。孙叔敖得了恶疮,对他的儿子说:“我就要死了。你必须让出肥美之地。(楚,那里石硬地瘠。楚国人信鬼,两国没有人认为这个地方对他们有利,国君果然把肥饶之地封给他的儿子,请求允许赐给他寝丘之地,功臣两代之后便要收回爵禄。这就是所说的减损了而反使它增加。【点评】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小溪李纲[注]脉脉寒溪彻底明,临流聊复濯吾缨。风微静爱琉璃色,竹密遥闻环佩声。漾月下摇金潋滟,涵虚不动镜澄泓。自怜逐客难淹泊,不为溪山景太清。[注]李纲: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被起用为相,但为投降派排斥,多次遭罢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上句点明小溪清澈见底的特点,又以“寒”形容小溪,给人冷寂之感。B.首联“濯吾缨”用典,既侧面写出小溪的清澈,又暗示自己对节操的坚守。C.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了小溪的“色”和“声”。D.颈联中“涵虚不动”一句以镜设喻,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2)有人说,本诗尾联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文语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解答】(1)D.“以溪面的平静映衬诗人内心的宁静”错误,诗人以溪面的平静反衬诗人被罢免后内心不宁之情。故选:D。(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不可长久停留。这句话出自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失败被贬官后。作者用“其境过清”直接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本诗作者李纲,一度被起用为相,但为投降派排斥。诗作最后说“自怜逐客难淹泊,意思是说自己是被贬官的可怜人难以滞留某地,诗人正话反说,间接抒发自己不宜久留此地的感伤凄楚之情。答案:(1)D(2)同:①两者都是借凄清的景色抒发被贬后凄楚之情。异:②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通过描写“小石潭”周围凄清的景色。③本诗作者李纲力图革新内政,尾联写自己不能长久停留与眼前景色无关,表达了自己身为逐客,怕勾起感伤凄楚之情。赏析:诗歌前三联描写小溪。首联上句描绘小溪的清澈,“彻底明”写出小溪清澈见底的特点,暗示诗人坚持操守的品格,分别以“琉璃”与“环佩”来比喻,生动形象,进一步描写小溪在月下波光潋滟与小溪倒映天空更显水清而深的特点,突出诗人被贬官后的失意,言下之意是怕自己触景生情。【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要求。(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3)在唐宋诗词中,很多诗人常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情感,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重点字:饱)(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重点字:露)(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镜中衰鬓已先斑)(重点字:潦)【点评】《赤壁赋》名句辑录:1.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象,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2.侧面描写客人的洞箫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两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表现对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哀叹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表达对人生短暂、人很渺小的感叹的比喻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写出《赤壁赋》中苏子与客到赤壁后不久的月景的两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6.写出《赤壁赋》中描写雾气满江,天水相接的两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红楼梦》的过程,除了阅读故事之处,通过形形色色的刻画人物因为通过看别人的故事,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自己。别人悲欢离合的生活让我们联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由此可以得到人生的感悟现在红学已经成为一门学问。毫无疑问,众多的专家学者及业余爱好者,在这部小说上花费大量的心血,花费大量的时间,花费大量的笔墨,写出许多研究论著。其论著之丰富,真可谓①_____。其实《红楼梦》是值得的。因为它是一部凝结着天才作家毕生心血的杰作,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乃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它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我们知道作者没有写完,这部作品又经过很多次改编,所以就留下很多难以弥补的缺憾,在情节和字句上尽管有不少破绽,但是③_____(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从修辞的角度谈谈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解答】(1)第一空,根据前文“其论著之丰富”可知,所以可用成语“浩如烟海”,形容书籍、文献等非常丰富。第二空,此处前句的意思与后文相对,前句指的是这不是某一个人的观点,解释为:指一个人的意见。第三空,根据前文“在作品里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真乃至于有错的现象,这部作品有缺点存在,所以可用成语“瑕不掩瑜”,优点多于缺点。(2)“花费大量的心血,花费大量的时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花费大量的”这一结构反复出现三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大量的”“心血”“时间”“笔墨”四个词语,写出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及业余爱好者在《红楼梦》上的巨大付出,表现了人们对它的热爱。(3)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一是中途易辙。前句主语是“过程”,后句是“我们”,使句子前后主语一致;二是搭配不当。“形形色色”不能修饰“刻画人物”。答案:(1)①浩如烟海②一己之见(2)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突出了《红楼梦》的极高价值。(3)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除了阅读故事之处,我们可以看到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二)语言文字运用II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群体,一头连着城镇居民。①,“菜篮子”连着“菜园子”,关系农民的钱袋子。从播种、浇水、剔苗、施肥直到成熟,蔬菜丰产来得不容易。眼下天气越来越冷,②,蔬菜就只能烂在地里,农户的生产收入就会受到影响。从需求侧看,蔬菜供给关系城镇居民一日三餐,保供给就是保民生。解决蔬菜滞销问题、全面提升“菜篮子”稳产保供能力刻不容缓。“菜篮子”产品易腐烂、难保存、价格运行空间大,产销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