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课件第十三讲-文献的整序编纂_第1页
文献学课件第十三讲-文献的整序编纂_第2页
文献学课件第十三讲-文献的整序编纂_第3页
文献学课件第十三讲-文献的整序编纂_第4页
文献学课件第十三讲-文献的整序编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三讲文献的整序:编纂

文献编纂之释义

文献编纂之必要

文献编纂之类型

文献编纂之凡例

文献编纂之程序

2

文献编纂之释义是本着一定的宗旨,按照选题的要求,对文献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审核、加工、整序、评价,以新的出版物的形式向社会用户提供文献利用的工作。区别改编与改写,例:唐李延寿《北史》、《南史》是改编,属文献整理的范畴;宋代萧常、元代郝经的《续后汉书》是改写,属文献创作的范畴。

5二次文献编纂

是指编纂者按照特定要求抽取相关文献的外部特征或内容要点,以规范的形式系统汇集后而形成的新的文献出版物。如书目、索引、文摘等。6三次文献编纂是指编纂者按照一定的题目,对大量文献信息内容加以筛选、对比、分析、综合,以反映某一方面文献信息中的知识序列或知识体系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献出版物。问题:

三次文献编纂与张舜徽先生所称的“著作、编述、抄纂”中的哪种文献产生方式相对应?7

三次文献的类型大事记:大事年表、大事编年、大事纪年等。它是以时为经,以事为纬,简明地记载特定对象、特定范围内各种重要史实的三次文献。年谱:或称人物生平年表,也就是个人大事记,是一谱主个人生平事业为中心,兼记与谱主相关的背景、重要事件、人际关系等史实的资料性编年大事记。8专题概要:也称专题介绍、专题简介、专题一览等,是以某个特定题目为对象,以与该题目相关的大量文献信息为依据,以编者对该题目的相关文献信息重新整合、重新构建方式另行撰述为特征的三次文献。综述:也叫专题述评,是编者在对与专题相关的文献信息进行全面概述、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出的具有结论性的综合性的三次文献。

综述与专题概要的区别

综述大多用于政策性、理论性、学术性较强的专题,而专题概要大多用于史实性、数据性、经验性较强的专题;综述侧重于对文献信息的内容的分析和综合,带有编者的评价性见解和结论,而专题概要侧重于对文献信息的压缩和精简,一般没有或仅带有一点编者的评价性成分。因此,综述比专题概要研究性更强,更具有论文的特征。10混合型文献编纂兼具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献的类型,一般是三次文献所占比例比较大,一、二次文献所占比例较小。11史书:政书:地理、方志文献:

12手册:又称指南、便览。是将某一领域权威性文献(法律法规文献、标准文献、政策性文件)、稳定成熟的专业知识、常用的基本数据和其他信息汇集于一册的混合性文献出版物,是便于人们随手查阅的一种工具书(例)。年鉴:是系统汇辑上一年度重要的文献信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13湖南临澧县档案局和档案馆《临澧县情手册》:第一部分为县情概况:地形、山脉、河流、气候、矿产、隶属沿革等。第二部分为行政区划机构:解放以来行政区划的情况。第三部分为乡镇情况:介绍了下属的17个乡镇18项内容。第四部分为自然灾害年表:记载了300年来水灾、旱灾及各种自然灾害的情况及统计分析内容。第五部分名优产品简介。第六部分为工业企业名录。第七部分为主要设施简介。第八部分为著名人物简介。第九部分为名胜古迹。第十部分为村、组名录。14一次文献编纂释义是指文献信息以其原文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新文献。编纂时以内容相对完整的“篇”、“件”为单位。

问题:一次文献的编纂与张舜徽先生所称的“著作、编述、抄纂”中的哪种文献产生方式相对应?15一次文献编纂之形式

选编

节编

摘编

汇编

类编

全编

合编

改编16选编

从古代文献或其他文献中选取其最精粹的部分,编为选本。按材料来源分,有的是选自一种书,有的是选自多种书。按文体分,有的只选一体之文,有的则选各类文体。按类别分,有的专选某一类文献,有的则选各类文献。

17按作者分,有的只选一人之文,有的则选多人之文。按时代分,有的选某一时代之文,有的则选多个时代之文。按地域分,有的只选某一地区作家或有关某一地区之文,有的则不限于一个地区。

18节编

有的古书篇幅太长,不便阅读,可对其内容进行删节,这就是节编。节编与选编的区别:选本是从一种书或多种书中选其精华,节本则只就一种书删削浮文;节本大多仍保留原书的基本格局与次第,选本则不一定;选本多保留完整的篇章,节本则常加节略。

19节录古籍的起源

刘向《别录》叙述《左传》的传授源流说:“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铎椒,铎椒作《钞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钞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汉代已很多节本西汉戴德删儒家学者之礼学论文204篇为85篇,是为《大戴礼记》;戴圣又删《大戴礼》为49篇,是为《小戴礼记》。东汉郑众《春秋删》19篇。蜀郡杨终为校书郎,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万余言。

魏晋以后节本数量更多20摘编摘录古籍中的片段,如精要的文句,隽永的词语,新颖的故事等,编次成书,这就是摘编。与节编不同的是,它所采摘的文句不必连贯。专摘一书。如东汉卫飒著《史要》10卷,“约《史记》要言,以类相从”摘录同类之书汇为一编。如南梁庾仲容《子钞》,取周秦以来诸子之书凡107家,摘其要语,汇为30卷。每家或取数句,或一二百言。摘录群书集为丛书。如元陶宗仪《说郛》、佚名《历代小史》等是。

21汇编围绕一定的主题,汇录诸书中的有关资料,这就是汇编。汇编与选编不同。选编的重点在“选”,而汇编的重点在“汇”。选编是全录,而汇录资料可以是全录,也可以是节录和摘录。汇编中的摘录与摘编不同。摘编是以书为主,按书摘录,而汇编则是以题为主,分题采摘群书,汇而编之。

22汇录古今经学著作之序跋论说,如《经义考》汇录六经中的天文记载及后人论说,如《六经天文编》汇录历朝典章制度,是为各种“会要”汇录帝王兴衰的事迹记载,如《群书治要》;汇录一代君主之诏令,如《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汇录历朝名臣的奏议,如《诸臣奏议》、《历代名臣奏议》;汇录碑刻之文,如《古刻丛钞》。

23类编

类编实际上是汇编的一种,但它与一般的汇编不同。一般的汇编虽也要作某种形式的分类,但其重点在于汇总,而不在于分类;类编的特点在于“类”,即分门别类地纂录古书中的资料。

类编最典型的形式就是类书。

24类书类型:按学科类别,可以分为综合性和专科性类书。按其征引体例,可以为以征引事类为主的类书;既征引事类同时又兼收诗文的类书;征引诗文的类书;征引词汇的类书;汇辑图表的类书。按其编排方式,可以分为分类编排的类书和分韵编排的类书。25全编

是相对选编而言。选编是有所选择,全编则是汇辑某一时代、某一类的全部作品,巨细兼收,精粗不论,旨在于“全”。这种全编,一般用于汇录诗文,形成一种“全录性的总集”。

宋代以前的总集,都是“选录性的总集”,如唐代的《文馆词林》等。宋代开始有了全录性的总集,但还只限于某一体或某一类。如郭茂倩《乐府诗集》,总括历代乐府。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汇录古今时令之诗2700余首。

明代后期,开始出现了网罗全部诗文的全录性总集,如冯惟讷的《古诗纪》、梅鼎祚的历代《文纪》。

清代以后编纂全录性总集之风大盛。

27合编

即抄合同类之书或相关之书为一书。一是抄合同类之书。如刘向《战国策》,“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二是经传合编。如《周易》,起先只有“经”二篇,战国后始“传”十篇,本是各自单行。西汉经师们将上下经与“十翼”合为一书,统称《易经》。三是同一书之各家注释合编。如《史记》有刘宋裴駰《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三家注,本是各自单行,宋人将三家注合为一编。

改编

所谓改编,是就原书之文,而变其体例,别家编次。如宋李焘《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取许慎《说文》按《集韵》的韵部重加编排,把字书变为韵书。还有一种改编,变体例时对原文有所取舍。如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取《通鉴》中所载重大事件融合贯通,重加编排,将原书之编年体变为纪事本末体。

在整理古典文献时,移易原书的章节次第,也是一种改编。如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大学》本为一篇,朱子则分别经传,颠倒其旧次,《中庸》也不按郑玄旧注分节。此类改编大多以意为之,其恶果是变乱古籍,不可轻易效法。

编纂凡例释义

正文

辅文

文字体式31

编纂凡例释义(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就是书前说明本书内容和体例的介绍性文字,同时也是在编纂之前制定的说明编纂过程中要遵守的具体操作条例。(与编辑说明的区别)32例13334例2353637例33839

文献正文一次文献编纂的正文必须是取自原有文献或原始文献的原文。二次、三次文献编纂的正文:是与编者所选择的文献体裁相对应的主干部分为正文。比如书目的正文是款目,文摘的正文是摘要的内容,索引的正文是条目。混合性文献出版物:它的正文构件比较复杂,由一次、二次、三次文献中的各种具体类型有选择地混合组成,一般要视所编文献的具体特点和要求而定。41

文献辅文它是文献的辅助性内容,具体来说,是文献编纂者编写或选定的用来辅佐读者阅读、理解、利用、查考文献正文的部件。42根据功能分:评述性辅文:注释、题解、按语、序跋等查考性辅文:备考、编辑说明、插图、年表、附录等检索性辅文:目录、索引、参考书目、书目解题等43根据在文献中出现的具体位置分:

提示性辅文:序言、编辑说明、目录等;

插入性辅文:注释、题解、按语、备考、插图等;

补充性辅文:索引、参考书目、书目解题年表、附录、跋等。提示性辅文它放在文献出版物之首、正文之前,使读者对整个文献的总体有一个较好地把握,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为读者具体阅读和利用文献的正文创造较好的知识背景条件。

序言

编辑说明

目录45

序言:

别称序、叙、前言、引言、弁言等。是置于文献出版物之首,针对编纂题目的全面综合性的书评文章。

序言的起源

序言的主要内容

序言的主要作用46序言的起源

序言最早起源于《诗经》大序。作序之风到了汉代就比较盛行。比如司马迁为《史记》作的《太史公自序》,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汉代藏书时,在《七略》中为每类书撰写一小序。47序言的主要内容

选题意义、编纂目的及读者对象题目内容、材料价值及研究现状修正观点、评论得失、指明方法48序言的主要作用

介绍作用辅佐正文的作用交流作用

(举例)49

编辑说明

也称编者的话、编例、凡例等,是向读者介绍编纂事项以供查考的说明性文字。编辑说明与凡例的区别:编辑说明与序言的区别:50目录它是置于文献全部正文之前,依序列明文献出版物内各构件、各类项、各章节、各条目、各篇目、各部分的名称、标题及所在页次的清单。根据详略程度:详目和简目根据所涉范围:总目和分目插入性辅文一般不是针对整部文献出版物编制的,而是针对文献出版物中某篇文献或针对某篇文献中的具体文字内容编制的,在正文中插入编者的指导、阐释、说明,帮助读者阅读文献出版物时获取参考性、补充性信息。

注释

题解

按语

备考

插图52注释的起源:我国大概在先秦就有了注释典籍活动的萌芽,在两汉即很盛行,主要表现为儒家经典注释的大批出现。注释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又称为笺、注、训、诂、传、解、说、疏、义、疏义、疏证、音义、集解、经传、章句等,并且形成了专门的学问,称为笺注学、训诂学。53注释类型

内容注释:通过注释揭示其信息内涵,包括文献内容的各个方面,比如内容史实、事件、人名、地名、职官名、方言、文章文件、名词术语、成语典故、观点异说等。

文字注释:用以注释字词音义,或用来揭示、说明文献原文存在的异文、误字、脱文、衍文、倒文、错简等情况及校勘、恢复、保留之结果、依据、理由的注释形式。

编务注释:是编者对某篇文献标题进行修拟,对文献原作者、成文时间、版本、真伪进行考订,对文献正文予以标点、分段、删节、改变行款格式等情况所作的说明。54吴氏松筠轩[注一]吴君湖海士[注二],酷爱[注三]松筠清。骚人吟不了,徒使浊者争。我欲写清语,又恐松筠惊。我笔忽潦草,聊为“松筠”评:松乎偃蹇[注四]如孙登[注五]

,苍古如老彭[注六];筠乎高风如子陵[注七]

,直节如渊明。吴君对此四良友,少者为弟老为兄。有酒相与倾,有诗相与赓。有鹤鹤自舞,有凤凤自鸣。注释:[注一]题为编者所拟,标点亦为编者所加。[注二]“湖海士”,原作“湖海氏”。据嘉靖九年本改。《三国志·魏志·陈登传》:“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注三]“酷爱”,原作“苦爱”。今据嘉靖九年本改。55[注四]偃蹇:高傲的样子。《左传·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杜预注:“偃蹇,骄傲。”[注五]孙登:字子高,孙权长子,与嵇康、阮籍友善。[注六]老彭:即彭祖,传说中长寿之人,善养生,行导引之术,活到八百岁。《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事见汉刘向《列仙传·彭祖》。[注七]子陵:即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见《汉书·严光传》。见:赵长海编校《王越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56题解也叫解题、题注。是对一篇或一组文献的标题及其所指代的文献所作的专门解释和简短说明。

题解的形式:一般在标题末尾及题解之前均用*号表示,题解文字在必须置于文献标题所在页的脚注之下。如果是竖排版,则题解文字置于标题后第一个双码页的边注线后。57题解的内容成分:对文献标题成分的补充交代;对文献原标题的特殊说明;对文献形成过程的必要说明;对文献形成历史背景的简要介绍;对文献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基本评述。58按语

是编者在一篇、一组或汇编中某一类项文献正文之前所加写的评介性文字,又叫编者按,或简称按。按语的起源:起源于古代文献中的“小序”。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按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59按语的形式:安排在文献标题或编名、类名之下,文献正文之前。其字体与正文有所区别,字号与正文相同,或略大于正文。起首用黑体字“编者按”或“按”,也可在按语文字的最后另起一行,末尾用破折号标明“编选者说明”或“编选者×××”。60按语的内容:从内容来看,它的评论性成分比较强。它的特点是具体针对一篇或某一类文献,而不像内容注释那样往往是针对正文中的某一词语,也不像序言那样是针对整个文献出版物,从这一特点来看,和题解比较接近。文献编纂公布的特定目的及现实意义;文献形成时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及史料价值;文献的内容实质及阅读时应特别注意之处;文献在来源、史实、版本等方面的特殊价值。61备考由编者编制的说明编纂文献时所依据的资料原件状况的辅文,以备读者或有关方面在必要时查找原文或帮助读者了解原始文献的可靠程度和完整程度。备考的内容成分:说明文献资料的出处;说明文献的可靠程度和完整程度;说明文献的外形特征;说明文献曾经被选编出版的情况。《中共党史参考资料》选用了周恩来1924年10月30日的文章《最近二月广州之政象之概观》。文尾备考注为:“原载《向导》周报第九十二期,署名伍豪。《上海小刀会史料汇编》中关于《陈阿林布告二》的备考说明:“‘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陈示’二,为陈阿林所张布告,原件系1952年‘吴煦档案’中发现,现藏北京中央革命博物馆(上海市历史与建筑博物馆提供照片)。”63备考在文献内的编写位置:对于一部文献内每份单篇文献的情况都不一样,则要对每份文献编写独立的备考。大体有两种位置:一是将备考置于单篇文献之后;二是置于编者按或正文中,视备考说明的事项而定。若一部文献内每份文献的备考内容完全相同,则可以统一在编辑说明中说明。若一部文献的备考事项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则相同的部分在编辑说明中说明,不同的部分则分散说明。64插图是在以文字信息为主的文献出版物中插入的一些与编纂题目相关的照片、图片、图纸、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等。插图一般是利用原有文献资料翻拍、复印而成的,也有的是编者根据需要依据客观资料、实物加以拍摄或绘制而成。插图的文字说明置于图下(上表下图)。65补充性辅文它是在文献编纂完成之后,为了让读者更好地利用编纂成果,向读者提供更宽的检索途径和更广的研究资料,让读者更深入了解编者的编纂思想而编写的辅助性工具。

索引

年表

参考书目

附录

跋文

66索引索引的起源:古代也称为“索隐”、“通检”、“备检”等。我国最早的索引是明代崇祯十五年傅山编的《两汉姓名韵》。文献出版物索引:是把文献出版物中出现的主题、人名、地名、词语、书名、篇名、事件已经事物的名称等项目,经分析后,一一摘出名目,注明其在出版物中的页码,按照一定方式排列,以便读者随时检索的工具。年表

实际上就是大事记,也叫大事年表。它的特点就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特定对象、特定范围的各种重要史实。它可以独立成书,可以作为补充性辅文置于文献出版物后。“一事一条”原则68参考书目或书目解题参考书目:是为读者扩大研读资料范围提供线索的目录。通常包括未收文献卷名目录、未收文献篇名目录、重要著述目录、重要论文书目、资料书目录及工具书目录等。著录事项:书名(篇名、案卷标题、文件标题)、作者(也可以是编者)、出版时间(也可以是文献形成时间)、出版者、保存单位等。书目解题:是对参考书目所涉及的文献的内容加以评价的书目,带有推荐性质,它便于有选择地查阅文献。除了上述著录事项外,还要对各条文献的内容加以简要评价和介绍。69附录是指将与编纂题目的题材、性质等相关,具有一定联系和参考价值的材料,置于文献出版物正文之后以备查阅的补充性辅文。可以是一种材料,也可以是几种材料。可使读者了解相关文献的历史背景和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70跋文也称后序、后记、编后记。是置于全书正文之后的评述性文章。跋的起源:它最早起始于南北朝,到唐代后开始盛行起来。作为文献出版物的跋文,主要是作者与读者交流对文献编纂成品中内容的看法,加强读者对编纂主题的认识。71文献编纂之程序选题——确定项目撰例——拟定体例搜材——广泛搜集与选题有关的文献信息选材——对所搜材料进行考订和选择转录——或全录,或节录,或摘录加工——对文字进行校勘、标点、分段、

拟定标题、编写辅文等编排——将加工好的资料按既定体例整理

纂合成书《李煦奏折》73本署乌林达家人孙云等殴辱职官折康熙三十七年六月切有本衙门乌林达[1]李永寿在苏所买家人孙云,因伊继父孙贵在乡宦陆经远[2]家为仆,于六月初八日被责,投缳身死。初九日孙云辄领地方棍徒,竟至陆家打闹,又路捉陆经远,沿街殴辱,不知法纪,有干功令。臣正查拿问,随据乌林达李永寿将伊家人孙云并卖身文契,拿送臣处。臣因抚院[3]布政司俱赴常州热审,且有地方棍徒在内。臣无地方之责,不便追究。当将孙云发有司监禁,一面移咨抚臣审究,另疏题报外,因事关本衙门人役,理合据实先行奏闻。

伏乞睿鉴施行。

[硃批]:自立织造以来,未尝有此异事,今闻苏州乌林达家人犯法,欺辱官宦,源<原>属可恶,巡抚题参后,自有严旨处分。此本知道了。注释[1]乌林达,也作物林达,满语,汉译为司库。[2]陆经远,字舒成,江苏昆山人(原籍吴县),康熙间大学士徐元文之甥。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历官河南息县知县、御史、国子监丞、通政使等。[3]当时巡抚为宋荦。宋荦(1633-1713年),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坡,河南商丘人,顺治年间大学士宋权之子。74《李煦奏折》75衿臣把持衙门以致漕米丁银迟误折康熙五十年四月十九日窃江南漕粮定限二月过淮,今四月中旬,尚有三百余只,停泊水次候兑,未经开行。再苏州抚臣所辖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徐州等属,康熙五十年额征地丁钱粮,该二百五十余万两,定例四月内完半。今已四月,闻各府属解交藩库不及四五万两。细访其故,因各州、县有好管闲事衿监把持衙门,值征比钱粮,即捏词控告,所以州、县官不敢严比<逼>

,以致漕米丁银迟误。臣探访得实,理合密摺奏闻。所有常州府属无锡、宜兴二县劣衿顽户抗粮,并学臣责打生员,常州府士子喧哗略节,另开呈览,伏乞圣鉴。

[硃批]:巡抚无能,专门着<著>书为事。这等之事,巡抚所司何事?百口难辞,自有公论。77蒋介石请辞黄浦军校校长一职函(1924年2月21日)中央执行委员会诸公均鉴:中正驽骀庸材,难胜重任。前蒙总理委任中正为军官学校校长一职,自惟愚陋,不克胜任。请另选贤能,以资进行。所有军官学校筹备处已交廖仲恺先生代为交卸,尚乞派人接办,以免延误而利党务。耑<专>此敬辞,并请公安。

[孙中山总理批复]:务须任劳任怨,百折不曲,从穷苦

中去奋斗,故不准辞职。7879梁士诒就派罗道勘察津浦铁路事致袁世凯函[1]光绪三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敬复者:接诵惠书,拜聆一是,当经回明。堂宪、列宪于津浦布置情形,极为关切,深佩荩筹,自当前往以备任使。帷罗道[2]经本部派勘吉长路线,尚未竣事。俟勘妥后,仍须半月有奇,于绘图等项方能就绪,合计约须一月以外,方克南下。合先声明。一俟罗道到京,当令先诣左右聆教也。肃此布复,敬颂勋祺,诸维垂察。

注释

[1]梁士诒,字翼夫,号燕孙,广东三水人。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907年起任邮传部京汉等五铁路提调、交通银行帮理、铁路总局局长。尚书,指袁世凯。1907年,袁世凯到北京担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并负责督办铁路。此信是梁士诒回写给袁世凯的复函。[2]

罗道,?80文献编纂的文字体式指的是文献出版物中记录符号的形态及规范化形式。

一次文献编纂的文字体式

二、三次文献编纂的文字体式81一次文献编纂的文字体式原符形式:是按文献原有的符号系统来转达文献信息的形式。它又分为原迹传真、仿摹字式、规范字式三种形式。变符形式:是将文献原有的符号系统转换为另一种能为读者所接收的符号系统,并转达文献信息的形式,如翻译。82原迹传真:将原有文献的内容和形式原封不动地转达到新的文献出版物上。仿摹字式:将原有文献内容按原有的文字和格式转达到新的文献出版物上,但不保留原迹。规范字式:将原有文献内容按现今通行的文字和格式转达到新的文献出版物上。83

二、三次文献编纂的文字体式

二、三次文献编纂以及它们的辅文,大多数是编者根据一次文献及其他文献信息编制而成的,因此它们的文字体式不存在原迹传真、仿摹字式的问题。只能是按照规范字式,以现今通行的规范字和横排的方式出版。那么它们的文字体式主要是在文体、用字、分段、标点符号、语法、制表、记数、征引等方面是否符合规范的问题。标题的拟定(以档案文献为例)标题:亦即篇名、篇题,是揭示一篇或一组文献要素的简单文句。标题成分:也就是标题的组成部分,是用以揭示文献各要素的名词、词组或短语。主要有作者(Z)、内容(N)、受文者(T)、文体(W)、时间(S)和地点(D)等六种。85标题的作用

提示作用著录作用指代作用编序作用86拟制文献标题的要求

要准确地揭示文献各组成要素,便于读者了解文献的形成条件、基本内容和曾经起过的作用。鲜明地揭示文献的实质,便于读者从正确的、客观的立场理解文献的内容。精练地使用标题文字,通达地组织标题结构,使标题言简意赅,便于读者明了、记忆和寻检。

87拟制标题要有历史观点,体现历史文件的时代特征,不得在揭示文献要素时随意将有关词语现代化,造成介绍失真,让人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