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衣带水到一苇可航古代中国与史前时代的日本中日文化交流溯源_第1页
从一衣带水到一苇可航古代中国与史前时代的日本中日文化交流溯源_第2页
从一衣带水到一苇可航古代中国与史前时代的日本中日文化交流溯源_第3页
从一衣带水到一苇可航古代中国与史前时代的日本中日文化交流溯源_第4页
从一衣带水到一苇可航古代中国与史前时代的日本中日文化交流溯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一衣带水到一苇可航古代中国与史前时代的日本中日文化交流溯源

中国和日本是水和芦苇的好朋友。两者之间悠久的交往活动,一直是两国史籍记载和传颂的内容之一。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大量的日本“遣唐史”和“学问僧”到中国求学或求法等,早已传为历史佳话。在近代的历史上,中国许多爱国者和革命家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其中的许多人以日本为榜样并从日本间接地学习到西方新的科学技术。不仅如此,他们之中的有识之士还通过日本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尽管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五十多年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国和日本人民间的友好史上投下了阴影,但是渊源长久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绝不能因此而中断,和平、友好的交往是历史的主流,是任何人所无法竭止的大势。日本列岛从很早的时代开始便与大陆分离开来,成为孤岛,其文化发展较其他亚洲大陆地区后进,尤其在史前时代更是这样。只是到了后来,由于她吸收到来自东西南北各个方面的多种文化因素,再融合以自身固有的特点,才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列岛是多种文化荟萃之地。这是日本和其他亚洲大陆地区在文化上明显的不同点。在多种外来的文化因素中,从衣食住行到人情义理、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来自中国的影响不但波及的面广,而且渗透的程度也深。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日本离中国距离比较近,而更重要的是古代大陆上的文化发展水平一直高于日本列岛。尤其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末,正当亚洲东部大陆许多部族尚处在原始社会发展阶段时,中国已建立起统一而强大的国家——秦帝国,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文化在亚洲以至世界范围内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先进地区对周围较落后地区在文化上会产生巨大影响,这是不难理解的。现代的科学研究结果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日本列岛上就有人居住。在九州的大分县早水台遗址就发现过用石英岩打制的石器。早水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十万年之前①1。这些旧石器时代的人是列岛上原有的,抑或是大陆上迁去的?目前尚在争论中。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以下事实:地质学家们证明,第四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大陆与日本列岛曾以陆地相连接,第四纪亚洲大陆上的动物群和日本列岛上的动物群是一致的②2;第四纪末期的更新世晚期或全新世的初期(距今一万三千多年),日本列岛才最后与大陆分离开③3。这样,我们可以大体上肯定,在一万三千年之前,日本列岛和大陆之间有过某种交往。如果上述结论大致不错,那么我们看到另一个事实,即在距今一万年前到距今四千多年的六千年里,由于海洋的阻隔,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的文化发展却各自向着一定方向,其间很少有联系。换句话说,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日本最早期绳纹文化(草创期)与大陆上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这因为,那时人们的生产水平低下,航海技术落后,没有能力跨越海洋进行文化交流。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大陆文化和日本列岛文化上的间隔时期。这一时期间隔了多久?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究竟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过去的说法都是以文献记载为依据。“乐浪海中有倭人,分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④4。这条材料多少年来一直被引用,成为“中日友好有两千年的历史”之一大证据。既然东汉人班固撰写《汉书》时已知道倭人“分百余国”,可见当时人已相当了解一些海东的情形了。中国历来史学家的优秀传统是讲究可靠性,史家们大都经过一番慎重考虑之后才肯下笔。由此看来,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决非自汉代开始,中日文化交流史也决不只两千年。公元前二百年到公元三百年,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弥生时代”。弥生时代的五百年间是日本历史上变化最巨大的时代。这一时代,日本的社会由于外来因素的促进,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准备,其意义之重大不亚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明治维新。弥生文化时期巨大的变革表现,首先是农耕的出现。在现代的日本学者中关于日本的农耕何时出现的争论十分活跃。比较占优势的说法是绳纹文化晚期,即公元前一千年到二百年之间开始了真正的农耕。日本学者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农耕应从种植水稻开始。据日本农学家们的研究,日本原先并没有野生稻,日本的稻米肯定是从大陆上传播过去的。人工培育的水稻和成套的大陆系统的磨制石斧和石刀在北九州的许多绳纹文化晚期遗址中有发现。其中,比较典型的遗址有福冈县的板付遗址、佐贺县的宇木田遗址和福冈市的有田遗址等⑤5。有些遗址里还发现过绳纹晚期的水田遗迹⑥6。其次一个表现是,在弥生文化时期从大陆上大批的移民到了日本列岛。这批移民的数量相当庞大,由于这批移民的到达(主要在北九州和本州的西部)并与当地土著居民通婚,一段时期内甚至改变了当地人的体质状况,由此可见一斑。日本的考古、人类学者曾把弥生文化时期人骨,按其特点划分为四个类型,每一个类型都集中在一个地带。第一地带是西南九州;第二地带是北九州和本州的西南部;第三地带是今日爱知县以西的西日本大部分地区;第四地带是爱知县以东的东日本⑦7。据划分后人骨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二地带的弥生人体质特征最接近大陆地区的人体特征。大批的弥生文化早期墓葬在今日的山口县土井滨、梶栗滨、吉田滨和绫罗木町等地被发现⑧8。从这些墓地发掘出的人骨来看,无论在身高、头长,还是在鼻高、面高等方面都与上述其他三个地带的人骨特征判然有别。这种具有大片面积而又显著的体质特征变化,不可能仅仅由于两三代人的混血而产生。这种体质上的变化既然在早期弥生文化墓葬中已有表现,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大规模的混血现象一定产生在弥生文化早期之前。已故的日本著名人类学家金关丈夫在1962年作了一张比较表,表中把冈山县绳纹文化晚期的津云贝冢出土的人骨、山口县土井滨弥生文化墓葬出土的人骨和西日本(包括九州在内)古坟时代(公元三世纪到七世纪)的人骨作了比较⑨9。从表中不难看出,后三项指数有一个低——高——低的发展过程,特别在身长方面是很明显的。为什么在弥生时代日本列岛的人身高突然间增高了近三个厘米,而到了古坟时代(公元三世纪到七世纪)却又下降了呢?日本学者们认为,一时期突然增多的大陆移民与当地日本人相比,毕竟是少数,弥生时期人们身长增加也是暂时的,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当地居民多而渡来人少,土著居民的特征必然又再一次地显现出来⑩10。弥生文化时期大批的大陆上来的移民在思想上、意识形态上对日本列岛当地居民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点,在埋葬制度的变化表现得很清楚。在绳纹文化中所不见的“支石墓”(11)11到了弥生文化时期出现在日本列岛上,这就是例证。据研究,日本的支石墓确凿无疑是从大陆上传去的。这种支石墓在我国辽东半岛有较广泛的分布(当地人叫石棚),据调查总数在百处以上(12)12,在山东半岛(13)13、浙江省黄岩县(14)14以及南朝鲜都有分布,时代多为青铜时代。日本学者都出比吕志说:“……(我们)不能把墓制与支持它的宗教割裂开,应该考虑到渡来集团所带来的新宗教思想。进一步说,假如把这种思想看成是朝鲜半岛或者是中国大陆社会所培植起来的话,那么我们应注意到这些渡来者是战国时代以前的中国,在阶级社会观念影响下而出现的人。”(15)15换言之,战国时代以前的人渡海到日本,并且把他们的宗教也传到了日本。第三个表现是,青铜器在日本列岛上出现的时代与方式。日本弥生文化时代从大陆上传来了许多青铜器。在这些青铜器中有两种东西引人注目,一种是青铜铎,另一种是青铜剑。青铜铎的形状类似我国周代的编钟,从广义上说,铜铎也是“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铜铎最初是在弥生文化初期出现,到了中期和晚期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周代的钟是做为宗庙祭器,而日本的铜铎的用途却是一个“谜”。从发现的情况看,它既不是埋藏在居址,也不是埋在墓中,而往往埋在深山里。迄今为止,日本弥生时代的铜铎都是偶然被发现的。据研究,铜铎大半与农业祭祀有关。这些铜铎都是日本铸造的。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佐原真认为,这些铜铎是大陆上来的匠人在日本各地巡迥制作的(16)16。日本福冈县板付初期弥生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剑,在形状上与我国辉县琉璃阁出土的战国青铜剑很相似。但到了弥生文化的中晚期的青铜剑不是剑身加宽便是剑身上出现了多条沟(日语叫‘樋’),与中国的剑大异其趣了(17)17。日本虽然有铜矿,但不出产锡,这一情况说明,日本不能自给青铜器原料。日本已故的著名考古学家梅原末治认为,日本铸造青铜器的原料是从中国输入的青铜武器或货币。近年来山口大大学近藤乔一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18)18。值得注意的是,1984年夏天在岛根县簸川郡斐川町荒神谷发现了埋在一起的三百五十八柄铜剑,成为轰动日本史学界的大事(19)19。1985年在原先发现大量铜剑附近六米的地方,又发现了16个铜矛和6个铜铎(20)20。铜武器和铜祭器一起出土,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日本弥生文化时期很重视战争和祭祀,把二者并列。这正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21)21思想的生动反映。这显然也是受中国大陆的影响而出现的。根据以上几点来看,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比我们平常根据《汉书·地理志》所说的两千年前再向上推二、三百年,这一点大抵是可以肯定的。然而,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告终结。我认为,中日间的交流史还可以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追根求源,哪怕是蛛丝马迹也好。众所周知,西汉末期刘歆曾整理过《山海经》,并以此书呈献给汉哀帝。《山海经》中就记载有“倭”的事(22)22。倭是日本的古称。《山海经》成书的年代是战国时期,但其中有些故事的辑录则可能比战国时期更早些。东汉人王充在《论衡》中说:“成王之时,越常献雉,倭人贡畅”(23)23。畅与鬯通假,即古代祭神用的酒。成王时代的西周初年比《山海经》成书的战国时代早了七百年左右,王充的时代离西周初年更加久远,这一故事流传下来经久不衰。其原因尚不十分明确,在此小记,聊备将来的考证。据《礼记·礼运篇》来看,春秋时代的大学者孔夫子津津乐道的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儿所说的“大道”是指原始社会制度。孔夫子显然是给这个“道”涂上了理想化的色彩。《论语》载,孔夫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他所响往的“道”在早已产生了国家的中国大陆上已经行不通,如果去那些尚处在原始社会的地方也许可行。孔夫子出了鲁国,渡海向东最大的去处只有日本列岛了。孔夫子的这番话,是否意味着他已知道了一些东国的情形?这就很难说清楚了。假如说上述的点滴文献资料尚不能作为充足理由的话,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考古学上的证据吧!一、中国山东省的龙山文化是以磨光黑色陶器为其主要特征。在日本北九州绳纹文化晚期遗址中也发现过一种表面经过仔细磨光的黑色陶器。当然,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在绝对年代上比九州出土的黑陶早了一千多年。日本学者贺川光夫认为,绳纹文化晚期的黑陶是受中国龙山文化影响而产生的(24)24。他并且认为,这种烧制黑陶的方法从绳纹时代后期中叶(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后)起,由九州一直向北推广,一直到达北海道。我认为,这一推测是合理的,在年代差上也说得过去。二、日本的山形县饱海郡三崎山出土过一把铜刀,据柏仓亮吉介绍,这把铜刀出土的层位是绳纹文化的后晚期(公元前一千年前后)(25)25。此刀在形状上与殷商时代的青铜刀子很一致,时代上也大体相近。日本的许多学者认为这种刀子不管它是殷的刀子还是来自西伯利亚的产物,总之是大陆上的输入品却不容置疑(25)25。上述的青铜刀和日本绳纹文化中的长条形石刀形制上有相似之处。据大正年间(1912-1925年)的日本学者喜田贞吉说:“这种石刀很可能是模仿了中国先秦时代的青铜刀子而作的。”(25)25三、中国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原始文化和商周时代盛行一种三个袋足的陶器——鬲。这种东西在印度、伊朗、西伯利亚(26)26和泰国(27)27固然也有,但极为罕见。所以翦伯赞先生曾称中国黄河流域的原始文化为鼎鬲文化(28)28。1985年在日本东北的青森县东津轻郡今津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鬲形绳纹土器”(29)29。日本学者认为此“鬲形绳纹土器”与晚商或西周的鬲相似,绝对年代估计为公元前700-800年。我从照片上观察,这一“鬲形绳纹土器”确实比在伊朗、印度和泰国等地发现的三足器更近似于中国的鬲。但说它和殷周时代的鬲一致,却不敢苟同。从外形上看,其上没有绳纹,肩部较宽,三个袋足呈尖锥状,裆瘪,袋足也不肥大,与其说它与殷周的鬲相似,倒不如说它与吉林西团山出土的鬲相近(30)30。我认为这个“鬲形土器”的时代也不会早于春秋时代。四、燕国的“明”字刀币在日本冲绳县的城岳贝塚中有发现,其时代为绳纹文化晚期,即公元前一千到二百年。这一贝塚层位关系明确,“明”字刀币在公元前三世纪以前传入日本当无疑问(31)31。五、前面已经提到,日本绳纹文化晚期已产生了从大陆上传去的水稻种植。近年来关于水稻种植的考古资料日益增加,这些资料几乎都来自九州的西北部。而中国方面长江以南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稻米例有:浙江余姚河姆渡(秈稻)、广东曲江石峡(秈稻)、浙江吴兴钱山漾(秈稻与粳稻)、湖北京山屈家岭(粳稻)。不难看出,长江以南的新石器时代稻米以秈稻为主。而粳稻在北方的遗址中发现较多。如河南渑池仰韶村出土的稻为粳稻(32)32,江苏东海焦庄西周遗址中出土的稻也是粳稻。据安志敏先生的意见仰韶村出土的稻是否是仰韶文化的还可以再考虑(33)33。但确为史前时代遗物则可以肯定。据最近山东半岛的考古发掘证明,龙山文化时期,山东已有了稻米。(34)34秈稻亦称印度型稻,粳稻亦称日本型稻。粳稻即使在华北的条件下也是可以栽培的。(35)35而粳稻正是日本最初期所培植的稻,这种稻的稻粒扁圆而有粘性,直到今天仍受日本人的喜爱。稻米究竟从那儿传入日本的呢?据樋口隆康综合各种意见的结果来看有三条路线(36)36:一是从华北经朝鲜入日本;二是从长江入海口到山东省南部一带的海岸直接到日本;三是从南方海上经过冲绳岛到达日本。第一条路线目前具有的考古资料没法证实。因为,在广大的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朝鲜北部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以至商周时代的稻米资料几乎缺如,很难想象在没有发现稻米的地方会成为传播稻米的通路。第三条路线是已故的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先生提出来的(37)37,由于没有充足的考古学证据,目前赞成这一意见的人甚少。第二条路线是中国大陆与日本之间最近的路,而考古学的材料恰好证实在华北、山东、江苏和浙江一带发现了粳稻遗存,所以这条路线很有可能。我们还据樋口隆康介绍,春秋时代吴国人称稻为粘,而日本语中的稻为“伊乃”,南朝鲜人叫“那拉克”,越南人叫“乃普”,这些词中都包含有“n”的音,因此词语当属同源(38)38。这一事实也说明了以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为中心,稻米向四方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暗示了传播的时间。六、众所周知,山东省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存在着成年人拔除侧门齿的习俗,对于这一习俗,许多日本学者认为是太平洋文化圈的特征之一。著名日本学者贝塚茂树就认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39)39诚然,在日本、印度尼西亚、澳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