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与文学基础(下册)》第三编第十四单元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1e2814c04bcea79c60c19461189f5e/251e2814c04bcea79c60c19461189f5e1.gif)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下册)》第三编第十四单元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1e2814c04bcea79c60c19461189f5e/251e2814c04bcea79c60c19461189f5e2.gif)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下册)》第三编第十四单元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1e2814c04bcea79c60c19461189f5e/251e2814c04bcea79c60c19461189f5e3.gif)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下册)》第三编第十四单元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1e2814c04bcea79c60c19461189f5e/251e2814c04bcea79c60c19461189f5e4.gif)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下册)》第三编第十四单元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1e2814c04bcea79c60c19461189f5e/251e2814c04bcea79c60c19461189f5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下册)第三编隋唐、宋、元第十二单元唐诗第十三单元宋词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第十五单元唐传奇与宋元话本目录第十六单元元曲古文运动文学概说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一、唐代的古文运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佛老蕃滋、宦官专权、民贫政乱,以及吏治日坏、士风浮薄等,整个社会已处于一种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险状态。面对严峻的现实,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韩愈最突出的主张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韩愈撰写了以《原道》为代表的大量政治论文,明君臣之义,严华夷之防,对藩镇尤其是对佛、老进行不遗余力的抨击。★柳宗元也是重新阐发儒家义理的重要理论家,他对所谓儒家“道统”没有多大兴趣,也不排斥佛教,他更重视的,乃是不拘空名、从宜救乱的经世儒学。★中兴的愿望促成了儒学的复兴,促成了政治改革,是经世致用的需要促成了文体文风改革高潮的到来。文学概说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一、唐代的古文运动文学概说概括来讲,韩、柳的古文理论有如下内容:其一,是“文以明道”。他们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去其浮靡空洞而返归质实真切,创作了大量饱含政治激情、具有强烈针对性和感召力的古文杰作。其二,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之精华。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一、唐代的古文运动文学概说韩、柳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说,他们倡导的文体文风改革也是以这个口号为主要标志的。这一主张一旦脱离了它产生的具体环境作为一种普遍理论存在时,便会成为一种束缚,成为宣传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论依据,常常使得文章缺乏真情实感,充满道学气。其三,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其四,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一、唐代的古文运动★韩柳的创作实践,不仅是为了“传道”或“明道”,更重要的还是以古文鸣不平,反映一定的现实社会内容,这样就起了积极的影响。韩柳以后古文有了更广阔的园地,许多古文家用它来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为日常生活所必需,而且也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唐代古文运动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文学概说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二、宋代的古文运动文学概说宋代的古文运动,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宋太祖立国至真宗朝,约为10世纪70年代至11世纪初,这一阶段是初发阶段,先驱者有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及姚铉、孙复等。第三阶段从宋英宗朝至哲宗朝,约11世纪50年代至11世纪末,这是运动的完成阶段,主要代表作家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及黄庭坚、秦观等人。第二阶段在宋仁宗朝,从11世纪20年代至11世纪50年代左右,这一时期是运动形成高潮的阶段,主要代表作家先后有范仲淹、李觏、尹洙、石延年、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和苏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人。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二、宋代的古文运动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主张明道。★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欧、苏等人并不绝对摒弃骈文,他们的古文注意吸收骈文在辞采、声调等方面的长处,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同时,他们又借鉴古文手法,对骈文进行改造,创造出参用散体单行的四六文和文赋。这样,古文和骈文经过取长补短而各自获得了新的活力。此外,宋代散文中还出现了独具一格的笔记文。这种文体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古文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宋代的古文运动,是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家奉为正宗,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于欧阳修、曾巩、苏轼等作家。文学概说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滕王阁序王勃豫章故郡[1],洪都新府[2]。星分翼轸[3],地接衡庐[4]。襟三江而带五湖[5],控蛮荆而引瓯越[6]。物华天宝[7],龙光射牛斗之墟[8];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9]。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42]。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文学作品注释:[1]豫章: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为汉豫章郡治。唐代宗当政之后,为了避讳唐代宗的名(李豫),“豫章故郡”被替换为“南昌故郡”。所以现存滕王阁内的石碑以及苏轼的手书都称作“南昌故郡”。故:以前的。[2]洪都:汉豫章郡,唐改为洪州,设都督府。[3]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4]衡:衡山,此代指衡州(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庐:庐山,此代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41]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钟嵘《诗品》:“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这里形容各宾客的文采。[42]佩玉鸣鸾:舞女身上的装饰,代指舞女。解析:《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唐王勃作,作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篇名。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滕王阁序》以语言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情理中又包含着深蕴,可以说是“文”“质”相得益彰,“情”“理”珠联璧合,这也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人非生而知之者[3],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4],终不解矣。生乎吾前[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吾从而师之[7];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李氏子蟠[42],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3],不拘于时[44],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5],作《师说》以贻之[46]。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文学作品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45]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46]贻:赠送,赠予。解析:《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802)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进学解韩愈国子先生晨入太学[1],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2]。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3]。拔去凶邪,登崇畯良[4]。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5]。爬罗剔抉,刮垢磨光[6]。……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49],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50],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51]。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文学作品注释:[1]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唐宪宗元和七年(812)他始任国子博士。唐朝时,国子监是设在京都的最高学府,下面有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为教授官。国子学是为高级官员子弟而设的。太学:这里指国子监。唐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2]嬉:戏乐,游玩。随:因循随俗。[3]治具:治理的工具,主要指法令。《史记·酷吏列传》:“法令者,治之具。”毕:全部。张:指建立、确立。[4]畯(j&n):通“俊”,才智出众。[5]率:都。庸:通“用”,采用、录用。……[51]杙(y#):小木桩。楹(y!ng):柱子。訾(z@):毁谤非议。昌阳:菖蒲。药材名,相传久服可以长寿。豨(x~)苓:又名猪苓,利尿药。这句意思是说:自己小材不宜大用,不应计较待遇的多少、高低,更不该埋怨主管官员的任使有什么问题。解析:《进学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是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借以抒发牢骚之作。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段写国子先生解析进学正义,向诸生陈明形势,正面得出“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的结论;第二段写学生进行辩解,以先生在“学”“言”“文”“行”四个方面的努力、成就与自身遭遇对照,先扬后抑,驳斥先生的结论;第三段写先生再做自我解嘲,针对学生之意申说发挥,表明随意而安的态度,对朝廷隐含讥刺。文章构思别出心裁,语言新颖、形象,在技巧上吸收了辞赋体的铺叙、排偶、藻饰、用韵等形式,又加以革新改造,富于整饬之美。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即出于此文。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1],闻水声,如鸣佩环[2],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青树翠蔓[4],蒙络摇缀,参差披拂[5]。……同游者:吴武陵[13],龚古[14],余弟宗玄[15]。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16]:曰恕己,曰奉壹。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文学作品注释:[1]篁(hu1ng)竹:成林的竹子。[2]如鸣佩环:好像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3]为坻(ch!),为屿,为嵁(k`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悬崖。[4]翠蔓:翠绿的藤蔓。[5]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6]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15]宗玄:作者的堂弟。[16]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解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小石潭记》第一段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概貌。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第三段用变焦的手法,把镜头推向远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小石潭记》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察其微,状其貌,传其神。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陋室铭[1]刘禹锡山不在高[2],有仙则名[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4]。斯是陋室[5],惟吾德馨[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阅金经[11]。无丝竹之乱耳[12],无案牍之劳形[13]。南阳诸葛庐[14],西蜀子云亭[15],孔子云[16]:何陋之有[17]?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文学作品注释:[1]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2]在:在于,动词。[3]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4]灵:神奇,灵异。[5]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17]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解析:《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〇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陋室铭》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喻、用典等手法,而且语句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岳阳楼记[1]范仲淹庆历四年春[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越明年[4],政通人和[5],百废具兴[6]。乃重修岳阳楼[7],增其旧制[8],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9]。属予作文以记之[10]。……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59]。噫!微斯人,吾谁与归[60]?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文学作品注释:[1]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一般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政治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本文末句中的“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点明作文的时间。[3]滕子京谪(zh9)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谪守,把被革职的官吏或犯了罪的人充发到边远的地方。在这里作为动词,解释为被贬官,降职。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做郡的长官。汉朝“守某郡”,就是做某郡的太守;宋朝废郡称州,应说“知某州”。巴陵郡,即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这里沿用古称。“守巴陵郡”就是“守岳州”。……[60]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那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斯人,这种人(指前文的“古仁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解析:《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1]。其西南诸峰[2],林壑尤美[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4],琅琊也。山行六七里[5],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6],酿泉也[7]。峰回路转[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9],醉翁亭也。作亭者谁[10]?……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45],太守也。太守谓谁[46]?庐陵欧阳修也[47]。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文学作品注释:[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环:环绕。滁(ch%):滁州,今安徽省东部。皆:副词,都。[2]其:代词,它,指滁州城。[3]壑(h-):山谷。尤:格外,特别。[4]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5]山:名词做状语,沿着山路。[6]潺潺(ch1n):流水声。[7]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46]谓:为,是。[47]庐陵:古郡名,庐陵郡,宋代称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解析: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起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遣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石钟山记[1]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2]。”郦元以为下临深潭[3],微风鼓浪[4],水石相搏[5],声如洪钟[6]。是说也[7],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8],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此世所以不传也[4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45],自以为得其实[4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文学作品注释:[1]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2]彭蠡:鄱阳湖的别称。[3]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4]鼓:振动。……[44]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45]陋者:浅陋的人。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考,敲击。[46]实:指事情的真相。解析:《石钟山记》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游记。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在艺术上,此文具有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等特色。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前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1],七月既望[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3],水波不兴[4]。举酒属客[5],诵明月之诗[6],歌窈窕之章[7]。少焉[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9]。……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52],而吾与子之所共食[53]。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文学作品注释:[1]壬戌(r9nx$):宋神宗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2]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3]徐:缓缓地。[4]兴:起。[5]属(zh^):通“嘱”,致意,引申为劝酒。[6]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7]窈窕(y2oti2o)之章:《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51]曾(z8ng)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一瞬:一眨眼的工夫。[52]是: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3ng):无穷无尽的宝藏。[53]食:享用。解析:《前赤壁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时所作的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贾谊论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1],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2],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3],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4],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23],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24],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25]!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文学作品注释:[1]贾生:即贾谊。汉代的儒者称为“生”,如贾生、董生(董仲舒)。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汉文帝,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当时长沙王不受汉文帝宠爱,故有被贬之意)。后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2]所取者:指功业、抱负。[3]所就者:也是指功业。[4]可致之才:能够实现功业,抱负的才能。致,指致功业。……[23]狷(ju3n)介:孤高,性情正直,不同流合污。[24]病沮:困顿灰心。沮(j^),颓丧。[25]发:泛指立身处世,也就是上文所谓自用其才。解析:《贾谊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文帝时期的政治家贾谊。全文紧扣贾谊失意而终展开,对贾谊的人格特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虚实结合、正反对比,用逐层推进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认为贾谊悲剧的原因在于不能“自用其才”“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并强调“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末段总结文章目的:劝说人君遇到贾谊这样的人才,要大胆使用,不要错过时机;劝解贾生式的人,要自爱其身,要善于自用其才。论证有理有据、层次分明。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1],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11]。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文学作品注释:[1]浮屠:梵(f3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2]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背面、水的南面为“阴”。名:命名,动词。[3]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4]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漫灭:指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10]何可胜道:怎么能说得完。胜,尽。[11]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王回,字深父。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同。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解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官归家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本文着重写了两点:一是写华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墨池记曾巩临川之城东[1],有地隐然而高[2],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3],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4],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5]?……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15],被于来世者何如哉[16]!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文学作品注释:[1]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隐然,不显露的样子。[3]洼然:低深的样子。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4]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晋书·王羲之传》)[5]信然:果真如此。邪:吗,同“耶”。……[15]仁人庄士:指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风余思: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余思,指后人的怀念。余,也是“遗”的意思。[16]被于来世:对于后世的影响。被,影响。何如哉:会怎么样呢?这里是“那就更不用说了”的意思。解析:《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品。文章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这就使得这篇短文超出了记叙古迹的范畴,成为一篇寓意深长的“劝学篇”。文学作品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古文的文体分类古汉语通论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一)论辩类论辩类就是论说文,包括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等。★先秦诸子书,一般都可认为是论文集。单篇论文则以贾谊《过秦论》为最早。论辩类或者是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一个道理(论);或者是辨别事理的是非,驳斥别人的言论(辨)。★举例来说,《淮南子》是论,而《论衡》则是辨;《过秦论》是论,而《神灭论》则是辨。古汉语通论一、文体十三类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二)序跋类★序跋类是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序言或后序。★序(叙)是一般的序言,放在书的前面;跋则放在书的后面,即后序。上古时代的序都是放在后面的。★有人认为《庄子·天下》篇就是《庄子》的序。至于《淮南子·要略》篇,《论衡·自纪》篇,《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等,更显然都是序言,它们都是在书的后面。《说文解字》的序也在后面。后来像萧统《文选》等书,序文才移到前面。古汉语通论一、文体十三类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三)奏议类★奏议类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包括《文心雕龙》所说的章表、奏启、议对三类。可见汉代时四者是有分别的。此外还有疏、上书、封事。★疏的本意是条陈(逐条陈说),封事是预防泄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对策(简称策),是奏议的一个附类。《文心雕龙·议对》篇说:“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这是应举时由皇帝出题目,写在简上,叫作策问;应举者按题陈述自己的意见,叫作对策。汉代晁错、董仲舒都以对策著名。古汉语通论一、文体十三类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四)书说类书说类包括书和说。书指一般的书信,说大多是游士说别国人君的言辞。古汉语通论一、文体十三类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五)赠序类赠序类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初,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作“序”。韩愈所作的赠序最多,也被认为最好(六)诏令类★诏令类是皇帝对臣下的书信。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叫奏议,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叫诏令。檄(x!),是诏令的一个附类。它被用来晓谕、或者用来声讨罪恶。檄,不一定是皇帝发出的,有时候,也可能是敌国互相声讨,或者是所谓“讨贼”。所谓檄,往往是强词夺理,或者是捏造事实。古汉语通论一、文体十三类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七)传状类★传状类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是记述死者的事迹。传指传记,状指行状。传来源于《史记》《汉书》。“行状”又称“行述”“行略”“事略”等。行状本来是提供给礼官为死者议定谥号或提供给史官采择立传的书面材料。又,请人写墓志铭碑表之类(见后),也往往提供行状。有的行状实际上就是一篇很好的传记,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被认为是传状类的名篇。传奇小说,如《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等,可归入传状一类。古汉语通论一、文体十三类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八)碑志类★碑志类包括碑铭和墓志铭。碑铭的范围颇广,有封禅和纪功的刻文,例如秦始皇《泰山刻文》、班固《封燕然山铭》、韩愈《平淮西碑》等;有寺观、桥梁等建筑物的刻文,例如王简栖《头陀寺碑文》,韩愈《南海神庙碑》等;此外还有墓碑,这是记载死者生前事迹的,文章最后有铭(韵语)。★碑碣的文体没有什么差别,只是碑碣本身的形制有所不同。此外还有一种墓表,无论死者入仕与否都可以树立。墓表一般没有铭(韵语)。★墓志铭(墓志)也是记载死者生前事迹的,前有志,后有铭。后来又称为埋铭、圹铭、圹志等。古汉语通论一、文体十三类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九)杂记类★杂记类包括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有刻石的,有不刻石的。刻石的如柳宗元的《永州韦使君新堂记》,不刻石的如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杂记文的特点是叙事,但唐宋古文家的杂记往往是叙中夹论。像苏辙的《快哉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是议论多于记事。古汉语通论一、文体十三类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十)箴铭类★箴铭类是用于规诫的文章,大多是用来诫勉自己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属于这一类。(十一)颂赞类★颂赞类是用于颂赞的文章,一般是对别人的歌颂和赞扬。韩愈的《子产不毁乡校颂》属于这一类。(十二)辞赋类辞赋类近似于长诗,可以抒情,可以咏物。古汉语通论一、文体十三类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十三)哀祭类哀祭类包括哀辞和祭文。二者都是哀吊死者的文章,但祭文则是设祭时拿来宣读的。诔,就内容来说,公于碑志与哀辞之间。《文心雕龙·诔碑》篇说:“大夫之材,临丧能诔。诔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由此看来,诔就很像碑志,只是不刻石罢了。颜延年作《陶徵士诔》,就是叙述陶渊明的德行的。后来诔和哀辞没有多大的差别。古汉语通论二、十三类文体的论说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就名称来看,有的是同名而异实:序跋的序和赠序的序完全不同;座右铭的铭和墓志铭的铭也完全不同。就内容来看,有些作品可能跨类。从用韵的角度来看文体。辞赋、颂赞、箴铭、碑志、哀祭,这五类一般都是有韵的文章,我们把它叫作“韵文”。辞赋类是完全的韵文,从头到尾都是有韵的。颂赞类也是完全的韵文。箴铭类也是完全的韵文。碑志类的情况稍有不同。封禅的刻文还是自首至尾用韵的。但是,纪功的刻文就不一定完全用韵,特别是唐代以后,碑文往往是序长于铭。哀祭类是接近辞赋类的。此外,杂记中也经常可以见到一些押韵的情况。唐宋八大家文史拓展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韩愈和柳宗元都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是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他们以鲜明的古文理论及丰富的创作,创立了有别于充满浮艳之气的六朝骈文的新散文,主张“文道合一”,以此撼动了骈文一统文坛的牢固地位,对中国古代散文的革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韩、柳的出现,使得散体文的创作别开生面,气象一变。★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一生,积极求官,努力为文。他的“道”是指儒家的孔孟之道,推崇儒学,要求复兴儒学传统。主张“文道合一”。在写作过程中,韩愈主张学古创新,革新文体。对此他提出了“陈言之务去”,即语言上“不蹈袭前人”,进行词汇创新。★最后,韩愈主张“不平则鸣”,这是古文写作和古文创作的基本原则。文史拓展一、韩愈、柳宗元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一带)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一改前人的成规,将浓郁的情感融入散文之中,彰显了文学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使古文上升到真正的文学境地。★他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但又不能厚古薄今。★柳宗元的散文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风格沉郁,冷峻奇诡;第二,结构密致,千回百转;第三,语言精练,生动形象。文史拓展一、韩愈、柳宗元第十四单元唐宋散体文★欧阳修(1007—1072),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天圣进士。卒谥文忠。欧阳修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是宋代文学的一代宗师,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了文以明道的主张。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绿色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合同索赔处理协议
- 2025年度花艺师花卉种植基地花卉新品种引进合同
- 2025年国际货运代理服务及进出口贸易合同
- 现代简约风格在商业空间的应用研究
-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1听评课记录
- 2025年度新型城镇化道路施工劳务分包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建筑渣土运输环保达标服务合同范本
- 生物质能源的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路径
- 游戏内的激励机制如何推动玩家消费和产品盈利
- 2025年度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与施工包工合同
- 【高中语文】《氓》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T-WAPIA 052.3-2023 无线局域网设备技术规范 第3部分:接入点和控制器
-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金点子活动总结汇报
-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完整
- 原料验收标准知识培训课件
- Unit4MyfamilyStorytime(课件)人教新起点英语三年级下册
- 物流运作管理-需求预测
- 《电机与电气控制(第三版)习题册》 习题答案
- 财务管理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 钢桁梁顶推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