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淋巴结增生症_第1页
巨淋巴结增生症_第2页
巨淋巴结增生症_第3页
巨淋巴结增生症_第4页
巨淋巴结增生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精选课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氏病-CD)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956年由Castleman首次报道并命名,又叫以下名称:淋巴结错构瘤血管性淋巴样错构瘤良性巨淋巴瘤血管滤泡性纵隔淋巴结增殖症2精选课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发生于淋巴结存在的任何部位,最常发生于胸部(70%),其次是颈部(14%)、腹部(12%)、腋部(4%)。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甚至婴幼儿,但多发于成年人,研究显示透明血管型多发生于男性患者,平均年龄在40岁;浆细胞型平均年龄在65岁。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具有血供丰富特点3精选课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发病机制目前认为IL-6是与CD发病最为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研究表明,CD发病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或相关多肽(例如HHV-8基因组编码的一段IL-6类似物)有明确关系。早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就已发现CD患者血清标本和淋巴结标本中IL-6表达上调。更深入的机制研究表明,CD患者存在IL-6受体的多态性,且血清中可溶性IL-6受体表达上调。4精选课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发病机制HHV-8(人类疱疹病毒-8)与CD的发病有相关关系。有研究显示,在14例合并HIV感染的MCD患者淋巴结标本中均检出了HHV-8的基因序列;而在17例未合并HIV感染的MCD患者中,亦有相当比例(7/17)检出了HHV-8的基因序列。HHV-8感染与CD相关的可能机制为:病毒编码IL-6类似物,继而刺激B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同时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新生血管形成。而B细胞增殖后,可进一步增加IL-6的表达,促进疾病发展。5精选课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发病机制也有研究表明炎症、免疫功能异常、EB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与CD的发病有关。6精选课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病理分型•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占80~90%,临床常多无症状,呈局灶型,发病高峰40~50岁,为以淋巴滤泡、小血管增生及透明变性为主。*浆细胞型,占10~20%,部分伴有全身症状,临床多为多中心型,发病高峰为60~70岁,血管成分少而有大量浆细胞浸润。*混合型,兼顾二者,较少见7精选课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临床分型•临床分型:根据肿大淋巴结分布和器官受累的情况:*局灶型——往往仅累及单个淋巴结区域,相关症状较轻,外科治疗效果良好;*多中心型——累及多个淋巴结区域,有较为明显的系统性症状,预后较单中心型病例差8精选课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局灶型常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就诊,以纵隔、腋下、颈部等处好发,腹部发病较少。多中心型多表现为分散的肿大淋巴结,常伴发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消瘦、肝脾肿大等。9精选课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CT表现:局灶型——CT表现具有特征性平扫多境界清楚,密度均匀部分病灶中央可见钙化部分较大病灶可呈混杂密度影,中心可因纤

维瘢痕或囊变而呈低密度或囊性改变病灶周围可伴子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囊变或坏死部分不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但病灶内较少出现坏死或囊变这与肿瘤丰富的血供有关。10精选课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有研究认为:增强病灶中间低密度是由于毛细血管玻璃样变、纤维化或其内皮细胞过度增生致血管狭窄、闭塞,使对比剂进入延迟或不能进入;还有学者研究病理证实病灶中间的低密度或低信号区为纤维组织及玻璃样变性的血管结构所致,并不是缺血坏死。11精选课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CT表现:多中心型:平扫多为稍低密度影。增强呈轻—中度强化,延迟期持续均匀强化,原因是肿瘤以淋巴滤泡增生为主,仅有少许毛细血管增生。12精选课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MRI表现:局灶型: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与CT相仿,病灶内及周围可

见增粗、迂曲的供血血管。多中心型——MRI表现缺乏明显特征表现为一组或多组肿大淋巴结,信号较均匀;增强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13精选课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70%以上发生在胸内,沿淋巴链分布为特点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纵隔型(最多见)肺门型(次之)肺内型(最少见)14精选课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为检出该病的基本方法,但无特异性纵隔型:向一侧肺内突出的半圆形或分叶(多个融合)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纵隔肿块肺门型:肺门处、靠近叶裂或支气管分支处类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肿块影肺内型:很少见,可与肺门淋巴结增大共存15精选课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影像学表现:CT表现:纵隔和/或肺门类圆形或不规则实质性肿块,少数可见钙化。显示位于支气管分支处的特征更直观。增强扫描特点是明显强化(>100Hu)血管造影:其供血动脉为扭曲纵隔或支气管动脉静脉期肿物呈致密均匀染色。16精选课件Case-base-review:CT表现17精选课件增强前后CT值变化CT值:平扫41.5Hu

增强79.0Hu 117.8Hu增强扫描前后,肿块CT值升高了76.3Hu18精选课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肺门型者具有位于支气管分叉处的特点:19精选课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T表现:明显强化20精选课件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影像学表现:MRI表现:

T1加权像呈中等或略低信号(信号多较均匀)T2加权像呈中、高信号(信号多数不均匀)病灶内部或邻近可见流空信号血管影为特点增强MRI扫描:肿块呈明显强化21精选课件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MRI表现•MRI表现——增强检查明显强化前纵隔见一均质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呈浅分叶状,边缘光整,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T2WI上在肿块边缘可见流空的血管影(白色箭头所示)C~E:可见肿块明显均匀强化,动脉期显著强化,延迟后持续强化,病灶边缘可见增粗的供血血管影(白色箭头所示);F:病灶和同层面主动脉的时间信号曲线,两者强化方式相同22精选课件女,63岁,多中心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图2a左侧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边缘清晰图2b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23精选课件A:平扫,内见点状钙化灶(箭头所示);B:平扫,内见小低密度灶(箭头所示);C、D:分别为动脉期及静脉期,病灶呈轻度强化,中间小低密度灶未见明显强化(箭头所示),病灶周围见多发子灶,呈均匀强化,与主病灶强化类似24精选课件鉴别诊断——与病变位于颈部的CD鉴别:

①颈动脉体瘤:主要发生于中青年男性,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多有波动感,而CD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沿着淋巴链分布。②颈动脉血管瘤:小儿多见,病灶内静脉石样钙化为其特征,而CD钙化少见。颈动脉血管瘤显著强化,呈多灶性结节状或迂曲的管状强化,且强化时间长。③颈静脉球瘤:表现为伴有颅底颈静脉窝扩大的软组织影,呈浸润性骨破坏,增强后密度明显升高,颈静脉孔神经部和血管部之间骨嵴变钝或消失。25精选课件鉴别诊断——与病变位于胸部的CD鉴别①胸腺瘤:胸腺瘤与CD均为纵隔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但胸腺瘤常呈明显不均质性强化,边界不及CD光滑、规则。②神经源性肿瘤:肿瘤位于后纵隔脊柱旁,肿瘤呈哑铃状,椎间孔扩大,常发生囊变及坏死;而CD主要沿淋巴链分布,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发生囊变坏死少见。③淋巴瘤:好发于中青年,可累及全身淋巴结,表现为多发融合性肿块,包绕血管呈漂浮征,增强方式与CD相似,轻至中度强化。26精选课件鉴别诊断——与病变位于腹部的CD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