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1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2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3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4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参考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标准解读】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农业的起源:①“神农”的传说: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ěi)、耜(sì),教导民众耕作,“殖嘉谷”。②考古资料:七八千年前的长江、黄河流域,主要作物为粟、稻。(新时期时代)③地位: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2.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耕作工具的演变a.播种工具:新石器时代出现耒(lěi)、耘、铲、锄,材料以骨、木、蚌、石为主;战国开始出现铁犁铧(huá)、铁锸(chā)和铁耨(nòu)b.收割工具:新石器时代出现刀、镰,材料以骨、木、蚌、石为主;c.播种工具:汉代出现耧(lóu)车(2)耕作方式的演变:耕作方式产生时间发展状况耕前期(刀耕火种)新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延续时间长,生荒耕作耜耕期(石器耕锄)出现耒、耜、耘、铲、锄等简单耕锄工具犁耕期(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农用动力的革命)战国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使用大大超过前代;西汉:汉武帝时发明耦犁(二牛抬杠——二牛三人);东汉:出现一牛挽犁。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认识:①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②中国古代的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的个体经营为主(小农经济),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进步。【重难点突破】铁质农具出现的意义(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3)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4)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概念突破】小农经济:(1)概念:以个体(家庭)为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方式,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组织形式。(2)特点:a.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封闭性——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地位——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3)产生条件:a.生产力——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b.生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c.政府推动——采取重农政策,足以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d.内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4)影响:积极a.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b.推动农业生产精耕细作;c.在封建社会前期,小农经济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a.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b.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使中国古代经济难以开展大生产,技术革新步伐缓慢;c.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套,老旧,技术难以革新d.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贫者无立锥之地(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商周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战国以后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重难点突破】井田制的瓦解:(1)时间:春秋战国(2)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3)影响:①土地所有者变化:贵族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②分配方式变化:缴纳贡赋→缴纳地租。(2)土地兼并:①原因:(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②危害:a.直接后果是导致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b.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c.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③历代限制兼并的措施:a.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隋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所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b.未能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4.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目的: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政府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2)类型:①赋税: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a.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b.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c.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d.其它苛捐杂税。②徭役: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无偿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3)古代的赋税制度:春秋鲁国“初税亩”。即按亩征税。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什一之税”。秦朝田租、户赋和口赋,“泰半之赋”汉代田租和户口税魏晋西晋:实行课田“户调法”。“赋”是户调,税是田租。北魏:实行均田制后的户调制度,以一夫一妇为课征单位。(采取按口征税的办法)北齐:均田制后,同税实行“租调法”。唐朝唐代前期实行“租庸调”法,后期实行“两税法”。“租庸调”:有田则有租(田租),有身则有庸(劳役“输役代庸”),有口则有调(绢)。“两税法”:“量出制入”手续简化,统一征收夏秋两季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清朝雍正时期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人头税正式废除。(4)古代赋税制度演化的趋势: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少,对人口的束缚逐渐减弱,以两税法为标志。②赋税形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例。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例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5)古代赋税制度的影响:积极作用: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消极影响:①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5.大禹和他的继承人:(1)古代主要的治水工程和设施:作用时代工程防洪夏大禹治水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灌溉春秋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安丰塘)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天府之国”郑国在关中修的郑国渠汉代井渠法,主要应用于干旱地区,现流行于新疆地区。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漕运秦朝修建灵渠,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隋朝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元朝在隋朝大运河基础上,修建京杭大运河(2)古代主要的灌溉设施朝代工具特点商中原地区开始采用桔槔灌溉农田人力,杠杆东汉【翻车】隋唐北方:立井水车;南方:高转【筒车】人力、水力宋代水转翻车水力明清风力水车风力商桔槔东汉翻车唐筒车唐立井水车脚踏翻车唐高转筒车宋水转翻车*6.古代主要的农作物新石器时代水稻(长江流域);粟(黄河流域)夏商周从“百谷”到“五谷”,麻、黍、稷、麦、菽等汉麦和稻的种植更为普遍,从西域引入了西瓜、黄瓜、蚕豆、青葱、大蒜、胡椒、芝麻、葡萄和苜蓿等作物。蔬菜有瓜、瓠、葵、冬葵、苜蓿、芥、芜菁、芋、蘘荷、生姜、葱、青葱、大蒜、韭葱、蓼、苏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桑、麻、白苏、芝麻、蓼蓝和胡瓜。隋唐麦稻品种增加,种族面积进一步扩大北宋从越南引入早熟耐旱耐瘠薄占城稻南宋太湖流域盛产稻米;棉花种植从闽粤扩展到江淮。明江南双季稻,岭南三季稻,桑、麻、棉广泛种植;引入玉米、蕃薯、马铃薯、花生。二、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小农经济;b.自然经济;c.精耕细作。===================(1)分散性:耕作方式是小农户个体经营(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