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阅读解题技巧_第1页
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阅读解题技巧_第2页
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阅读解题技巧_第3页
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阅读解题技巧_第4页
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阅读解题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考古诗词

鉴赏阅读解题技巧知识点讲解01(一)理解诗句含意

近几年高考对诗句含意的考查比较集中。所谓“含意”,指包含的意思;“诗句含意”指相关诗句表达的意思和体现的情感。理解诗句含意要关注句意和情感两个方面:(1)诗句的具体意思,即诗句通过对对象的描述,主要表达的意思,如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氛围、塑造的形象、表达的哲理等;(2)诗句表达的情感,要结合诗句以及诗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等概括出来。(二)意象作用意象是古诗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考考查集中在其作用上。真题再现(2022·全国甲,第15题)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欧阳修《画眉鸟》/文同《画眉禽》)答案拆解表情达意作用一: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情达意作用二;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分析意象作用:(1)营造意境方面: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②创设情境,提供背景。(2)表情达意方面:注意抓住其特征,如声、色、形、味等,以及时令色彩;既要注意其传统内涵,又要扣住其在诗中的含意。(3)结构方面:线索。(三)赏析诗句(炼句)

所谓“赏析”,指欣赏并加以分析和评论。高考对诗句的赏析主要集中在对诗句表达的意思、使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等方面的分析、概括。三步准确炼句:(1)从全诗出发,把握诗句的具体意思(2)把握诗句使用的手法和其作用;表达的效果等(3)理解诗句表达的情虑、描走的画面,管造的范测(四)赏析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词)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词)人或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古代诗词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清新、朴素、平实、华丽、幽默、活泼、庄重、简洁、精练、生动、含蓄、明快、通俗、自然、浅显等。真题再现(2021·全国乙,第15题)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辛弃疾《鹊桥仙·赠鹭鸶》)答案拆解(1)用语角度: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2)语言风格: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1)概括语言特点五角度:①观题材:如咏物诗一般含蓄委婉,国怨诗一般婉约细腻,边塞诗一般豪迈雄奇,山水诗一般清新明丽,爱国诗一般悲壮慷慨等。②找意象:分析诗中最能体现语言风格的意象。如运用“菊花”“飞鸟”等意象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语言风格一般清新自然。3品用词:分析诗的用词,如辞藻华丽、色彩鲜明的诗句一般绚丽飘逸;直接陈述、不加修饰语的诗句一般平实质朴。④析情感:诗歌的情感体现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如抒发悲愤之情的诗句,其语言风格一般沉郁顿挫。⑤联作者:如杜甫沉郁顿挫,李白豪放飘逸,白居易平实质朴,王维清新雅致,李商隐缠绵哀婉,苏轼豪放旷达,辛弃疾雄浑壮阔,陆游慷慨悲壮等。(2)分析语言特点,可从用词、手法和情感等角度分析。(五)赏析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的巧妙使用。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一般来说,“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技巧”“写作特点”“艺术特色”属于同一关系的大概念,它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四个小概念。真题再现(2022·全国乙,第15题)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遭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答案拆解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以友人重在知心、不在距离将友情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以此化解离愁。[指出方法(直抒胸腿)+分析效果(化解离愁)]2《白下驿饯唐少府》“昌亭旅食年”,借用韩信与南昌亭长的典故,写出了友人虽即将远去,但友情长存,以此安慰友人。“长安在日边”典出《世说新语》,诗人以对友人前程似锦的祝福消解自己的离愁别绪,但也流露出自己被贬离京的失落与怅惘。[指出方法(用典)+分析效果(安慰、流露)]1.精准判断表达技巧(1)立足整体。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连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2)把握关系。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景与情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2.精准分析表达效果(1)紧扣目的。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事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2)紧扣技巧。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形式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有时还是要贴的。(六)领悟思想感情1.理解思想内容

它是高考近年来的热点,其实是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再概括和深化,主要有理解诗句含意、概括筛选信息和主旨等。(1)理解诗句含意[内容见“题型知识”(一)理解诗句含意](2)筛选信息、概括主旨真题再现(2022·新高考Ⅰ,第16题)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魏了翁《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答案拆解分析下阕第一句:“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属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分析下阕第二句:“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要在读懂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两点:(1)梳理层次,抓住关键。古诗多卒章显志,要多抓尾句、尾联等关键句子,以此准确把握主旨。(2)知人论世。分析诗歌的内容、主旨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七)诗评题

所谓诗评题,也称为“前人评点赏析”,就是在一首诗歌的后面列出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评价谈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命题者在诗歌材料的后面给出一些诗评家的观点或评论,有的观点或评论属于宏观的文艺观点或诗论,有的则直接对该诗词作出具体的阐释,然后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作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类试题难度较大,考查的范围也较广,它往往涉及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几个方面。真题再现(2021·新高考Ⅰ,第16题)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答案拆解内容主旨方面: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结构技巧方面: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答好诗评题的要点:(1)精准理解所给诗评的含意,尤其是关键词语。题干所给诗评,有的是古代诗话,有的是命题者转译。它们是答题的方向,甚至暗示答题的角度及层次,绝不可轻飘飘地带过。(2)找准评论的角度。有的评论针对情感及其风格,有的评论针对的是表达技巧,有的是兼而有之。对此要做到心中有数。(3)结合诗句阐释诗评内容。阐释要找准诗中有关内容,保持与诗评一致,不可翻译。小试牛刀02塞上·高适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注]①本诗作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诗人初次处边塞欲从军立功之时。②转斗:连续作战。④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一说指战国时赵将李牧,二人均抗击匈奴,使其不敢犯境。④按节:持节。⑤纵横谟:合纵连横之策。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总起全诗,前一句交代诗人行踪,后一句则凝练简洁地概括诗人的感想。B、“亭堠列万里”与《燕歌行》“旌旆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寫军队士气。C、“常怀”两句对“纵横谟”未具体解说,但谈者仍可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抱负与自信。D、尾句的“郁纡”既写关河迁回的眼前景,又写诗人愁闷的心中情,情景妙合无间,【参考答案】B【解析】本诗中写“亭堠列万里”,意在表现战线之长,从而为第七句写“转斗岂长策”作铺垫,由此可见,“亭堠列万里”一句并没有以军中场景写军队士气的作用,而《燕歌行》中“旌旆逶迤碣石间”一句描写的是出征场面,的确有表现军队士气的作用,当然,如果结合《燕歌行》全诗看,“旌旆逶迤碣石间”一句与前一句“摐金伐鼓下榆关”联在一起,还有暗写将军骄态,为下文作反衬的用意16、“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都写到“李将军”,但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同:都表达了思慕名将、期盼边境安宁的情怀;异:本诗还暗含对朝廷御边之策的批评和自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的感慨;《燕歌行》还表达了对征战沙场的士卒的同情和对边将的批评。【鉴赏】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冬,是作者28岁时出卢龙塞时写的。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五月,契丹大臣可突干杀其王,率国人并胁奚众背离唐王朝,降附突厥。唐于是在关内、河内、河南、河北分道征兵,兴师出击。时高适正“混迹渔樵”、失意落魄,前往东北边塞,希望通过立功边塞,进入仕途,实现他经世济民的宏伟抱负。这首诗就是写于他北游期间。此诗前八句写诗人走至塞上,见亭堠星罗、边尘弥漫的战备状态,而忧患国事;中间四句怀古托今并抒志,希望能有李将军那样的骁勇边将,早靖边尘;后四句为自我抒怀,表达壮志难酬、悲歌谁诉的沉痛之感。全诗灌注着诗人对国事的深切忧虑,体现出诗人激昂慷慨、豪情俊发的英雄气概。全诗直抒胸臆,感情沉郁。【参考译文】我向东走出了卢龙塞,不免心事浩茫感到孤单。亭堠排列万里远,大唐的士兵仍在防胡备战。战争的烟尘弥漫着北海,敌人的骑兵正在向南驰驱。辗转久战岂是最好的计策,和亲通好也不是长远的谋图。还是李广将军令人怀念,他防守这里有如闲庭信步。他总管军务横扫大漠,一战便擒获了匈奴的单于。我也常怀着对朝廷的感服之心,很想为边防献出计谋。可是我人微言轻,抚着宝剑向谁诉说,空望着关塞河流盘屈迂回无尽头。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在异域历尽艰难困苦的苏武,骤然见到汉使者,表现出极为激动、复杂的感情。B、颔联下句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在边塞牧羊的单调、孤寂生活。C、颈联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流露出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D、尾联中“空”“哭”两字形象生动,使作者悼念苏武的悲伤之情跃然纸上,真实感人。【参考答案】D【解析】“作者悼念苏武的悲伤之情”错误。尾联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16、本诗与杜甫的《蜀相》都塑造了一身正气的英雄,具有撼人心魄的感染力量。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参考答案】①温诗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也包含对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②《蜀相》中,诗人写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对其仰慕之情,同时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借此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鉴赏】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这首诗就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的追思凭吊之作。此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全诗借凭吊古迹而致慨,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艺术方面,其一,在有关时、空描写方面,诗篇深得纵横捭阖、驰骋自如之妙;其二,灵巧、活泼的用典,使诗歌更加情思永,耐人寻味;其三,灵巧的对仗,增加了诗歌的绘画美。【参考译文】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时光不还。登慈恩绝顶有感许月卿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联从“为学”话题入手,并交代登慈恩绝顶一事,呼应题目。B、颔联以比喻说理,表达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对学习的思考与感悟。C、颈联写登山中途脚力难以为继,在对谁能登顶的疑问中流露出沮丧之情。D、诗歌起笔于登临,但落笔在对做学问的感慨,议论诚挚中肯,语言晓畅。【参考答案】C【解析】“沮丧之情”错误。流露的应该是坚韧顽强、不屈不挠、意志坚定、勇往直前、拼搏向上之情。16、杜甫登泰山而生济天下之雄心壮志,本诗作者登慈恩绝顶后领悟到“为学”的哪些心得?请简要概括。(6分)【参考答案】①要寻根究底,学深学透;②要渊博学识,博古通今;③要不惧困难,勇攀高峰;④要牢固基础,德业俱尊。【解析】首句:“为学平生不究源”意思是说平生求学不探究本源,意在劝谏鼓励自己应该深入求学,寻根究底。颔联:“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意思是说塔高可以俯视群山,江水开阔可以容纳巨浪的喧腾,以此启示为学也该像高塔阔江一样,不断向高处攀登,并拓展视野和见闻。颈联:“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意思是说人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必然遇到重重困难,只有不惧危险的人才能登上绝顶、山巅触摸星辰。尾联:“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直抒胸臆,强调为学也该重视筑牢基础,唯此才能实现德艺双馨、德高位尊。石州慢①贺铸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②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多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注】①《能改斋漫录》记,贺铸眷恋一女,久别后,女寄诗曰:“独倚危阑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铸遂作此词。②龙沙:塞外沙漠之地。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寒”字一语双关,既写出早春时节天气的漠漠轻寒,又表达出与爱人天各一方的孤寂。B.本词由不同时空串接,由写眼前春景,到追忆昔日的画楼饯别,再回到如今的两地相思,别有情致。C.“顿成轻别”,在“别”前着一“轻”字,写出了词人对当初分别的不在意,也蕴含着如今的追悔莫及。D.下阕词人以“共有几许新愁”设问,却问而不答,转写芭蕉、丁香等眼前景物,以景结情、意蕴悠长。15.据王灼《碧鸡漫志》载,“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原作为“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请问改句比原句好在哪里?【答案】14.A15.改句,烟横水漫、几点归鸿的塞外茫茫沙漠已销尽积雪,境界阔大,描写别后孤独之感;“平沙消尽龙沙雪”点明诗人所处的地点,交代前文所见所感的动因。原句,“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虽然也能表达孤寂之感,但明显境界不够宏大。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又表达出与爱人天各一方的孤寂”错误。“薄雨收寒”意思是:薄雨收敛寒气。由下句“斜照弄晴,春意空阔”,应是描绘表现出初春的暖意融融。故选A。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意思是:春天河水漫漫流淌烟霭漫空,映带着远天的几点归来的鸿雁,广阔的荒塞上春雪完全消融。“烟横”三句承“春意空阔”而下,写词人远望暮霭烟云横空弥漫于长河水际,几点归鸦映带其间,更具象地展现出北国早春的荒野和苍茫,词人羁宦飘泊的寂寞感潜蕴于景中。“平沙消尽龙沙雪”一句再次点明人所处的特殊的地域环境边塞,也交代了前文所见所感的动因。“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意思是:天气寒冷,屋檐下的冰锥像是玉筷一样,晌午时分,滴滴答答,墙角背阴的雪也融化了。原句只描写出了冰雪融化的场景,不仅境界上逊色于改句,且孤寂感受的表达也不如改句。访田公不遇石介主人何处去,门外草萋萋。独犬睡不吠,幽禽闲自啼。老猿偷果实,稚子弄锄犁。日暮园林悄,春风吹药畦。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既照应题目,点明“不遇”的原因,又含蓄曲折,暗示田公是一位品格高洁的隐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