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3-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开学考试试卷_第1页
【解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3-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开学考试试卷_第2页
【解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3-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开学考试试卷_第3页
【解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3-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开学考试试卷_第4页
【解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3-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开学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解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3-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开学考试试卷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3-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陶瓷烧制

B.火药使用

C.粮食酿醋

D.活字印刷

2.(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一组是()

A.铁器生锈、水果腐烂B.水的蒸发、水的电解

C.石蜡燃烧、石蜡熔化D.胆矾研碎、汽油挥发

3.(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A.电熨斗通电发出的热量

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能

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

D.天然气燃烧放出的热量

4.(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亚硝酸钠(化学式为: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人若误食会中毒。下列选项中给出了亚硝酸钠的性质,则有关亚硝酸钠性质归类的判断错误的是()

A.NaNO2的水溶液呈碱性——物理性质

B.NaNO2有咸味——物理性质

C.NaNO2为白色固体——物理性质

D.NaNO2有毒——化学性质

5.(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进行实验D.获得结论

6.(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下列实验室中的交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锥形瓶:“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B.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C.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D.干冰:“我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就会变得无影无踪”

7.(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A.蜡烛燃烧时发光、发热

B.用白瓷菜碟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C.在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D.用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浑浊物

8.(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下列对于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化学式为H2O2)的各种表述中,错误的是()

A.双氧水分子模型为:

B.双氧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表示1个双氧水分子

D.双氧水分子由1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构成

9.(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蜡烛(足量)在如图的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燃烧只需要氧气

B.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氧气已经耗尽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就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10.(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对下列有关实验的现象描述中,其中错误的是()

A.在几粒锌片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

B.在蓝色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D.在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11.(2023·常州)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戚的“纳米车”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杀死癌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

D.分子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12.(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物质的性质不仅决定了它的用途,还决定了它的保存方法。固体氢氧化钠具有以下性质:

①有腐蚀性;②易吸收水蒸汽而潮解;③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热量;④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实验室中固体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二、填空题

13.(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用元素符号或元素名称完成下列各题:(要求书写规范)

钙;锌;铜;Al;

银;铁;氮;He;

钠;硫;碘;Mn。

14.(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用化学符号填写:(要求书写规范)

氢气;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最小微粒是;

氧气分子;铵根;硫酸根;

碳酸根;氢氧根;硝酸根。

15.(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用坩埚钳夹持一条经打磨后呈色的镁带,在酒精灯上点燃,下方垫一张石棉网,点燃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色的粉末,请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16.(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短文,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入下面描述的空白处。

(1)在通常状况下,氯气(化学式:Cl2)呈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

(2)氯气在1.01×105Pa时,冷却到-34.6℃变成液态氯气,继续冷却到-101℃变成固态氯气。,

(3)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能燃烧,

(4)把氯气通入水中,部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三、实验题

17.(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同学们都点过生日蜡烛吧!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是(填字母序号)。

①发出黄白色火焰②熔化的蜡烛液顺着蜡烛流下

③发光、发热④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如图B所示,将一根木条迅速平放于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两边出现了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部分的温度最高。

(3)如图C所示,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物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这些颗粒是炭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填字母)。

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

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

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

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①如图D所示,将干而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②将图D中的小烧杯迅速倒立过来,立即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出现现象,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5)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的生成物,请写出蜡烛燃烧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四、科学探究题

18.(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蜡烛燃烧火焰的焰心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步骤:

〖查阅资料〗:①二氧化碳(CO2)气体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一氧化碳(CO)气体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产生蓝色火焰。

③石蜡的凝固点和沸点比较低,石蜡蒸汽能燃烧,易凝固成白色固体。

(1)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根细玻璃管,发现玻璃管内无明显现象(如下图所示),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具有性。

(2)猜想和验证: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如图),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着。

〖提出问题〗导管里的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假设①:焰心气体只含一氧化碳;

假设②:焰心气体只含石蜡蒸汽;

假设③:焰心气体含有一氧化碳和石蜡蒸汽。

〖实验方案〗:取一根的玻璃导管,并用冷的湿的毛巾包住导管,下端插入焰心,然后再导管上端做点火试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导管内部无石蜡凝结,出口气体可燃的现象,假设①正确。

如果观察到现象,假设②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现象,假设③猜想正确。

(3)如图,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一会后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玻璃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楼房中迅速逃离,下列方法中错误的是(填字母)。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B成站立姿势跑出

C不要轻易开窗D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陶瓷烧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火药使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粮食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活字印刷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铁器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水果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水的蒸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水的电解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石蜡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石蜡熔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

D、胆矾研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汽油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3.【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电熨斗通电放出的热量,是电能转化为热能问题,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故不符合题意;

B、属于电能向光能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C、水力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D、天然气燃烧放出热量,属于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问题,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4.【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NaNO2水溶液呈碱性、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符合题意;

B、NaNO2有咸味,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C、NaNO2为白色固体,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D、NaNO2有毒,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5.【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是猜想与假设环节。

A、“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预测,不是提出问题,不符合题意。

B、“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猜想与预测,符合题意。

C、“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预测,不属于进行实验,不符合题意。

D、“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预测,不是获得结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是猜想与假设环节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锥形瓶被摔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铁架台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7.【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变化时发光发热,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如电灯发热发光,故符合题意;

B、用白瓷板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说明有新物质碳生成,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杯壁上有水珠出现,水是新物质,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二氧化碳,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8.【答案】D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质的元素组成

【解析】【解答】A、过氧化氢分子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1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双氧水分子模型为:;故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分子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能表示一个双氧水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不含氢分子,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双氧水由元素组成,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A、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9.56%,反应后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96%,说明燃烧需要氧气,但不能说明只需要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B、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并未完全消耗完,故不符合题意;

C、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含有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测氧气体积含量的原理分析,其中选择的药品的要求是在空气中燃烧且生成物是固体的物质。

10.【答案】B

【知识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解析】【解答】A、锌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在几粒锌片中加入稀盐酸,锌片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并放出大量的热,选项说法符合题意。故不符合题意;

B、在蓝色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故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故不符合题意;

D、酚酞遇碱变红色,在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锌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分析;

B、根据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分析;

C、根据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分析。

11.【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分子之间有间隙,不符合题意;

C、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不符合题意;

D、分子在不断运动着,不需要外力作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分析;根据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分子质量体积都很小分析。

12.【答案】C

【知识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解析】【解答】由于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且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固体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以防止其变质,因此相关的性质主要是潮解及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易与二氧化碳反应分析。

13.【答案】Ca;Zn;Cu;铝;Ag;Fe;N;氦;Na;S;I;锰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根据元素符号的书写要求和对元素符号的记忆;钙的化学符号为Ca;锌的化学符号为Zn;铜的化学符号为Cu;铝的化学符号为Al;银的化学符号为Ag;铁的化学符号为Fe;氮的化学符号为N;氦的化学符号为He;钠的化学符号为Na;硫的化学符号为S;碘的化学符号为I;锰的化学符号为Mn;故填:Ca;Zn;Cu;铝;Ag;Fe;N;氦;Na;S;I;锰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书写方法分析,一个字母时要求大写,两个字母时要求一大二小。

14.【答案】H2;H2O;O2;NH4+;SO42-;CO32-;OH-;NO3-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氢气的化学式为H2;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最小微粒是水分子(H2O);氧气分子的化学式为O2;

铵根的离子符号为NH4+;硫酸根的离子符号为SO42-;碳酸根的离子符号为CO32-;氢氧根的离子符号为OH-;硝酸根的离子符号为NO3-;故填:H2;H2O;O2;NH4+;SO42-;CO32-;OH-;NO3-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15.【答案】银白;发出耀眼白光;白;镁+氧气氧化镁

【知识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解析】【解答】用坩埚钳夹持一条经打磨后呈银白色的镁带,在酒精灯上点燃,下方垫一张石棉网,点燃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发出耀眼白光,产生白色的粉末,该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镁+氧气氧化镁。故填:银白;发出耀眼白光;白;镁+氧气氧化镁

【分析】根据镁燃烧的操作方法及现象分析,叙述燃烧的现象要遵循“一光二热三生成”,注意光和火焰的区别。

16.【答案】(1)物理性质

(2)物理变化

(3)化学性质

(4)化学变化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1)在通常状况下,氯气呈黄绿色,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这些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氯气的物理性质。故填:物理性质(2)氯气在1.01×105Pa时,冷却到-34.6℃变成液态氯气,继续冷却到-101℃变成固态氯气,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3)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填:化学性质(4)把氯气通入水中,部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变化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17.【答案】(1)①②③④

(2)外焰

(3)C

(4)水;变浑浊;二氧化碳

(5)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1)蜡烛燃烧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发出黄色火焰,先融化后燃烧,发光、发热,有淡淡的黑烟,火焰并分层;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故填:①②③④

(2)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外焰部分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

(3)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可判断黑色物质是炭黑;为了探究其成分是炭黑,可以进行如下操作: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而不应该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故填:C

(4)①如图D所示,将干而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水;故填:水

②将图D中的小烧杯迅速倒立过来,立即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出现变浑浊现象,说明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故填:变浑浊;二氧化碳

(5)根据实验现象可判断,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其文字表达式为: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故填: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分析】(1)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及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分析;

(2)根据外焰燃料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分析;

(3)根据实验要严谨,遇到问题要认真对待实事求是分析;

(4)根据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验证方法分析;

(5)根据表达式书写方法分析,反应物写左边,生成物写右边,中间用键头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多种物质时用+连接。

18.【答案】(1)可燃(或能燃烧)

(2)导管内部有石蜡凝结,出口气体不可燃;导管内部有石蜡凝结,出口气体可燃

(3)B

【知识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根细玻璃管,发现玻璃管内无明显现象,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具有可燃性。故填:可燃(或能燃烧)(2)〖现象与结论〗:

由于石蜡蒸汽在遇冷时易凝结成固态的石蜡,而一氧化碳则依然以气态形式存在,故其现象与结论如下所示:

如果观察到导管内部无石蜡凝结,出口气体可燃的现象,假设①正确;如果观察到导管内部有石蜡凝结,出口气体不可燃的现象,假设②猜想正确;如果观察到导管内部有石蜡凝结,出口气体可燃现象,假设③猜想正确。故填:导管内部有石蜡凝结,出口气体不可燃;导管内部有石蜡凝结,出口气体可燃(3)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一会后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玻璃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上面先缺氧;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说明燃烧产生烟尘等物质,所以不能站立姿势跑出;用湿毛巾捂住鼻子既可以降低空气的温度,也可以防止烟尘进入呼吸道,方法正确;伏低身子逃出有利于防止因为吸入有毒气体和烟尘而窒息,方法正确;不要轻易开窗,否则火势更大,方法正确;故采取的方法错误的是B;故填:B

【分析】(1)根据石蜡的可燃性分析;

(2)根据石蜡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固体分析;

(3)根据物质燃烧热空气密度小上升,罩在烧杯中的高低蜡烛,高处会先熄灭,低处的后熄灭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自动生成1/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3-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陶瓷烧制

B.火药使用

C.粮食酿醋

D.活字印刷

【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陶瓷烧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火药使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粮食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活字印刷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一组是()

A.铁器生锈、水果腐烂B.水的蒸发、水的电解

C.石蜡燃烧、石蜡熔化D.胆矾研碎、汽油挥发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铁器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水果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水的蒸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水的电解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石蜡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石蜡熔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

D、胆矾研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汽油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3.(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A.电熨斗通电发出的热量

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能

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

D.天然气燃烧放出的热量

【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电熨斗通电放出的热量,是电能转化为热能问题,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故不符合题意;

B、属于电能向光能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C、水力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D、天然气燃烧放出热量,属于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问题,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4.(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亚硝酸钠(化学式为: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人若误食会中毒。下列选项中给出了亚硝酸钠的性质,则有关亚硝酸钠性质归类的判断错误的是()

A.NaNO2的水溶液呈碱性——物理性质

B.NaNO2有咸味——物理性质

C.NaNO2为白色固体——物理性质

D.NaNO2有毒——化学性质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NaNO2水溶液呈碱性、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符合题意;

B、NaNO2有咸味,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C、NaNO2为白色固体,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D、NaNO2有毒,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5.(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进行实验D.获得结论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是猜想与假设环节。

A、“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预测,不是提出问题,不符合题意。

B、“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猜想与预测,符合题意。

C、“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预测,不属于进行实验,不符合题意。

D、“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预测,不是获得结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气才能燃烧是猜想与假设环节分析。

6.(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下列实验室中的交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锥形瓶:“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B.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C.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D.干冰:“我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就会变得无影无踪”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锥形瓶被摔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铁架台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7.(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A.蜡烛燃烧时发光、发热

B.用白瓷菜碟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C.在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D.用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浑浊物

【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变化时发光发热,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如电灯发热发光,故符合题意;

B、用白瓷板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说明有新物质碳生成,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杯壁上有水珠出现,水是新物质,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二氧化碳,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8.(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下列对于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化学式为H2O2)的各种表述中,错误的是()

A.双氧水分子模型为:

B.双氧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表示1个双氧水分子

D.双氧水分子由1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构成

【答案】D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物质的元素组成

【解析】【解答】A、过氧化氢分子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1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双氧水分子模型为:;故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分子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能表示一个双氧水分子,故不符合题意;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不含氢分子,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双氧水由元素组成,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

9.(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蜡烛(足量)在如图的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燃烧只需要氧气

B.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氧气已经耗尽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就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C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A、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9.56%,反应后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96%,说明燃烧需要氧气,但不能说明只需要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B、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并未完全消耗完,故不符合题意;

C、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含有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测氧气体积含量的原理分析,其中选择的药品的要求是在空气中燃烧且生成物是固体的物质。

10.(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对下列有关实验的现象描述中,其中错误的是()

A.在几粒锌片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

B.在蓝色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D.在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答案】B

【知识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解析】【解答】A、锌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在几粒锌片中加入稀盐酸,锌片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并放出大量的热,选项说法符合题意。故不符合题意;

B、在蓝色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故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故不符合题意;

D、酚酞遇碱变红色,在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锌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分析;

B、根据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分析;

C、根据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分析。

11.(2023·常州)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戚的“纳米车”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杀死癌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间隙

C.分子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

D.分子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分子之间有间隙,不符合题意;

C、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不符合题意;

D、分子在不断运动着,不需要外力作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分析;根据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分子质量体积都很小分析。

12.(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物质的性质不仅决定了它的用途,还决定了它的保存方法。固体氢氧化钠具有以下性质:

①有腐蚀性;②易吸收水蒸汽而潮解;③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热量;④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实验室中固体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解析】【解答】由于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且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固体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以防止其变质,因此相关的性质主要是潮解及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易与二氧化碳反应分析。

二、填空题

13.(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用元素符号或元素名称完成下列各题:(要求书写规范)

钙;锌;铜;Al;

银;铁;氮;He;

钠;硫;碘;Mn。

【答案】Ca;Zn;Cu;铝;Ag;Fe;N;氦;Na;S;I;锰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根据元素符号的书写要求和对元素符号的记忆;钙的化学符号为Ca;锌的化学符号为Zn;铜的化学符号为Cu;铝的化学符号为Al;银的化学符号为Ag;铁的化学符号为Fe;氮的化学符号为N;氦的化学符号为He;钠的化学符号为Na;硫的化学符号为S;碘的化学符号为I;锰的化学符号为Mn;故填:Ca;Zn;Cu;铝;Ag;Fe;N;氦;Na;S;I;锰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书写方法分析,一个字母时要求大写,两个字母时要求一大二小。

14.(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用化学符号填写:(要求书写规范)

氢气;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最小微粒是;

氧气分子;铵根;硫酸根;

碳酸根;氢氧根;硝酸根。

【答案】H2;H2O;O2;NH4+;SO42-;CO32-;OH-;NO3-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氢气的化学式为H2;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最小微粒是水分子(H2O);氧气分子的化学式为O2;

铵根的离子符号为NH4+;硫酸根的离子符号为SO42-;碳酸根的离子符号为CO32-;氢氧根的离子符号为OH-;硝酸根的离子符号为NO3-;故填:H2;H2O;O2;NH4+;SO42-;CO32-;OH-;NO3-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15.(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用坩埚钳夹持一条经打磨后呈色的镁带,在酒精灯上点燃,下方垫一张石棉网,点燃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色的粉末,请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答案】银白;发出耀眼白光;白;镁+氧气氧化镁

【知识点】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解析】【解答】用坩埚钳夹持一条经打磨后呈银白色的镁带,在酒精灯上点燃,下方垫一张石棉网,点燃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发出耀眼白光,产生白色的粉末,该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镁+氧气氧化镁。故填:银白;发出耀眼白光;白;镁+氧气氧化镁

【分析】根据镁燃烧的操作方法及现象分析,叙述燃烧的现象要遵循“一光二热三生成”,注意光和火焰的区别。

16.(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短文,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入下面描述的空白处。

(1)在通常状况下,氯气(化学式:Cl2)呈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

(2)氯气在1.01×105Pa时,冷却到-34.6℃变成液态氯气,继续冷却到-101℃变成固态氯气。,

(3)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能燃烧,

(4)把氯气通入水中,部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答案】(1)物理性质

(2)物理变化

(3)化学性质

(4)化学变化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1)在通常状况下,氯气呈黄绿色,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这些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氯气的物理性质。故填:物理性质(2)氯气在1.01×105Pa时,冷却到-34.6℃变成液态氯气,继续冷却到-101℃变成固态氯气,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3)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填:化学性质(4)把氯气通入水中,部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变化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三、实验题

17.(2023九上·德阳开学考)同学们都点过生日蜡烛吧!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是(填字母序号)。

①发出黄白色火焰②熔化的蜡烛液顺着蜡烛流下

③发光、发热④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如图B所示,将一根木条迅速平放于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两边出现了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部分的温度最高。

(3)如图C所示,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物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这些颗粒是炭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填字母)。

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

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

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

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①如图D所示,将干而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②将图D中的小烧杯迅速倒立过来,立即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出现现象,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5)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的生成物,请写出蜡烛燃烧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答案】(1)①②③④

(2)外焰

(3)C

(4)水;变浑浊;二氧化碳

(5)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1)蜡烛燃烧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发出黄色火焰,先融化后燃烧,发光、发热,有淡淡的黑烟,火焰并分层;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故填:①②③④

(2)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外焰部分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

(3)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