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甲状腺癌发病死亡患病情况分析_第1页
2008年甲状腺癌发病死亡患病情况分析_第2页
2008年甲状腺癌发病死亡患病情况分析_第3页
2008年甲状腺癌发病死亡患病情况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年甲状腺癌发病死亡患病情况分析

甲状腺癌是人类内核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虽然它只占全身肿瘤的1%,但近年来,它的发病率迅速增加,是人类肿瘤增长最快的增长之一1%。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onCancer,IARC)GLOBOCAN2008数据[2]显示,中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女性高于男性,男女发病比例为1∶2.5。为了解甲状腺癌对中国人群造成的健康危害性,为其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2004-2005年)[3]的结果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WHO/IARC)GLOBOCAN2008[2]收录的中国36个肿瘤登记点的发病和死亡数据,对中国2008年甲状腺癌的发病、死亡和患病情况予以估计,并对今后20年中国甲状腺癌的发病数和死亡数进行预测。1人群肿瘤登记1.1资料来源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2004-2005年)的死亡数据;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数据(2003-2005年):来自于全国36个肿瘤登记点的发病和死亡数据(2003-2005年),及相同省份的人口数据;全国人口采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4]。1.2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年龄城乡的死亡率1.2.1发病的估计将全国2003-2005年36个肿瘤登记点的城市和农村数据,利用Poisson对数线性模型拟合发病和死亡人数,得到城市与农村地区的肿瘤发病死亡比,再按照公式对全国的城市或农村肿瘤发病数进行计算[4]。1.2.2死亡的估计根据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2004-2005年)数据,分别计算2005年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死亡率。全国死亡率是各地区死亡率的人口权重均数。根据2005年我国分性别各个癌种死亡率和2005年及2008年全部癌症死亡率比(2008年死亡数据来自WHO),计算我国2008年分性别各个癌种的死亡率[4]。1.2.3患病数估计患病数是在各年新发病例数和相应生存概率基础上获得。每个年龄人群的n年患病数计算公式为:其中,i是患病年数,Ij-i+0.5是当年新发病例中年龄为j者所占的病例数,Sj-i+0.5是该组人群在获得诊断后能够生存(i-0.5)年的比例。1.2.4发病和死亡数预测根据上述对发病和死亡的估计以及联合国2008年发布的《WorldPopulationProspects》[6]对中国人口的预测数据,利用Poisson对数线性模型预测中国2010年、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甲状腺癌发病数和死亡数[5]。2甲状腺癌发病、死亡的年龄分布2.1甲状腺癌的发病、死亡和患病情况的估计2008年,我国甲状腺癌新发病例数为21883例,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例数的0.8%,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为1.4/10万,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第17位。其中,在女性人群中,甲状腺癌新发病例数为15597例,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例数的1.3%,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为2.1/10万,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第13位;在男性人群中,甲状腺癌新发病例数为6286例,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例数的0.4%,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为0.8/10万,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第15位,见表1。2008年,我国甲状腺癌死亡例数为3264例,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例数的0.2%,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为0.2/10万,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第20位。其中,女性甲状腺癌死亡病例为1858例,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例数的0.3%,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为0.2/10万;男性甲状腺癌死亡病例为1406例,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的0.1%,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为0.2/10万。同年,我国15岁以上成年人甲状腺癌5年患病数分别为83866例,占所有恶性肿瘤5年患病数的1.8%,其5年患病率为7.8/10万,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的14位。其中,女性甲状腺癌患病数为59314例,占所有恶性肿瘤患病数的2.5%,5年患病率为11.4/10万,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第10位;男性甲状腺癌患病人数为24552例,占所有恶性肿瘤患病数的1.1%,5年患病率为4.5/10万,见表1。2.2甲状腺癌发病、死亡的年龄分布情况15岁以上女性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男性。女性的甲状腺癌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现直线增长,50~54岁组达到发病最高峰,随后呈波动趋势,在60~64岁及65~69岁组再次出现发病高峰,随后开始下降。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趋势与女性发病率相近,但男性在60~64岁组发病率略有下降,70~74岁组略有上升。15~49岁女性和男性的死亡率相近,并随年龄缓慢上升,在50~54岁组女性死亡率超过男性,70~74岁组男性死亡率快速增长,并逼近女性甲状腺癌死亡率,见图1。2.3对中国今后20年甲状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的预测根据联合国2008年发布的WorldPopulationProspects,对中国未来20年内甲状腺癌的发病数和死亡数进行预测。在未来的20年内甲状腺癌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女性人群较男性增加更为明显。从发病情况来看,预计在2030年,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数为30233例,较2008年增加8350例(年平均增加约380例),发病数增长了38.2%(年平均增长1.5%),其中女性甲状腺癌的发病数增加6450例(年平均增加约293例),发病数增长41.4%(年平均增长1.6%),高于男性的30.2%(年平均增长1.2%)。从死亡情况来看,2030年,甲状腺癌预计总死亡数为6310例(女性3700例,男性2610例),较2008年增加3046例(每年平均增加约138例),死亡数增长了93.2%,年平均增长3.2%,其中女性人群的甲状腺癌的死亡数增长1842例(99.1%,年平均增长3.4%),男性人群的死亡数增长1204例(85.6%,年平均增长3.0%),见图2。3甲状腺癌发病:危险因素3.1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发病及死亡人数众多根据GLOBOCAN2008[7]对甲状腺癌发病及死亡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甲状腺癌的标化发病率为1.4/10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1/10万)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2.2/10万),远低于发达国家发病率(6.1/10万);同时,中国甲状腺癌的标化死亡率为0.2/10万也较世界(0.5/10万)、发展中国家(0.5/10万)、发达国家(0.4/10万)低。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甲状腺癌的标化发病率女性居122位,男性112位;甲状腺癌的标化死亡率女性居157位,男性145位,均靠后。2008年,中国甲状腺癌新发病例为21883例(女性15597例,男性6286例),占世界总新发病例数的10.3%,仅次于美国37342例(女性28411例,男性8931例)。中国甲状腺癌死亡病例为3264例(女性1858例,男性1406例),占世界总死亡病例的10.2%仅次于印度尼西亚3664例(女性2718例,男性946例)。3.2甲状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成为内分泌肿瘤的研究重点[8-11]。据Cramer等[12]对美国SEER数据库中,代表约10%美国甲状腺患者的9个地区的材料进行分析发现,1973年美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为4.3/10万,2006年增长为11.1/10万,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了2.6倍。2003-2007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发病率以14.51%的速度上升,女性增长速度(14.8%)较男性(13.5%)快;死亡率每年以1.42%的速度上升,其中男性上升(5.5%),女性略降(0.7%)[13]。通过本文对我国甲状腺癌发病数和死亡数的预测也发现,在以后的20年内,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将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女性人群中,发病数上升速度将超过死亡数。甲状腺癌的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14]认为,甲状腺癌发病可能与电离辐射、碘、激素等因素有关。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升高,可能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电离辐射是目前最明确的危险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群受电离辐射的机率增加,包括由于医疗诊治造成的过度电离辐射易引起甲状腺的损伤,导致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增加;目前中国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群的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增高,外源性激素暴露增加等,成为甲状腺癌高发的原因之一[15];临床检查及诊断水平的提高,使甲状腺微癌检出率提高,但它是否会导致人群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升高,仍存在争议[16]。3.3甲状腺癌的早期预防及控制甲状腺癌的高发人群为女性人群,女性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别是男性的2.6倍和2.5倍,这与女性人群的生理状态及危险因素暴露有关(如青春期激素分泌的改变、绝经后体重改变、月经不调、化妆品等)[17,18]。女性的发病率从15岁青春期后开始迅速攀升,50~54岁达到顶点,55岁后略有下降,但随后一直在较高的水平。因此,针对以上特点,开展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显得尤为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